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小麦赤霉病也称烂麦头、麦穗枯、红麦头 [1],是小麦生产中的重要病害,近年来,小麦赤霉病发生具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 [2]。我镇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重发年份若不及时防治,不仅导致小麦产量损失、品质降低,还会产生毒次级代谢产物——镰刀菌毒素,对人和动物具有安全风险的同时,严重影响小麦产业健康发展,影响食品安全 [3]。小麦赤霉病可防不可治,一旦病菌侵染危害发生流行,防治效果甚微 [4],从多年的防治实践来看,化学药剂的合理使用是防治作物病害的有效手段 [5]。为了及时预防控制小麦赤霉病发生危害,确保小麦生产优质、高产、稳产,笔者在东台市时堰镇五星村宝伦家庭农场开展了不同化学药剂对小麦赤霉病防治效果及控制毒素的试验研究,以期筛选出适宜本地区使用的药剂配方,为实现农药减量控害、小麦病害绿色防控以及提质增产提供技术参考。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供试药剂:40%丙硫菌唑·戊唑醇SC (溧阳中南化工有限公司)、50%戊唑·百菌清SC (江苏邦盛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200克/升氟唑菌酰羟胺SC + 250克/升丙环唑EC (先正达作物保护有限公司)、48%氰烯菌酯·戊唑醇SC (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40%戊唑·咪鲜胺EW (江苏东宝农化股份有限公司)。
2.2. 试验设计
试验田选在东台市时堰镇五星村宝伦家庭农场,小麦品种为宁麦13,土壤肥力中等,管理水平较高,前茬为水稻,2020年11月15日播种。
试验共设6个处理:40%丙硫菌唑·戊唑醇SC 40 g/667m2、50%戊唑·百菌清SC 50 g/667m2、200克/升氟唑菌酰羟胺SC + 250克/升丙环唑EC 60 g/667m2 + 40 g/667m2、48%氰烯菌酯·戊唑醇SC50 g/667m2、40%戊唑·咪鲜胺EW 60 g/667m2 (处理中的药剂用量为每次施药的用量)。另设一组清水对照。每个处理面积分别为0.1公顷,不设重复。每公顷药剂兑水600公斤,小麦扬花初期4月18日第一次用药,小麦扬花盛期4月23日第二次用药,喷药机械为自走式喷杆喷雾机,均匀喷雾。
2.3. 防效调查
在小麦赤霉病病情基本稳定后,于5月17日进行药效调查。每个处理对角线调查5点,每个点0.5 m2,记录每点总穗数和病穗数,以枯穗占整穗比例的百分率来分级,记录各级病穗数和总穗数,计算病穗率和病指,计算病穗率防效和病指防效。病指分级方法:0级:全穗无病;1级:枯穗面积占全穗面积1/4以下;2级:枯穗面积占全穗面积1/4~1/2;3级:枯穗面积占全穗面积1/2~3/4;4级:枯穗面积占全穗面积3/4以上。
2.4. 毒素检测
每个处理取麦粒2 kg,送江苏省农业科学院食品安全与营养研究所检测DON和ZEN等毒素。
2.5. 安全性观察
施药后3~7天观察所有药剂处理区小麦生长情况,观察有无药害现象发生。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药剂处理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比较

Table 1. Control effects of different chemical treatments on fusarium head blight of wheat
表1. 不同药剂处理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
试验调查结果(见表1),喷清水对照区小麦赤霉病病穗率为33.1%,病指为16.31,达到中等偏重发生程度。从各药剂处理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可以看出:200克/升氟唑菌酰羟胺SC + 250克/升丙环唑EC 60 g/667m2 + 40 g/667m2、40%丙硫·戊唑醇SC 40 g/667m2防效较好,病指防效分别为97.12%、96.32%;48%氰烯菌唑·戊唑醇SC 50 g/667m2、50%戊唑·百菌清SC 50 g/667m2防效次之,分别为87%、85.16%;40%戊唑·咪鲜胺SC 60 g/667m2防效最差,为79.28%。
3.2. 不同药剂处理对毒素的控制效果比较

Table 2. Control effects of different drug treatments on ZEN and DON toxin
表2. 不同药剂处理对ZEN、DON毒素的控制效果
表中数据为江苏省农业科学院食品安全与营养研究所2021年检测值。
成熟期取不同药剂处理区的麦穗送检,从江苏省农科院食安所检测结果(表2)来看,用40%丙硫菌唑·戊唑醇SC防治2遍的、50%戊唑·百菌清SC防治2遍、200克/升氟唑菌酰羟胺SC + 250克/升丙环唑EC防治2遍和48%氰烯菌酯·戊唑醇SC防治2遍,这4种处理下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值均明显低于空白对照,均低于收贮国标DON (1000 μg/kg),有一定的降毒作用。其中40%丙硫菌唑·戊唑醇SC防治的、50%戊唑·百菌清防治的和200克/升氟唑菌酰羟胺SC + 250克/升丙环唑EC防治的DON值均较低,分别为317.25 μg/kg、319.15 μg/kg、321.21 μg/kg,控制毒素效果分别为85.37%、85.29%、85.19%;48%氰烯菌酯·戊唑醇SC防治的,DON值为866.96 μg/kg,控制毒素效果为60.03%;而用40%戊唑·咪鲜胺SC防治2遍的DON值为2187.69 μg/kg,高于空白对照,对毒素没有抑制作用,反而起到了促进作用。ZEN毒素在5种药剂处理中均未检出,而在空白对照中有检出。
4. 小结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小麦扬花初期、盛花期施药2次,200克/升氟唑菌酰羟胺SC + 250克/升丙环唑EC 60 g/667m2 + 40 g/667m2、40%丙硫菌唑·戊唑醇SC 40 g/667m2、48%氰烯菌唑·戊唑醇SC 50 g/667m2、50%戊唑·百菌清SC 50 g/667m2这4种药剂处理对赤霉病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病指防效在85.16%~97.12%;且对毒素也有一定的控制作用,200克/升氟唑菌酰羟胺SC + 250克/升丙环唑EC 60 g/667m2 + 40 g/667m2、40%丙硫菌唑·戊唑醇SC 40 g/667m2、50%戊唑·百菌清SC 50 g/667m2控毒效果在85%左右;48%氰烯菌唑·戊唑醇SC 50 g/667m2控制毒素效果为60.03%,ZEN毒素在5种药剂处理中均未检出,有效保证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从小麦赤霉病防效、小麦赤霉毒素综合来看,200克/升氟唑菌酰羟胺SC + 250克/升丙环唑EC 60 g/667m2 + 40 g/667m2、40%丙硫菌唑·戊唑醇SC 40 g/667m2防治2遍效果好于48%氰烯菌唑·戊唑醇SC 50 g/667m2、50%戊唑·百菌清SC 50 g/667m2防治2遍,好于40%戊唑·咪鲜胺EW 60 ml/667m2防治2遍;200克/升氟唑菌酰羟胺SC + 250克/升丙环唑EC 60 g/667m2 + 40 g/667m2、40%丙硫·戊唑醇SC 40 g/667m2、百菌清SC 50 g/667m2防治2遍毒素控制效果好于48%氰烯菌唑·戊唑醇SC 50 g/667m2防治2遍好于40%戊唑·咪鲜胺EW 60 ml/667m2防治2遍。40%戊唑·咪鲜胺EW因多年使用,防效下降,仅79%左右,且能刺激毒素产生,严重超标,均在90%以上,其产品已不具有商品粮和饲料价值。
综上说述,200克/升氟唑菌酰羟胺SC + 250克/升丙环唑EC、40%丙硫菌唑·戊唑醇、50%戊唑·百菌清SC,无论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还是对小麦赤霉毒素的控制作用(降毒效果),表现出一致性,均明显优于大面积使用的常规药剂(40%戊唑·咪鲜胺EW),且对小麦生长安全,未发现有药害现象,可以作为小麦上防治赤霉病的优选药剂,加以推广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