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究
Research on the Integration of Red Culture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摘要: 红色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人长期以来艰苦奋斗、改革创新的集中体现,有利于坚定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在当代大学生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应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深入挖掘红色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有效开展红色文化实践学习以及加强红色文化的校园文化力度,不断增强红色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advanced socialist culture, red culture is a concentrated expression of the long-term hard work,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s, which is conducive to strengthening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and is the precious material and spiritual wealth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formation of world views and values. Therefore, the red culture should be integrated in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value of the red culture should be deeply excavated, the practical study of the red culture should be effectively carried out, the campus culture of the red culture should be strengthened,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red culture 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should be continuously enhanced.
文章引用:胡晓丽. 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究[J]. 社会科学前沿, 2022, 11(4): 1147-1152.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2.114155

1.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1]。”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各种思想文化涌入中国,除了积极有效的思想文化,其中不乏会有各种消极的、不合理的、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违背的思想,在这些消极思想的影响下,历史虚无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悄然来袭,严重损害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 [2]。新时代,应让大学生感知到红色文化所蕴含的中国共产党在血与火的洗礼锻造出来的纪律严明、作风优良、不畏生死、赴汤蹈火的革命文化。因此,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就显得尤为重要。

2. 红色文化的内涵与基本特征

2.1. 红色文化的内涵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带来了一次马克思主义“红色风潮”的洗礼,红色文化应运而生并逐渐发展壮大。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物质形态、精神形态、制度形态的总和。物质形态指红色文化的物质载体,主要包括“人”、“事”、“物” [3]。“人”指的是革命领导人、烈士、功勋卓越的革命者,“事”指的是有特殊意义的革命事件,如八七会议、遵义会议、红军长征等。“物”是指人所用之物、生活工作过的革命旧址等。精神形态是物质形态的在精神层面上的表现,红色精神是中国人民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所形成的爱国、团结、努力、不怕牺牲等优秀品质的统一体,如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以及新时期的抗震救灾精神 [4]。制度形态主要指法律法规制度,例如我国的三项基本政治制度、一项根本政治制度以及基本经济制度等。

综上所述,红色文化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批判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吸收世界先进文明成果并将二者有机融合起来,并结合了中国具体国情以及世界发展趋势而形成的文化,包括物质、精神和制度方面的文化。

2.2. 红色文化的基本特征

其一,红色文化具有革命性。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红色文化在中国产生并逐渐发展起来。受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1919年五四学生运动爆发,无产阶级力量发展起来成为革命阶级,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者。所以,红色文化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具有革命性。

其二,红色文化具有先进性。红色文化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世界先进文明成果有机融合起来,并随着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而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将党的建设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手段,无时无刻不在保持自身的纯洁性和先进性。

其三,红色文化具有时代性。它不仅被打上时代烙印,同时又与时俱进。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推翻三座大山,留下宝贵的革命遗址,成就了可歌可泣的革命事件,培养了百折不挠革命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红色文化表现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一化三改造”所涉及到的社会各个领域。在改革开放时期,红色文化则表现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团结拼搏的一切。

3. 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3.1. 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联系

每一个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都有着不同的要求,但其本质从未发生改变。即“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念、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对社会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段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5]。”

红色文化作为理性信念教育的重要资源,为高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增强爱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提供了不竭动力。因此,进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有机渗透红色文化教育,日益成为培养新时代高素质人才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

3.2. 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3.2.1. 有利于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世界各国处于同一个地球村,随着经济、文化交流的不断频繁,西方各种文化不断渗入中国,导致部分大学生存在崇洋媚外的心理,对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消极影响。因此,探讨将承载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显得格外迫在眉睫。中国的红色文化是无数革命志士用鲜血染成的红色。如在解放战争时期,反动统治者对地下党组织展开残酷的追捕,在重庆的渣滓洞关押着许多共产党人,如江姐,她坚持到丈夫生前工作的地方进行革命活动,后来不幸被捕,被关押在重庆渣滓洞。她在狱中受尽酷刑也绝不屈服,在狱中表现出来的不畏生死,不惧艰难,爱国爱党,沉着冷静,是红色文化的生动体现,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无价之宝 [6]。

3.2.2. 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经过长期的艰苦努力,开辟了新时代。在这个过程中,创造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些是红色文化在制度和精神方面的表现。我国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并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更加坚定了中国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基础上朝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不断前进。

3.2.3. 有利于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资源

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经历了百年风雨沧桑的中国共产党,给中华民族留下了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如川渝的革命遗址遗地,包括《新华日报》社旧址、曾家岩50号 (周公馆)、刘邓大军司令部旧址(秀山)、强渡嘉陵江、血战剑门关等战役遗址、红四方面军总部和红军指挥机关遗址等。还有精神层面的,包括文艺作品小说《红岩》、电影《烈火中永生》以及被升华出的红岩精神、三峡移民精神、汶川抗震救灾精神等。充分利用和挖掘出红色文化资源的教育教学价值,发挥其教化功能。

4. 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对策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强,各国文化思潮涌入中国,其中不乏有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消极文化,对社会主义主流文化造成了一定的冲击,造成一部分大学生集体主义意识淡薄、爱国意识淡漠、缺乏社会责任感。要改变这种现状,应深入探索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充分运用的途径。

4.1. 深入挖掘红色文化的教育价值

4.1.1. 开发红色文化校本课程

为了系统学习红色文化的精神价值,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关红色文化的教学内容。各地高校也可根据本地红色文化资源,增加红色文化专题内容,开发校本教材进而增设红色文化选修课,让红色文化更好地进入到校园课堂中去。加大对红色教育教育资源的发掘与梳理,积极研发校本课程,逐步增加红色文化教育必修课与选修课,以实现对红色文化教育的进书入课、入脑入心,系统学习红色文化的精神价值。坚持以学生为本和内容为王,编写红色文化校本课程教材,逐步建立起有区域特点和高校特色的独有的红色文化教育校本课程内容。

4.1.2. 挖掘红色文化的教学资源

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第一步就是要有丰富的红色文化教学资源。各地政府要根据地方实际情况,挖掘和建设地方红色文化,制定一系列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文件。由政府主导,联合各大高校专家,成立红色文化负责小组开展研究,包括实地考察、走访各地、问卷调查等,从基层入手,充分利用各地老百姓的文化资源,从中获得第一手资源 [7]。比如,走访2008年“汶川大地震”幸存下来的人民,从他们口中得到“汶川大地震”的各种细节并记录下来,作文红色文化之抗震救灾精神的佐证。同时,将如今地震灾区老百姓的幸福生活,城市的重建和发展用相机记录下来,以图片、影像的方式传达在斗争和奋斗中留下来的红色文化结晶。全国各地都可以相互借鉴,整合全国红色文化资源充分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也要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如瑞金、井冈山、延安、遵义、西柏坡等红色圣地,这些地方都承载着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史过程中形成的红色资源。这里的每一处角落,每一段情境,无不闪耀着红色文化的光芒,无不讲述着中国共产党那段艰苦卓绝的革命岁月。因此,这些红色文化资源都可以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资源。

4.2. 有效开展红色文化实践学习

4.2.1. 有效开展红色文化旅游

大学生可利用课余放假时间到红色文化景点参观、游览、实地考察。如重庆高校的学生可以去到宋庆龄故居、渣滓洞、白公馆、红岩革命纪念馆等革命遗址实地考察。四川的高校可以去到邓小平故居、黄继光纪念馆等红色遗址遗迹,通过直观感受和视觉冲击,在学生头脑中留下直观印象,从中领略到红色文化所蕴藏的革命文化意蕴。通过开展红色文化的实践教学,参观游览,结合红色经典和个人感受再撰写小论文,将直观感受理性化,凝练出精神品质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同时,红色文化旅游要克服走马观花,形式化的现象,做到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真正让大学生体会到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和精神意蕴。

4.2.2. 建立红色文化教育基地

红色文化资源分布在中国广袤无垠大地上,高校可根据本地红色文化资源,结合学校的要求、学生的需要与当地红色文化革命遗址、纪念馆等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如重庆地区有许多红色文化革命遗址、革命纪念馆,例如重庆大轰炸惨案遗址、革命人物英雄住址(宋庆龄故居)、烈士陵园(歌乐山烈士陵园)等,重庆各高校可与这些单位展开合作,建立高校红色文化教育实践基地,方便高校有组织、有目的地带领学生到红色文化教育实践基地学习,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走出去,并通过学生的实践学习引进来 [8]。要建立红色文化教育实践基地,还是需要政府的支持,学校的策划,人力物力的消耗也是十分巨大的。因此,还需要各部门协同努力。

4.3. 加强红色文化的校园文化建设力度

4.3.1. 将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作为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

大学校园环境建设包括了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也是大学生每天亲眼所见的文化,即能够通过感官直接感受到的文化,这些物质文化具有直观性的特点。在高校中加强物质形态的红色文化建设,通过环境移默化地、持久地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要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物质形态的红色文化建设是必不可少的要素。可以结合当地大众文化修建红色文化长廊,打造革命烈士雕像,并刻上关于红色文化的名言,还可以将红色文化事迹增加到校园文化宣传栏,让红色事迹、红色人物、红色精神遍布到校园的各个角落,让大学生感受到红色文化的魅力与熏陶,从而提高大学生思想觉悟。

4.3.2. 将校园社团活动作为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每个高校都有社团,社团肩负着发展大学生个人兴趣,丰富大学生活,锻炼自身能力,提高知识素养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可作为红色文化宣传的阵地之一。学校可以组织成立红色文化、革命文化社团,并有学生负责组织红色文化社团活动,比如举办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演讲比赛、知识竞赛、辩论赛等,在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的同学,为之颁发相应的奖状奖品,鼓励大学生积极参见比赛,通过比赛活动,增强大学生的红色文化的价值认同感。其次,在每个班级,组织“学习红色文化,熔铸民族精神”为主题的团日活动,通过唱红歌、演小品、朗诵等形式鼓励班级学生积极参与,参与者会切身体会到红色文化的意蕴,同时班级观看者也会从中感受到红色文化的魅力。通过校园文化活动与思想政治课相结合,提高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

4.3.3. 将网络新媒体作为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

如今的新媒体技术较为发达,各种信息的传播途径的特点已经从以前的单一、缓慢转变为如今的多渠道,更快速,所以高校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点来提高红色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效果。高校都有成立新媒体学生部门,有兴趣,也有天赋的学生加入新媒体部门,创建微信公众号、利用微博平台、甚至开发手机软件等途径来拓宽学校的信息接收交流平台,每周定时向学生推送有关红色文化的人物、事件、景点,不仅能够发挥新媒体部门学生的特长,锻炼其各方面能力,也能够让红色文化更加融入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娱乐 [9]。同时,也可以通过短视频,如抖音APP来制作一些喜闻乐见,有趣但又兼具红色文化的教育意义的短视频,充分发挥短视频新媒体的优势。现在几乎每个学校都有学校广播,大屏幕等媒介设备,这些也可以作为红色文化的传播途径。每天准时播放视频,有关脱贫攻坚、国家主席习近平的新时代思想、名人名事等,这些都是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视频的播放,增加学校红色文化氛围。通过思想政治课的线下课程和新媒体的线上影响,更好地达到思想政治的教育教学目的,提高大学生的道德境界。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 人民日报, 2019-03-19(1).
[2] 严少珍. 坚持文化自信, 秉承以文化人[J].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2019(24): 197-198.
[3] 范方红. 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与路径[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7(6): 73.
[4] 王春霞. 论红色文化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定位及实现路径[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8(5): 132-135.
[5] 邱伟光, 张耀灿.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4.
[6] 李景国, 陈玲莉. 论重庆红色文化资源的时代价值[J]. 改革与开放, 2016(6): 114-115.
[7] 王华敏, 张玄益. 红色文化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途径[J].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39(5): 32-38.
[8] 陈怡玲. 时代新人视域下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漳州: 闽南师范大学, 2019.
[9] 刘宗灵, 王伟民. 红色资源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作用探析[J].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17, 27(5): 109-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