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族工作,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根本方向,以“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为总目标,紧紧依靠人民,推动国家发展,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懈奋斗,使得中国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紧紧依靠人民推动国家发展是我党执政的显著优势和最大底气,国家发展依靠民族团结。在新时代,加强民族团结,是国家长治久安、繁荣富强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工作,这有赖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中华民族政治共商共建的共同体,是中华民族文化共通共享的共同体,是中华民族经济共建共享的共同体,是中华民族情感共交共融的共同体。在老少边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促进地区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2. 老少边地区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要性
2.1. 是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
一个人的优秀不仅包括外在的优秀,还包括内在的优秀。同理,一个国家的强大不仅是国家实力的强大,也是文化的强大。说到文化,那么文化自信是首要的前提,如果国民没有文化自信,看不起自己的文化,那么我们的文化就会受到很大的打击,不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如今,我国正处在一个良好的发展时期,在此之前,不是没有过好的发展阶段,但是现在所处的时期是一个离实现中国梦更近的时期,实现中国梦,我们要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使各民族之间更加团结协作,互助和谐;实现中国梦,我们更重视文化自信,更坚定文化自信,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2.2. 是加强民族团结、适应我国新时代民族工作的必然要求
我国的少数民族一般都处于边境偏远地区,地理区位条件优势不明显,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甚至是老革命根据地的地区,即我们所说的老少边地区,他们的生活水平和经济状况水平较低,中国为了拉近各民族之间的差距,制定了很多处理民族关系的政策或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让各民族群众在政策方阵的指引下和谐相处,就是一个良性的发展环境。历史已经证明,正确处理好民族关系,贯彻落实民族工作政策不仅可以有效地维护民族团结,而且对于实现中国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为了维护民族团结,贯彻落实民族政策,我们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3. 是增强“五个认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
广西百色市是一个边境少数民族地区,有人信仰基督教、道教、佛教、伊斯兰教等宗教信仰,国外边境地区少数势力会利用宗教等问题煽动民族仇恨和对立,对此,我们要防止敌对势力对人们在思想意识形态等方面进行的渗透、挑拨,破坏民族团结。有效防止这种事件发生的途径之一,就是增强人民群众的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因此我们需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3. 老少边地区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存在的问题
3.1. 敌对势力渗透 [1],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受到冲击
老少边地区地处边境地区,民族成分复杂,国内外反华势力或敌对势力为了破坏中国的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会利用少数民族地区的宗教信仰等问题,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渗透,鼓吹“民族至上”等,造成民族隔阂与对立。“需要防范有心之人利用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渗透对象,企图利用宗教教义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击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础。” [2] 无论是什么时候,我们都会面临这种危险,我们也曾遇到过这种危险,虽然危险已经过去,但我们不否认这种危险对中国和中国人民造成了伤害,伤害了中国各族人民之间的感情。我们都对这些事情的发生进行了反思,这些事件就是由外部势力为了各自不同的利益而挑拨的,政治意识不够强烈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容易受到刺激,导致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受到冲击。更有甚者,会有外部势力的间谍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洗脑,煽动“反华”“排汉”使他们对国家产生不正确的认识和想法,导致出现危害国家和人民的事件发生,因此我们要坚决抵制这种行为,维护国家的稳定。
3.2. 经济发展不平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存在隔阂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我们要创造更多的条件,加快各民族的发展,缩小差距,实现共同富裕。但老少边地区地处西部地区和边疆地区,交通上相对不便利,生活水平相对东部地区较低,难以吸引或者留得住人才,没有人才的助力,民族地区也就发展不起来,造成了民族之间的发展水平不一致,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会使身处发达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进行比较,这样极易使少数民族大学生产生心理方面的不平衡,这种心理状况的出现不利于我们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3.3. 形式内容单一 [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缺乏针对性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仅是依靠学校,而且与国家、社会等密切相关。国家政府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多是通过进行理论宣讲教育、会议等形式进行,没有通过比较简单通俗、接地气的形式进行,人民群众的接受度也会打折扣。社会上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存在欠缺,没有根据所处的环境开展出很多符合人民群众心境的活动,群众的参与感不强。除此之外,高校的教育也会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产生影响。高校仅仅通过依靠课堂教授来提高学生的认同感是远远不够的,由于理论的学术性与枯燥性,不仅老师讲得辛苦,而且学生也会感到疲劳,上课效果也就不尽如人意。具备实地教育条件的,没有充分利用红色教育资源,学生在参观浏览革命历史过程中没有感受到深刻的文化熏陶,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意识教育不够到位,缺乏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针对性。百色市作为百色起义的发生地,革命文化色彩丰富,爱国主义精神浓厚,高校可以进一步深化和丰富教学内容,勇于创新,以开发不同形式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学习百色起义精神及石磨精神、参观学习百色起义纪念馆和粤东会馆过程中不断提升正确价值观,培养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让简单课堂变得有趣生动,更富实践意义,学生的接受度自然也会更高。
4. 老少边地区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
4.1. 坚持“两个共同”思想,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我们要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支持,注重老少边地区的发展,实现共同团结奋斗,促进共同繁荣发展。十八大以来,国家有很多政策关于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关怀,比如在边境地区广西百色市就设立了重点开放试验区,通过设立开放试验区来推动和加快边境地区的发展步伐,有利于加快革命老区的振兴发展,从而促进边疆地区的安边、兴边、强边、富边的安稳发展。又比如百色学院高校引进了很多高层次人才,高校这种拥有众多高素质人才,特别是优秀人才的加入,为加快老少边地区的发展提供了助力。因此,高校应积极鼓励高素质人才参与地区发展建设,适当地给予政策激励,同时高校对待校园内的少数民族学生,也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人文关怀,深入观察他们的思想状况,及时与他们进行思想交流与沟通,尊重他们的风俗习惯,及时给予他们帮助。
4.2. 加强“四史教育”,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基础
唐朝李世民曾曰: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要想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使自己具有更加宽广的视野和更敏捷的思维,一个重要方法就是学习历史。学习历史,可以知道历史发展的规律,总结经验教训,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提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学习“四史”,学史明理、学史崇德、学史明智、学史明志。大学阶段是青年人成才的关键时期,高校应响应国家政策,积极开展“四史”学习教育,让学生学习“四史”,深刻认识和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完成别人不能完成的任务,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能够指导和引领中国走上和平发展的道路,为什么中国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几个问题。在学习“四史”的过程中不断加深自己的认识,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念,历史观、民族观等。“四史”教育是一种文化,文化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作用,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对执政党和国家的历史发展过程认识更加全面客观,那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会进一步得到巩固和提升。
各民族在对人类社会的不断探索和进步中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在文化的创造与交流中,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已经是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彼此包容了。老少边地区高校对培养具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大学生有很大关系,对中华民族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关系,在不断地探索培养路径的过程中,相信老少边地区高校一定会取得很大的进步,老少边地区的高校肯定会在不断探索中总结自己的经验,寻得符合本校实际情况的培养方法。老少边地区高校要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与建设,通过对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爱国主义教育来提高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增强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时还要将优秀传统文化发扬下去,坚定文化自信,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在文化感染和熏陶中对学生进行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让学生感受到促进国家发展,不断壮大的使命感,不断学习,积极进取,为推动国家的繁荣富强做出贡献。
4.3. 深化民族团结教育,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群众基础
爱国主义教育是民族团结教育的基础。从小学生开始,国家都在普及爱国主义教育,教育学生们首先要热爱自己祖国,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但什么是爱国主义呢?用列宁格勒的话说,爱国主义就是经历了很多年时间而不断巩固成长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最深厚的一种感情。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说,爱国主义就是每个人心中的坚定信念及在精神上的依靠。从古至今,爱国主义精神都深深植根于中华儿女的心中,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就体现了极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无数的中华儿女为了挽救国家危亡,纷纷投身于抗日救国的战斗中,前赴后继,捍卫国家主权,涌现了长征精神、井冈山精神、抗洪精神、抗疫精神等等,使爱国主义精神得到了丰富继承和发展。现在我国的各个省份、各个地方都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我们理应充分发掘爱国主义教育的资源,整合各方力量,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邓小平同志曾发动百色起义的广西百色市地处祖国西南边陲,在这里居住和生活的少数民族也很多,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对维护祖国的和平稳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邓小平同志曾在此发动过百色起义,如今还设有百色起义纪念馆,百色起义纪念馆不仅是中国红色旅游十大景区,而且还是中国重要的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的阵地 [4]。百色市的高校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可以充分发挥百色起义纪念馆的教育作用,使学生在实际感受中提升对党和国家的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识,保持国家稳定、社会和谐,必须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新的时代呼吁先进的思想,呼吁这种先进的、优秀的文化。新时期的爱国主义教育,要始终高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个伟大旗帜,结合百色起义的红色革命文化,向优秀楷模学习,高校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少数民族学生的积极性,就要不断丰富和夯实这种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精神基础。
4.4. 相互尊重,包容互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基础
处理少数民族地区宗教信仰问题,必须要正确认识宗教存在的必然性和长期性,贯彻党的民族工作方针,相互尊重,包容互助。作为政府工作部门,可以加大对民族歧视的打击力度,反对不同民族之间的歧视,同时加强社会治理,防止有心之人以民族利益为由引起破坏社会稳定和谐的事情发生,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尊重各民族之间的风俗习惯。从社会层面来看,可以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互通。例如举行各具民族特色的美食节、各民族服饰的展演、服饰绣法的交流和体验、建设有关民族特色的博物馆展厅以及设立民族互助奖学金等等,这些形式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各民族之间的了解。同时,高校也可以发挥自身学校的专业性,将专业与民族文化相融合,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如开展现代医学与民族医学相借鉴的学术活动,学习少数民族的医学技术,取长补短。除此之外,高校学生民族种类较多,可以发动学生参加少数民族运动会。通过举办少数民族运动会等,极大地促进各民族学生之间的情感增温,体现民族团结一家亲。高校积极将民族医学融入到现代医学之中,这样不仅仅能够推动医学的发展,促进交流、交往和交融,更体现了民族之间彼此的相互尊重,包容互助,能够积极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综上所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坚实的物质基础、精神基础、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这些基础不是仅仅依靠某一部门或者某一个层级的努力而得以实现的,国家是我们坚实的保障,社会为我们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高校作为培养教育人才的地方,对待少数民族大学生,正确处理好各民族间团结关系为基本原则,正确处理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关系为准则,将民族文化融入到中华文化中去,则是促进中华民族文明、和谐、团结、发展的重要社会基础。
基金项目
广西一流学科(培育)建设项目(桂教科研〔2018〕12号):百色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一流学科(培育)资助;2018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2018KY0570);2021年度百色学院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21JG39)。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