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五千年来,充满智慧、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在中华大地上创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成为了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也成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产生和发展的文化根源。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五个认同”,即“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1]。中华文化包含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此,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也就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也更需要做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许多方面相契合,挖掘其中的契合之处,有益于各族人民更好地树立、培养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概念界定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其对于新时代处理好民族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价值。要厘清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所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首先得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一个清晰的认知,进而去分析二者之间的契合之处。
2.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学术界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界定方法有很多,有列举方式的、有下定义方式的,大多都是从内容、功能、特征等方面进行界定的。李宗桂先生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指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价值内涵与价值追求 [2]。还有学者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创造的、具有积极作用的思想文化,并且以人本主义为核心 [3]。
通过对学者们观点的分析,笔者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主体、内容层次、功能等方面进行分析,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定义为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创造的、不断发展的,曾经直至今日仍然起着积极作用的,包括制度、器物、思想等层面的文化,尤其是指思想层面的,是属于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标识。本文所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要是从思想文化方面出发的。
2.2.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出发,社会意识取决于社会存在。因此,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掌握离不开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客观存在的理解。何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在笔者看来,中华民族共同体就是指由中华56个民族所构成的有着共同的历史命运、民族情感、政治诉求、文化传统、经济交往的统一整体,具有显著的一体性和整体性。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的头脑中形成的主观映像,那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人们的大脑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反映和认识 [4]。因此,笔者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指中华民族共同体内的成员对自身是中华民族这一身份的认同以及对共同的历史命运、政治诉求、文化传统等的认同意识和归属意识,其主要包括命运共同体意识、文化共同体意识、经济共同体意识、政治共同体意识和生态共同体意识。
3.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进入新时代正确处理民族工作、维护民族团结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创新,是我国发展新型民族关系的重要举措,不仅具有丰富的内涵,也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以人为本”、“大一统”、“和而不同”、“家国同构”的思想精髓。这些思想精髓自产生后一直影响着中华儿女的思想、实践与交往,是中华民族思想的结晶,也是维系中华民族大团结的重要精神纽带。
3.1. 彰显了“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
民本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最具代表性和进步性的内容。民本,即人民是根本,人民是国家、是政治的根本。民本思想自先秦时期产生以后,就一直影响着中国古代的政治建设。孟子在《孟子·尽心下》中提出了著名了“民贵君轻”说;荀子也用“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王制》)来描述君民关系。历史上,许多政治家和思想家都对人民与君王的关系、人民与政权的关系提出过看法。民本思想经过历代统治者、思想家的沉淀,逐步发展成为一个系统性的思想体系,对历代王朝乃至今天都有着巨大的影响。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继承了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并将其与马克思主义的人民观、民族观相结合用于处理中国民族问题,走出了一条区别于其他国家的民族道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我们今天所拥有的丰富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都是人实践的结晶 [5]。如前所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各民族对自身身份的认同,对共同体的认可和尊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由各族人民所创造的,树立、培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都不开各族人民的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各族人民增强“五个认同”。在笔者看来,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就是中华各族人民对祖国几千年来的历史的认同、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就是中华各族人民承认并尊重中华各民族之间的差异,认同每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就是中华各族儿女清楚地知道并承认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每个民族文化的精华组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就是中华各族儿女是组成中国共产党的主要来源,中华各族儿女的幸福、利益是中国共产党为之奋斗的目标;对社会主义的认同就是各族人民对社会主义的方向、制度、道路的认同,并坚定的高举社会主义的旗帜。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个民族也不能少”的论断中也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人始终继承着民本思想,一直践行着初心与使命,与各族人民群众一起树立、培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同维护祖国的和谐统一 [6]。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断,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本思想的继承与超越。
3.2. 彰显了“大一统”的统一观
“大一统”思想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其与民本思想一样,在中国古代都是重要的政治思想。“……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公羊传》)这是“大一统”的最早出处。“大一统”思想有其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春秋战国时期许多思想家和政治家都有对大一统展开过论述。老子主张以“一”为本,孟子追求“天下定于一”,荀子主张“四海之内若一家”……其中的“一”就是统一。学者何星亮认为,“大一统”包括地理、政治、文化、民族四个方面的统一 [7]。秦始皇结束了战国时代诸侯割据的情景,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国家——秦朝。起初的统一只是政治、经济的统一。为了维护和巩固这种统一,汉朝的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完成了文化上的统一,为维护汉朝的统一稳定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8]。随着历代王朝的演变,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逐步形成。当然,在这其中,有过战争、有过分裂,但每一次的战争和分类都是为了促成更加统一的局面,因为在古代,“无论哪个民族入主中原,都以统一天下为己任,都以中华文虎的正统自居。” [9]
到了清朝末年,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统一的局面被打破,虽然国家支离破碎,但是“大一统”的思想依然存在,因而催发了“中华民族”这一概念的产生,也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说的一样,中华民族不仅是一个自在的民族,更是一个自觉的民族 [10]。正是这种自觉促使着爱国志士进行各种改革、革命来挽救中国,这种自觉对于中国共产党的产生也起到了促进作用。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国共产党对“大一统”思想的继承与实践的成果,为了巩固这种成果,中国共产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国两制等制度,有效的维护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团结。
进入新时代,面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面对开创民族工作新局面的重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论断。各族人民有着共同的使命、共同的政治诉求——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因此,各族群众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意识形态的指引下,会反对各种分裂分子,与分裂分子据理力争、抗争到底。
经历了千年历史沉淀的“大一统”思想,以其强大的感召力和旺盛的生命力感染着每个中华各族儿女,团结凝聚着整个中华民族,是支撑着中华民族不断前进发展的动力。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充分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大一统”思想,在民族工作上采取各种有利于民族团结、民族统一的措施,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各族人民心中落地生根,从而共同建立一个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契合的统一的、多民族的、富有活力的现代国家。
3.3. 彰显了“和而不同”的和合理念
我们的祖先创造了精彩无比的传统文化,“和而不同”的和合理念是其中的精髓之一。在《国语·郑语》中最早出现“和合”一词,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对“和合”理念有许多阐释。“离散不能相和合”(《墨子间诂》卷三)、“礼用之,和为贵”(《论语·学而》)……孔子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和而不同”思想成为了“和合”文化的重要内容。“和而不同”不是要求完全一致的相同,而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既尊重差异,又吸纳不同的事物,最终达到统一和谐的境界。正是在“和而不同”精神的主导之下,才会有春秋时期的“百家齐放”的文化繁荣景象,我们才能够拥有灿烂的儒家文化、道家文化、法家思想等。中华民族也正是秉持着“和而不同”的理念,才使得中华传统文化能够延续至今,并在当代更具生机与活力。
中华民族共同体具有“多元一体”的特点,即中华民族的起源是多元的、中华民族的构成是多元的,但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共同奋斗,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和悠久的民族历史,逐步形成了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由中华民族创造、书写的中华文化在结构上也是“多元一体”的。“多元”是指每个民族的文化具有各自的特点,“一体”是指每个民族的文化在历史的发展中汇聚而成的中华文化。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组成中华文化的一员,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各族人民要在文化的交流融合过程中既承认文化的差异性,又看到各族文化同属于中华文化的同一性,处理好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做到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从而让中华文化更具生命力,进一步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和而不同”的和合思想所蕴含的包容性、凝聚性,能够促进党在新时代、新征程更好地处理民族工作、维系民族大团结、促进各民族的友好交往。
3.4. 彰显了“家国同构”的爱国情怀
“家国同构”、“家国大义”是儒家思想中关于价值观的精华部分,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财富 [11]。“为国之本在于为身。身为而家为,家为而国为,国为而天下为。故曰:以身为家,以家为国,以国为天。此四者,异位而同本。”(《吕氏春秋·审分览·执一》)这句话很全面地诠释了什么是“家国同构”。孟子也曾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离娄上》)故而人人追求“修身齐家平天下”,这种把身、家、国(天下)看成是息息相关、休戚与共的共同体的思想就是一种“家国同构”的爱国情怀。这种爱国情怀不断发展、延续,集中表达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日知录》)的担当意识,“苟利社稷,死神以之”(《左传·昭公四年》)的英雄气概,“位卑不敢忘忧国”(《病起书怀》)的爱国意识……中华民族也正是在这样的爱国情怀的浸润当中,从“自在”的民族转变成了“自觉”的民族。在外敌入侵、国家危难之际,能够涌现一批又一批爱国志士、革命英雄 [12]。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共同体内的成员对自己是中华民族这一身份的认同感和对国家的归属感,在某种层面上来讲,是命运共同体意识。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内的每个成员都有义务和责任维护共同体的稳定、促进共同体的繁荣,这种共担、共建、共享的意识,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要求,彰显了我国各族人民生死与共、休戚与共的家国情怀。可以这样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对“家国同构”的爱国情怀的传承与超越,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指引下,总会有许许多多的人出现在抗震救灾的现场、赶赴抗洪救灾的第一线、奔跑在抗击疫情的最前线,才会形成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红船精神、抗战精神、抗洪救灾精神、伟大抗疫精神等为内容的中国精神。这种“家国同构”的爱国情怀与我们今天所说的“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相契合。这种刻在中华民族骨子与血液中的使命意识、担当意识,会汇聚成无比强大的感召力与凝聚力,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力量源泉。
4. 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有着其自身的内容体系,并从“以人为本”、“大一统”、“和而不同”、“家国同构”等方面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既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也是对历届中共党人开展民族工作经验的继承与创新,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播。经过党、国家、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奋斗,我们已经顺利完成了第一个百年目标。现在,我们正站在第二个百年目标的起点上,我们要坚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而汇聚起磅礴力量助力中国梦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