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趋势下互联网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探析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ternet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under the New Trend
DOI: 10.12677/ASS.2022.114163,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韩佳辰:重庆工程学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观研究中心,重庆
关键词: 网络环境高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Network Environment Higher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摘要: 厘清互联网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问题是研究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首要任务。从探讨互联网对思想信息的传播的“新趋势”入手,分析在“新趋势”下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现状。面对主体意识形态话语权构建危机等挑战,提出了审视权衡互联网与思想政治教育两者间关系的必然性与迫切性。从而分析新趋势下互联网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在充分使用互联网赋能的同时,更应重点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教育功能”,形成二者的辩证统一,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Abstract: Clarify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ternet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the primary task of study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network environment. Starting from the discussion of the “new trend” of the dissemination of ideological information on the Internet, it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aced b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under the “new trend”. In the face of chal-lenges such as the crisi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ubject’s ideological discourse power,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inevitability and urgency of examining and weigh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ternet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order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ternet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under the new trend: while making full use of the empowerment of the Internet, we should focus on giving full play to the “subjective educational fun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ming a dialectical unity of the two, and enhancing the role of onlin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文章引用:韩佳辰. 新趋势下互联网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探析[J]. 社会科学前沿, 2022, 11(4): 1204-1208.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2.114163

1. 引言

当今,以5G牵头的通信网络时代正隆隆而来,呈现超高宽带、超低时延、万物互联的网络特征,互联网技术的自发优势满足人类网络需求,也促使生产娱乐方式、信息传播方式、教育方式等加速变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1]。意识形态工作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一环,在互联网深度影响的今天,为了保障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准确把握,以及正确应对网络安全问题,思想政治教育更需彰显其社会价值。因此,研究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成为面对网络时代的紧迫课题,我们首要任务是认清互联网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趋势,褪去“单向式”发展模式,全新审视两者关系。

2. 互联网影响下思想与信息传播“新趋势”

思想与信息作为文化意识形态的重要表现形式,其表达和传播都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三观树立和人格塑造,厘清思想与信息的互联网传播特点,认清思想文化传播的新趋势,是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重要一环。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传播媒介从传统纸媒扩展至第五媒介(以互联网为主),在交互性、实时性的网络影响下,思想与信息传播方式已呈现出以下三大变革特征。

第一,传播形式视频化、娱乐化。当前,信息传播已打破传统单一的媒介,过去文字、图片的表达方式已渐渐过时,而需通过多元化的“视频表达”手段实现思想与信息传递,比如抖音、快手、西瓜视频等短视频平台日渐兴起并获得人们青睐。此外,人们精神追求伴随着物质资料的丰富亦在不断递增,遭普遍化视觉冲击后,对“抓眼球式”视频表达提出更高要求,表达方式必然实现视频化与娱乐化统一转变,采用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才能满足思想与信息有效普及的需要。

第二,传播范围全民化、全球化。如今,信息在网络使用普遍性与思想表达自由性的双重作用下得以广泛传播。在万物互联时代,新闻热点等皆可通过互联网得以扩散周知,人们可以依靠网络数据库直接获得知识补给,手机等网络设备普及率的提升更是为思想与信息传播的全民性提供物质保障;同时,随着类似抖音、火山等微视频普及,每个人都是思想与信息的传播源或传播中继站,可以在包容开放的互联网空间中自由表达,并且在赛博空间中思想与信息的传播,再没有、或者说再不受地域限制,达成了从“输出点”到“接收面”的全球铺散式传播效果。

第三,传播效果平权化、即时化。平权化指参与者在互联网环境中享有自由平等的思想与信息表达权利和知悉权利。文化多元包容的互联网环境有利于实现知识资源共享,每位参与者平权收受,形成思想碰撞,平权竞争,从而激发文化创新,达到更为理想的传播效果。但是,由于网络信息量大、流通性强、表达观点不一、验证工作繁琐、人们信息接收能力有限等原因,传播作品,在极短时间内世人皆知,也大多在不久之后被新作品沉埋,被覆盖率高。此为即时化,即思想与信息以较快速度、较大范围“热门传播”得及时,却又转瞬即逝。

3. “新趋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现状

互联网热潮来袭,引起社会各领域的变革,“互联网+”成为推动互联网新业态发展和促进知识文化创新的重要建设平台。网络化、数字化普及加速的影响下,思想与信息的传播形成速度快、覆盖广、形态多样等趋势,对思想政治教育也具有一定影响。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树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和提升政治道德素养的重要教育手段,在互联网加持中亦值得反复审视其发展状况,互联网的赋能,不仅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发展机遇,也对优化教育功能提出挑战。

3.1.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断拓宽

互联网“全境化”衍生出诸多网络软文化,面对形态各异的文化表现,在包容开放的网络空间中,社会各界对网络软文化及关联文化各执己见,加速思想与信息的传播,更加大网络教育的难度。在“网络化倾向”暴涨的时代,“如何应对和处理网络舆情?”、“如何正确引导和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网络价值观?”、“大学生如何提升网络安全素养?”等皆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从而延伸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内容。有学者指出:“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迎来了新方向、新形势、新局面,涌现出了‘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和研究方向” [2]。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得以拓展是文化教育的历史发展所驱,从此搭建起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的教育云梯,亦撑起虚拟安全至现实落地的降落伞。

3.2. 思想政治教学模式多维度拓展

互联网技术赋能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多样化指导。一是教学手段智慧化,比如“雨课堂”、“学习通”、“讯飞AI”等教学软件融入课堂,数字化硬件建设促进了实现教育现代化,也为校园提供优质教育环境;二是教学方法优化创新,突破传统授课模式,开启新型探索,比如“翻转课堂”、“对分课堂”、“AR体验式教学”等等,既改善传统的照本宣科式灌输,又完善思政课实践教育体系建设,颠覆理论枯燥式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刻板印象;三是教学场域扩大化,新兴媒体和社交平台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线上教育场所,比如微博、微信公众号、学习小程序、抖音等平台,都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连接的主要技术支持场域。

3.3. 国家主流意识形态面临“去意识形态化”侵蚀

当下,不仅思想与信息传播呈现全球化、全民化趋势,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都趋于全球化,网络空间被西方国家当作传播“霸权文化”、“历史虚无主义”等论调的主要场域。此外,就“网络原住民”而言,多为思想心理还未成熟的未成年人及大学生群体,亦或是“网络虚拟社群”,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舆论暴露出缺乏客观认知评价的弊端,这必然对构建意识形态话语权形成严峻挑战。因此对国家主流意识形态构建形成“去意识形态化”的侵蚀,即“网络舆论与信息的存在对国家主流意识形态起着解构和重构的作用” [3]。其本质就是这个群体在网络的发言与国家主流媒体观点相悖,从而对国家主流意识形态构建构成冲突。那么,这就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发挥起意识形态话语权构建主阵地作用提出教育呐喊。

3.4. 新媒体舆情管理与网络安全保障上的思政教育功能有待提升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媒体信息终端日益数字化,网络舆情的发展呈现出“网络热点形成更加迅速且难以控制,越发关涉公共领域,参与主体数量大范围广且呈现非理性特征” [4] 等特点,为了新媒体舆情管理社会化的有效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承担起学校德育教育角色,充分发挥德育功能。目前,电信诈骗、校园贷、电商刷单等新型诈骗形式在媒体数字化环境下衍生,这将会影响大学生的信用征信,并对培养学生网络安全防范意识及提升网络安全应对素养提出新要求,这都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生长点。

总而言之,科技是把双刃剑,互联网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加大对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现的难度。要充分发挥两者的互动效能,我们必须正确审视互联网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这也对研究发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提出必然性和迫切性。

4. 互联网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表征”

谈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常识性溯源即为网络科技产物,是互联网技术发展的产物,就其动态发展过程而言,互联网与思想政治教育是相辅相成的。但是,两者间的影响效果、实效先在性却是不同的。根据“新趋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分析,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一些挑战,究其形成挑战的原因,就在于未能正确权衡两者关系,从而未能发挥实质性作用。实际上,互联网与思想政治教育建立起一种新型关系模式:在充分使用互联网赋能的同时,更应重点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教育功能”,形成二者的辩证统一,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4.1. 思想政治教育发挥主体性,营造良好网络生态

当前的网络空间已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助推器,还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受教育客体”的新生存载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仅‘用网络工具’的思想政治教育,而是‘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这种网络环境已超出一般的虚拟活动,超出了赛博空间,而是拓展到更为广义的网络社会环境层面” [5],换句话说,“网络”不仅指称为纯粹的互联网技术,还兼指由互联网链接社会现实延伸出的网络社会环境,人类日常工作交流的赛博空间。这则意味着人类社会的教育管理也需要随着人类生存界面的拓展而扩大到网络环境,规范网络环境问题,此时,则需重视教育“先导性”,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作用,营造良好网络生态。

在赛博空间中的思想与信息出现“爆炸式”涌现,网络空间中传播的信息鱼龙混杂,汇集各类社会舆论评价,这对网络社会文化监管构成极大挑战,比如,网络舆论的监督与引导、网民公共理性素质的提升、网络安全使用的规范、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构等。尤其是作为网络媒体使用主体的青年大学生,他们正处于独立人格塑造时期,赋有强烈的主体自我意识,受主客体局限性影响,尚缺乏信息筛选与甄别的理性判断能力。面对如此境遇,如何正确引导当代大学生,成为高校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课题,需筑牢高校网络舆论的主场地以及增强高校网络舆论的主导权。

4.2. 互联网持续赋能,引导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互联网是当前宣传思想工作的主阵地,要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6]。在发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更应持续重视互联网的建设作用,加大“互联网+教育”力度,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转型升级。互联网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的优势是毋庸置疑的,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媒体化运用、资源拓展、实践模式创新等都彰显出巨大效果,师生课堂上的网络交互化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活力,也使得理论课堂传统教育方式被颠覆,多样化互动以及“翻转式教学”实现教学效果扩大化。学生通过“课外冲浪”可获得知识拓展,教师亦可获得更多优质教学资源,在网络空间实现教育共享,直接或间接获取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渠道被拓宽。

综上所述,正是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中的“先在性”决定了其当下的发展趋势,即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主动赋能“网络(环境)”,达到网络进步与教育功能的双向驱动,既能让网络为思想政治教育“代言”,又能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规范网络环境,通过伦理道德、法治等角度“教化”网络陋习,提升网络使用安全性、私密性,保障网络管理有效性,培育社会发展的接班人。这样“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则延长生命维度,彰显教育“先导型引领”新形态。最后,在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赋能”网络环境的同时,也需要保证网络新兴科技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探索持续发力,开拓两者双向效能的新型变革关系。

基金项目

校级一般项目B类“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难点与对策研究”(编号:2021xskz05)。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 人民日报, 2017-10-28(001).
[2] 董濠鋆.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问题和发展对策[J].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 2022(1): 185-188.
[3] 杨嵘均. 论网络虚拟空间的意识形态安全治理策略[J].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15(1): 98-107+159.
[4] 刘泾. 新媒体时代政府网络舆情治理模式创新研究[J]. 情报科学, 2018, 36(12): 66-70+89.
[5] 翟中杰.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西安: 西北工业大学, 2017.
[6]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 [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