1. 引言
作为一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恩格斯一生站在马克思的身边,倾其所有的在学术思想领域和物质层面给予他最大的支持。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更是担起发展马克思的重任,成为了“第一小提琴手”。十七世纪后期,第二次工业革命发迹,由此为濒危的资本主义注入了新的生机,为资本主义带来了新的变化,推动资本主义进入了垄断阶段。诸此变化却也给予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说以质疑和挑战。恩格斯在此情境之下,秉持与时俱进的理念,从实际出发,对资本主义规律进行总结,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认识。这些新认识、新思想对于同样处在充满“新变化”的新时代之下的中国具有重大启迪。
2. 晚年恩格斯所处资本主义世界的新变化
十九世纪末期,步入晚年的恩格斯同时也步入了资产阶级发展的新时期。“第二次工业革命”如火如荼的展开,这次工业革命不仅带来了生产力之维与生产组织之维的变化,并且这种经济层面变迁的余威也波及到政治、社会层面,由此带来了资产阶级统治手段的调整和工人生存条件的改善。
2.1. 生产力变化之维:工业革命致使生产力跃迁,经济发展结构发生变化
对火的运用推进了人类文明,对电的掌握造就了生产力的提升。第二次工业革命通过对生产力要素的革新,使其产生了质的飞跃。一方面,生产工具发生变革。生产工具与生产力水平直接相关,从传统的人力、畜力的动力工具到发电机以及电动机的发明,落后的生产工具被新型的生产工具所取代,这无疑使生产力水平得以提升。另一方面,劳动的对象也在不断扩大,劳动范围相继扩张。通讯工具的革新、交通工具的进步使劳动对象不再局限于狭窄的区域,打通了区域间的联系。生产力不成比例的疯狂增长使其跃迁到了另一个维度。
资本主义生产力取得巨大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经济与社会的进步。资本主义萌芽于商品贸易领域,在“轻工业”领域得以确立。内燃发动机、发电机的产生催生了重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支柱变为了“重工业”。因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带来了生产力的提升,并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在19世纪末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工业产值增加了一倍之多。曾经因经济危机仿佛进入暮年的资本主义又散发出了勃勃生机。
2.2. 生产组织变化之维:从自由竞争走向垄断,股份制应运而生
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社会的生产与发展信奉自由竞争,而当历史的时钟流转到工业革命期间,自由竞争逐渐为垄断所取代。工业革命的直接成果是生产力的跃迁,加之资本主义固有矛盾造成的社会的无序竞争以及政府坚守“守夜人”的角色定位,使得经济危机更加频繁的出现。小企业在危机中倒闭,资本则流向大企业,出现了资本积聚与聚集,垄断组织由此应运而生。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逐渐走向了垄断资本主义。从1884年开始,英国的钢铁厂和纺纱厂较之以往成倍数增长。在德国,短短半个世纪不到,德国的卡特尔已经发展到了三百多个,垄断组织遍布各个行业和部门。美国也是如此,美孚石油公司垄断了几乎美国国内的整个石油产业。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出现了大量垄断组织。除此之外,使资本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的股份制公司强势出场。由此可见,资本主义国家的垄断组织、股份制公司已然发迹,并且扩张发展迅猛、呈异军突起之势,已然对资本主义国家产生了极大影响 [1]。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标志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这也是19世纪末期的最新变化。
2.3. 统治手段变化之维:资本主义政治民主出现,工人阶级生活状况改善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结构体系的变化,资本主义也由自由竞争阶段步入垄断阶段,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而揭开繁华的面纱,确是一番截然不同的景象。经济危机的频频发生使得大量企业工厂没落,仅存的企业主为维持运转对工人阶级进行更加残酷的剥削。在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下,工人阶级纷纷加入工会和工人政党,试图捍卫自己的利益。由此爆发的三大工人运动给了资本主义世界沉重的一击。资产阶级为了使自身的统治不会破裂,不得已调整了对工人阶级的统治手段。一方面,继续用暴力手段对工人阶级的罢工进行镇压。另一方面,则采取一系列的政治民主措施试图缓和阶级间的矛盾。法国的资产阶级政府出台了“二月法令”,以法律的形式改善工人的状况。禁止企业对女工和童工的大量雇佣、规定工人的劳动时间以及适当的提高工人所得。同时还采取措施对工人的健康和安全状况加以保证。之于英国,政府进行了适当的社会改革,禁止雇佣未成年工人。同时,颁布了十小时工作时间法律条例,要求资本家保障工人于工作期间的安全情况。发生在资本主义世界的诸多改革,使得工人阶级的生活条件和生存状况有了良好改观,但不可忽视的是资产阶级的残酷剥削仍旧存在,资产阶级对于无产阶级的统治仍未改变。
3. 晚年恩格斯对资本主义新变化的认识
恩格斯在人生末期目睹了眼前资本主义世界的种种变化,同时也洞察到资本主义在这个发展阶段呈现出来的新问题、新特点和新趋势。他因此产生了对于资本主义的新认识,这些新思想发展和完善了马克思思想体系。
3.1. 科技进步与经济改革为资本主义开拓发展空间
在《共产党宣言》中,恩格斯连同马克思发出了“资本主义的丧钟要敲响了”的怒吼,在《资本论》中写下了“剥夺者要被剥夺了”的字眼。然而在恩格斯的晚年,他看到受工业革命洗礼的资产阶级并未丧生,而且焕发出新的生机。“这个新世界由于藐视一切继承的和传统的东西而远远超过了我们这些旧式的、沉睡的欧洲人。” [2] 其修正了资本主义将要迅速灭亡的结论。“历史表明,我们以及所有和我们有同样想法的人,都是不对的。历史清楚地表明,当时欧洲大陆经济发展的状况还远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程度;历史用经济革命证明了这一点,从1848年起经济革命席卷了整个欧洲大陆……可见这个基础在1848年还具有很大的扩展能力。” [3] 资本主义国家普遍没有因为1847年的大危机而走向衰败,各资本主义国家在危机后走向复苏,拉开了工业时代的序幕。英国以废除谷物法为始端,并且配套以相应的财政改革措施,这使得英国一跃站上世界经济中心的地位;德国革命为德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奠定了政治基础,使农业经济转型升级为工业经济,拉开了经济繁荣的序幕;美国在近几十年发展突飞猛进,迅速崛起,大有替代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之势。晚年的恩格斯看到了历史的变迁,及时的修正了之前的结论,指出资本主义在欧洲尚有发展潜力。这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3.2. 信用制度萌生社会主义胚芽
在马克思生前,信用制度刚刚崭露头角。面对这一新事物,他看到了“信用制度是资本主义的私人企业逐渐转化为资本主义的股份公司的主要基础” [4]。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更是提出:股份资本会使资本更加社会化,资本主义的股份公司完成了资本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通过自身不断的扬弃最终会过渡到全新的生产方式。
恩格斯根据证劵交易所和股份制的新发展,对马克思的观点进行了完善,认为资本主义的信用制度蕴含着社会主义因素。以股份制为代表的信用制度未来 “要把全部生产,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以及全部交往,交通工具和交换职能,都集中在交易所经纪人手里,这样交易所就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本身最突出的代表” [4],然而股份公司发展到一定程度,“为将来由整个社会即全民族来实行剥夺做好了准备” [4]。一方面,恩格斯指出攫取暴利的股份制垄断组织的规模迅速扩大,遍及整个社会的各个领域,已经是马克思提及的规模的“二次方”或“三次方” [5]。工商业部门大部分企业逐渐通过资本积累变为股份企业;在农业方面,交易所成为了农业土地的实际控制者。另一方面,资本主义股份制公司蕴含着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可能性,到了一定历史阶段将为整个社会实行剥夺作好了准备。私人所有的资本和生产由股份制的出现具有了一定的社会性质,这将为在更大范围内实现资本和生产的社会化提供可能性,为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可能性。
3.3. 时代背景影响无产阶级革命策略的抉择
恩格斯根据资本主义新变化带来的外部条件的改变,提出无产阶级应当找寻并采取新的革命手段。马恩早期所主张的暴力革命的手段在当下的背景下已经显的与时代格格不入了。“因为这里斗争的条件也已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旧式的起义,1848 年以前到处都起过决定作用的筑垒巷战,现在大大过时了。” [3] 我们对此不应抱什么幻想,因为在巷战中起义者对军队的真正胜利……是极其罕见的。而起义者指望获得这样的胜利,也同样是罕见的。” [3]。
资本主义统治手段的变化以及资本主义民主的发展,为无产阶级提供了“普选权”这一新的革命手段。资产阶级对于工人阶级的赤裸裸的剥削变的相对文明和隐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保障了工人阶级的政治权利。资产阶级有时为了实现政治目标不得不“讨好”无产阶级,例如德国工人党面对俾斯麦政府,通过选举的方式获得了“千百倍的好处”。同时工人阶级政党也在发展中逐渐壮大,有了运用“普选权”这一武器的能力。由此恩格斯认为,“普选权”从欺骗手段变为了革命的工具。
在此特别要注意恩格斯并不认为“和平革命”是唯一的手段,也并没有放弃暴力革命。同时,恩格斯一再强调必须要注意和平革命手段的局限性。“只要有产阶级不但自己不感到有任何解放的需要 ,而且还全力反对工人阶级的自我解放,工人阶级就应当单独地准备和实现社会革命。” [3] 暴力革命依旧是必要的革命手段。
3.4. “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思想需要发展与坚守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写道“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同样是不可避免的”。 [3] 马恩二人致力于无产阶级革命,推翻资本主义的工作,并且发出了资本主义将要灭亡的预言,呼吁同资产阶级展开最后的决战。但是恩格斯在生命的最后岁月看到了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科技的进步为资本主义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承认了先前对于资本主义迅速灭亡的观点有所不妥 [6]。他晚年在致安倍尔的信中写道“这样一个腐朽陈旧的建筑物,当它实际上已经过期之后,如果风平气稳,也还可以支撑数十年” [7]。恩格斯意识到资本主义的灭亡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历史过程,这也进一步的发展了“两个绝不会”的思想。
恩格斯在肯定社会主义替代资本主义的长期性和曲折性的同时,也提出了资本主义的必然灭亡也是毋庸置疑的。资本主义尽一切办法推动科技的进步、促进生产力的提高以及在限度内进行不断的自我优化和更新,经济不断发展、民主制度不断完善、社会问题不断改善。但是资本主义社会这些热火朝天的变化和努力却无法改变资本主义固有的内在矛盾,资本的私人占有与社会化大生产的矛盾必将招致历史对资本主义的遗弃。在恩格斯晚年的许多著作和信件当中都表现出了社会主义必将胜利的坚定信念。
4. 晚年恩格斯对资本主义新认识的新时代启示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的时钟已经走过了一百余年,但是恩格斯晚年关于资本主义新变化的敏锐洞见和深刻认识对于新时代的中国具有重大意义。
4.1.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注重科技对经济的推动作用
恩格斯在晚年在分析了欧洲大陆的经济状况,资本主义国家采取的经济改革和科技的进步使得资本主义经济起死回生,得出了资本主义尚有发展潜力的结论,这充分体现了经济基础对于上层建筑的决定性作用,为我们在新时代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带来了启迪。经济建设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其不仅是我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心任务,而且是从社会主义走向共产主义的物质条件。二十世纪之初的一场金融危机使得世界经济形势呈现盘根错节之势,加之我国经济也暴露出来了诸多的结构性的问题,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在此背景之下,牢牢抓住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中国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环。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而科技创新是发展动力转换的关键一环。我国目前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较之发达国家还有差距。首先,我国的科技水平总体来说还有待提高;其次,科技支撑社会和经济发展能力较为欠缺;最后,科技研究成果并没有转换为经济的增长。这便是我国经济的“阿喀琉斯之踵”。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位于风口浪尖的背景下,科技的创新对于经济增长动力的转换以及我国经济在全球的竞争都有相当重要的意义。所以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8]。一方面,要通过自我创新摆脱对于法国国家的技术依赖从而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另一方面,要大胆的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增强自身的创新自信。最后,通过形成不同主体之间的“战略势差”,由此在一些领域取得压倒性优势。
4.2. 不断发展和完善股份制,发挥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积极作用
19世纪初期股份制在资本主义世界蓬勃兴起,恩格斯觉察到了股份制蕴含着的社会主义因素,这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具有重大启迪。股份制是为缓解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使私有制经济适应社会化大生产需要的产物。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引入股份制,并于本世纪初全面推行。但是应当注意不能照搬照抄西方的模式,而应当因地制宜的对股份制不断加以发展完善,使其更好的为社会主义服务。第一,发展股份制必须以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为目标。资本主义归根结底是为资产阶级的个人利益所服务,由此带来的是大多数人的苦难。中国应当将股份制带来的经济优势转化为国家强大的国力,转化为社会的稳定和谐,转化为人民的幸福安康。第二,注重股份制相关的法律体系建设。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将股份制相关法律的调整范围进一步扩大,尽可能对股份制有关的基础性制度采取法律形式予以规范,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第三,要注重国家监管与市场机制的调和。国家的干预和介入是我国的制度优势,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防止财务造假等问题的发生。所以要进一步完善国家的监管机制,使政府和市场协调配合。
4.3. 始终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依靠人民的主体力量
恩格斯晚年看到了工人阶级利用“普选权”取得的胜利,提出革命策略的选择必须考虑资本主义外部条件的变化,必须从普通大众的实际情况出发。在新时代的背景之下,更要意识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者,也是新时代的开创者和奋斗者。始终坚持人民主体的根本立场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其一,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要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 [9]。我们党和国家的发展历程不是扶摇直上的,而是经历波澜和沧桑之后最终走向成功。其中最宝贵的经验就是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步入新时代,我们的宝贵经验不能舍弃,因而更要把人民群众始终放在最优先的位置。其二,坚持依靠人民的主体力量。中华民族依靠人民的力量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都离不开人民的力量的加持。如若离开人民,国家和社会将如同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新时代,我们要继续以人民为中心,依靠人民的伟大力量。其三,发展成果要由人民共享。我们既要依靠人民又要服务人民,由人民推动的发展必须要回报人民。时时刻刻为人民着想就要在发展中秉持共享发展理念。人民的利益即是出发点又是落脚点,首先要摸清人民的真实意愿,其次要在行动中改善民生,最终把为人民群众谋幸福作为价值旨归;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新时代,要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入贯彻于于“五大发展”理念、“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伟大”历史使命以及全面深化改革之中。
4.4. 坚持并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共产主义信念
“两个必然”与“两个决不会”的论断要求我们认识到资本主义的灭亡和社会主义的胜利是长期性、必然性以及复杂性相统一的过程。任何一种社会制度的发展和完善都不可能一帆风顺、一蹴而就,都是伴随着挑战和苦难。在历史上,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期,由于未能正确的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犯了一些错误。一个年轻的政党可以犯错,但是必须警醒。我们党及时的拨乱反正,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新时代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 ,我国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四个全面 ”战略布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社会生产力水平有了显著提升,落后的生产力不再成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人民群众产生了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中华民族实现了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发展往往伴随着问题,应当看到当下的中国还有面临着巨大的考验。我国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深水区,涌现出了许多的新问题,发展带来的挑战和风险不断增加;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不仅挑起贸易战在经济上向中国施压,还企图在意识形态领域影响中国。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我们应深入领会“两个必然”“两个决不会”重要论述的精神实质,坚持并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共产主义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