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以开放理念引领党的建设路径探析
An Analysis on the Way of Leading the Party Building with the Concept of Opening Up in the New Era
DOI: 10.12677/ASS.2021.106221, PDF, HTML, XML,   
作者: 陈祺祺:东北师范大学,吉林 长春;拓雨欣:武汉大学,湖北 武汉
关键词: 开放理念党的建设新时代路径Open Concept Party Building New Era Path
摘要: 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开放是1978年以来中国历史演进的“关键词”,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创造世所罕见的“两大奇迹”的重要法宝。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所处的地位及其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决定党必须以开放的理念引领自身建设,继承党的建设的历史经验、学习参政党建设的有益成果和吸取国外政党建设的经验教训。这是党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也是党完成历史使命的必然选择。
Abstract: Openness brings progress, and closure is bound to lag behind. Opening up is the “key word” of China’s historical evolution since 1978, and it is an important magic weapon for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to lead the people to create the “two wonders” rarely seen in the world. The position of the Party in the political life of the country and its historical mission determine that the party must lead its own construction with an open concept, inherit the historical experience of the party’s construction, learn the beneficial results of participating in the construction of political parties and learn the lesson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foreign political parties. This is the only way for the Party to grow and develop, and it is also the inevitable choice for the Party to fulfill its historical mission.
文章引用:陈祺祺, 拓雨欣. 新时代以开放理念引领党的建设路径探析[J]. 社会科学前沿, 2021, 10(6): 1604-1609.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1.106221

1. 引言

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开放是1978年以来中国历史演进的“关键词”,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创造世所罕见的“两大奇迹”的重要法宝。开放发展理念具有丰富的内涵,与党的理论有着内在联系。第一,实现合作共赢是开放发展的目标导向。新时代开放理念是对马克思对外开放理论的继承与发展,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开放自然发生,各个国家之间成为一个系统,彼此之间相互影响。中国的开放发展理念顺应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主题,努力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第二,提高党的领导能力是开放发展的核心。开放理念是提高党的领导能力关键一环,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实现中国的开放发展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才能顺利进行。中国的开放发展理念应全面提高党的领导能力,建设执政能力强、政治信仰坚的领导集体。第三,造福人民是开放发展的根本价值旨归。开放理念是党践行其宗旨的重要指导原则,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性质的政党,“人民性”是其鲜明特征和巨大优势。中国的开放发展理念应始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第四,掌握全球治理话语权是开放发展的重要目的。开放理念是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重要手段,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始终坚持以开放理念引领中国的发展,逐渐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越来越接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但中国的发展不是为了称霸。中国的开放发展理念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所处的地位及其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决定党必须以开放的态度主动继承党的建设的历史经验、积极学习其他参政党建设的有益成果和主动吸取国外政党建设的经验教训。这是党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也是党完成历史使命的必然选择。

2. 新时代以开放理念引领党的建设,主动继承党的建设历史经验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具有广泛包容性、开放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建党近百年,中国共产党不断发展壮大,其重要原因是党善于总结历史经验,并且善于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自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党在加强自身建设方面积累了众多历史经验,这些宝贵经验为新时代党的建设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2.1. 继承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

正确地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是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基本原理和中国共产党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之一,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伟大创举,也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关于党的建设的优良传统。延安整风时期,面对党内存在两条路线的矛盾斗争,中国共产党正确分析了党内斗争的根本性质,创造了利用党内教育的方式,克服以往针对党内矛盾采取“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方式,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让犯过错的同志进行自我检查,“同志间的互相帮助和检讨”,以帮助其提高思想认识。这一方式找出了同志的错误及其产生的根源,并提出切实有效地克服错误的办法,既达到了弄清思想,又团结同志的目的;既解决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又统一了全党。而“中国共产党内部的团结,是团结全国人民胜利争取抗战胜利和建设新中国的最基本的条件” [1],这一举措保证了党的思想统一和组织的团结,为党领导人民取得革命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强大的组织基础。

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式加强党的建设的思想虽然产生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但其思想精华在今天依旧适用。党的十八大以来,党情发生巨大变化,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在逐步深化、强化,但部分党组织中存在将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党内教育方式逐渐形式化、教条化,将“批评和自我批评”变为“表扬和自我表扬”的错误倾向,严重损害党的作风和形象,不能达到对党内同志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的根本目的。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应以开放的态度主动继承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核心要义是促使其时代化、制度化,这已成为时代发展之必然,成为党壮大之必需。唯有此,才能够保持党无产阶级的性质,转变党的作风,使党成为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

2.2. 继承党的群众路线的优良传统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坚定地相信和依靠人民群众,历来是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 [2],党的事业离不开群众,党的建设更与群众密不可分。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提出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之一”,并认为“如果我们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我们就将战胜一切困难,一步一步地达到自己的目的”,但前提是党“必须以人民看得见的物质利益,群众才会拥护我们” [3]。在紧紧依靠群众和满足群众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不断发展壮大,逐渐成长为“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 [4],并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赢得民族独立,实现近代以来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提出“党离不开人民,人民也离不开党”,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党的群众路线的新发展和概括。此外,“每一个党员必须养成为人民服务、向群众负责、遇事同群众商量和同群众共甘苦的工作作风” [5] 等理论的提出,使党的群众路线内容不断深化、要求不断提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并认为“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 [6],这是对新时代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和发展。

建党近百年,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成长为世界上党员人数最多,执政时间已经超过七十余年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其根本缘由就在于中国共产党的历届领导人都始终坚持和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优良传统,坚持为了人民和服务人民的根本宗旨。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应始终坚守为民初心,勇担历史使命,在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中不断深化认识自身的阶级属性、增强“人民性”,自觉接受“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党员必须要接受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党员领导干部更要习惯于在受人民群众监督的环境中工作” [7],这是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要求;此外,要主动利用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加强党的建设建言献策,但必须注重党组织的基本原则,注重组织程序,从而保证党的建设的良序运行。

3. 新时代以开放理念引领党的建设,学习借鉴参政党建设的有益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和最高政治原则是坚持党的领导,决定党的建设在国家政治生活中起着关键作用,但由于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实践化”的主体,虽然具有其他参政党不可比拟的先进性和优越性,但在自身建设方面也需要学习和借鉴参政党建设的有益经验才能使自身不断发展完善。早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就提出,“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权中,对于共产党以外的人员,应该不问他们有无党派关系及属于何种党派” [8],在统一战线的政权中,只要其他党派拥护统一战线、拥护人民、拥护抗战,都可以让其参加到统一战线中。同理,在加强党的建设的过程中,只要其他民主党派的经验能够为党的建设“添砖加瓦”,为党的建设增色,中国共产党都应该积极学习借鉴。

3.1. 以组织建设为基础,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党的组织建设是党的建设的基础,党的事业的发展进步要靠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而归根结底要靠具有前瞻性思维、战略性思维和系统性思维的领导干部。因此,加强党的组织建设的“关键一环”是党的人才队伍建设。在长期的斗争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在党的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例如党组织要伟大,就必须有许多最好的干部,干部是革命成败的决定因素、坚持德才兼备和任人唯贤的干部选拔标准和干部“四化”问题;此外,作为参政党的民主党派也提出了其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的相关主张。台盟认为,对于人才队伍的建设要“做到在培养中‘传’,在实践中‘帮’,在履职中‘带’,努力形成点上有骨干、线上有梯队、面上成方阵的人才格局” [9],充分体现了由“点”到“线”,由“线”到“面”三位一体的内在统一,由三者构成一个有机统一的“逻辑链”,是新时代对党的人才队伍建设的重大突破和创新;民革提出“坚持发展与培养并重,按照层次合理、分布均衡、衔接有序的要求,培养推荐更多的优秀人才进入代表人士队伍” [10],这一主张,更加凸显党的人才队伍建设的协同性、协调性和均衡性,是纵向维度和横向维度的辩证统一;民建认为,选拔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必须贯穿到代表人士选拔的全过程,这主要基于制度层面的考量来加强党的人才队伍建设,是“管根本”和“管长远”的良性互动,因为“制度建设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 [11]。

基于对参政党建设理论在人才队伍建设的分析,中国共产党应适应中国特色社会进入新时代的新的历史方位和面对新的社会主要矛盾,以开放理念引领党的建设,借鉴和吸收其在加强自身建设方面的有益探索,推进党的人才队伍建设的层次化、均衡化和制度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组织保障。

3.2. 以政治建设为导向,着重提高政治能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的方向和效果,而在党的政治建设的范畴中,党的政治能力建设是党的政治建设的核心内容,党的各项方针和政策的落实,取决于党员干部是否拥有较强的政治能力。从历史维度看,中国共产党的历届领导人都重视加强党的政治能力建设,只是在各个历史阶段着力点存在差异;从理论维度看,中国共产党根据不同阶段的发展任务,在党的政治能力建设方面提出了不同的理论、思想和战略;从实践维度看,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在党的建设方面采取了不同举措,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比以往更加重视自身的政治能力建设,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积累了许多有益经验。例如,“在领导干部的所有能力中,政治能力是第一位的”,拥有较强的政治能力才能够正确辨别是非,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和困难。同时,要求领导干部要“从政治上分析问题”,要坚决利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研判在工作和生活中面对的各种困难和问题;此外,民主党派作为中国特色参政党,发挥着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和为大政方针的制定建言献策的重要作用,其参政能力就成为参政实效的重要基础,因而,他们也对于党的政治能力建设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主张,首先要加强政治理论的学习,政治理论学习是“参政党领导班子提高履行职责水平的基本前提,是巩固和加强各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合作的重要基础”,只有掌握深厚的理论知识,才能够和党中央对标对表,才能够保证政策的执行“ [12] 不变形”、“不走样”。最根本的一点是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这是各民主党派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这些主张对于当下坚持和加强党的建设具有重要启示。

当前,中国共产党已经步入从建党百年向执政百年的历史进程中,一方面,我国的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这就需要一个具有极强政治能力的领导核心带领人民创造历史伟业;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的自身状况,尤其是政治能力随着时代的变革发展也发生巨大变化。因此,中国共产党要善于吸收各民主党派在加强政治能力建设方面的有益经验,号召党员干部加强对党的政治理论的学习,在学思践悟上下功夫,不断提升政治水平和政治素养;在思想、路线、组织和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推动建设政治强、信仰坚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为完成新时代的历史使命提供强大动力。

4. 新时代以开放理念引领党的建设,吸取国外政党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人无开放不立,党无开放不强。中国共产党要想永远保持自身的先进性,实现长期执政,就需要以开放理念引领党的建设,吸取国外政党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不断探索自身建设的崭新路径。在毛泽东时代,主动吸收国外政党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的思想便已初见萌芽,毛泽东提出“一定要将苏联的一切先进经验都学到手” [13],“不管美国人的也好,英国人的也好,日本人的也好,我们用得着的我们就得跟着学” [14]。当然,这其中也间接地包含着西方政党建设的有益资源。

4.1. 吸取国外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教训

20世纪末,建党70余年、拥有党员2000万的苏联共产党亡党、亡国,其原因发人深省。究其根源,苏联共产党自身建设不力是关键,尤其是党的意识形态领域建设存在巨大的缺陷和漏洞。列宁和斯大林两代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列宁提出:“严格的无产阶级世界观只有一个,这就是马克思主义” [15],“没有革命理论,就不会有坚强的社会党,因为革命理论能使一切社会党人团结起来,他们从革命理论中能取得一切信念” [16],并倡导利用“灌输论”的方式启发工人的阶级觉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这是苏联由一个贫穷落后的大国,发展成为世界一流强国的重要原因;但到戈尔巴乔夫执政后,领导层没有处理好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关系,公然放弃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党的领导力在意识形态领域被消解、瓦解,在思想领域的控制力被弱化、虚化、边缘化,导致苏联党和人民的信仰遭到严重冲击。

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和苏联共产党在根本性质上存在同质性,党要实现长久执政、长远执政,必须吸取苏联共产党衰亡的惨痛教训,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决守住主流意识形态领域内的“红色地带”,抵制反党反社会主义错误思潮的“黑色地带”,辨析和引导“灰色地带”,谨防意识形态领域出现多元化的弊端,牢牢掌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

4.2. 借鉴国外资产阶级政党建设的经验

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世界上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资本主义国家也是如此。在政党建设方面,西方国家适应时代和自身党情、国情的变化,实施了一系列有力举措。例如,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越发普遍化,西方政党都注重运用网络媒体这一重要的治国理政资源加强自身的建设,提出了“践行网上群众路线”,以网络平台为载体,开展党内活动等,让党员在网络上过组织生活,并利用网络技术的交互性特征,通过网络宣传吸纳青年党员等;此外,针对被称为“顽固毒瘤”和“社会瘟疫”的腐败现象,西方政党通过网络立法等方式,建立网络反腐败法律法规和机制,将公权力关进制度的牢笼,从源头上减少和遏制腐败问题滋生和蔓延。同时,利用民间反腐网站将政党的活动公开化、透明化,以对其行为进行制约和监督也成为西方政党进行反腐败建设的重要举措。可见,西方政党在加强自身建设方面的一系列手段都是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方面的重要参考资源。

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40亿,互联网普及率为67.0%,我国已经成为网络大国,网络活动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运用网络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已是大势。党要积极适应网络发展的要求,主动学习和借鉴西方政党利用网络在加强自身建设方面的举措,但应该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基本原则,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将这些有益探索同中国共产党的特殊党情有机结合,使引进和创新能够实现辩证统一。

总而言之,开放是中国加强自身建设的必然选择,是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党要想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就需要秉持立足国内,借鉴国外的基本原则,以开放的理念引领党的自身建设,主动继承党的建设历史经验;学习借鉴参政党建设的有益成果;吸取国外政党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探索新时代党的建设的崭新路径,建设具有强大战斗力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参考文献

[1] 毛泽东. 毛泽东选集(第2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1: 535.
[2] 中共吉林省委宣传部. 坚持和发展毛泽东建党思想[M]. 长春: 吉林人民出版社, 1984: 97.
[3] 毛泽东. 毛泽东选集(第4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1: 1180.
[4] 毛泽东. 毛泽东选集(第2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1: 602.
[5] 邓小平. 邓小平文选(第1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4: 217.
[6] 习近平. 习近平关于全面从严治党论述摘编[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6: 156.
[7] 徐冀宁. 论新发展理念与深入推进党的建设[J]. 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 2019, 17(6): 25-28.
[8] 毛泽东. 毛泽东选集(第2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1: 751.
[9] 苏辉. 以党为师切实提高履职参政能力水平[N]. 团结报, 2020-07-04(001).
[10] 卢晓光. 打造新时代高水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N]. 团结报, 2020-10-27(008).
[11] 毛泽东. 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卷) [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3: 421.
[12] 吴星辰, 陈泓玲, 张璟之. 以“五种能力建设”统领新时代民主党派自身建设高质量发展[J]. 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9, 20(3): 20-22.
[13] 毛泽东. 毛泽东年谱(第2卷) [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3: 1.
[14] 毛泽东. 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6: 40.
[15] 列宁. 列宁全集(第十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7: 271.
[16] 列宁. 列宁全集(第四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3: 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