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航空业的快速发展,空中交通流量急剧增长,空中交通流量需求与有限的枢纽机场空域资源间的矛盾日益尖锐,高峰时刻造成大量航班在机场上空等待降落,严重影响了落地航班的调度效率。因此对终端区航班调度顺序进行优化提高枢纽机场终端区航班调度自动化水平已经成为民航业内人士的共识。国内外对终端区航班的调度问题都有着各自的进展与突破,但是根据目前的形势,航班落地优化调度仍然存在着很大的提升空间,这成为近几年在空域领域优化方面研究的热点。Briskom和Stolletz [1] 通过局部探索进一步实现了航班的优化排序,两位学者采用用元胞自动机模型来模拟飞机着陆调度中的使用方法,以此更加直观的寻找较好的的飞机降落顺序,然后再通过局部优化的算法,从而计算得出一定数量航班排序的最优解。Gilbo等人 [2],考虑到了单一机场跑道、空域容量的限制以及出入境交通战略管理的随机性等约束问题。文中绘制出了芝加哥奥黑尔机场的运力曲线,并进行分析,提出了有限固定容量和预期容量的概念。孟欣 [3] 等人为探究终端区航班调度的优化,开发出了机场终端区航班计算机排序辅助系统,该系统基于最大位置限制的遗传算法和免疫思想的粒子群算法,对终端区航班调度进行优化。
值得关注的是,在分析机场着陆调度问题时可以运用仿真算法的方式,基于该类算法构建出目标函数,从而计算求出优化解。马卫民,杨文娟,徐博 [4] 提出了一种基于最大位移限制的蚁群算法,该算法利用了蚁群算法高效的全局探索能力,较强的收敛能力等性质,并且结合了最大受限位置的约束,以此来确保在航班调度排序中存在的公平性和灵活性,能够为现实生活的空中交通流量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研究方法。Abdul (2014) [5] 结合蜂群算法针对单跑道静态飞机的着陆调度问题进行了研究。王莉莉,胡畔 [6] 考虑航空器起飞所需的空域和机场容量限制等约束,通过遗传算法,在满足机场容量限制的前提下,探求能够降低总延误时间的优化解等。冯小荣、冯兴杰、王兴隆 [7] 提出了一种基于动态计算启发式信息的蚁群优化算法,该算法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传统蚁群算法的一种优化与改进,此实验有效克服了传统蚁群优化算法实验中存在的不足,且得到的结果与基于时域的遗传算法和传统的蚁群算法得出的结果相比,具有较强的鲁棒性、搜索能力和较快的收敛速度。本文运用两个相邻航班中的后续航班最佳降落时间与前序航班的降落时间差定义启发式信息,采用设置了最大位移限制的蚁群算法对终端区航班着陆调度问题进行建模,在标准数据集,运用python语言对算法进行仿真实验,并将所得实验数据与先到先服务方案得到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
2. 蚁群算法在航班着陆调度上的研究
2.1. 蚁群算法概述
蚁群系统是由意大利学者Dorigo,Maniezzo等人在20世纪90年代首先提出来的,在研究蚂蚁觅食的过程中,发现蚁群在路径寻觅方面似乎存在着一种很智能的行为。蚁群算法是模拟自然界中蚂蚁寻找路径的方式,从而得出的一种仿生算法。
蚂蚁在运动过程中,能够在它所经过的路径上留下一种名叫信息素的化学物质,通过这种物质来给其他蚂蚁进行信息传递,并且蚁群在运动过程中也能够接收到这种物质,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指引各自的运动方向。这种蚁群集体的行为是由大量的蚂蚁组成的,表现出蚂蚁在运动过程中,一种对信息的正反馈现象,在某一路径上走过的蚂蚁越多,后方的的蚂蚁选择该路径的概率也就越大。蚁群算法有着分布计算、信息正反馈和启发式搜索的特征,其本质上就是一种进化算法中的启发式全局优化算法。该算法同传统的路由算法比较起来,具有信息分布式性、动态性、随机性和异步性等特点,而这些特点正好能满足网络路由的需要及优化的需要。
2.2. 基于蚁群算法的航班着陆调度问题的数学模型
航空器产生间隔的主要原因是根据空气动力学原理,航空器在飞行过程中产生尾流,由于航空器的机型不同、轻重不同,尾流对其的影响的也随之不同。所以在研究落地航班的优化排序中,对尾流的考虑是必不可少的。根据尾流的不同得到不同类型飞机之间应保持的最小安全间隔(MSI, Minimum Security Interval)如表1所示:(本文所涉及的参数及航班间的最小间隔都是参考了Beasley等人 [8] 在民航飞机到达排序与调度问题(ASS)中定义的航班最小间隔)。

Table 1. Minimum safety interval for flights
表1. 航班的最小安全间隔
1 = 波音747,2 = 波音727,3 = 波音707,4 = Mc Donnel Douglas DC9
建立基于蚁群算法的航班着陆模型所需的实验参数如表2所示。
定义一:启发式信息
启发式信息与第i架航班到第j架航班的延误间隔有关(假设航班不能提前到达);
设航班j在航班i后落地,则航班j的指定着陆时间为:
(1)
两架落到航班之间的间隔应大于他们的LTI,即:
(2)
启发式信息的计算为
(3)
定义二:航班的选择概率的实现公式:
(4)
定义三:对信息素矩阵的更新:
信息素
表示航班i降落后,对航班j降落的期望度;
我们在本次实验中选取与蚁群的信息素同步更新的方法。假设有m只蚂蚁,当这些蚂蚁各自都完成了所有的搜索之后,再统一对信息素矩阵进行更新。
(5)
根据上述定义,对实验步骤进行描述:
步骤一:对最大蚂蚁数量,最大迭代次数,算法中所需要的排序的航班量,各种类型的航班之间降落应保持的尾流间隔,启发式信息等各类参数进行定义;
步骤二:定义一个虚拟的航班,与其他航班之间的距离为−10;
步骤三:计算出第一架航班与虚拟航班的启发式信息;
步骤四:根据启发式信息和信息素浓度计算出航班的选择概率;
步骤五:根据轮盘赌的方法选择下一架需要落地的航班,并记录选择的航班及延误时间;
步骤六:重复步骤三,直至所有的航班都被选择完成,从而计算出蚂蚁所经过路径对应的落地航班顺序以及总延误时间,航空器的总延误时间是每架航空器的实际降落时间与预计降落时间差的求和:
(6)
步骤七:更新信息素矩阵
,选择第二只蚂蚁重复步骤二,以此类推计算出每只蚂蚁所对应的总延误时间,继续迭代,直到达到最大迭代次数;
表示第k只蚂蚁在(i, j)上所释放的信息量,同时也代表着航空器j跟着航空器i降落,更新的信息素矩阵由:
(7)
计算出。
表示第k只蚂蚁构造的降落顺序总的延迟时间。
步骤八:对比得到的结果,输出最小延误时间以及对应的落地航班顺序;
落地航班的前后的调动还应不大于设置的最大位移偏量MPS,当MPS为0时,即先到先服务。
(8)
为调动后的航班位次。
通过蚁群算法,及设置的各类参数,结合对航班优化排序调度问题的研究,进行如图1所示的框架建立,可以更直观的展现出该算法在所研究问题中的应用。并通过Python程序对框架功能进行实现。
3. 实验数据分析
3.1. 实验参数的确定
本文所应用的30架航班先到先服务的航班降落顺序、机型以及着陆航班的预计着陆时间等数据选取自Zhan ZH,Zhang J,Liu O等人 [9] 的实验数据。本文的所有实验皆通过Python编程的方式得以实现。
首先控制变量法定义进行实验时所要使用各类参数的取值。对Alpha的定义采用的方法是:任意给定参数Beta = 1.0,蚂蚁数量为200,迭代次数为50,参数RHO = 0.1和参数Q = 10,000的值,再对Alpha分别取0.1、0.2、0.3、……、1.0时,进行十次实验,计算每个取值下十次实验中所获得的总延误时间的最小值,求其平均,再对所求得的十个平均值进行比较,选平均总延误时间最小时对应的Alpha为继续进行实验选取参数 Alpha 的最优解。
根据计算汇总出来的数据,对每个Alpha取值下对应的十次实验得到的结果求平均延误时间,对应的平均值绘制如图2所示的折线统计图。
根据图2中折线的走势,可以清晰看出,Alpha的取值对延误时间的影响是趋于单调的,在0.1~1.0之间,Alpha的取值越大,计算得到的总延误时间反而越小,而当Alpha = 1.0时,总延误时间的平均值最小,获得的实验结果最优,故选取参数Alpha = 1.0继续进行试验。
确定好参数Alpha的值,随即对参数Beta进行确定,实验采用和确定参数Alpha相同的方式,给定参数Alpha = 1.0,蚂蚁数量为200,迭代次数为50,参数RHO = 0.1和Q = 10,000,对Beta分别取0.5、1.0、……、5.0时,进行十次实验。根据实验数据得到如图3所示的折线统计图。
根据如图3中所示的内容,在0.5~5.0之间,当Beta取1.5时,图中折线到达谷点,即表示所计算到的总延误时间越小,而当Beta继续增大,平均总延误时间反而开始逐渐变大,表明在参数Beta的选择中,至少存在一个最优值,所以在接下来的实验中选取参数Beta最优值1.5进行计算。
确定了Alpha及Beta的值,其次再对挥发因子RHO的选择进行讨论,在已给定参数Alpha = 1.0、Beta = 1.5、蚂蚁数量为200、迭代次数为50、Q = 10,000的条件下,RHO分别取0.1、0.2、0.3、……、1.0时,进行十次实验。对得到的数据进行汇总,取十次实验的平均值得到图4所示的折线图。
参数RHO是挥发因子,当RHO等于0时,表示不会遗忘信息素矩阵遗传信息,而当RHO等于1时,表示在更新信息素矩阵中遗传信息被完全忘记,相当于蚂蚁在航班排序的选择中做随机选择。根据图4所示折线图,可以直观的看出,除了RHO = 1.0时计算得到的总延误时间偏大以外,其他数值对延误时间的结果影响并不显著,趋于稳定水平,所以对于参数RHO的取值,只要不是1.0,其余数值均可,在本次实验中,选取参数RHO = 0.1进行计算。
确定了Alpha、Beta及RHO的值之后,下面对不同最大位移限制下的收敛性进行讨论。在给定参数 Alpha = 1.0、Beta =1 .5、蚂蚁数量为200、Q = 10,000的条件下,MPS分别取1、2、3、4时,进行十次实验。对得到的数据进行汇总,取十次实验的平均值得到图5所示的折线图。由图5可知不同的MPS条件下得到平均延误时间最优解所对应的迭代次数相应减小,计算得到最优解在越发快捷,且蚂蚁数量一定时,迭代次数不断增加,模拟仿真得到的最小延误时间也逐渐减小,慢慢收敛,当迭代次数到达200以上,最小延误时间变化逐渐趋于一个稳定水平。这充分体现出了蚁群算法的收敛性和稳定性。

Figure 5. The rate of convergence under the different MPS
图5. 不同MPS下的收敛速度
3.2. 实验数据对比
利用与先到先服务相同的航班顺序对实验进行测试,实验参数的选择为:Alpha = 1.0、Beta = 1.5、RHO = 0.1、Q = 10,000、蚂蚁数量为200、迭代次数为200、最大位移限制分别选取MPS = 1、2、3、4。每个最大位移限制下实验十次所得数据的平均值如表3所示并由表3中数据制成如图6所示的折线图。
根据表3中数据和图6中的折线图分布,发现对30架航班,当MPS = 1时,通过蚁群算法计算得到的总延误时间比先到先服务方式得到的总延误时间减少了30.4%;当MPS = 2时,总延误时间减少了53.3%;当MPS = 3时,总延误时间减少了53.6%且ALT的分布与MPS = 2时无太大波动;当MPS = 4时,ALT分布与MPS = 3时完全相同。由此可以得出结论,MPS的取值在一定范围内不断增大时,得到的优化结果会越来越好,优化效果的增长率在不断减小,这表现出当MPS达到一定的值后,总延误时间会趋于一个稳定的范围,但整体效果依然会优于先到先服务的结果。

Table 3. Experimental parameters under different MPS were compared with first-come service
表3. 不同MPS下的实验参数与先到先服务对照

Figure 6. Distribution of ALT under the different MPS
图6. 不同MPS下ALT的分布情况
4. 结论与展望
本文是通过蚁群算法较强的全局探索能力和较好的收敛能力来研究解决航班着陆调度优化的问题。首先对蚁群算法各项参数的值进行确定,再将蚁群算法与最大受限位移相互结合,计算得到的优化结果与先到先服务的结果进行比较,观察分析优化后的结果。跟先到先服务相比,能够有效地减少航班的总延误时间,其算法得出的优化后的航班降落顺序可以给管制员提供一个参考,有效减小了管制员的管制压力,同时降低了航空公司的经济损失。
在本文中只利用蚁群算法对航班着陆调度进行了简单的研究,但航班着陆调度问题充满了不确定性,是一个复杂多变的问题,需要考虑到的条件是多方面的,因此对于未来关于此问题的研究,还需要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与探索。本文只针对单跑道情况进行研究,未曾考虑多跑道以及各跑道构型的情况。因此之后的研究可以针对多跑道的情况以及不同的跑道构型改进该问题。本文在对该问题进行研究时提出了一个前提条件,航班实际着陆时间不允许早于预计着陆时间,但在实际情境中是允许提前于预计着陆时间的,因此未来研究中需要考虑到这一因素的影响。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