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史观视野下“躺平青年”的形成探究及引导策略
On the Formation and Guiding Strategy of “Lying Flat Yout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DOI: 10.12677/ACPP.2022.113043,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徐志鹏: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关键词: 唯物史观躺平青年社会主要矛盾Historical Materialism Lying Flat Youth Main Social Contradictions
摘要: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是当今社会的主要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在新时代的集中体现,这种体现业已波及到了青年群体。受此影响,在处于社会转型关键时期的新时代,由于市场雇佣劳动制的盛行以及社会结构、社会阶层的日趋固化等“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社会存在,部分青年的内在价值观念出现隐性转变的趋势,进而形成了以漠视理想信念、安于现实、得过且过以及躲避社会责任为外显特征的“躺平青年”,而青年工作的兴衰荣辱事关党和国家的未来。因此,以唯物史观为研究视角,对“躺平青年”的形成缘由、外显特征及引导策略进行研究是极为必要的。
Abstract: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people’s growing need for a better life and unbalanced and insufficient development is the main contradiction in today’s society. It is the concentrated embodiment of productivity and production relations, economic foundation and superstructure in the new era. This embodiment has affected the youth groups. Affected by this, in the new era in the critical period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due to the prevalence of the market employment labor system and the social existence of “unbalanced and insufficient development” such as the gradual solidification of social structure and social stratum, the internal values of some young people tend to change implicitly, and then form a “lying young people” with the explicit characteristics of ignoring ideals and beliefs, being content with reality, muddling along and avoiding social responsibilities, and the rise and fall of youth work is related to the futur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nd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refo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it is very necessary to study the formation causes, explicit characteristics and guiding strategies of “lying flat youth”.
文章引用:徐志鹏. 唯物史观视野下“躺平青年”的形成探究及引导策略[J]. 哲学进展, 2022, 11(3): 248-252.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2.113043

1. 引言

唯物史观强调,生产是一切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尺度,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着人类社会的前进发展,“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1] 这表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所体现的不平衡不充分生产力,决定着现阶段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形态,并深刻影响着当代青年的所思所为。同时,人作为一种具有实践意识、能动自觉意识的社会存在,其发展受到了外在社会因素和内在能动性的二重制约。这表明,当代青年的思想及其外显行为既为“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的外在经济基础所制约,又由于其主观能动性不同方向、不同程度的发挥,导致了青年在实现其“美好生活”需要的过程中分化成了具有不同特征的群体。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青年是有远大理想抱负、有伟大创造力的青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 [2],“躺平青年”是是受到社会主要矛盾发展变化形成的青年群体,这些青年虽具有一些与主旋律相悖的思想或行为,但其本质还是好的,其主观能动性还是可以正向发挥功用的。因而,须从唯物史观出发,系统、客观的探究“躺平青年”的形成缘由、外显特征,进而施加以科学的引导,助其挣脱“躺平”泥潭。

2. 唯物史观视野下“躺平青年”之形成探究

唯物史观认为,一定的社会形态是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一定的上层建筑的二维统一体,且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着上层建筑的迭代变化,“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交织在一起的。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 [3]。在新时代,转型期经济迅速发展的社会既为青年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同时,转型期间暗藏于高强度雇佣劳动中的资本逻辑、日趋固化稳定的社会结构及阶层等“不平衡不充分”的社会存在,使得部分青年意志日渐消沉,使其内在的价值观念发生转变,最终催生了部分安于现状、丧失斗志、缺乏竞争意识的“躺平青年”。

2.1. 社会转型期社会结构、社会阶层的日趋固化

根据唯物史观的逻辑阐述,上层建筑在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变化时,也会能动作用于经济基础。社会结构及社会阶层的日趋稳定乃至固化便是这一能动反作用的一种表现样态。自上世纪改革开放以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演进中,逐渐形成了“强势阶层独享经济体制改革红利而弱势阶层承担改革风险和代价的趋势” [4],这一趋势所形成的社会阶层及其所组成的社会结构在新时代日趋稳定,较之从前,社会阶层、结构也更为固化,使得社会阶层的上下贯通更为艰难。社会阶层的固化大致有三类:政治领域的阶层固化、经济领域的阶层固化、教育领域的阶层固化,这些阶层固化在剥夺了底层青年通过后天拼搏以获取社会地位和实现自身价值的权利的同时,还“易养懒人”,即消融、淡化了部分上层群体通拼搏创造更多社会财富、社会价值的志向,消解了其拼搏竞争意识,易养成其懒惰心理,进而发展为另类的“躺平青年”。

此外,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进程中也遭遇了不可避免的诸多现代性问题,如:共同富裕阶段性问题;东西、南北地域发展差距问题;通货膨胀问题;劳动力短缺问题等等。这些现代性问题的“融汇”和社会阶层、社会结构的固化汇聚并形成了合力,使得部分青年压力倍增。同时,学习与工作压力、生活成本的增加使得更多的青年在实现“美好生活需要”的实践中感到距离这个“美好生活需要”更加的遥远,目标感的消融进而使部分青年逐步缺失了成就感、安全感和幸福感,因而在心理和行为上渐渐以“躺平为主”。从这个角度出发,“躺平”源于躲避竞争、源于真实社会“竞争激烈”的存在,但是在笔者看来,阶段性的“躺平”是一种减轻内在压力的一种方式,我们可以适时的“躺平”,但绝不能将躺平置于日常的行为状态。

2.2. 社会转型期青年内在价值观的转变

“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而这种新的需要的产生是第一个历史活动” [5],就国家维度而言,随着改革开放的纵深拓展,中国已经进入改革的“深水区”,已经进入了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已经进入了经济全面发展的新起点,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自身的教育及知识素养和生活水平较之前都有了全面而深刻的改善,这就为当代部分青年的“躺平”造就了一个富足的外在客观环境。就家庭维度而言,当代青年自小便都为父母及长辈的“掌上明珠”,自小就是在一个温和而包容、与世无争、较为安逸的内在生活环境中无忧无虑的成长。就社会维度而言,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深入建设与对外开放、对内的深化改革使得社会处于一个多变、动态的环境中,使得部分青年的就业、工作形势异常严峻。当代青年都有着对这三个维度的切实感受,家庭环境的安逸享受和社会大环境就业形势的险峻、工作压力的日益加剧形成鲜明的对比,给部分青年带来了极大的心灵落差感,加之国家“兜底线”、家庭帮扶,部分青年发现即使“躺平”也可以获得一个相对安逸的状态,久而久之不争不抢、不拼搏却可相对安逸的“躺平”便跨越式蔓延,成为了多数青年的一种常态,进而促使了青年的内在价值观发生隐性转变,最终外显沦为“躺平青年”。

3. 唯物史观视野下“躺平青年”之外显特征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一旦“现存的社会关系同现存的生关系发生矛盾”,那么人的“生产方式以及与此相联系的交往形式就在这些束缚和界限的范围内运动着” [6]。“躺平”是在社会快速转型时期部分青年事不顺心、惯性失败后一种习惯性茫然、无助、放纵的表现,是经历过社会实践后对“内卷”生活的一种疲倦感和无力感,因而基于社会现实与“躺平青年”的外显行为,“躺平青年”的外显特征主要表现为:漠视理想信念、安于现实、得过且过等。

3.1. 漠视理想信念

“躺平青年”所推崇的是一种无欲无求的生活状态,这种生活状态反映了“躺平青年”理想信念的贫乏,体现了这部分青年学习和生活动力的匮乏,以“淡然”、“不争不抢”、“无畏输赢”的态度对待学习与工作,在学习中就会“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考前抱佛脚”,在工作中就会“摸鱼、划水”得过且过,在生活中就会浑浑噩噩、安于现状。长此恣意而为就会丧失健康、阳光的人生心态,难以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目标,进而便是漠视乃至丧失理想信念,陷入与唯物史观相悖的“虚无主义”深渊。

3.2. 安于现实、得过且过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社会生产力所造成的社会主要矛盾使得社会大环境中的竞争日益激烈,竞争激烈的社会现实、高付出却往往低收入的社会现状使得部分青年产生了一种自我怀疑、自我放弃、自我排斥的心理,同时由于学习、就业、工作乃至情感等方面的社会现实问题,不同的青年会有截然相异的心态。心态健康向上的青年会直面困难,将其作为磨练自身的“手段”而处之淡然;心态消极、意志不坚定的青年则会对残酷的社会现实产生一种无力感,久而久之便会安于现实、现状,进而秉持一种得过且过、消极的“在世”却渴望“出世”的人生态度。

3.3. 躲避社会责任

社会存在虽决定社会意识,但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发展变化具有不完全同步性,因而在即使在生产力有了较为充分发展的今天,由于社会意识的滞后性和不平衡性以及部分残酷的社会现实,使得部分青年“躺平”,将安逸舒适放在首位,把安逸作为所有事情的出发点,一切顺其自然却不争其必然。这种“躺平”的心态表面看是一种不争不抢、顺应规律的豁达心理,实则是社会担责意识的淡化,其实质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将个人和家国天下割裂了开,久而久之,部分“躺平青年”的家国意识、民族观念便会日趋淡薄。

4. 唯物史观视野下“躺平青年”之引导策略

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更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而青年又是人民群众中思维更活跃、可塑性更强的群体,因而青年是否能够自觉担当历史使命,青年工作的兴衰成败,事关国家和民族能否永葆活力,事关党和国家的事业是否后继有人。因此,必须做好青年工作,加强对“躺平青年”的正面引导。

4.1. 以革命文化激发自我奋斗意识

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而革命文化所蕴含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自强不息奋斗精神于当代“躺平青年”仍具有醍醐灌顶的启迪作用。蕴含奋斗精神的红色革命文化,虽然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特定的历史氛围中形成的,但它所具有的勇于拼搏、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仍然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特色资源,仍然是鞭策当代青年的一面精神旗帜。因而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我们必须对青年深入开展红色革命文化教育,激发其自我奋斗意识,当代青年只有秉持奋斗精神、弘扬奋斗精神才能拼搏奋斗,只有激发青年的自我奋斗意识,才能助其将奋斗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同时,绝不能将“以红色革命文化激发青年奋斗意识”当作一句空话、套话,要深入理解、掌握红色文化的科学性、政治性,将其与当代青年工作深度耦合,使奋斗精神充斥于青年的日常工作与生活,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周围的民众,进而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崇尚拼搏、推崇奋斗的氛围。

4.2. 开展挫折教育与健全保障机制相结合

意志品质是青年奋勇前进的不竭动力,青年要锻造不惧失败的心理素质,敢于直面各种困难和挫折,淡然对待暂时的成败得失、兴衰荣辱,处优而不养尊,受挫而不短志 [7],方能真正意义上的顺其自然、处之淡然、失之坦然,进而争其必然。当代青年是在生活相对安逸富足的家庭和社会环境中成长的,他们往往一帆风顺,极易在受到挫折时瞬间从自信走向自卑、从轻狂走向怀疑,因而要对其开展挫折教育、强其心志,助其能在“低谷”中能看到“高潮”必然到来的历史趋势。

在坚守社会存在为第一性的基础上,唯物史观指出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会影响至社会,因而利益保障机制也是促进青年健康向上发展、助其挣脱“躺平”泥潭的重要途径。利益保障可包含物质保障和诉求保障,物质保障是给陷入“绝境”的“躺平青年”提供“兜底板”,确保其不会陷入“躺平至死”的深渊,但是物质兜底保障要适当、适度,绝不可重蹈西方国家“福利制度”之覆辙;诉求保障则是保障青年对于发展权益的诉求,在社会阶层、社会结构日益固化的社会转型期,必须要切实维护好、保障好青年的合法发展权益诉求,进而为其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提供一个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

基金项目

2022年江苏省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项目“网络拟态环境下人工智能算法和精准思政”(项目编号:KYCX22_0852,主持人:徐志鹏)。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2017(11): 33-52.
[2] 习近平. 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J]. 中国共青团, 2019(5): 1-5.
[3] 中共中央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151-158.
[4] 杨文伟. 转型期中国社会阶层固化探究[D]: [博士学位论文]. 北京: 中共中央党校, 2014.
[5] 中共中央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159.
[6] 中共中央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163.
[7] 处优而不养尊, 受挫而不短志——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的重要讲话之四[N]. 光明日报, 2017-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