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教育融入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三重维度
Triple Dimension of Party History Education Integration in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Lessons in New Era
摘要: 本文研究了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可能、价值、路径。首先,探讨党史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育人任务、育人指南、育人旨归三方面的融合关系。其次,分析开展党史教育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体、客体的价值何在。最后,提出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三条路径。
Abstract: This paper studies the possibility, value, path of party history education into the educ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i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irstly, we discuss the integra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ty history education and universit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educating people, educating people’s guidelines, and educating people’s integration. Secondly, we analyze the value of party history education 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lesson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hat is the value of objects. Finally, the party history education integrates three paths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lesson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文章引用:魏佳红. 党史教育融入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三重维度[J]. 社会科学前沿, 2021, 10(8): 2271-2276.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1.108316

1. 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1] 新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满足新矛盾、解决新问题,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 [2] 党史教育融入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实效,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法宝。

2. 关系之维:党史教育融入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何以可能

党史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都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都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当做行动指南,都把培育民族复兴的时代新人作为自己的育人旨归。这三方面的统一,为党史教育融入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了可能性。

2.1. 根本任务相统一:立德树人

立德树人,就是要培养有道德、有思想、有远大理想、全面发展的学生。放眼中国,“立德”就是讲道德、爱人民、爱中国社会主义。立足时代,“树人”就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德智体美全方位发展的有志青年。

高校是开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地点,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要途径,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不可少的重要课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同于其它学科,有着鲜明的政治性、阶级性,是国家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点学科。历史让我们对革命先辈的光荣事迹、不朽精神有了更全面、更系统、更深刻的认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由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反剥削、反压迫、反奴役,从饥寒交迫、基本温饱到全面小康,从受尽凌辱、奋起反抗到国富民强,从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再到新时代的百年探索、奋斗、发展史。在革命、建设还是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都十分重视对德育、思想道德教育在教化人民、培养人才、传播思想方面的积极作用。党史教育,以精神教育为重点,立足于新时代,旨在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党史教育和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心同德、同向同行,这就为党史教育融入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可行性。

2.2. 理论指南相一致:马克思主义理论

从《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可以看到,不管是本科生、硕士研究生还是博士研究生的课程,马克思主义理论始终贯穿其中,是新时代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指南、活的灵魂。我们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全党的理论、行动指南。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启蒙于马克思主义,扎根于中国大地,创造了一个又一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都是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奋进过程中汇集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结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过程中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史学习教育要“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 [3] 其中,摆在首位的就是“学史明理”,这个“理”就是我党的先进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明理”就是要搞懂马克思主义因其革命性、实践性和人民性,契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设需要。党史学习教育,要求我们首先要研究好、学习透马克思主义。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史高度契合,思想政治教育与党史学习教育的理论指南完全一致,这都为党史教育融入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了可行性。

2.3. 育人旨归相契合:培育民族复兴时代新人

党史教育,旨在通过加强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的教育,增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底气,自觉肩负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

党史教育,可以让学生更直观、更系统、更全面地了解中国共产党从何处来,往何处去,更加深刻地领悟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真理。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的内在本质就是“立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是“立人”教育的“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主义的教育,学生的政治修养是教学重点,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学生是育人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教育提过很多意见,其中提的最多的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就要为中国的崛起而不懈奋斗,最高远的志向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民族的伟大复兴,就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就要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三观”,坚定“四个自信”的主渠道。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终极目标是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由此可见,党史教育和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都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育人旨归,这为党史教育融入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可行性。

3. 价值之维:党史教育融入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何以必要

党史教育融入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乃至高校所有思想政治工作者本身来说都具有革命性意义。对于大学生来说,党史教育的融入,可以增强历史自觉,抵制历史虚无,树立唯物主义历史观;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来说,党史教育的融入,能够提高党性修养,坚守使命担当,提升教学实效性;对于高校党员干部来说,党史教育的融入,必将坚定理想信念,赓续革命精神,践行初心使命。

3.1. 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历史观的内在必然

互联网时代的大学生,是网络生活的主力军,他们走在互联网冲浪的最前线。网络上纷繁复杂的理论观点、意识形态、社会思潮充斥在大学生的脑海中,许多唯心主义的、背离历史的错误思潮腐蚀着大学生尚显稚嫩的唯物主义信念,历史虚无主义就是最大隐患之一。大学生正处于确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敏感时期,由于自身政治素养不够、党性修养不足、政治敏感性较弱,加之受到历史虚无主义错误思潮的影响,就会对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执政地位进行部分甚至全盘否定。受此影响,大学生就会产生排斥、抵触、怨恨思想政治教育的负面情绪,这些负面情绪加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困难度。

党史教育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修课,不搞好党史教育,中国的一切事情都办不好。党史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知识,大学生可以直观地了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的一百年。走进榜样人物,大学生可以深刻地领会红色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坚定理想信念。阅读经典著作,大学生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中国共产党艰苦奋斗、筚路蓝缕、创造辉煌的一百年。通过深入学习党史,滋养大学生地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地情怀,破除历史虚无主义否认、歪曲、误解中国共产党地迷障,促使大学生树立正确历史观,增强历史自觉。

3.2. 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党性修养的重要手段

新时代,办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需要传道授业解惑,还需要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为民族复兴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教师是学生最直接的榜样,他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也是如此。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4]。”当前部分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存在着政治信仰不坚定、阶级觉悟不够、共产主义修养不到位的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归根结底就是党性出现了问题。党性是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所必需的基本素养,作为一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首先明确自身的党性。所谓党性就是其政治信仰、阶级觉悟、共产主义修养等。党史教育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党性修养的重要手段。通过党史学习,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感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庞大精神力量,积蓄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信心和决心,坚守为人民服务的使命担当。作为一名思想政治教育者,不仅要把党的百年奋斗史学习到位、总结好,还要结合自身实际,把百年党史运用到位、发扬到底。

“经师易求,人师难得。” [5]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不仅要学好、理清、弄懂党史,还要做党史教育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把党史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有条理、有逻辑、有重点、系统地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积极探索党史教育教学方法,努力提升党史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奋力实现党史教育的现代化、系统化和“思政化”。通过把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内涵和思想内涵。

3.3. 是增强高校党员干部使命感的应有之策

高校党员干部,就是指那些辅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完成思想政治教育育人任务的校党委、院党委、辅导员和班主任。校党委和院党委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牵头人”,辅导员和班主任是骨干力量,对他们进行党史教育,十分必要。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6]。”从新中国成立至今,我们已经走过了七十多载的安稳岁月,安稳往往滋生享乐、懈怠。消极懈怠就会弱化党的先进性和革命性,在改革开放进入关键期的今天,党的革命建设稍有不慎就会断送革命前程,前功尽弃。高校党员干部肩负着党赋予高校立德树人的职责使命,肩负着为实现民族复兴培育时代新人的育人目标。新时代,对高校党员干部进行党史教育具有时代必然性。

在高校开展党史教育,带领高校党员干部重温那段山河破碎、生灵涂炭、受尽凌辱的苦难史,促使他们清醒认识到我们党和国家面临的国际新形势、时代新挑战,催生其紧迫感。在高校开展党史教育,引导高校党员干部重温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奋斗史,促使他们清醒认识到我们党的执政地位从何处来,正往何处去的问题,催生其责任感和使命感。回望过去的路,弘扬革命先辈们前赴后继、敢为人先、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跟随改革开放历史潮流大步迈进。着眼现在的路,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决心和信心,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前行。眺望未来的路,牢记共产党人的职责,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新征程奋进。

4. 实践之维:党史教育融入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何以可为

前文以对党史教育融入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系维度和价值维度进行了探讨,那么,党史教育应该如何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呢?笔者认为,有三条路径选择。第一,教材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基础,党史教育中蕴含的革命文化知识、革命先辈精神等内容可以融入教材体系。第二,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师仍处于主导地位。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关键在于发挥教师的教学主导作用。第三,党史教育能够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提供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

4.1. 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课堂教学为基础。相较于其他学科,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因自身特有的阶级性和政治性,使得该学科的课本相较于其他学科而言,稍显枯燥,可读性弱。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教学中融入党史理论知识,通过一个又一个可歌可泣的历史人物,一件又一件生动鲜活的历史事件,一部又一部可圈可点的党史著作,既可以丰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效力,又可以增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趣味性和生动性,提升教学的质量和效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基础是教材,把党史教育针对性融入、有效衔接教材体系是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的应有之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受教育者划分为本科生和研究生,他们有着不同的教材内容和教育重点。本科生学习“原理”、“概论”、“纲要”、“基础”及形势与政策,他们的教育重点是理论学习。硕士研究生的教材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博士研究生的教材是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他们的教学重点是探究式学习。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党史教育应有效衔接学生地教材,进行有针对性地融入。针对本科生融入党史理论知识。对于本科生而言,大学之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经让他们对于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立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和文化有了基础性认识。基于本科生的教材体系,在“概论”和“纲要”中融入党带领人民革命、建设的过去;在“原理”和“基础”中,深度挖掘中国共产党党在百年奋斗的历程中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真理和共产主义信念;在“形势与政策”这门课中,学习党的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使得党史理论知识全方位、全过程地融入本科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的全过程。针对研究生融入党史时代价值研究。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远远不同于本科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生教学更加注重研究,归根结底是一种探究式的教育。在研究生的课堂中,教师负责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学生进行理论探究和问题思考。因此,研究生的党史教育不应该停留在对党史知识的理论学习上,更应该聚焦于对党史的时代价值研讨上来。应结合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格局中,深入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前景上来。研究生的党史教育,应该注重时代价值探讨。引导学生深刻领会和把握我国所处的历史新方位、面临的国际新环境、新挑战,深入探讨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可行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性等一系列具有时代意义的课题。

4.2. 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主导作用

办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核心。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键在于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对党史的认可、理解和运用,深刻影响着党史教育融入课堂教学的质量。教师的党性修养决定着教师开展党史教育的好坏。教师对党史知识的充分理解、掌握,确保学生能在课堂上有效学习党史知识。教师对党、对国家、对社会主义的信心与热爱可以转化为学生的学习动力,用自己的榜样示范去引领学生爱党、爱国家、爱社会主义。教师要紧紧把握时代发展新形势,把党史与现实联系起来,既要教导学生学习党史,感悟先辈不朽精神,更要指引学生立足新时代,挖掘革命精神的时代价值,为民族复兴积蓄力量。同时,教师可以充分运用各种新兴的教学资源,更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形式。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党史故事荟萃、知识竞赛、文化长廊等活动,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趣味性、感染力,以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4.3. 深度挖掘红色资源开展实践教学

党史教育不仅要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更要深入其实践教学中。我们党在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和建设的过程中,经历了不计其数的艰难困苦、创造了许许多多的历史辉煌,这些载入史册的历史辉煌不仅可以走入我们的课堂,而且为我们的实践教学提供了可看、可触、可想、可感的红色革命纪念基地。在我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外,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党史旧址、党史纪念馆、党史博物馆、烈士陵园等红色革命纪念基地。这些基地不同于书本教材,它们是真实存在的、可看可触的。参观红色基地,可以激发学生浓烈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在可看、可触中深化对红色革命文化的认识和感知,增强红色革命文化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实践教学,不应该只是学生单方面的实践活动,还应该有教师的广泛参与。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也要有所作为。在组织学生进行基地参观实践活动之前,为学生讲述相应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让他们对这段历史有初步的了解。在实践活动结束之后,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堂交流讨论,观看有关的影视作品,还可以策划新颖的表演形式让学生在课堂上重新演绎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实践教学“三部曲”,不仅可以深化学生对党史的认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而且可以引导学生对传统的革命文化进行创新性发展,赋予革命文化时代新内涵。通过实践教学,带领学生参观红色基地,感悟先辈理想信念,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树立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远大志向。

5. 结语

党史教育融入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深厚的理论逻辑、价值逻辑、实践逻辑,是十分可行的。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复兴的希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主力军”,对他们进行党史教育是历史的必然、时代的必然。在国内外形势风云变幻的今天,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融入党史教育,有利于学生正确历史观的形成,教师党性修养的提高,高校党员干部使命感的增强。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 人民日报, 2017-10-28(001).
[2] 习近平. 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J]. 新长征, 2021, 4(5): 4-13.
[3] 李捷. 在学“国史”中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 [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21(4): 4-11.
[4] 孔子, 著. 杨伯峻, 杨逢彬, 注译. 杨柳岸, 导读. 论语[M]. 长沙: 岳麓书社, 2018.
[5] 习近平.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 新长征(党建版), 2021, 4(3): 4-13.
[6] 孟子, 著. 付海江, 主编. 孟子[M]. 西安: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