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当代价值
On the Contemporary Value of Mao Zedong’s Philosophical Thought
DOI: 10.12677/ACPP.2022.113058, PDF,   
作者: 卢晓倩: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关键词: 毛泽东哲学思想当代价值Mao Zedong Philosophical Thought Contemporary Value
摘要: 毛泽东哲学思想是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有机结合,在革命中逐渐形成的独具中国特色的哲学思想,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毛泽东哲学思想体系主要经历了萌芽、形成、成熟三个发展阶段,通过论述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主要内涵,探讨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形势下研究和贯彻毛泽东哲学思想的重要价值。
Abstract: Mao Zedong’s philosophical thought is a unique philosophical thought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at gradually formed in the revolution by organically combining the philosophical principles of Marxism with the practice of Chinese revolution, and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guidance significance for Chinese revolution, construction and reform. Mao Zedong’s philosophical thought system main-ly went through three stages of development: Germination, formation and maturity. By discussing the main connotations of Mao Zedong’s philosophical thought, the important value of studying and implementing Mao’s philosophical thought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of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is explored.
文章引用:卢晓倩. 论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当代价值[J]. 哲学进展, 2022, 11(3): 329-333.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2.113058

1. 引言

毛泽东哲学思想是以中国革命实际为基础形成并发展起来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修正了党内“左”、“右”的错误认知,形成了以实事求是为核心的唯物史观,指明了中国革命的正确方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发展起着积极的指导推动作用,在当代依然具有巨大的现实价值。

2. 毛泽东哲学思想产生与发展

2.1. 萌芽时期

从建党到大革命期间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萌芽时期,在此时期虽没有形成系统理论化的成果,但其中也蕴含着哲学思辩的色彩。1921年,毛泽东提出“唯物史观是吾党哲学的根据”的观点 [1],并逐步地提出了在中国进行民主革命的基本观点,制定了反帝反封的革命纲领,对中国的社会性质、革命对象和前途作出了一系列正确的认识。毛泽东撰写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调查报告》等著作,强调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和人民群众的重要力量,这个阶段毛泽东哲学思想已经初步显现。从事实出发,具体分析革命中的具体问题,为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形成和体系化奠定了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的生动体现。

2.2. 形成时期

《反对本本主义》的发表标志着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初步形成 [2]。在建党之初,国际国内局势动荡,革命的道路和前途仍不明朗。1922年中国共产党加入共产国际,在指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共产国际提供了许多无私援助,但也出现了许多失误。在共产国际的包办下,党内部分领导人盲目地服从、机械地执行其指示,既不能独立地处理国内问题,也没有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存在着试图复制俄国革命路线的教条主义,使中国革命陷入了严重危机。针对这种不利形势,毛泽东在1930年发表《反对本本主义》,从哲学角度重点阐述了在革命实践中如何防范打击主观主义,以及怎样坚持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给革命的胜利带来了新的希望。

2.3. 成熟时期

毛泽东哲学思想在中国革命不断前进的进程中不断成熟。从遵义会议到解放战争胜利这期间,党利用毛泽东哲学思想正确解决了许多现实问题,证实了其思想的正确可行性。《矛盾论》、《实践论》是毛泽东哲学思想走向成熟的代表作,这两篇文章不但对党内主观主义尤其是教条主义进行了深入的批判,同时也对革命的历史经验和教训进行了正确的哲学总结,是对认识论和辩证法的创新性发展 [3]。毛泽东哲学思想被鲜活生动地应用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之中,它是从认识论与方法论的角度来探讨和解决中国革命各种问题,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应用于实际的一个典范。1957年发表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是毛泽东哲学思想取得新发展的里程碑,而后毛泽东的哲学理论迈向一个辉煌的不断发展阶段 [4],丰富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宝库,为其增添了许多新内容新方法。

3. 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主要内涵

3.1. 毛泽东的“人学思想”

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精华就是“人学思想”,其辩证法、认识论、历史唯物主义和其他思想体系都坚持以“人”为中心。毛泽东的“人学思想”阐明了人的本质属性、进一步肯定了人的价值、积极倡导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些内容都在一定程度上革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5]。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视角出发,毛泽东对人类的价值予以了充分的肯定,并提出“人是第一可宝贵的”、“人民当家作主”等观点,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的观点进行了创新 [3]。肯定个体价值,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人们学习、生产和实践的积极性,激发人的潜能,促进社会发展。从重视人的角度出发,毛泽东哲学思想积极主张解放人的个性。毛泽东倡导以解放人的个性来促进社会发展进步,没有个人的解放,就不可能有民主和社会主义 [5]。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人学思想”具化为民主集中的政治方针,体现在社会各个领域各个方面,例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方针等等。毛泽东的“人学思想”站在个人自由全面发展能推动整个国家民族进步的角度,为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赋予了新的内涵。“群众路线”是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理论贡献。毛泽东深受孟子“民贵君轻”思想的影响,在井冈山革命战争时期逐步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其民本思想也在随后的长征、抗日战争等胜利中得到贯彻。“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始终是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针。

3.2. 毛泽东的实事求是思想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核心和灵魂。实事求是是指要一切从实际出发,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历史学家班固最早提出了“修学好古,实事求是”。毛泽东在革命战争时期,尤其是反对“左”倾教条主义运动中,逐步认识到实事求是的重要性,革命理论必须实事求是,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中国的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我们的革命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不然就会走向毁灭。实事求是思想要求必须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面对各种错综复杂的情况时,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只有如此才能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并有效地解决问题 [6]。毛泽东的实事求是思想既是对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一种批判性继承,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辩证法上的杰出贡献的创新性总结,实现了认识论和辩证法的高度统一,成为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工作路线。

3.3. 毛泽东的实践观

实践观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哲学著作《实践论》就是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基础,揭示了“唯理论”与“经验论”的谬误,强调实践在认知中的地位,对中国长期以来存在的行知问题作出了科学的回答。毛泽东的《实践论》以认识与实践的辩证统一为核心,高度概括了人类的认知是一个矛盾不断产生又不断解决的无限辩证发展过程。毛泽东强调主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左”、“右”等脱离历史实际的错误观念。毛泽东也曾多次提出和论述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首次明确指出理论和理性认识要回归实践,用以指导人们的实际生活,使理论得到检验、修正和发展,从而使人的主观认识与事物客观发展规律相一致,应当在实践中检验发展真理,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同时改造人的主观世界 [7]。《实践论》将中华传统文化和本土语言特点结合起来,用通俗易懂的文字概括了认识论的主要观点。毛泽东在中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充分应用了实践论认识论,并将其转变成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工作方法,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对推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指导作用。

3.4. 毛泽东的矛盾观

马克思提出了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对立统一三大范畴,其中对立统一规律为唯物辩证法的核心 [8]。毛泽东从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出发,汲取国内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优秀成果,开创性的阐述了他的矛盾观点。《矛盾论》是毛泽东哲学思想基本形成的重要标志,他在《矛盾论》中指出,矛盾具有同一性和斗争性,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必须兼顾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特别是要注意分析其特殊性,即弄清主次矛盾以及主次矛盾的主次方面,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从而正确认识事物和解决矛盾 [9]。《矛盾论》同时也对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实践进行了总结,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时期特殊国情的完美融合提供了先决条件。它将枯燥乏味的哲学原理以一种生动实际的方式表达出来,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既是对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的伟大探索,也为各项社会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方向指导。只有坚持矛盾论的基本观点,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与时俱进,才能使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得到长足发展。

4. 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当代价值

4.1. 实现人民群众全面发展的旗帜导向

毛泽东哲学思想对人的全面发展具有指导作用。费尔巴哈把人的本质视为最高的哲学,习近平也曾多次强调要持续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是国家制定教育政策的重要依据。人的全面发展是相对于人片面发展提出的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的综合发展。全面发展不仅仅包括人们物质生活条件上的提高,更是精神世界上的完善,是指人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共同和谐发展。衣食足而知荣辱,人们物质生活条件得到改善之后就会追求精神世界的满足,物质文明的提高为精神文明的提高提供了良好的前提。历史唯物论指出,由于社会分工的差异性,造成大部分社会成员的发展是片面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要注重改善物质条件,又要强调人们精神境界和整体素质的提高,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毛泽东哲学思想与历史唯物主义相结合,其关于社会发展规律和群众路线的理论在当代仍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对促进社会和谐进步、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正确的现实指导。改革的主体是人民,在社会转型时期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主体作用更加突出,党和国家重视人的全面发展,注重提高国民素质激发国民潜力,有利于解决社会主要矛盾,为现代化建设凝聚力量和智慧。

4.2. 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强大动力

毛泽东哲学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中国特定历史环境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一种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8]。毛泽东哲学思想博大精深,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丰富完善,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实践论、矛盾论等基本观点用生动实际的语言进行了深入阐释,并具体化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论,极大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大众化。毛泽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开辟了道路,提出了其中国化的任务。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实紧密结合,建立一个独具特色的中国哲学话语体系。首先,要与中国历史相结合。中华五千年的文化渊源引导着中国人民的精神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应与中国哲学同步,为现代社会服务的。其次,要与实际情况相结合。毛泽东哲学思想充分体现了与现实紧密结合的重要性,只有实事求是,正确地反映时代发展趋势,符合人民的实际需求,这样才能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勃勃生机,不然就会走向僵化落后。最后,要与世界大局相结合。中国是世界的中国,独立于其他民族之外是无法长久生存的,要与世界其它哲学理念一同向前发展,充分整合利用全球哲学资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平等尊重求同存异的态度对待其他国家民族的思想,从不同的角度来推动当代马克思主义的创新。

4.3.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支柱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具有普遍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毛泽东的哲学思想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最根本的客观规律提升到哲学层面,从而使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进程得到了巨大的推进。毛泽东哲学思想主要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经验教训进行了归纳总结,并将其与社会主义建设、改革时期的理论联系起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新理论提供了最直接的理论依据。改革开放以来,我党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向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方向不断前进,党的指导思想也始终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继承与创新,是随着时代发展不断提出新要求,党在实践过程中取得的科学的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当前,我国正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交汇之际,国际国内环境时刻发生变化,毛泽东关于实践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论述,为我们党走上正确的道路,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了有力指导;毛泽东关于实现国家独立以及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方面实践经验的论述,对当前我国内政和外交工作起着积极的指导作用;毛泽东关于物质与意识关系的论述,对于和谐生态文明社会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2]。总而言之,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基本理论原则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支柱 [10]。

参考文献

[1] 李维武. 中国共产党哲学基础的探索与形成[J].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74(3): 5-18.
[2] 李鸽. 论述毛泽东哲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 智库时代, 2017(8): 9-10.
[3] 李茂. 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简史[M]. 郑州: 河南人民出版社, 1985.
[4] 赵丽媛. 论毛泽东哲学思想的永恒魅力[J].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13(2): 44-45.
[5] 刘一夫, 张盟. 试论毛泽东哲学思想创新精神对高校思政工作的现实指导价值[J].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5, 31(9): 87-88+91.
[6] 毛泽东. 毛泽东选集: 第3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1: 801.
[7] 毛泽东. 毛泽东选集: 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1: 292.
[8] 庄福龄, 杨瑞森, 余品华. 毛泽东哲学思想史[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9] 毛泽东. 矛盾论[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5.
[10] 强思伟. 论毛泽东哲学思想创新精神及现实意义[J]. 旅游纵览(下半月), 2013(20): 335-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