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建党百年经典五本著述是全体共产党员的智慧结晶,具有跨越时空的永恒的价值。其中产生的特色语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百年奋斗的各个阶段都有不可忽视的影响。探究中国党史特色语汇的跨时代意义,既有助于响应党中央和教育部的号召,通过对党史的学习提升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从而做到坚持“四个自信”,坚定“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又有利于丰富国内政治话语研究成果,为社会主义建设注入新的思想力量。
1980年莱考夫(George Lakoff)和约翰逊(Mark Johson)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概念隐喻是从某个具体的概念域向另一抽象的概念域的系统映射,即通过另一种具体事物理解当前的事物。概念隐喻理论的基本要素是源域、目标域和映射。源域又称始源域,指具体的、已知的认知。目标域又称目的域,指抽象的、不易理解或暂未被人熟知的认知。映射是从源域到目标域的单向投射 [1]。本文以概念隐喻理论为基础,对建党百年经典著作中的政治语汇进行考察。
2. 从《毛泽东文选》到《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2.1. 《毛泽东文选》概念隐喻分类举例
根据莱考夫概念隐喻理论,所研究《毛选》内容中概念隐喻共9种,分别为战争、自然、动作、特征、事物、人际关系、道路、法律、动物等(见表1)。

Table 1. The realization form of conceptual metaphor in Selected Works of Mao Tse-tung
表1. 《毛泽东选集》概念隐喻实现形式
《毛选》经典语录气势磅礴凌厉,彰显了毛泽东作为第一代领导人的人格魅力和性格特征,表现出坚定的意志和信念。在战争领域与自然领域诗文并用,兼具通俗与典雅;政治斗争方面善用隐喻一语双关,讽刺与幽默并重,耐人寻味。
2.2. 《邓小平文选》概念隐喻的分类举例
本文所提取《邓选》语料库中包含的概念隐喻共计12种,可分为:人物、人体、动物、事物、道路、战争、特征、理论、俗语、自然、动作、学习等(见表2)。

Table 2. The realization form of conceptual metaphor in Selected Works of Deng Xiaoping
表2. 《邓小平文选》概念隐喻实现形式
《邓选》源域大多贴近生活,通俗化,会用到众所周知的俗语或人事物,例如“阿Q主义者”,表明邓小平同志在讲话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因此在讲话写文章时尽量使用通俗的语言,让听话人听得懂。其中战争隐喻使用最多,常用战争领域的隐喻如“枪”、“作战”、“队伍”等,且不论是在建国前的讲话中还是建国后的讲话中都经常出现,表现出邓小平同志一直保持着军人作风。道路类和问题类隐喻多用于新中国建设相关的话题上,例如“工业建设”、“改革开放”等方面,表明当时领导人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问题尚处于探索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前无古人的伟大的新事业。
2.3. 《江泽民文选》概念隐喻分类举例
在《江泽民文选》语料库中统计得到概念隐喻共13种,为战争、道路、建筑、生命、动作、物体、自然、文化、俗语、历史、人体、旅程、政治等(见表3)。
《江选》政治话语概念隐喻涉及战争,动作,建筑等多个领域,战争领域使用最频繁,其目标域多为党的自身建设和干部的培养等方面。作者常将党建工作比作关键性战役,“培养人才”为战略目标和取得胜利的方法,可见领导人对于党建和培养人才的高度重视。动作领域使用范围最广泛,涵盖国内外政治工作的诸多话题,带有丰富的感情色彩。如“骑墙”是态度鲜明的贬义词,“两面人”形象跃然纸上,能使听众第一时间与说话人形成情感共鸣。由此突显党中央清理立场摇摆不定的不称职的领导干部的果断、坚决。

Table 3. The realization form of conceptual metaphor in Selected Works of Jiang Zemin
表3. 《江泽民文选》概念隐喻实现形式
2.4. 《胡锦涛文选》概念隐喻分类举例
《胡锦涛文选》语料库中的概念隐喻生命、人体、建筑、自然现象、动作、道路、过程、战争、事物等9种源域类型(见表4)。

Table 4. The realization form of conceptual metaphor in Selected Works of Hu Jintao
表4. 《胡锦涛文选》概念隐喻实现形式
《胡选》中的概念隐喻多使用生命和人体源域类型的词隐喻党和人民的关系,如“生命根基”、“血肉”,表现出党与人民的密不可分;以战争类词汇喻党和国家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军事等相关政策措施,如:使用“战略构想”来隐喻国家“三步走”的军队发展政策;在人的精神文明建设方面,使用与饮食相关的隐喻来表达。比如“汲取营养”、“食粮”等。《胡选》目标域范围相对更宽,紧抓政治、经济、党的建设,兼顾文化、生态,力求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事业和建设生态文明共同发展,生动诠释了“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
2.5.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概念隐喻分类举例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中的隐喻可分为11种,分别是:生命、旅行、家庭、自然、文化、战争、标志、工具、建筑、竞赛、学习等(见表5)。

Table 5. The realization form of conceptual metaphor in Xi Jinping: The Governance of China
表5.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概念隐喻实现形式
习近平总书记善用形象比喻,如:用“总开关”喻统领人生各项工作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新颖又形象,令“习语”充满亲和力与感染力;巧用俗文俚语,借朴实无华:“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看似直白,实则含蓄深远;“治大国如烹小鲜”则是活用诗文古语。
习主席在古为今用、学用结合、知行合一方面为广大党员干部做出了表率,在全面弘扬保护和创新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赋予了它们新的时代内涵和现实意义 [2]。
3. 建党百年特色政治隐喻的时代特征
3.1. 建党百年特色政治隐喻的表达效果
3.1.1. 共识层面
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表达各种政治主张和政治思想时,常常使用有时代色彩的政治隐喻。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惯用战争领域的政治隐喻。例如 [1],“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3] 这句话将中国革命隐喻为历时久远的“长征”活动,将夺取全国胜利隐喻为长征的第一阶段。在革命战争年代,此类战争领域的隐喻可以让处于战乱之中的平民百姓感知领导人的决策和政治主张,从而达到政治思想广泛传播的表达效果,具有强大的号召力和感染力,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根本的社会条件。
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在探索中国式发展道路的过程中,毛泽东常以自然隐喻表达对新中国未来蓝图的期许和对新中国建设者的鼓励 [2]。“百花齐放,推陈出新。” [4] 用“百花齐放”隐喻各个领域取得突出成果的喜人光景,百花齐放的季节是春天,这意味着,随着新中国的成立,我们终于摆脱了腐朽黑暗愚昧的旧社会,迎来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 [3]。“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 [5] 将“青年人”隐喻为“太阳”,表明青年人有朝气,有远大理想,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创造力,肩负着中国的未来。党带领中国人民,以坚定的决心、超常的毅力,艰苦卓绝的努力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历史任务,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奠定了根本上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使用过不少人物隐喻。如 [4]:“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实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 [6] 这句话将保守的政策喻为“小脚女人”,表明改革开放是一条全新的道路,需要勇于试错,不能畏首畏尾,只有这样才能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道路。在社会主义改革时期,人民群众有一定的文化水平,使用诸如此类通俗易懂的人物隐喻,更加贴近生活,引起共鸣。语言的力量转化为精神力量,推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深厚的物质基础。
在新时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是生命隐喻和旅行隐喻 [5]。“没有理想信念……精神上就会‘缺钙’咱就会得‘软骨病’。” [7] 将共产党人精神隐喻为有机体,将“软骨病”映射为中国目前一些共产党人精神生活上仍存在严重的现实问题,而这一问题便是没有理想信念或者理想信念不坚定 [6]。“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8] “坚定道路自信”将中国共产党为实现最终理想和最终目标的伟大实践过程隐喻为“旅行”。在这一过程中,怎样准确选择一条好道路,以及选择什么样的道路都关系到中国共产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和人民幸福。只有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质要求和根本内涵,拥有长期坚定必胜的信心,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同社会主义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
3.1.2. 历时层面
回顾建党百年的历程,同一个领域的政治隐喻在不同时代的内涵各不相同。最具代表性的是战争领域的政治隐喻。
《毛选》中,战争隐喻多与政治斗争和中国革命的主题相关 [7],“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9],“枪杆子”目标域是革命武装;《邓选》的隐喻,则常与工业生产、四个“现代化”建设挂钩。如 [8]:“我们革命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10] 这句话将实现现代化的过程喻为一场“革命”,“革命”的目标域是“实现现代化”;《江选》战争隐喻与中国的改革、建设、行政以及从政人员紧密相连 [9]:“充分发挥好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党的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11] 用“先锋模范”和“战斗堡垒”喻党员、干部群体;在《胡选》中,其目标域多涉及科学发展观、党的十七大的政治思想 [10]。“要把党的十七大提出的重大理论观点、重大战略思想、重大工作部署落到实处,就要把加强理论武装摆在突出位置。” [12] 以“武装”隐喻十七大提出的各项理论、思想、工作部署;《治国理政》的目标域往往是我国外交政策或者对外态度。如 [11],“我们将……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13] “战略”隐喻中国的外交政策与方针。
不同时期的国家领导人使用同一领域的政治隐喻表达各自的政治主张和政治思想,反映了建党百年以来各位领袖在政治隐喻的选取上具有一脉相承的特点,蕴含了鲜明的共产主义意识形态、传承了经久不衰的中国革命道德。
3.2. 建党百年特色政治隐喻的共性特点
无论是同一时代的不同隐喻类型,还是同一政治隐喻在不同时代的不同内涵,其本质都是为了更有效地宣传政治主张和政治思想,都是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百年奋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动实践。为了更贴近最广大群众,有的政治隐喻力求通俗易懂,如“戴帽子”的隐喻;为了贴近基层人民现实生活,有的政治隐喻包含具有时代特色的事物,如“命运共同体”……无论我国特色政治话语体系框架中包含的历史隐喻和具体内容形式怎么衍变,都必然离不开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来的领导团体对党的建设、国家民族大事、社会各界的共同关切进行深入研究和深刻思考,对关乎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广泛关注和普遍重视。在中国特色政治隐喻的背后,是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伟大初心和神圣使命的生动体现。
4. 建党百年经典中政治隐喻的影响
建党百年特色政治隐喻的使用在国家的内政和外交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
从国内的角度看,建党百年特色政治隐喻体现了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主张和政治话语,从侧面反映了建党百年以来党的奋斗历程,塑造了党在艰苦奋斗中的光辉形象。生动可感,深入浅出,雅俗共赏的政治概念隐喻让严肃刻板的政治命令潜移默化地融于百姓的生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时间的检验下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可和遵循。由此,既巩固了党的执政基础,又有利于促进政策的贯彻落实,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使每个社会成员拥有获得感和参与感。
从国际的角度看,政治隐喻在塑造中国国际形象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从新中国的“另起炉灶”、“两个拳头打人”到习总书记的“文明交流互鉴”处处彰显出中国一向坚持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稳定的国际秩序,与他国和平共处、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演讲中借孟子的名言阐发了“中国文化观”:“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和羹之美,在于和异”……在全球化发展日趋深入的今天,面对“文明冲突论”的卷土重来和某些国家的质疑挑衅,中国在古老东方智慧的浸润下给出了启迪人心的回答,发出渴望和平,追求平等包容的中国之声。习近平反用拿破仑的“睡狮”之喻,将中国比作“一头睡醒的狮子”,并强调中国是“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 [2]。不怒自威,不卑不亢,睦邻友好,兼爱平生,这是中国形象,更是中国风度。中国必将继续致力于携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力量”。
5. 结语
概念隐喻的使用可以拉近政治与群众的联系,将抽象的政治内容转变为可感知的形式,为政治提供了更好的表述渠道,这不仅有利于扩大政治话语的传播范围,同时也具有激励群众的作用,能够增强政治话语的力量,使之更容易被大众接纳。
本文对建党百年各个阶段领导人特色语汇的解读,进一步论证莱考夫概念隐喻理论在汉语政治话语中的适用性和解释力,证实隐喻在政治话语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研究学习《毛选》《邓选》《江选》《胡选》《治国理政》后,建立相对全面的语料库,丰富了中国现当代政治隐喻研究的语料库,也为后续其他学者的研究提供支持,同时有助于填补目前中国政治隐喻研究领域关于五代领导人政治隐喻的空白。笔者将所涉及的概念隐喻进行详细分类,并通过对不同概念隐喻所蕴含的政治意图进行分析,从而展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的艰苦斗争与时代兴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