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儿科患者由于年龄小,不能正确表述自我感知,家长疲于应对孩子因疾病不舒适而增加的情感和照顾需求,儿科护士日常工作繁琐,往往导致护理风险被忽视,引起护理不良事件,造成护理纠纷 [1] [2],影响医院的口碑及形象。因此,加强护理风险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清单法将工作的每个细节列于清单上,用清单来指导工作的进行,考核完成情况,实现对工作的流程化管理,保证工作完成的质量 [3]。这种方法被引入教育、生物、建筑工程等行业,在医院的其他科室中也有应用的成功案例 [4]。本研究将清单法用于儿科病房护理风险管理,取得一定效果,现汇报如下:
2. 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以2019年1月~12月1356名住院患儿实施常规风险管理为实施前,以2020年1月~12月1204名住院患儿实施清单法护理风险管理为实施后。纳入标准:办理入院手续住院超过24 h的患儿;排除标准:办理入院手续住院不足24 h的住院患者。实施前男723例,女633例,年龄1月~14岁(4.23 ± 0.02)岁;实施后男665例,女629例,年龄1月~14岁(4.05 ± 0.04)岁。两组性别、年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2.2. 方法
2.2.1. 实施前
采取常规护理风险管理方法,严格“三查八对”,加强与患儿家属沟通,加强巡视与观察,告知饮食、检查、用药等指导。
2.2.2. 实施后
采取清单法进行风险管理:1) 成立风险管理小组,组长由护士长担任,组员由中级职称及以上护士担任。2) 采用自行研制的儿科护理风险清单(表1)进行查检,由责任护士负责分管床位,每日执行一次。风险管理小组组员每周查检2次,护士长每周随机抽查一次。3) 护理风险处置:护理风险处置是清单法护理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是在清单排查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责任护士及风险管理小组组员对查检中出现偏差及时纠正整改,整改困难或不能整改的上报护士长。科室每周三晨会对上周存在的问题进行点评,使每位护士对风险清单烂熟于心。每月开展风险知识培训、案例分享、情景演练、应急预案演练等。4) 护理风险管理效果评价主要体现在护士防范风险的意识是否增强、护理不良事件及投诉事件发生的情况、病人及家属满意度和护理质量提升等方面。护士长每月统计数据,用数据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管理效果,用管理工具持续改进护理质量,如开展品管圈、用流程图、柏拉图、鱼骨图、头脑风暴法等开展业务学习、记康奈尔笔记开展教学等,以科学的管理方法提高护理专业能力。

Table 1. List of nursing risks in pediatric wards
表1. 儿科病房护理风险清单
2.3. 观察指标
2.3.1. 风险识别质量、风险管理效果、家属满意度评价
风险识别质量以查找案例中的风险点为考试内容,对病区护士进行抽考,总分100分;风险管理效果以投诉、不良事件例数作为观察指标来衡量;家属满意度用医院自制的《住院患儿满意度调查表》,出院处随机抽取部分的出院病人做调查。
2.3.2. 护理质量评价
应用我院《危重患者护理质量评价标准》对病危、病重患儿护理质量进行评价。应用《7个关键环节质量评价标准》对患者身份识别、安全用药、住院患者跌倒坠床、出入院护理、分级护理、输血、患者转运交接8个护理管理质量进行评价。应用《抢救车管理质量评价标准》、《仪器设备管理质量评价标准》、《急救用物管理质量标准》对急救药品/器械管理质量进行评价。应用我院《五位一体病区管理规范》对病区环境质量进行评价。以上各项评价标准均总分100分,分数越高护理质量越高。上述质量评价标准采用《陕西省人民医院护理质量管理评价标准2016版》,所有数据来源于护士长、护理部对日常工作的检查、数据收集统计。
2.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4.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定量资料采用(
± s)表示,采用t检验;定性资料以例数(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检验水准除特别说明外均设定为0.05。
3. 结果
3.1. 实施前后风险识别质量、风险管理效果、家属满意度比较
实施后风险识别质量明显提高,与实施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实施后风险管理效果对比,投诉、不良事件发生例数明显降低,与实施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出院处随机抽取出院患儿2019年628人、2020年603人进行满意度调查,实施后家属满意度明显提高,与实施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表2~4)。

Table 2. Comparison of risk identification capabilities before and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 x ¯ ± s)
表2. 实施前后风险识别能力比较(
± s)

Table 3. Comparison of risk management effect (number of complaints and adverse events) before and after implementation [n (%)]
表3. 实施前后风险管理效果(投诉、不良事件发生例数)比较[n (%)]

Table 4. Family satisfaction comparison before and after implementation [n (%)]
表4. 实施前后家属满意度比较[n (%)]
3.2. 实施前后护理质量比较
实施前后危重病人护理、身份识别、安全用药、住院患者跌倒/坠床、出入院、分级护理、输血、患者转运交接护理质量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在急救药品/器械病房环境管理方面,实施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表5)。

Table 5. Comparison of nursing quality before and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 x ¯ ± s)
表5. 实施前后护理质量比较(
± s)
4. 讨论
欧美国家在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对护理工作中融入风险管理 [5],我国随后也有报道 [6],但未广泛应用。我院儿科在护理质量管理中摒弃以往传统的护理方式,将清单法应用于护理风险管理,着眼于未雨绸缪、事前干预,落实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体现人文关怀 [7] [8],最终达到减少不良事件发生、提升护理人员素质和护理质量的目的。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依据实际情况反复告知、沟通、记录、巡查,一方面能防微杜渐,发现问题及时干预,不发生或仅发生隐患事件。患儿在此过程中,感受到人文关怀、安全护理,从而满意度提升。另一方面,护理人员在应对过程中需要不断思考应对策略,这就要求具有一定的专业素质。因而从护理管理层面需要建立健全科学的人员培训考核体系,内容包括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及流程、沟通技巧、专科知识及操作技能、危重患儿管理、风险防范能力等多个方面,做好教育与培训。同时临床护理人员更加明确自身责任与义务,完成学习任务,重视风险管理,专业素质得到提升。本研究在排查时指定管理小组专人负责,实现了科室层面的风险垂直管理。护士长作为科室护理工作第一责任人,及时组织会议,运用头脑风暴法、PDCA、品管圈等质量改善工具进行分析、查找原因、制定对策并实施、效果评价、形成标准化文件。从系统上解决问题,从而进一步提升护理人员风险管理能力,提升护理质量。
本研究结果发现,将清单法应用于护理风险管理,病房环境实施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可能与医院布局合理、后勤保障到位有关。同时,从2010年起我院开始实施“五位一体”环境管理模式,医院各级领导严格要求、带头遵守、定期督导,各科室职工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有关。急救药品/器械管理方面实施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得益于医院近10年来对急救药品/器械进行同质化管理,要求“0缺陷”,各科均很重视这项工作。
实施清单法护理风险管理模式护士风险识别能力、家属满意度、护理质量明显提升,风险管理效果评价中投诉、不良事件明显减少,可见清单法在儿科病房的护理风险管理中运用效果较好,与周文娟、曾倩、赵艳红等 [9] [10] 研究一致。综上所述,针对儿科病房,将清单法运用于护理风险管理,可显著提高风险防范能力,降低投诉及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高家属满意度,从而提升护理质量,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打下良好的基础,值得推荐使用。
基金项目
陕西省人民医院科研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9HL-13。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