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宣言》中理想信念教育的探析
An Analysis of Ideal and Belief Education in the Communist Manifesto
DOI: 10.12677/ACPP.2022.112014,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张 晶, 吴文锦:武汉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关键词: 《共产党宣言》理想信念共产主义Communist Manifesto Ideals and Beliefs Communism
摘要: 《共产党宣言》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第一个党纲,还是一部关于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的经典文献。文章从认知、情感、信念、价值、行为五个方面探索了《共产党宣言》中理想信念教育:首先从理论上阐述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规律,让工人阶级建立初步的认知;其次,揭露工人阶级受压迫的根源,增强工人阶级对理想信念的情感认同;随后,构建美好蓝图,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实现的信心;然后,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来引领工人的价值追求,实现理想信念教育的终极目标;最后,阐述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为共产主义理想奋斗。文章关于五个层面的分析,对于新时代构建理想信念教育,提高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Abstract: The Communist Manifesto is not only the first platform of the Marxist political party, but also a classic document on the education of Marxist ideals and belief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ideal and belief education in the Communist Manifesto from five aspects: cognition, emotion, belief, value and behavior. Firstly, it expounds the general law of scientific socialism in theory, so that the working class can establish a preliminary cognition; Secondly, expose the root causes of the oppression of the working class and enhance the working class’s emotional recognition of ideals and beliefs; Then, build a beautiful blueprint and strengthen the confidence in the realization of the communist ideal; Then, the free and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people will lead the value pursuit of workers and realize the ultimate goal of ideal and belief education; Finally, it expounds the historical mission of the working class and struggles for the ideal of communism. The analysis of the five levels in this paper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building ideal and belief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and improv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education.
文章引用:张晶, 吴文锦. 《共产党宣言》中理想信念教育的探析[J]. 哲学进展, 2022, 11(2): 81-86.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2.112014

1. 引言

《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第一个纲领,不仅给无产阶级政党进行革命斗争提供了指导,为无产阶级的成长指明正确的方向,而且为无产阶级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并且理想信念教育在增强中国梦的精神力量和推进党的建设上至关重要。重温《宣言》,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理想信念的丰富内涵,能够充分认识其深远的教育意义。不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理想信念教育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奋斗方向的指引、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树立都具有重要意义。

2. 认知导向:两个必然,让工人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建立基本认知

认知,是人们意志行为的先导。《共产党宣言》是建立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科学分析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作为无产阶级政党对工人阶级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理论,《宣言》在启发工人阶级的思想觉悟上做出了巨大贡献。

《宣言》第一部分揭露了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向,辩证地阐述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灭亡,指出共产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以及对未来社会主义发展作出了科学预测和猜想。一方面,肯定了资产阶级在历史上的积极作用。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取代封建生产关系,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资本主义摧毁落后的生产方式,对生产工具进行变革,促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摒弃落后的手工业和封建生产方式,依托于先进的生产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并创造巨大的生产力。资本主义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彻底改变了世界面貌,资产阶级为获取廉价的原材料不断向国外扩张市场,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世界文化交流和沟通。另一方面,《宣言》论述的“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一是,商业危机无法避免。在资本主义时期,伴随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暴露出资本积累过快、购买力不足的问题,进而导致生产力相对过剩,最终引发了经济危机。并且这种危机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隔段时间就会出现。每一次危机的出现,都会有一部分过剩的制成品被消灭,而被消灭的制成品代表着这一部分已经消耗的生产力的毁灭。这也证实着,当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发展,并且不能接纳自身创造的社会财富时,资本主义必然走向灭亡。二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对立。在资产阶级崛起的过程中,其他阶级在工业生产发展中逐渐没落,余下的划分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无产阶级既是工业化的产物,又是工业发展的牺牲品。他们不仅丧失了对私有财产的占有,还饱受压迫和剥削,甚至成为一无所有的人群。《宣言》指出:“无产者没有什么自己的东西必须加以保护,他们必须摧毁至今保护和保障私有财产的一切。” [1] 因此,无产阶级必须联合起来,同资产阶级进行革命斗争,这样才能摆脱被压迫和被剥削的命运,实现自由解放。不同于其他运动,无产阶级运动是为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是为了消灭阶级并建立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因而共产主义的实现是必然的。

《宣言》深入分析了社会情况,阐明“两个必然”的科学性,教育工人认识到阶级对立的事实,提高群众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认知水平。这是理想信念教育的第一步,为之后的理想信念教育活动的展开提供了可能。

3. 情感陶冶:揭露工人阶级受压迫和受剥削的根源,加深工人的情感认同

对工人阶级的教育不能仅停留在理论上,单纯的理论说教并不能达到教育效果。教育活动还需要让工人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提升到理想信念的价值追求层面。《宣言》揭露了工人阶级逐渐沦为无产者的根本原因,让工人阶级认清资产阶级虚伪的面孔,从情感上认同共产主义理想,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根据生产资料和劳动之间的关系,社会分为压迫阶级和被压迫阶级两个阶级,即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在中世纪,生产形式主要是农业和手工业 [2],劳动者自给自足,因而是劳动者个人占有生产资料。之后,发展到作坊和手工工场阶段,生产资料逐渐聚集到少部分人手上,即资本家。工厂的生产活动主要是由工人通过合作劳动完成,但生产出来的产品却被占有生产资料的少数人据为己有。资本家未付出劳动却攫取工人的劳动产品,而工人付出劳动却只能获得微薄的收入来维持生活。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生产力得到迅猛的发展。农民、手工业者由于生产效率低下,导致产品价值逐渐降低但生产成本却逐渐变高。由于经济窘困,他们被迫妥协到工厂劳动才能维持生计。此时,为了获得生活资料,工人除了劳动力以外无任何物质可以出卖。并且在工人群体中,性别、年龄不再具有差异,妇女和童工也逐渐成为工业化的廉价劳动力。随着机器的改进,生产率逐渐提高,之前富足的人力资源出现冗余,造成人工过剩。于是,靠劳动力维系生活的工人陆续失业,生活变得更加贫困。此时的资产阶级掌握大部分生产资料和社会财富,变得更加富有。

《宣言》剖析了工人阶级贫困的根源,彻底撕开资产阶级虚伪和贪婪的嘴脸。这些事实的揭露,让工人阶级更加痛恨资产阶级,从情感上迫切地需要谋取自身的合法权益。理想信念教育就是将这些情绪正确引导,指引他们用科学理论去对抗资产阶级,改变被剥削的现状,为共产主义理想奋力拼搏。

4. 信念激励:勾画美好蓝图,坚定为共产主义奋斗的决心

信念,是指人们对某种思想的衷心信仰,是影响人们社会行为的一种思想倾向,是在理论认知和情感认同的基础上进行的有效升华。理想是人们依据实践活动中的事物或活动的可能性,对未来给予的向往和期许。信念教育,是理想信念教育的核心。其中,共产主义信念是信念教育的关键。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才能凝聚社会力量,增强斗争精神,坚定为理想奋斗的决心。

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来源,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消灭私有制、消除阶级差别。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 [3]。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私有制限制了无产阶级的生存和发展。无产阶级出卖的劳动力根本不足以维持其基本生活需求,而大部分社会财富和生产资料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上。在资本逐渐积累下,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差异越发明显。但在以高度发展的生产力为前提的共产主义社会下,阶级差别完全消失。由于社会分工殆尽,阶级差异和对立就不存在。阶级差异消失,那社会上就没有冲突,也就不再需要政权对社会关系进行调整,也不再需要任意精神、政治、教育上的管理,那意味着国家也就消亡了 [4]。另一方面,马克思对于共产主义的阐述是基于唯物史观和政治经济学的前提,有着坚实的实践力量和理论基础。首先,共产主义不是凭空捏造的,是关于无产阶级对抗资产阶级的科学阶级斗争理论,包含着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形式和历史使命。无产阶级建立政权之后,广大人民成为国家主人,平等地享有各项权力,其中就包含平等受教育的权利。因而理想信念教育有坚实的实践力量。其次,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自身的解放运动。大工业生产阶段,机械劳动严重危害人的智力和体力,工人沦为机器的附属品。但技术的发展缩短了生产周期,要提高生产效率的话就必须增加工人的流动性。这就需要工人全面掌握工厂各部门的专业技能,全面发展成为了历史趋势,因而教育活动联系生产劳动成为历史必然。而这一趋势不可能存在于生产资料私有的资本主义社会当中,只能存在于社会主义之中。无产阶级运动是为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这场社会革命运动的目的在于推翻资产阶级专政、废除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彻底消除阶级差别和对立,进而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目标。再次,共产主义是基于对人类历史发展趋势的把握,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规律的准确分析,有着科学的理论基础。无产阶级革命需发挥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作用,加强理论武装,批判对待各种社会思潮,坚定对共产主义奋斗的决心。

5. 价值引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引领理想信念教育的终极目标

理想信念教育的价值指向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指出,未来社会主义中要形成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5] 共产主义社会不仅要实现劳动解放,而且还要实现自由全面发展。

《宣言》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不仅是物质生活上有保障,而且还能自觉发展体力和智力,实现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跃。人的问题始终是马克思主义关注的重点,这也是理想信念教育的根本目标。《宣言》中关于“人”的阐述有三个方面:首先,人是独立的个体,有独立的意识。其次,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拥有共同的社会意识。人要生存就得劳动,而个人的劳动能力有限,需要社会集体的协作才能完成社会劳动,并创造社会财富。再次,人具备共同价值追求,就是实现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平等是人类的价值追求之一,不论是个人、社会成员还是国家公民的角色,都拥有平等的政治地位、享有公平的社会权益。自由释放个性、全面发展自我,这是是无产阶级追求的价值趋向,也是理想信念教育的终极目标。

理想信念教育的理论主题是共产主义,而共产主义的实现是基于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前提。首先,共产主义不是虚无缥缈不切实际的,不是抹除每个人的个性,也不是某一个群体的共有特征,而是聚焦于鲜活的生命个体。只有个人实现了自由全面发展,才能保障全社会成员都能实现自由全面发展。其次,自由不是无限制的,个人的自由是全社会自由实现的必要条件。自由是摆脱盲目和落后的传统,对“必然”的正确认识。再次,共产主义中的提到的“人”,真正实现了个人对自我的占有,回归自我的本质。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并不剥夺任何人占有社会产品的权力,它只剥夺利用这种占有去奴役他人劳动的权力。” [5] 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劳动摆脱畸形发展,不再是唯一的谋生的手段;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劳动时间也随之减少,人有更多时间去全面发展自我,满足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

6. 指导行为:指明工人阶级历史使命,肩负实现共产主义的重任

《宣言》论述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增强无产阶级的担当意识。理想信念教育的根本目标不能仅停留在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这一精神层面,而是要用科学理论去指导无产阶级革命。教育的目的不仅要让工人阶级相信社会主义可以实现,而且要告诉他们应当怎么去实现。 [2]

《宣言》提到“尽可能明确地意识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敌对关系”,这一论断清晰展示了理想信念教育对工人阶级的重要性,教育的关键在于唤醒工人的阶级意识。无产阶级的意识虽然有进一步的发展,但大多数工人对自身阶级的特征和使命并没有系统的认知,对革命道路、革命方向、革命形式没有清晰的把握。作为工人阶级的政党需要对工人阶级进行引导和教育,真正实现阶级意识由自为转向自觉。

理想信念教育需要提高无产阶级对历史使命的认知,明确共产主义是客观的,它的实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广大劳动人民必然全力支持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为无产阶级运动提供广泛而深厚的群众基础 [6]。共产主义的实现,不仅需要客观的物质条件,同时需要无产阶级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政治上,无产阶级需要毁灭资本主义社会的上层建筑,摧毁资产阶级建立的政权,并建立无产阶级自己的政权,向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前进。在经济上,由于无产阶级一无所有,所以经济斗争的核心是摧毁私有制,彻底颠覆旧的生产关系,实现生产力的解放。斗争的最终目标是生产资料按需分配,社会财富由全体社会成员共同享有,实现共产主义。在思想上,面对各种思想对无产阶级的攻击,理想信念教育的重点是同各种错误思潮作斗争,辨析错误思潮的危害,并宣传无产阶级的科学主张。同时,无产阶级要对资产阶级错误的、传统的观念进行彻底摒弃,因此理想信念教育需加强工人阶级的理论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在战线联盟上,无产阶级要联合起来,不论是国内的势力还是国际力量,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对抗资产阶级来实现共产主义。

7. 结语

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理想信念的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将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视为共产党人的精神上的钙、精神支柱和灵魂。新时代,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我们需要将《宣言》中的内在逻辑和教育方法以及科学规律运用到教育工作和国家建设上。首先,要弄清楚共产主义理想的标准和要求 [7],并以此规范党自身的建设,向远大目标努力奋斗。中国共产党一直以人民为中心,执党为民、廉洁奉公,做有利于国家、人民的事情。其次,共产主义的实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共产主义的实现是按照历史尺度来衡量的,任何幻想共产主义在某个时间段建成的想法都是不切实际的。一方面,共产主义是奋斗目标,不是立马能实现达成的。马克思主义不是以静止的角度来看待历史和全人类,一旦抛开客观事实,就容易陷入信仰危机,催生出共产主义神秘色彩或者革命实现悲观主义。另一方面,共产主义是现实的运动,我们要不断与时俱进发展理想信念教育,一步一个脚印向着最高理想前进。再次,理想信念教育鼓励群众以热情慷慨的姿态投入到社会建设中去。鼓励人民以激情饱满的情感,扎扎实实投入到社会实践中去,一代一代接力,为完成理想信念奋力拼搏。

基金项目

本文系1) 2021年武汉科技大学研究生创新创业项目课题“融媒体时代高校精准思政教学模式研究”(编号JCX2021068)的研究成果;2) 2021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十四五”规划专项课题“数字化背景下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有效性及评价”(编号21JXYB2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3) 湖北省社科基金前期资助项目:新时代高校思政类慕课教学有效性及评价研究(编号21ZD21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2.
[2] 庹婕.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在逻辑探析[J]. 红色文化学刊, 2021(3): 76-83, 111-112.
[3]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4] 王亮亮, 杜佳贝. 马克思主义国家演进理论及现实启示[J].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9, 20(10): 6-10.
[5]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6] 王海滨. 《共产党宣言》与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N]. 学习时报, 2018-02-21(001).
[7] 牛先锋. 论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理论基础[J].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2017, 21(6): 5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