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拖延行为是因缺乏内在动力,而产生的对某些应该去做的事却不愿意行动的一种心理状态(薛玲玲,2006)。拖延可以分为特质性拖延和状态性拖延(Solomon & Rothblum, 1984)。有研究显示约有80%的大学生存在拖延行为,约有36%~45%的大学生有明显的拖延行为,其中约有46%~50%的大学生会一直保持拖延状态(郭政,郑雨露,侯海峰,杨春贵,2019)。拖延行为不仅影响个体的学业,同时也会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冯毅梅,2020)。
阅读疗法是以书籍、文献资料等介质作为干预工具或手段,使个体在阅读文字的过程中获得领悟,辅助治疗其心理问题的一种方式(王波,2014)。阅读疗法可以分为以书目为中心的阅读疗法以及交互式阅读疗法,其中以书目为中心的阅读疗法主要以阅读为主,而交互式阅读疗法则需要对参与者进行干预指导,及时调整干预(王波,2004)。
现有研究已经表明,阅读疗法可以改善人际交往、焦虑、自卑、抑郁、情绪控制、迷茫、孤独、压力,帮助增强自我效能感等(王璐,2016)。然而从目前来看,通过阅读疗法改善拖延行为的相关研究比较少,而相对于其它疗法,阅读疗法简单易行,且更容易为大学生所接受。因此,本研究采用实验组、对照组前后测实验设计,探讨阅读疗法对大学生拖延行为的改善作用。
2. 研究对象及方法
2.1. 对象
本研究对某大学本科生进行招募,共召集被试58名,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29名,对照组29名,同时,参与实验的人每个人填一份参与意愿、个人信息调查表,经过筛选符合条件,最后全程参与任务的共计28人,对照组15名,实验组13名。活动时间从2021年5月8日到2021年6月12日,共计5周。
2.2. 入组标准
有拖延行为,并且有改善拖延性的愿望和动力,愿意全程参与阅读疗法活动,能够完成预定的读书任务。
2.3. 实验工具
2.3.1. 人口学变量调查表
《人口学变量调查表》包含参与者的年龄、性别、专业院系等相关信息。
2.3.2. 一般拖延量表
该量表由Lay于1986年编制(Lay, 1986),包含20个项目,其中10个条目是反向计分,采用5级计分的方式,在访量表中分数越高,表明拖延水平越高。研究表明该量表在大学生中有着良好的实用性(楚翘,肖蓉,林倩,2010)。在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18。
2.3.3. 阅读疗法所用书籍
阅读疗法书目是实施阅读疗法的核心与关键环节,关系到阅读疗法的干预效果。本研究遵循匹配性、针对性、指导性、可调整性的原则,结合以往相关文献,最终拟定本实验使用的对症阅读书目为:《拖延心理学2:用拖延方程式战胜与生俱来的行为顽症》《掌控习惯》。
《拖延性理学2:用拖延方程式战胜与生俱来的行为顽症》由皮尔斯·斯蒂尔编著(皮尔斯・斯蒂尔,2012),在该书中,皮尔斯·斯蒂尔总结出了著名的拖延公式:(期望 × 价值感) ÷ (冲动 × 推迟),认为个体只要相信能完成任务,并肯定任务的价值,能克服冲动,避免分心,有时间紧迫感,就能战胜拖延。
《掌控习惯》由美国著名习惯专家詹姆斯·科利尔编著。该书指出,习惯形成需要四步,即提示、渴求、反应、奖励;提示触发渴求,渴求激发反应,而反应则提供满足渴求的奖赏,并最终与提示相关联(詹姆斯·科利尔,2019)。
2.4. 实验流程与步骤
将筛选出来的被试,按拖延水平相匹配的原则,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进行阅读疗法干预,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干预,活动时间5周,每周周末进行一次线下活动,每次活动90分钟,地点在某大学会议室。阅读疗法活动过程如表1所示:

Table 1. Activity process of reading therapy
表1. 阅读疗法的活动过程
具体步骤
第2~4周活动流程基本一致;第1次、第6次流程略有不同。
1) 第1周活动介绍:① 暖场小游戏;② 自我介绍环节;③ 分组,通过小组互相监督,完成作业;④ 引导人宣布活动规则;⑤ 布置作业:阅读《拖延心理学2》半本书,并写读后感。
2) 第2~4周活动程序:① 开场游戏,暖场热身,活跃气氛;② 点评作业;③ 按小组分享读书感悟,交流心得;④ 引导者对阅读内容进行总结和补充升华;⑤ 公布下周的活动时间以及读书任务和作业。
3) 第6次活动程序:① 开场小游戏;②分享交流收获和总结;③ 引导者总结复盘;④ 填拖延量表;⑤ 活动结束。
3. 结果分析
3.1. 实验组与对照组一般性拖延量表得分比较
由于人员流失,故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实验组、对照组一般性拖延量表在干预前的得分进行比较,结果发现,在对实验组进行干预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在一般拖延量表上的得分差异不显著(P > 0.05),而在干预后,实验组得分与对照组的第二次测量得分之间差异显著,实验组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见表2。

Table 2. Comparison of scores of the General Procrastination Scale betwee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表2. 实验组与对照组性一般拖延量表得分比较
注:*P < 0.05。
3.2. 实验组、对照组一般性拖延量表得分干预前后比较
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对实验组、对照组一般性拖延量表得分干预前后分别进行比较,结果发现对照组一般性拖延量表前后两次得分无显著差异(P > 0.05),而实验组的两次得分间差异显著(P < 0.05) (见表3)。

Table 3. Comparison of differences between pre-test and post-test of General Procrastination Scale betwee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表3. 实验组、对照组一般性拖延量表前测、后测差异性比较
注:*P < 0.05。
4. 讨论
由以上数据可以发现,在阅读疗法干预之前,两组的拖延行为的差异性不显著,具有良好的同质性;对照组没有进行任何干预活动,通过前测、后测数据发现,拖延行为基本没变化,处于稳定状态;实验组接受阅读疗法活动的干预,根据前测、后测的数据发现,拖延行为得到明显改善;最后通过对比实验组、对照组的后测数据发现,实验组的数据明显低于对照组,并且差异显著。最后得出结论:阅读疗法对大学生拖延性的干预效果显著,可以明显改善大学生的拖延行为。
关于拖延的概念心理学家给出的答案:拖延是指自我调节失败,在明知道后果有害的情况下,依然愿意把需要完成的事情向后拖延的一种行为。作者简·博克与莱诺拉·袁博士在《拖延心理学》中提出:拖延从根本上来说并不是一个时间管理的问题,也不是一个道德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心理问题(简·博克,2009)。
国内对阅读疗法的研究,最早是由泰山医学院的宫梅玲老师发起,主要针对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如抑郁、焦虑、自卑、人际关系、失恋等。高校图书馆关于阅读疗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相关的思辨性研究,而实证研究不足(王景文,高玉洁,许静等,2016)。
针对拖延行为的干预方法有很多,时间管理训练(吴蓉,王金仙,武江涛等,2016)、正念减压、提高自我效能感、同伴互助、改善焦虑、箱庭疗法(赵洪,赵茜茜,苑杰,2015)、提升延迟性满足等,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用阅读疗法对拖延行为进行干预。同其它疗法相比,阅读疗法具有几个优势:保密性好,能保护求助者的隐私;与心理咨询相比,经济、简便、及时,获取资源比较方便;对于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干预效果明显。但同时阅读疗法在实施的过程中,引导者要具备阅读疗法相关的实操经验,有较好的活动控场、演讲表达能力等,当相关经验不足时会影响干预效果。
对大学生拖延行为的干预研究,一方面丰富了阅读疗法的实证研究,同时也对改善大学生拖延行为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法,有助于大学生养成良好习惯,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本次研究由于大学生学业、时间等客观因素的影响,阅读活动的持续时间有些短,如果干预时间延长到八周甚至三个月,效果可能会更显著。本次活动主要针对的是阅读疗法对拖延行为的干预效果,今后可以进一步探讨在阅读疗法中究竟是哪些因素在起作用,便于更好地推广和应用该疗法。
基金项目
河北省社科基金项目:危机实践中艺术治疗对强制隔离解毒人员心理干预研究,项目编号:HB20YS024。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