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当下高校全方位深入学习课程思政的高潮下,加之健康中国、体育强国等政策引领和冬奥运会与亚运会等社会热点关注下,体育育人的功能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近些年高校龙舟发展达到新高度,高校龙舟开展课程思政迎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以高校龙舟开展课程思政为研究对象,从开展的使命感、特色优势与实施路径等方面进行探索。研究发现:高校龙舟开展“课程思政”的使命感主要表现在:顺应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时代召唤、落实课程思政根本任务的育人本位;高校龙舟开展“课程思政”的特色优势包括:一人一桨、十人十桨的同舟共济精神、奋发前进、勇于突破的艰苦奋斗精神、益于社会、造福人民的无私奉献精神;关于高校龙舟开展“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有四点:一、提升教学目标“高阶性”,知识能力素质育人并举,二、强化教学形式“创新性”,多元化个性化育人并施,三、拔高教学内容“挑战度”,理论与实践化育人并用。四、完善教学评价“合理性”,全方位立体式育人并行。
Abstract:
Under the current climax of all-round in-depth study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upled with the guidance of policies such as a healthy China and a sports powerhouse, and social hotspots such as the arrival of the Winter Olympics and the Asian Games, the function of sports education has received unprecedented attention. In recent yea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development of dragon boat has reached a new height, and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development of dragon boat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s ushered in an once-in-a-lifetime opportunity. This study adopts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and data, logical analysis, etc., taking the ideology and politics of the dragon boat development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explores the sense of mission, characteristic advantages and implementation paths of the development. The research found that the sense of mission of college dragon boat to carry out “course ideology and politics” is mainly manifested in: conforming to the call of the era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implementing the basic task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the characteristic advantages of college dragon boat development of “course ideology and politics” include: One person and one oar, ten people and ten oars, the spirit of helping each other in the same boat, the hard-working spirit of forging ahead and the courage to make breakthroughs, and the selfless dedication of benefiting the society and the people; there are four points about the implementation path of “course ideology and politics” for dragon boat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1) Improving the “high-level nature” of teaching objectives, and educating people with knowledge, ability, and quality. 2) Strengthening the “innovative” teaching form, and implementing diversified and personalized education. 3) Enhancing the “challenge” of teaching content, and using theory and practice to educate people. 4) Improving the “rationality” of teaching evaluation, and carrying out all-round three-dimensional education in parallel.
1. 前言
高校体育教育培养目标不仅是培养身心健康的新时代大学生,大学生的团队协作、人文情怀、蹈规循矩等优秀品格更是我们当下培养的重要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1]。全面推进课程思政教育,应当将思政教育寓于实践教学和能力培养中,塑造新时代大学生正确思政三观,这既是当下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也是必备内容。
著名的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说:“完全人格,首在体育。”体育课程贯穿于我国学校教育全过程,是学生成长必经的重要学校课程,高校体育课程秉承着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体育课程提供培养学生过硬心理素质,激发学生民族自信,实现民族振兴使命感的实践平台。在身体的实践与体验中,落实并感知思政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职业道德、人生志向和自我认同,体育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2]。
龙舟作为我国民族优秀传统体育项目,是一项集众多划手依靠单片桨叶的划桨作为推进方式的运动,其富含着民族自信、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优秀精神品质 [3]。基于此,高校龙舟课程具备开展好“课程思政”教学的独特优势。本研究以高校龙舟课程思政建设为研究对象,从龙舟运动使命感、特色优势和实施路径等方面进行探索研究。
2. 高校龙舟开展“课程思政”的使命感
2.1. 顺应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时代召唤
龙舟运动是我国体育传统项目,关于龙舟运动的起源目前说法各异,民间传闻源于公元前278年,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兴起。龙舟运动的快速发展从社会辐射到高校。2004年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创建了龙舟分会,龙舟运动在中国大学生体育运动中站住了脚跟,高校是龙舟运动的“传播者”“采纳者”和“推动者”。2018年“中华龙舟大赛”正式开赛,参赛高校来自15个省、市(自治区)、香港特别行政区的40支高校龙舟队伍 [4],从中国龙舟协会官网赛事数据发现高校开展龙舟运动正在逐年增加,作为新兴的高校体育运动,龙舟已成为许多高校及学子们追捧的运动项目之一。
新时期的中国正经历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高校肩负文化育人与课程思政双肩挑的职责,不仅要“教书育人”,更要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时代使命,龙舟运动在高校开展不仅仅是组队参与各类竞技比赛获得各类奖项,也是丰富校园体育文化,对提高学生体育认知活动、情感活动、意志活动和交往活动具有重要作用。因此,龙舟运动应感知时代召唤,努力挖掘龙舟运动中所蕴含的思政“资源”与内涵,分析、整合、归纳为龙舟精神,即核心价值:团结、拼搏、仁爱、坚持、民族自信自强 [3]。高校龙舟发展历程不过二十余年,但其发展速度惊人,这些都离不开政府、学校以及各部门协调配合和大力支持。在刚刚闭幕的东京奥运会,中国龙舟作为表演项目第一次亮相奥运舞台,虽时间短暂,却已成为在国际大舞台上展示中华文化的一张名片。顺应时代召唤,高校龙舟运动应坚持“立德树人”,健康中国,体教融合,体育强国等时代背景,积极响应、努力推动、科学谋划,更好的规划出龙舟运动未来发展之路,以使龙舟运动早日登上奥运竞赛舞台展示中华文化的魅力 [5]。
2.2. 落实课程思政根本任务的育人本位
课程思政建设是新时代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也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 [6]。“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思想引领实践,实践反映思想,实现课程思政与体育专业课程深度融合,专业课程设计是关键,坚持体育“健康第一”的理念,新时代的高校体育课程,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需更加注重爱国主义和传统文化的教育,基于此,未来的高校体育课程应当积极实施知识传授、目标引领、价值导向于一体的课程思政改革,努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思政。
龙舟运动作为高校新兴的体育传统运动项目,培养学生专业知识、扎实技术于一体的龙舟素养。让学生在龙舟运动中学会奉献、团结和拼搏精神,健全人格,彰显“龙舟育人”的价值追求。完善专业课程思政体系建设,深挖龙舟运动背后的思政元素,将思政元素有机的融入龙舟运动教学中,形成龙舟知识传授、思政价值引领于一体的新时代龙舟精神。龙舟运动教学应积极主动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彰显龙舟运动育人功能。
3. 高校龙舟开展“课程思政”的特色优势
3.1. 一人一桨、十人十桨的同舟共济精神
龙舟运动是一项集众多划手以划动单片桨叶为推进方式使舟船前进的竞技活动。其发展理念是“继承传统民俗文化,弘扬集体主义精神。”一人一桨,一舟二十三桨,在竞技比赛过程需要每个人通过团队协作、相互配合来赢得同舟荣誉。而现实中,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一个个体所生活环境皆不同,故此所造成个性皆有异,在如今信息引流的时代,个体脱离群体难以独自生存。而龙舟运动由众多划手组成,如同在社会的水流中前行,面对困难和险阻迎难而上,乘风破浪,展现出同舟共济的精神,划龙舟需要有良好的节奏,作为团队项目,个体需要适应集体的节奏,合理的定义自己在龙舟中所扮演的角色,通过贡献自己力量使得团队获得成功最大化。
其次,在水中划龙舟是一个平衡前进的过程,平衡是各划手们互帮互助的体现,龙舟运动体现了团队的凝聚性,高校龙舟大家都是进入高校才开始接触,运动基础、学习能力、团队意识等各有不同,使得龙舟运动在开展的初级阶段效果不佳,但同舟共济的精神可指引队员们获得认同感、归属感以及使命感,促进队员们在日常的学习和训练中互帮互助,能力强的队员帮助需要提高的队员,起到“学习榜样”作用,以增强其在团队在领导能力,需要提高的队员在这类环境中受到感召,积极努力、刻苦训练,锤炼意识。通过“以强带弱,以差追强”的龙舟学习训练氛围,形成队员们趣味相投、目标一致等良好状态,逐渐强化同舟共济的精神。
最后,一条龙舟如同一个小型的社会,每一个队员在这个社会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且每个角色性格和生活习惯皆不相同,在龙舟中都有特定的位置职责,如“龙头”和“龙尾”的位置角色等,在训练中不同位置的人相互转换,体验不同位置的队员所担任的职责,这其中可以锻炼队员们人际交往的沟通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协调能力等,个体的力量微不足道,同舟共济的力量却让队员们快乐、健康成长。
3.2. 奋发前进、勇于突破的艰苦奋斗精神
龙舟作为中国优秀的传统体育运动,相传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已有上千年的发展历史,现如今成为人们节日中必不可少的节目。而关于高校龙舟的发展,2013年11月26日,教育部颁发的《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通知》中明确指出,在加强当代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要本着立德树人的准则,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和传承,特别注重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2014年,中华龙舟大赛专门设立了大学生组的比赛,这标志高校龙舟运动已迅速开展并形成一定规模。短短发展十余年,确是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艰苦奋斗、不断创新的结果。一是全国各地传统龙舟开展模式迥异,成功流传至今的有:江苏苏州、常州等地龙舟,浙江宁波、温州等地龙舟,安徽芜湖、宣城等地龙舟,陕西安康龙舟,湖北荆州、宜昌等地龙舟,还有湖南岳阳龙舟等等,这些都是龙舟文化的瑰宝,也是高校龙舟开展研习的样例。二是龙舟运动项目设置的创新,除了传统的节日表演龙舟,竞渡龙舟则根据河道条件,设男女400 m、500 m、600 m、800 m、1000 m的竞赛项目,其次残疾人龙舟赛也成为比赛项目。
此外,锣鼓在龙舟运动中非常重要,鼓手是龙舟的灵魂,是由经验最丰富的人担当,配合头桨用控制整个船的行进节奏,同时发布一切命令。一个鼓手需要是个好划手,会掌舵,比赛经验丰富,心理素质极佳,有领导能力,整个比赛当中的战术制作也是由鼓手制定且实施的。为了取得更好的成绩,需要团队成员在日常训练和比赛中反复练习、奋力拼搏、勇于突破,在体力和心理上,不断挑战自己、不断超越自己、追求卓越。简单的一叶扁舟,如同当年嘉兴湖畔红船一样,扁舟虽小,能量却大,在实践的教学中让学生体会龙舟运动追求卓越、勇于突破的艰苦奋斗精神。
3.3. 益于社会、造福人民的无私奉献精神
传统的龙舟运动代表的是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集体和爱国主义精神的本质是奉献和爱的无私传递,也是对于个体、团队、社会的责任感的集中体现。龙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炎黄子孙几千年来的图腾。在古老而悠久的历史文化中有许许多多关于龙的传说,继而又繁衍出各种各样的以龙为主题的活动。赛龙舟运动作为汉族传统节日端午节的主要习俗,龙舟在赛场上飞驰,吸引周围的观众为其加油呐喊,通过龙舟运动的现场氛围感染达到振奋人心,提升士气的目的。其次,龙舟运动的各类表演展示出协同合作、奋勇拼搏的品质。为了保证比赛和表演的完美呈现,龙舟团队中的每一个队员在前期都需要进行大量的编排和训练,这其中队员需要克服身体、心理、团队等种种困难并默默自我调整与适应,进入比赛或表演场地,通过绚丽的妆容、美丽的民俗服饰、统一的节奏、磅礴的气势等等进行文化和精神的传递。由此可见,龙舟精神本身包含无私奉献的精神。
此外,我国龙舟运动的理念是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无私奉献的精神为指引,以培养继承优秀历史文化的新时代社会主义接班人为目标,近些年,龙舟运动公益活动也开始出现在大众视野,如2014年“广东顺德举办龙舟文化慈善活动” [7],2019年“北京爱谱癌症患者关爱基金会及中国抗癌协会康复会”为了让全国乳腺癌患者了解龙舟运动不仅对上肢淋巴回流患者康复有益,也对其他乳腺癌患者康复有益,特此组建北京乳腺癌康复者龙舟队。这是在国家体育总局与中国龙舟协会的大力支持和英明领导下,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体育赛事在扶贫扶弱路上持续助力,积极探索出龙舟运动服务社会、造福社会新举措。
4. 高校龙舟开展“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
4.1. 提升教学目标“高阶性”,知识能力素质育人并举
体育教学目标的设置,因专而异,一堂标准体育课预期应达到标准是让学生在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等五个方面皆有所能力提升。其次,根据专业课程特点设计不同水平层次的教学目标,以知识运用、能力培养素质教育育人并举,隐形和显性的知识技能目标同行,显性为初步的基础技术动作教学、动作要点分析,隐形为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吃苦耐劳、挑战自己的优秀品质。在龙舟教学和训练中,提升学生如同心协作、自我调节、分析问题等能力目标,阶段性的教学和训练,使学生可以达到善于沟通交流、尊重理解、兴趣浓厚等情感目标。最后,教学目标设置的行为主体是学生,能够将教学任务细化为可操作可测量的目标,使用简单明了的陈述性语言,将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目标作为体验性目标来陈述,增加目标的兴趣性,实现“全员参与、全员教育、全方位达标”,让学生体育运动出汗成为常态。
4.2. 强化教学形式“创新性”,多元化个性化育人并施
现如今疫情常态化的情况下,体育课堂多元化个性化教学呼之欲出,在信息时代引领下,体育课堂不能仅限于传统的教学形式,教学模式的改革是当下教学创新的重要方向,充分利用好如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课前线上进行龙舟运动视频观看、课程思政理论学习,线下进行龙舟实践操作、个人感想交流分享,使得思政元素巧妙融入课堂之中。其次,建设龙舟虚拟智慧教研室,教师是课程思政教育的先导者,高校龙舟的教学除了专任教师的教学以外,也需要各个岗位,不同专业的教师有机协同。虚拟智慧教研室的建设已有部分高校建设完成并取得不错效果,虚拟智慧教研室可以创造一个有关龙舟运动实时互动课堂,通过远程音视频授课,能够有效提升课堂的学习效果,全面提升课堂学习效率。智慧整合龙舟运动的教学资源,创新龙舟运动的教学形式,充分挖掘龙舟运动背后的育人功能。最后,打造龙舟四大课堂,相互联动,“四大课堂”是指课程思政融入龙舟运动的实践探索的“第一、二、三、四课堂。”“第一课堂”是指课程思政融入龙舟运动的理论课堂,开启学习教育新常态,严格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通过传统教学、信息化教学、座谈交流等形式,融入思政理论、传统文化,建设龙舟线上精品课程,并指导实践教学。“第二课堂”是指课程思政融入龙舟运动的流动课堂,创建学习教育新模式,课程思政的落实到位需要各个课堂教师同向同行,确保思政教育全覆盖,通过龙舟运动宣传、表演、竞赛等活动,实现“全员动员、全员参与、全员教育”,充分发挥校园体育文化育人功能,提升龙舟思政深入人心的影响力。“第三课堂”是指课程思政融入龙舟运动的网络课堂,打造学习教育新载体,改变过去的单一、枯燥的书本理论和实践教学形式,依托微信公众号、小视频、网络打卡等网络平台,在微信推送和视频学习中融入思政元素,提高学习及时性和趣味性的同时,确保学生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强化校园体育文化育人的常态化。“第四课堂”是指课程思政融入龙舟运动的实践课堂,构筑学习教育新平台,组建龙舟支教团队、龙舟社区宣讲团队、龙舟运动公益团队,使学生在学校中的多学所得通过实践活动服务于社会,展现出当代大学生无私奉献的品质,展现出校园体育实践育人功能。强化教学形式的创新,巧妙将立德树人融入教学形式中,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多元化个性化育人并施。
4.3. 拔高教学考核“挑战度”,理论与实践化育人并用
文化自信是龙舟运动得以快速发展的动力源泉,龙舟运动的诞生是中国传统文化优秀的体现,龙舟运动发展的理念永远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在健康中国、体育强国的时代背景下,素质教育的发展来到了新高度,龙舟运动开展课程思政的教学考核应理论与实践化并用来考察学生的成长与学习效果,教学考核不仅是单一的理论知识掌握程度或实践操作娴熟程度,而是包括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能力提升度,思政教育深入度等多方面考核。其次,龙舟运动开展课程思政的教学考核应当采取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如结合专项特征、学生运动水平、以及教学过程组织的活动、汇报、比赛等,龙舟运动作为团队性运动,可以让学生们自己策划比赛、自己组织比赛、自己担任裁判、工作人员,最后在通过实践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来进行全班的总结与讨论,提高教学考核“挑战度”,理论结合实践全方位考察学生在龙舟教学课堂中协调组织能力、应对分析能力、执行计划能力和活动总结能力。最后在实践教学课、比赛活动及理论学习的结束应当有师生互评、生生互评及总结陈述等综合考核评分,形成系统的实践与理论相互交融教学考核,达到理论与实践化育人并用。
4.4. 完善教学评价“合理性”,全方位立体式育人并行
在全面实施教学改革的背景下,高校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的模式取得不错效果,高校龙舟运动开展课程思政必须完善教学评价机制,评价机制包括评价主体、评价方式、评价内容、评价标准等方面,以期推动龙舟运动思政教学高质量发展。一、评价主体,龙舟运动开展思政教学的主体由原来单一的学生和专任教师组成以外,还包括思政教师、学院学校教学督导、学生家长等全方位立体式进行评价,学生是教学最重要的主体,对于其可以通过课前课后、线上线下、校内校外等情况来进行跟踪记录,教师可针对课堂高参与度和低参与度的学生给予不同的评价信任,防止破坏评价的真实性,请家长参评,目的是希望学生能得到家长肯定与鼓励,从而对龙舟运动学习更有兴趣。二、评价方式,评价方式能更好反应出课堂开展的好坏,从最初的期中与期末相结合评价方式,改变为过程性和多维度相结合的评价为主,课课评、师生评、生生评及期年评都为过程性评价,学生体测情况、大数据打卡情况和疫情常态化下线上线下参与情况等等进行综合性评价。三、评价内容,教学内容的设计通常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从原始的教学内容唯分论转变为教学目标达成、教学内容多元、教学方法得当及教学过程完整等进行合理性评价。四、评价标准,充分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性,因材施教,用不同的要求来面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进行多角度多层次评定,重视一词一语的妙用,一点一滴的进步,给予细节、真情与肯定的教学评价。
5. 结论与展望
在当下高校全员、全程、全方位深入学习课程思政的高潮下,加之健康中国、体育强国等政策引领和东京奥运会闭幕及杭州亚运会即将到来等社会热点关注下,体育育人功能已不断深入人心,龙舟运动作为我国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标杆,成为深受高校喜爱的体育项目,当前龙舟运动开展课程思政教育还有许多地方需要去进一步规划和完善。龙舟运动作为国家高举文化自信的名片,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龙舟运动是高校体育践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本研究仅为“一得之见”,关于探索将课程思政融入龙舟运动的融入方式与途径,开发高校龙舟课程思政教育理论和打造全新的教学模式等方面需要我们体育人携手进行更深入的摸索。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高校教师要不断充实自己理论学习,强化实践训练,肩负起教师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