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于2018年9月发布了2018年最新全球癌症数据统计:胃癌发病率占第五位,死亡率占第三位 [1]。在中国,胃癌是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晚期胃癌的占比和病死率均明显高于东亚其他胃癌高发国家。一项流行病学调查显示 [2],IV期胃癌所占比例约为40%,而同时期日本IV期胃癌所占比例仅为15%。诊断时间过晚加重了患者的疾病负担,对于这些病人,化疗是胃癌治疗中重要的手段之一。化疗疗效判断、复发转移的监测目前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的不足之处为价格相对较高,存在电离辐射损伤等,而血液学检查特异标志物可作为临床评价的重要补充。但胃癌没有特异性高的预测疗效的生物标志物,故寻求灵敏的生物标志物来评估治疗效果,以此减轻病人经济负担有着重要意义。
相关研究已证明 [3] 恶性肿瘤细胞能产生促凝物质,致使人体的凝血系统被激活,这种激活与肿瘤的进展、血管生成和转移扩散有关。本研究意在探讨D-二聚体在评估晚期胃癌患者治疗疗效中的价值。现将我院2014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94例IV期胃癌患者,检测其化疗前后血浆中D-二聚体的含量,以观察其含量与肿瘤患者病情及化疗疗效的关系。现将详细情况总结以下:
2. 材料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并批准。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IV期胃癌患者94例,男64例,女30例,年龄23~77岁。按照AJCC第八版胃癌分期标准进行分期,均为IV期晚期病人。所有患者均符合以下条件:① 全部患者有临床病理资料,病理证实为胃癌;② 初治患者,既往未行肿瘤方面治疗;③ 全部患者具有可测量的病灶;④ Karnofsky评分 ≥ 80分;⑤ 血常规及肝肾功能基本正常,无高血压、糖尿病、肾脏疾病、出血性、血栓及急慢性炎症等引起D-二聚体升高的合并疾病,未应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及其他影响凝血功能的药物。
2.2. 治疗方案
患者至少接受2周期的化疗,主要方案包括:(1) FOLFOX (奥沙利铂 + 5-FU + 亚叶酸钙);(2) XELOX (奥沙利铂 + 卡培他滨);(3) SOX (奥沙利铂 + 替吉奥);(4) FLOT (多西他赛 + 奥沙利铂 + 5-FU + 亚叶酸钙);(5) TP (紫杉类 + 顺铂);(6) DX (多西他赛 + 卡培他滨);(7) FP:(5-FU/卡培他滨 + 顺铂);(8) 紫杉醇 + 替加氟/替吉奥方案;(9) DOX (多西他赛 + 奥沙利铂 + 卡培他滨);(10) FOLFIRI (依立替康 + 5-FU + 亚叶酸钙)。所有方案及剂量选择都参考指南推荐,结合患者自身具体情况,由主治医师选择最适宜的治疗方案。
2.3. 检测方法
D-二聚体采用CS-5100全自动凝血分析仪,应用免疫比浊法测其含量。CEA、CA19-9、CA72-4采用cobas 8000全自动生化免疫分析仪检测。正常参考值分别为:D-二聚体:0~500 ng/ml;CEA:0~5 ng/ml;CA199:0~27 U/ml;CA72-4:0~6.9 U/ml,检测结果超出正常参考值范围上限者为阳性。
2.4. 疗效评价
在每次化疗前完善血浆D-二聚体、肿瘤标志物和影像学等检查,于化疗第3周期前评价疗效。根据2009年1月实体瘤治疗疗效评价标准1.1版(RECIST) [3] 进行疗效评价。分为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稳定(SD)和进展(PD)四部分,其中CR + PR评定为治疗有效组,SD + PD评定为治疗无效组。
2.5. 统计学分析
釆用SPSS2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及采用卡方检验分析血浆D-二聚体与化疗疗效及一般临床特征的相关性;应用ROC曲线评价血浆D-二聚体化疗前后变化率对胃癌影像学客观疗效评价的检验效能。所有统计均采用双侧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3.1. 临床特征
本研究共包含94例IV期胃癌患者,患者资料的临床特征,详见表1。

Table 1. Clinical features of 94 patients with stage IV gastric cancer
表1. 94例IV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特征
3.2 一般临床特征在D-二聚体表达及有效组和无效组中的分布情况
94例晚期胃癌患者初诊时,血浆D-二聚体水平中位数为1205.06 ng/ml,较正常值明显升高。按D-二聚体水平中位数为界,分为D-二聚体高表达组(>中位数)和D-二聚体低表达组(<中位数),D-二聚体高表达组有47例,D-二聚体低表达组有47例。患者2周期化疗后CR + PR评定为治疗有效组,SD + PD评定为治疗无效组。有效组55例,无效组39例。D-二聚体高表达组和D-二聚体低表达组,有效组和无效组在不同性别、年龄、HP感染、HER2表达、原发部位、病理分型的分布中没有明显差异(P > 0.05),但在转移部位的分布中有统计学差异(P < 0.05)。可以表明晚期胃癌D-二聚体值及治疗疗效也许与肿瘤的转移部位有相关性。详见表2。

Table 2. The distribution of general clinical features in D-dimer expression, effective group and ineffective group
表2. 一般临床特征在D-二聚体表达及有效组和无效组中的分布情况
3.3. 化疗前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胃癌疗效的相关性
94例胃癌患者的有效组和无效组中,化疗前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可以认为化疗有效时,化疗前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较前下降(P < 0.05);化疗无效时,化疗前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较前上升(P < 0.05)。详见表3。

Table 3. Correlation between plasma D-dimer level before and after chemotherapy and curative effect of patients with advanced gastric cancer
表3. 化疗前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晚期胃癌患者疗效的相关性
3.4. 血浆D-二聚体化疗前后变化率与化疗疗效的相关性
经单样本Kolmogorov-Smirnov检验,化疗前后血浆D-二聚体变化率均呈偏态分布(P < 0.05)。Spearman 秩相关分析结果提示,2个周期化疗后D-二聚体变化率与化疗疗效(CR + PR, SD, PD)存在相关关系(rD-二聚体 = 0.695,P = 0.001),见表4。

Table 4.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change rate of plasma D-dimer before and after chemotherapy and the curative effect of chemotherapy
表4. 血浆D-二聚体化疗前后变化率与化疗疗效的相关性
3.5. ROC曲线评价D-二聚体化疗前后变化率在预测近期疗效中的应用
以化疗疗效为有效(OR)作为阳性预测结果,以灵敏度为纵坐标,以1-特异度为横坐标分别做2周期化疗前后血浆D二聚体变化率对晚期胃癌疗效检测的ROC曲线图,结果提示:血浆D二聚体变化率可以有效的评价晚期胃癌化疗是否达到OR,绘制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85 (95%CI:0.810~0.959),PD-二聚体 = 0.038;详见图1。Youden指数最大时,血浆D-二聚体变化率截点为−7.49%,灵敏度69.2%,特异度58.2%,即化疗后血浆D-二聚体下降 ≥ 7.49%时,可以判断胃癌化疗有效。

Figure 1. ROC curve of the change rate of plasma D-dimer after the second cycle chemotherapy for the detection of curative effect of advanced gastric cancer
图1. 第2周期化疗后血浆D-二聚体变化率对晚期胃癌疗效检测的ROC曲线
4. 讨论
多项研究证明 [4] [5],恶性肿瘤患者特别是晚期肿瘤病人,机体高凝状态加重,继发性纤溶系统会进一步亢进,D-二聚体为交联纤维蛋白经纤溶酶作用后的一种终末产物,是机体纤溶亢进与高凝状态的分子标志物,是临床中直接反映体内纤溶酶与凝血酶生成的指标,血浆D-二聚体水平升高反映了机体继发性纤溶活性增强 [6]。在恶性肿瘤的发展过程中纤维形成和溶解持续发展,D-二聚体作为分子标志物其浓度与病情变化呈正相关系。多项研究表明 [7] [8] 恶性肿瘤患者血浆D-二聚体值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分期和治疗效果有相关性。闫华等 [9] 研究也发现恶性肿瘤患者中,化疗有效的患者体内血浆D-二聚体含量水平会有所下降,这表明凝血–纤溶系统功能紊乱的现象得到了纠正。本研究结果显示,晚期胃癌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D-二聚体值及治疗疗效与肿瘤的转移部位有相关性。晚期胃癌的化疗有效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降低,而无效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升高,提示其在晚期胃癌评价疗效方面具有一定临床应用和研究价值,可以用于评估晚期胃癌的治疗疗效。
5. 结论
综上所述,晚期胃癌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且D-二聚体值及治疗疗效与肿瘤的转移部位有相关性,治疗前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可作为晚期胃癌近期疗效评估的依据。但本研究样本量偏少,所得出的结果可能存在偏倚,尚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