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价值
On the Value of the Criticism of Marxist Philosophy in the New Era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摘要: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而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组成部分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继续发扬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品格,分析和解决时代的热门问题,无疑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热门话题。面对技术理性统治、消费主义文化泛滥等一系列威胁,以及世界范围内资本主义制度和生产方式的顽疾,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方法进行深刻剖析,为解决人的异化现象,进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找到现实途径。
Abstract: In 2021, Xi Jinping, general secretary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PC) Central Committee, started delivering an important speech at a ceremony marking the centenary of the CPC, pointed out that: At the fundamental level, the capability of our Party and the strengths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re attributable to the fact that Marxism works. And the main component of Marxism is Marxist philosophy. How to carry forward the critical character of Marxist philosophy in the New Era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alyze and solve the hot problems of the time is undoubtedly a hot topic of the study of Marxist philosophy at present and in the future. In the face of a series of threats such as the domination of technological rationality, the overflow of consumerist culture, as well as the persistent diseases of capitalist system and mode of production in the world, we must stick to the critical method of Marxist philosophy to carry out a profound analysis in order to solve the phenomenon of human alienation and find a way to realize the free and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
文章引用:胡泓.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价值[J]. 哲学进展, 2022, 11(3): 352-356.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2.113062

1.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并发出号召:“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 [1] 习总书记的讲话为我们在新时代继续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并用马克思主义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鼓舞了士气。

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为它们提供根本的研究方法。陈新夏教授进一步认为,不仅是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甚至是由此衍生出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历史学、文学理论等所有理论,它们之所以能被称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家族的一部分,正是由于它们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其理论基石,因此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全部理论的基础。发展和建立当代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体系,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引领。 [2]

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品格

伴随着资产阶级兴起并掌权的历史过程,无产阶级也作为阶级矛盾统一体的另一方,同时登上了历史舞台。19世纪40年代前后,法国里昂工人运动、英国工人宪章运动、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等一系列无产阶级工人运动在欧陆大地上相继爆发,欧洲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发生了改变,从封建贵族与“第三等级”即因商业贸易而致富的市民阶级的冲突,变成了新兴资产阶级与相伴而生的无产阶级的矛盾。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不断发展、不断深入,便迫切需求一种理论,能够科学地阐释生产者反而被生产机器所奴役的本质、反抗资产阶级统治的路径,以及无产阶级运动的未来。在此历史环境的大背景下,马克思和恩格斯充分预见了无产阶级所蕴含的巨大批判力量,并认为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将会是人类历史上所有冲突的顶峰,并会成为所有斗争的终结,因为它实质上表达的是人同剥削、压迫、异化等反人性力量之间的斗争,是人对彻底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的渴望,也就是人类所有价值追求的极峰。

无产阶级的批判性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所继承,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实际上,而且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 [3] 19世纪40年代,正是在批判地继承黑格尔哲学、费尔巴哈哲学,以及人类文明发展最新成果的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以往其他哲学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它建立在对实践概念的正确理解基础上,并以此形成了以彻底的批判性为基本品格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相统一的理论体系。但必须指出,这种批判性并非全盘否定式的一味排斥,而是作为推动事物朝新的形态进行发展的建设性重构。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品格首先是坚持实践原则的必然要求。所谓实践,就是人类借助工具有目的、有计划的,以社会群体力量来改造和发现外部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精炼地将实践概括为“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 [4]。从这个定义中也可以看出,人类实践活动本身就存在着主观与客观的内在矛盾。实践是作为主体的人不满足于客体之物的既有存在状态,在自然规律等客观限制的范围内,凭借自己的意志和目的使客观世界的“原有之物”改变成“为我之物”的活动。同时也可以看出,实践本身就是解决实践内在矛盾的活动,新的主观与客观的矛盾和新的实践也往往会在完成前一阶段实践的基础上重新开启。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实践是为内在矛盾所推进的辩证法的最直接体现。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品格其次最集中地体现在辩证法的批判本质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本体论认为,世界中的所有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当中,而这种普遍联系的内容既包括事物内部诸多矛盾要素的对立统一,又包括事物与事物之间作为矛盾统一体相互关联,这种无处不在的矛盾同时构成了世界永恒发展的源动力。唯物辩证法正是对这幅世界图景的逻辑把握。从辩证法的角度看,事物的发展并非像传统物理学认为的那样是被其他事物所推动的,而是由事物内在矛盾驱使下进行的自我否定、自我发展,同时这种否定和发展也就必然是包含着肯定的否定、包含着继承的批判。因此马克思教导我们以辩证法的视角理解事物,就是要“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括着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 [3] 相比之下,传统西方哲学往往在本体论上将世界视为某种永恒不变的僵死之物,如巴门尼德就把真实存在的东西规定为不变不动、不生不灭、独一无二之物。而在辩证法看来,恰恰是永不停息的生成变化运动才是世界的本来面目,所以马克思得出结论认为“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3] 它总是在否定旧事物的过程中孕育新的生机。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品格最终要表现为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也就是要为无产阶级提供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精神武器”,彻底揭穿所谓资本主义社会将会永恒存在的谎言,而这种对不合理现实进行批判理解的最终归宿,是对资本主义的社会现实进行革命的改造,即是要使人们从以往那种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导致的不合理的社会关系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成为自己社会关系的主人。在当今社会,面对技术理性统治、消费主义文化泛滥等一系列威胁,以及世界范围内资本主义制度和生产方式的顽疾,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这种批判品格被赋予了新的时代使命,就是要深刻剖析人的异化现象的根源,进而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找到现实途径。

3.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技术理性批判的价值

“技术理性”一词最早源自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对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区分,以及其他一些现代思想家对人类理性,特别是对启蒙运动以来理性发展的历史进行的反思。自培根发出“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以来,理性就不仅被理解为一种出于好奇去探索人与世界奥秘的能力,更是一种征服自然、造福人类的力量,它以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为背景,相信科技发展的无限前景,以及能够以科技的发展解决一切现实问题的伟力。正是在这种意义上,霍克海默称启蒙运动虽然以理性破除了宗教的神话,但又重新建立起了新的理性的神话。 [5] 这种技术理性以对世界的科学化理解即可度量化的理解为尺度,以征服和改造自然为目标,其最显著特征是数量性、实用性、齐一性,力图以可计算的、可量化的标准来理解和统治整个世界,却遗忘了理性原初所具有的反思和自我批判向度,这便造就了理性自身的异化。

技术理性的统治无远弗届,人征服自然的结果并非是人成为自然的主人,反倒是人也不能逃脱它的控制,成了科学技术的奴仆,正如卢卡奇极具前瞻性的判断,技术理性的发展进程就是人的自我异化的过程。 [6] 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人的数字化:为生产利益最大化而对人进行的数字化管理,将富有鲜明个体色彩、独一无二的人进行科学的量化处理,使之变成一长串姓名、身高、体重、性别、血型、民族,甚至出生地、求学经历,一系列证书等等数字化的抽象单元组成的数据库;二是主体的客体化:在工厂车间中,劳动的人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劳动获得主体性地位,相反地,他越劳动越成为工具、成为机器的一部分,即成为物,所以马克思说:“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在被国民经济学假定的状况中,劳动的这种现实化表现为工人的非现实化,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 [3] 在资本主义生产制度的控制下,原本是确证人的主体地位的对象化劳动成为否定人的主体地位的异化劳动,自我确证的劳动成为自我折磨、自我牺牲的劳动;三是人的原子化:马克思提出,人的本质从其现实性来说,是其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在异化劳动下,流水线上的作业、办公室内的格子间将人分割成一个个孤立的原子个体,人更多地是同机器、产品、文件等冷漠的物打交道,人与物的关系,甚至是物与物的关系取代了人与人的关系。在生产车间里,不可替代的仿佛是机器,操作它的人倒成了机器的可替换的零部件、机器的延伸,人的本质成为物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技术理性进行的批判,充分揭示了在我们这个极度推崇科学技术的现代社会中,技术理性无度膨胀所可能造就的不幸结局,即人的异化的内在逻辑。这一批判同时呼唤用主客体相统一的辩证理性取代技术理性,将人的尊严、自由等的价值关怀放在首位,重建人的主体性地位。

4.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消费主义文化批判的价值

消费主义文化描述的是现代社会的一种特殊却已平常的情形,人们把获取某件商品作为自己行动甚至人生的目标,而这件商品却往往并非生存所必需的,也非传统意义上的作炫耀之用。人们沉迷于消费的过程,并通过消费、购买新商品的过程展现自己的身份和地位。现代意义上的消费主义文化出现于18世纪的西方,产生的原因有三:一是人们的收入普遍提高,使得人们得以有多余的财富购买生活必需品以外的东西;二是大量新商品的出现,并且随着阶级社会等级制度的松散,任何人都可以通过购买这些商品标榜自己在资本主义社会的新身份;三是大众新型媒介和新型营销方式的促销作用,如现代的商品广告不再宣传商品所具有的功能和特性等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在用讲故事的方式,向人们宣传购买此商品所能获得的生活方式等商品的附加价值,又如618、双11、双12等被商家赋予特定意义的购物节、利用大数据定点投放商品广告等等,这些都加剧着消费主义文化的隐形蔓延。这种消费主义文化的核心是,诱导人们将消费行为置于他们全部行为、日常生活的中心地位,同时又通过商品的更新换代使消费行为永远无法获得最终的满足。

马尔库塞从马克思的异化概念出发,将人类的所有需求分为有助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真实需求”和被制造出来的、被控制的“虚假需求”,并用虚假需求来描述消费主义文化的本质,认为资本家利用大众新型媒介和新型营销方式,故意制造出人们想要占有商品的虚假需求,引导人们盲目地追求商品消费,并按照广告告诉的方式来放松、娱乐和生活,把对商品的占有、消费等同于对幸福的追求,从而达到对人内心世界的隐秘控制,使人逐渐忘却了与自身自由和解放直接相关的真实需求,拜倒于资本逻辑和商品的膝下,最终成为只知道消费的、片面发展的“单向度的人”。 [7]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使用了“商品拜物教”这一范畴来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消费主义文化现象,他认为在资本主义生产制度的全权把控下,整个社会的运转实际上都围绕着商品生产的需要,商品的制造、销售、消费结构渗透进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人的价值也可被转换为劳动力的价值,变成人力市场上的一串数字挂牌售卖。总言之,在商品结构中,物的关系掩盖了人的关系的本性成为主导性的社会关系,或者说,它使人的关系变成了一种物的关系。在商品消费逻辑的两侧,不仅是购买者被虚假需求冲昏了头脑,甚至连资本家也难逃其外,他只能顺应虚假需求,不断生产迎合消费的商品。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消费主义文化进行批判,意在揭开虚假消费的遮眼布,恢复需求与商品、满足与幸福的合理关系,唤起人们对劳动价值的追求,建立一种新型消费价值观和需求价值观,使人从琳琅满目的商业街、浮夸吹嘘的广告挪步到田间地头、工厂车间,在富有创造性的劳动过程重建互帮互助、互相鼓励的正常人际关系,实现自己真正的人生价值。

5. 总结: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追求

马克思主义认为,不论是技术理性的异化、消费的异化以及人的异化,在一定意义上都是资本主义制度和生产方式的必然产物,因此,要实现人的真正的自由全面发展,必须要对资本主义制度和生产方式进行根本性的批判。

马克思、恩格斯在多本著作中分析了资本主义制度和生产方式对人造成的异化结果。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批判作为资本主义制度基础的生产资料私有制,以及作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特征的广泛社会分工,造成了人的异化现象,提出只有扬弃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私有制和社会分工,才能实现人与人关系的和解;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明确指出生产力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大发展,并不能真正成为一种生产性的力量,而最终只会是一种对人类生存处境的破坏性力量;在《资本论》中,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和生产方式不仅必然会导致人与人关系的矛盾冲突,而且会造成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 [3] 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和生产方式的目的和本质就在于保护资本追求利润的需要,整个社会和人的发展向度都服从和服务于资本的需要,完全受资本的支配,它是将物的价值而非人的价值置于高位。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资本主义制度和生产方式进行批判,就是通过揭示资本主义社会实施统治的隐晦手段,呈现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异化现象之根源,从而表明资本主义社会必然为共产主义社会所取代的历史趋势。资本主义制度和生产方式的灭亡,意味着人受物和物所决定的社会关系支配即人失去主体地位的社会状态的终结,是人与人关系、人与自然关系均在人自己的控制下和谐发展,因而人能够作为自由的主体去自觉地创造自己的历史的社会状态的开始,“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3]

基金项目

系江西省党建研究会课题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 求是网. http://www.qstheory.cn/dukan/qs/2021-07/15/c_1127656422.htm, 2021-07-15.
[2] 陈新夏. 哲学原理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地位[J].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 2015(1): 58-66.
[3]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编译.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6.
[4] 毛泽东.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1.
[5] 马克斯∙霍克海默, 西奥多∙阿道尔诺. 启蒙辩证法[M]. 洪佩郁, 蔺月峰, 译. 重庆: 重庆出版社, 1990.
[6] 卢卡奇. 历史与阶级意识[M]. 王伟光, 等, 译. 北京: 华夏出版社, 1989.
[7] 马尔库塞. 单面人[M]. 左晓斯, 张宜生, 肖滨, 译. 长沙: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