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在过去的20年里,IT技术以及计算机网络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这一趋势中,最引人注目的领域之一是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CALL),它泛指“广泛的应用(例如教程、演习和模拟)” [1]。随着近年来各种类型电子设备的创新,这一概念也被概括为指智能手机和平板等便携设备的应用。在语言教学领域,这些技术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课堂内外获取材料和相互交流的方式。在这一背景下,本文将尝试设计一个项目,在中国大陆高校的背景下实施技术以提高英语词汇教学和学习。文章分为三部分:首先讨论了所选背景的详细信息;其次,介绍了包括技术实施在内的教学活动,之后是对该项目设计的评价。
2. 英语教学背景分析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陆目前的英语教学模式已经发展了40余年。虽然英语在中国大陆的地位被划入“外部圈层” [2],即将英语当作外语使用(ELF)的区域,但在中国大陆全球化和经济繁荣的影响下,英语的重要性在不断提高。例如,卜晓明 [3] 的实证研究表明,进入新世纪以来,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英语水平的要求逐年严格起来。面对这种趋势,中国大陆的教育局意识到进一步培养大学生的英语能力以满足社会需求的重要性。因此,中国大学英语教育和监督委员会成立了,并在2007年提出了全新的英语教学要求。就本项目设计而言,该文件中有两点值得一提:第一,对词汇的要求不是简单地关注于记忆多少单词,而是强调对词汇掌握的深度(主动词汇),因为学生要在真实的语境中全面而巧妙地使用所学的单词 [4];其次,为了改变教师作为唯一知识传播者的传统教学模式,应充分利用计算机辅助技术和网络来克服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从而提高学习者的自主性 [5]。
然而,尽管英语词汇的重要程度较高,但以往的研究 [6] [7] 表明,学生的英语词汇表现仍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特别是在输出型技能方面。具体来说,尽管学生在阅读和听力测试中的表现可以接受,但他们在写作和口语中恰当地使用各种词汇却变得很困难 [7]。一些研究者 [8] [9] 将这种情况归因于僵化的教学方法的缺陷,在这种情况下,学生需要根据双语词典来记忆单词,而不是根据语境来记忆,这导致了对词汇的掌握不完全。对这种英语词汇学习方式的负面反响在大学生中也存在。例如,在一项包括60名来自内蒙古师范大学非英语专业的参与者的调查 [5] 中,发现大多数学生认为这种传统的词汇学习方法既不有趣也不有效。
面对这种情况,不少学者提到了文件中所说的科技的必要性(同上),并呼吁在词汇教学中使用科技,如多模态教学法 [5] [10]。大学生中也有类似的呼吁。Liu [10] 以河南农业大学476名非英语专业学生为样本,进行需求分析,以探讨学生对科技使用的态度和教师在英语课上的作用。具体来说,当他们被问及如何改善这种词汇教学的情况时,超过一半的受访者表现出对更多地参与课堂活动和教师使用多媒体方法和资源来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的期望 [10]。
然而,尽管有这些在大学词汇教学中使用科技和改进方法的呼吁和需求,这些想法在中国大陆的背景下实施起来并不容易。首先,由于1999年以来的扩招政策,大学生人数急剧上升,2002年达到1700万,而大学英语教师的数量却没有相应的增长,总人数为5.5万 [11]。这意味着中国大陆的大学英语课堂总是规模很大,100多个学生共用一个老师,这使得创新的教学方法难以进行。其次,在课堂教学设备上没有相应的投入——最常见的标准仍然不过是一台投影仪和一台电脑 [11];因此,在课堂活动中使用科技的方式是有限的。
基于以上背景的阐述,下面的内容将展示一个利用一系列科技手段来最大化中国大陆高校词汇教学效果的项目设计。
3. 科技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正如文初所提到的,我们将设计一个试图加强词汇教学的项目。具体来说,这个项目旨在充分运用课堂和学生可用的技术,以提高学生在输出型技能(口语/写作)方面对英语词汇的掌握。预计学生的主动词汇量将得到扩大,这意味着他们将在口语和写作中适当地使用新学的词汇。
目前的项目计划主要是由两个理论框架支撑的。第一个是心理语言学方法中的多媒体学习。心理语言学理论关注个人在语言学习中的认知过程,特别是大脑在处理多模态信息时是如何处理语言的,以及这一过程在个体之间的差异 [12]。至于词汇教学,许多研究者 [13] [14] 已经采取了这种方法来探索多媒体的使用,结果表明,使用基于图像的方法相当有效。然后,第二个要采用的是语言测试学中的“作品集”概念。根据Norton和Wiburg [15],作品集是“一个系统的、严格筛选的学生作品的集合,用来证明学生的动机、学术成长和成就水平”。随着技术和网络的发展,作品集的概念被扩展至电子化层面,即“在互联网或光盘上有目的的收集学生的作品” [16]。这个概念将在设计项目的评估阶段时被利用到。
首先,我们假设在中国大陆的一所大学里,一个大约有80名大二学生的班级将是进行本项目的地方。考虑到这群学生的平均英语水平(中级),将选择《新概念英语3》中的课文作为教学的基本材料;在这种情况下,第1课(见附录)被用来做示范。
在准备阶段,教师必须检查第1课的单词表并在互联网上搜索图像资源。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使用谷歌图像搜索(GIS)。作为一个图像搜索引擎,GIS允许人们在网络上检索图像内容;然而,与该领域的同行不同的是,GIS更容易显示关于新闻、商业信息和还有搜索关键词的图标数字的结果,而且,GIS倾向于提供更多与搜索的英语单词的原始概念有关的条目 [17]。凭借这一特点,教师可以为每个要教的词条收集两个以上的图片。例如,对于“accumulate”这个词,通过GIS可以找到三张有代表性的图片(见附录)。之后,教师要设计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不仅要涉及这些新词,还要与课文内容相关。例如,可以针对“积累”一词提出“为什么动物园的专家们觉得有必要进行调查?”的问题。
在课程开始时,学生将被要求独自粗略浏览整个段落,并大致掌握其主题和内容。鉴于班级人数较多,时间有限,这一步骤应在2分钟内完成。随后,教师应尝试结合课文内容讲授新词的相关知识。与其直接向学生展示每个单词的中文字面定义,教师不如将之前找到的图片资源投影出来,让学生根据上下文猜测单词的意思。比如“积累”这个词,学生应该能够注意到这三幅图片的以下共同特点。1) 某物数量增加的趋势;2) 这种变化是有目的地推动的。记下这些特征后,学生可以回到文本中,并尝试找出这个词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在这个阶段,教师可以随机提名几个学生,要求他们用英语解释“积累”的意思,然后用这个词造一个句子。然后,教师可以在屏幕上展示备课时设计的所有问题,并将学生分成2~3个小组,他们将轮流问对方这些问题,对方需要组织自己的语言来回答。
在课后,学生将使用“有道”电子词典的应用程序。有道电子词典由网易开发,是一个基于互联网语料库和搜索引擎的程序。由于“有道”使用的这一核心技术,该应用程序可以提供从可靠来源检索到的真实的英-英释义和例句。由于现在的大学生普遍拥有智能手机 [10],他们可以从互联网上下载该应用程序并方便地安装。在本计划中,有道最重要的功能是“单词本”,它允许用户将新单词添加到列表中,这些单词会定期出现,这样学生就可以在课余时间接触到英语定义和例句。
此外,在评估方面,学生会被要求写一篇短文,用自己的语言总结所学的文章。在这个阶段,要利用名为“坚果云”的云存储应用程序。通过这个应用程序,可以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个共享空间,学生将上传他们的电子副本,教师可以在计算机终端检查这些文件。这样一来,每个学生每节课的写作都会被收集起来,并以电子作品集的形式保存在云端,通过它来记录学生在一个时期的进步,以便进行评估。除此之外,对于口语部分,教师可以在下一堂课上使用一组新的图片进行抽查,要求一些学生描述图片并提供由图片推断出的单词。
4. 对项目的批判性评价
本项目最突出的优势可能是科技和语义化理论的结合。根据Jiang [18] 的观点,除了传统的语内语化策略(如双语词典),还存在另外两种策略,即语际策略(使用目标语言)和语外策略(使用语言以外的媒介)。在本项目中,有道和GIS分别代表了这两种策略的使用。Schmitt [19] 声称,对于熟练程度已经达到或超过中级水平的第二语言(L2)学习者来说,语际和语外将有效地帮助他们加强脑海中L2词汇和概念之间的联系,从而将负面词汇转移的影响降到最低。尽管对文本和视觉方法的有效性仍有激烈的争论,但实证研究表明,这两种方法的结合通常会带来更好的词汇学习效果 [20]。因此,就语言习得理论而言,本项目中所展示的混合方法可能是最佳的。
此外,在评估阶段使用电子作品集可以说是本项目的另一个优点。根据Cummins和Davesne [21] 的分类,将学生的作业收集在云端可以被视为语言档案,它允许学习者提供第二语言作业的样本。对于学生来说,这种评估方法使他们有可能在没有测试环境的压力下写下他们的想法,这样就可能产生更多的自发的创作。对教师来说,这种收集和展示学生作文的方式也更有效和方便;考虑到中国大陆的英语课堂规模相对较大,这种优点可以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从而提高评估反馈的质量。
然而,在这个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我们仍然可以发现一些不可避免的缺陷。首先,本项目中采用的多媒体词汇教学方法似乎没有考虑到学习者的差异。Cohen和Dörnyei [22] 指出,语言学习者的学习风格在一系列标准上会有明显的个体差异(例如,视觉敏感或听觉敏感)。有研究证据表明,基于图片的词汇并不能帮助甚至会阻碍某一群体中一些学生的词汇理解 [23]。对于本项目提出的基于图像的学习方法,视觉敏感的学习者可能比其他学习风格的人受益更多。其次,在项目的实施方面也有一些不足之处。由于谷歌的服务在中国大陆无法使用,教师可能不得不利用虚拟专用网络进行访问,这可能会增加这个项目的额外成本。此外,虽然智能手机已经在大学生中广泛使用,但不可避免地存在少数学生没有手机的极端情况,这阻碍了项目在课余时间的实施。
附录
Lesson 1 of New Concept English 3 A puma at large
Pumas are large, cat-like animals which are found in America. When reports came into London Zoo that a wild puma had been spotted forty-five miles south of London, they were not taken seriously. However, as the evidence began to accumulate, experts from the Zoo felt obliged to investigate, for the descriptions given by people who claimed to have seen the puma were extraordinarily similar. The hunt for the puma began in a small village where a woman picking blackberries saw “a large cat” only five yards away from her. It immediately ran away when she saw it, and experts confirmed that a puma will not attack a human being unless it is cornered. The search proved difficult, for the puma was often observed at one place in the morning and at another place twenty miles away in the evening. Wherever it went, it left behind it a trail of dead deer and small animals like rabbits. Paw prints were seen in a number of places and puma fur was found clinging to bushes. Several people complained of “cat-like noises” at night and a businessman on a fishing trip saw the puma up a tree. The experts were now fully convinced that the animal was a puma, but where had it come from? As no pumas had been reported missing from any zoo in the country, this one must have been in the possession of a private collector and somehow managed to escape. The hunt went on for several weeks, but the puma was not caught. It is disturbing to think that a dangerous wild animal is still at large in the quiet countryside.
The picture used for teaching “accumulate”:



NOTES
*作者简介:1994年10月生于浙江温州,2017年获得香港大学英语教学硕士学位,现自主从事对外英语、日语及汉语的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