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观教育融入高职“课程思政”的路径与方法
The Path and Method of Integrating the Education of the View of Party History into the “Curriculum Thought and Politic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摘要: 党史观教育是高等职业学校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任务。在高职“课程思政”课中有机融入中国共产党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教育,融入党在百年历程中不懈奋斗精神,要坚持“课程思政”的政治性和价值性相统一,与高职学生的针对性要求相结合,做到润物细无声,创新探索党史观教育的重要价值和方法路径,引导高职学生增强“四个自信”,做崇高理想和坚定信仰的忠实实践者。
Abstract: The education of Party history is an important task of party history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 We should organically integrate the education of the ideals, beliefs and value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nto th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integrate the spirit of unremitting struggle in the course of a century to adhere to the unity of the political nature and value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and the combin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specific requirements with moistening everything silently. Explore the innovation of important value and method of party history view. Guide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to enhance the Four-Sphere Confidence and to be lofty ideals and firm belief of the faithful practitioner.
文章引用:芦瑞娟. 党史观教育融入高职“课程思政”的路径与方法[J]. 社会科学前沿, 2022, 11(5): 1658-1662.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2.115226

1. 引言

截至2022年3月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以篇名中包含“高职课程思政”为检索条件进行文献检索,共检索到5142篇文章,其中2018年至2021年度共计4465篇,占全部年度总数的86%。但以“党史观高职课程思政”“党史观课程思政”为关键词进行搜索,研究文献较少。当前学术界针对“高职课程思政”相关研究较多,多为研究“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将具体思政课程内容同其他专业科目融合方法路径的探寻。当前学术界针对党史观教育融入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研究较少,缺乏对党史观教育课程思政路径与方法的研究。

新时期党史观教育是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基本立场为指导,以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为研究对象的习近平党史观教育。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 [1] 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也同样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 [2]。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回望过往的奋斗路,眺望前方的奋进路,必须把党的历史学习好、总结好,把党的成功经验传承好、发扬好。” [3] 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肩负着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历史重任,同样必须认真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尤其是在课程思政中开展习近平党史观教育,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认真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2. 党史观教育融入高职“课程思政”的基本路径

2.1. 通过高职课程思政的“三大课堂”的建设,切实发挥党史观教育的重要阵地作用

一是加强高职课程思政的课堂教学建设。紧密结合高职“课程思政”建设,强化习近平党史观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连续性和整体性。在高职课程体系中,在人文,思想政治教育课上融入党史观教育,增加相关党史素材。结合高职不同专业课程体系,结合最新国内外时事,创新提供高职课程思政“菜谱”。

二是通过专业实习等“社会实践课堂”建设和改革,把习近平党史观教育融入到实践教学中。促进高职学生群体在农林牧渔类、资源环境类、旅游服务类等教学实践、社会实践中学习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使他们即长知识、又受到教育、还增长了才干。紧密结合习近平党史观教育的重要内容,结合中国共产党一百年来历史的重大事件、重要节日和重要领导人诞辰等纪念活动,有计划地开展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习近平党史观教育主题活动。

三是通过网络媒介的“第三课堂”建设,切实将习近平党史观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新媒介载体中。互联网是影响高职学校学生“立德树人”工作的重要阵地之一,要用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引导学生的网络行为和价值判断。推动建设习近平党史观教育的专业网络课程和专业教学网站,实现全国高职学校的教育资源共享。建设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习近平党史观教育主题网站。积极开展师生共建的生动活泼的网络教育活动,形成网上网下教育合力,牢牢把握网络时代习近平党史观教育的主动权和话语权。善于运用大数据思维创新开展习近平党史观教育工作。重视对学生日常数据的整理收集、挖掘分析和研究,增强教育的针对性。

2.2. 党史观教育融入高职“课程思政”要把握好各类专业课程育人的有机联系

高职各专业教育教学不应只成为职前教育的“技艺培训场”,而是要让“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构建学生价值观作为课程建设的根本任务。如果形成了知识教育、技能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分离的局面,就会大大削弱课程体系应有的合力作用。不能仅把高职学生培养成“专业人”,也应实现学生“成为人”的使命。具体做法包括:

一是尊重高职学校各类课程与习近平党史观教育的价值逻辑统一。从高职“课程思政”的视角来看,不同类型课程在习近平党史观教育的显示度方面会有所差异。这就是说高职类不同课程的习近平党史观教育的“德育浸润性”不同,其价值的涵纳度和显示度也会有不同。“所谓涵纳度,是指课程内容本身所体现或反映的价值内涵的多少,而显示度则指向课程的价值性呈现给人们感受的强弱。” [4] 因此,高职类课程在习近平党史观教育中在“涵纳度”上就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把习近平党史观中关于党的历史经验和规律、关于中国共产党的建党精神、重大历史事件、重要人物等深入挖掘。就比如石油化工类专业来说,就可以结合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过程中延长油矿、玉门油矿等开发中所发挥的革命斗争精神;在新中国成立后,在大庆、克拉玛依等石油城建设中所发挥的作用,以及在实践中形成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克拉玛依精神等,构成了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重要内容。而作为高职的石油化工类专业“课程思政”的“显示度”,就需要专业课教师把习近平党史观教育的内容尤其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中的石油精神等内容按照“润物细无声”的原则有机融入到教学中。

二是提升高职学校课程体系的习近平党史观教育的育人合力。高职学校课程思政体系构建是“三全育人”理念下的系统工程。在这一育人体系中,教师是主体,课程体系是基地,课堂是主渠道,三者将习近平党史观教育融于知识、能力和价值观培养中,形成内容丰富、层次分明、相互协同的课程思政体系和育人合力。高职课程体系中,包含公共基础课,通识素养课、专业课等。具体有思政课程、数理化、外语、体育、计算机基础、创新创业课等。因此,高职学校要做好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整体设计,同时把习近平党史观教育的内容体系、实施体系、方法体系作出整体设计。比如在财经商贸类专业教学中,不仅要在思政课程教学中融入关于习近平党史观中关于正确看待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教育、形势教育和使命责任教育,而且要把中共党史中的关于红色财经的内容有机融入到课程专业化的、个性化的“课程思政”教学中,发挥其在育人过程中的合力。

3. 党史观教育融入高职“课程思政”的主要方法

3.1. 党史观教育在高职“课程思政”的不同途径要采取的方法

一是高职“课程思政”的课堂教学建设采取的方法主要有:一是说理引导法,就是要讲清楚习近平党史观中的理论内容,比如关于中国共产党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就要运用理论分析和阐释的方法。在阐释过程中要善于运用语言学和认知心理学的方法对文本进行理论分析。二是采用互动式教学法。发挥高职“课程思政”教学的师生“双主体”的功能和作用,让老师和学生一起讲述关于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生动故事,把关于中国工业、制造业、信息化、农业等专业背景知识所蕴含的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体系,包括工匠精神、劳动精神、斗争精神等有机融入到教学中。同时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研究型教学法、反转课堂教学法、线上线下等混合式教学法开展教学。

二是在专业实习等“社会实践”的高职“课程思政”采取的方法主要有:一方面是基于专业实习的系列“感性认识教育法”。就是通过榜样示范法、情景教育法、演示法、参观法、访谈法等方法,让高职学生在生动的实践中感受习近平党史观所体现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精神和价值。比如,学习和了解中国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海尔、华为等企业案例,融入中共党史观中“七一勋章”获得者的优秀人物,中国共产党人的民族精神、革命精神、斗争精神等教育。另一方面是基于专业实习和实践的系列“理性认识教育法”。就是通过实践调查法、问题分析法、理论研讨法让高职学生在实践中对习近平党史观所包含的不同内容展开理论分析和探索。教师在理论研讨中要发挥好引领作用,比如习近平关于中共党史重要事件“中国共产党建党精神”、“中国共产党人精神”的阐述,具有非常强的理论性,因此,对于高职学校的学生结合中国共产党“七一勋章”获得者的人物经历、人物思想、人物特点的分析,促进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

三是网络媒介建设在高职“课程思政”采取的方法主要有:一是网上主题教育活动的方法和载体。通过音频、短视频、网络文章、纪录片、微电影等表现形式;二是数字建设工程的方法和载体。习近平党史观教育基地、红色旅游与网络传播有机结合;三是综合运用网络媒介传播的方法和载体。运用微博微信、社交媒体、视频网站、手机客户端等传播平台,运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等新技术新产品和载体实现。

3.2. 党史观教育在高职“课程思政”的不同方法融合形成教育合力

一是同一途径的教育方法各有特点并可以有机融合。作为高职“课程思政”的课堂教学方法,应当根据习近平党史观教育教学内容、教学主客体关系和信息化教育技术发展,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比如,“说理引导法”相对来说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其鲜明特点在于不同教师可以针对不同内容作富有个性的生动讲解,这种“说课”同样可以引人入胜。因此,不同的教学方法各有其自身的优势。但是,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可以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从而形成有效的教学合力。比如,在运用“说理引导法”过程中,可以把“互动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研究型教学法”、“反转课堂教学法”、“混合式教学法”有机融合在一起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二是不同途径的教学方法具有自身特点并可以相互结合。比如习近平党史观教育在高职“课程思政”的课堂教学方法的“说理引导法”,也可以在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的“参观法”中运用。同样,建立在马克思主义文艺政治学基础上的“艺术陶冶法”,就可以采取多种方式运用到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网络信息化教育教学过程中。比如,对于体现习近平党史观内容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首歌曲的赏析,就可以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可以在实践教学的“快闪”中呈现,在社会实践“参观法”中运用,在线上线下参观“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纪念馆;也可以在网络媒介中建设“数字纪念馆”,开展“艺术熏陶法”的教学活动。再者,在实践教学中,可以采用“3L新模式”的实施创新,形成“立足课程、校内、社会的‘三位一体’”、“坚持课内、课外、课后的‘三课一线’”、“实现调动、调研、调演的‘三调一抓’”实践活动。可以把习近平党史观教育的多路径和多方法有机融合,从而取得很好的教育实效。

参考文献

[1] 恩格斯. 自然辩证法[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8: 43.
[2]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J]. 前进, 2018(6): 5-10.
[3] 习近平: 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 2021-04-01(001).
[4] 高国希, 叶方兴. 高校课程体系合力育人的理论逻辑[J]. 中国高等教育, 2017(23): 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