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共同富裕理论在新时代的价值体现
The Value of Marx’s Theory of Common Prosperity is Reflected in the New Era
摘要: 共同富裕是全世界人民追求理想生活的永恒的主题,也是世界各国政党难以攻关的重大难题。共同富裕不仅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新时代中国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全世界人类的共同祈求。共同富裕的实现必然是一个长期且艰难的过程,只有通过生产力的极大发展、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才能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思想继承发扬了马克思共同富裕理论。在新时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高质量发展,坚持精准扶贫的治理方略,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大力发展生产力,带领中国人民逐步走向共同富裕。习近平新时代共同富裕思想是马克思共同富裕理论在新时代的创造性继承、创新性发展。
Abstract: Common prosperity is an eternal theme for people all over the world to pursue their ideal life. It is also a major problem for political parties around the world to solve. Common prosperity is not only an essential requirement of socialism, but also 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 of China’s modernization in the new era, and a common prayer of mankind around the world. The realization of common prosperity is bound to be a long and difficult process. Only through the great development of productive forces and the free and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people can the goal of common prosperity be gradually realized. Xi Jinping’s theory of common prosperity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 carries forward Marx’s theory of common prosperity. In the new era, we should adhere to the philosophy of people-centered development,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the governance strategy of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give full play to the institutional advantages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vigorously develop the productive forces, and gradually lead the Chinese people toward common prosperity. Xi Jinping’s thought on common prosperity for the New Era is the creativ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Marx’s theory of common prosperity in the new era.
文章引用:潘星月. 马克思共同富裕理论在新时代的价值体现[J]. 哲学进展, 2022, 11(3): 396-400.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2.113070

1. 马克思共同富裕理论产生的现实背景

1.1. 马克思财富理论产生的实践背景

社会化大生产引发的劳资矛盾日益突出。首先,在15世纪到16世纪工场手工业时期,商品经济开始蓬勃兴起。这一时期的工场手工业兴起了机械劳动,代替了原来的手工劳动,这种劳动分工在一定程度上快速提高了劳动生产率。随着庞大利益的获取,资本家便不断增加工人数量,加大对资本的投入力度,紧接着就是社会生产力的普遍提高,随之分工也变得越来越细。其次,到了18世纪机器大生产时代,科学技术的兴起,资本主义市场的不断扩大,所以原来的人力体力劳动逐渐被机器工作取代,机器参与生产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率水平。在机器化大生产时代,工人们所获得的劳动报酬越来越少,社会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但是资本家的利益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多,资本逐渐集中在少数人手里,资本家们一方面不断加大资本的投入,扩大生产规模;另一方面通过延长劳动工人的劳动时间和增强工作强度的方式加重对其剥削程度。社会分化日益明显,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冲突也越来越突出。

资本主义制度引发的经济危机。工业革命带来了生产力的急剧发展,同时也带来了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等社会问题。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使得社会关系发生了重大改变,为了追求更大的利益,资本家们开设大量工厂和企业,盲目的扩大生产最终导致许多企业倒闭,资本主义私有制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同时资本家不断加深对劳动工人的剥削程度,资本家与劳动工人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导致经济危机爆发。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经济危机就永远不会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加重对劳动工人的剥削、扩大资本规模、导致企业破产、最后劳动工人失业、贫富差距扩大就会陷入一个无限循环的局面。马克思恩格斯的共同富裕理论正是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产生的。

1.2. 马克思财富理论产生的理论背景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分配理论。亚当·斯密作为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他的代表作《国富论》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作。在斯密看来,雇佣许多工人是致富的一个重要方法。资本的运用给劳动者带来了工资,为雇佣劳动者的人提供了生活资料,并满足了生活需求。资本的运用使得国家的财富总量越来越多,促进了社会的整体发展,最终社会利益实现发展。大卫·李嘉图认为,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工人的工资在表面上是增加,实际上却是在降低的。

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空想社会主义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过程中社会两极分化日益严重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这一设想建立在对资产阶级的剥削与压迫的基础上发展的。空想社会主义产生于不成熟的资本主义阶段,该主义集中反映了无产阶级遭受资本主义的压迫与剥削之后奋力反抗并想要建立美好社会的幻想。例如,傅立叶提出劳动不是谋生的手段以及妇女解放思想,并且他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一切矛盾的根源,资本主义制度下富人与穷人之间的差距会愈加严重,两者之间的矛盾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日益凸出。圣西门认为资本主义充斥着利己主义思想,他的理论渗透出国家消亡的印迹并指出未来社会的劳动性质会由雇佣劳动变为自主劳动。欧文提出科技革命是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马克思在圣西门、欧文、傅立叶的“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对未来理想社会的预测。

德国古典哲学的辩证法思想。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市民社会的批判中表明了其财富理论的实质,实际上,市民社会就是指通过生产劳动来获取财富,伊曼努尔·康德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开创者,正如“一个国家若要成为强国,就需要财富,但没有自由就不会出现任何可能创造财富的活动。” [1] 可以看出,康德关于财富思想的意识,也显露出了拜物教的痕迹,认为财富是获取幸福的重要条件。大卫·李嘉图的理论中包含了对资产阶级的改造和反对的思想观点。在当时,康德、黑格尔的社会财富论成为马克思财富观理论的重要来源。

2. 实现共同富裕的理论路径

马克思恩格斯主张建立共产主义制度,实现全人类的自由全面发展,实现人类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意味着社会财富的共同占有,全体社会成员共同享有社会成果。共产主义阶段是马克思描绘的社会主义的高级阶段,在此阶段中,社会生产力得到巨大发展,在这样的自由国度里人人都可以得到充分发展,人们有充足的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可以自由发挥出自己的全部才能,这时的人们对于需求品的所得将实行按需分配,无产阶级成为独立且自由的个体。在共产主义社会,人们不再是为了生存下去而去劳动,劳动不再是人们获取生活资料的手段。

其一,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观点,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价值旨归。马克思认为在共产主义社会中才能真正成为社会的主人,才能真正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同时,人的全面发展不仅表现在物质资料上的富足,还表现在精神上的深化,综合素质的提高,体力、智力达到可以为社会发展创造更多可能性。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如果想要推翻资产阶级的压迫,首先必须争夺在资产阶级手中的国家政权。当然,马克思也表达了这一革命必定是充满艰险、充满曲折的。这一革新的事业将不断地面临各种既得利益者的阻挡。这就要求共产党人必须解放思想,在各个岗位各司其职并且充分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对于工作积极进取,潜心钻研,解除教育的阶级性,提高劳动生产率,积极推动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为建设适应生产力的生产关系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其二,完成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完成生产力的发展是绝对的必需的前提,反之,则会陷入普遍化贫穷和极端贫穷的境地,如果人类的生活必需品不能得到满足,就不可能获得解放。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系统论证了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要性,只有在高度发达的社会中,有充分富裕的物质基础才不会存在劳资的对立矛盾,只有物质上的极大富足,才能真正变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共产主义制度建立的关键在于坚定不移的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夯实共产主义目标必需的物质基础。生产力的发展为实现共产主义提供物质前提,共产主义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二者相辅相成。所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是摆脱贫困,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前提。

3. 新时代共同富裕的中国实践

自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我国便把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关乎人民福祉的重要目标。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要持续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促进共同富裕。厘清新时代共同富裕发展的具体举措,对于接力推进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

3.1. 坚持高质量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经之路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一直以来都坚持践行并创新发展马克思的共同富裕理念,始终重视生产力对社会发展的根本推动作用,尤其强调经济高质量发展对于共同富裕的重大价值。

蛋糕足够大是分好蛋糕的必要前提。只有生产力达到一定水平,物质资料实现足够丰富,人人生活资料得到满足,在此情况下,才可能实现共同富裕。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物质生活得到极大发展,创造了经济发展的“中国奇迹”,强调平衡发展、协调发展、包容性发展,强调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同时,还强调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大企业与小企业的协同并进作用 [2]。

大又足够实的蛋糕是分好蛋糕的关键。马克思批判把生产当作永恒真理的论述,随着小康社会的实现,新时代的发展达到了新阶段,我们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在此基础上,我们要统筹好经济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如果一味追求发展水平,就会陷入“养懒汉”、“等靠要”的假福利主义的境地,防止贫富差距过大不是劫富济贫。因此,新时代促进共同富裕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与科学发展协同并进,经济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协同共存,这对于充分认识共同富裕的长期性、艰巨性具有重要意义。

3.2. 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价值取向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始终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这一基本原理。坚持发展在民,发展为民,根本上还是看发展是否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中国共产党不断鼓励人民群众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才能,不断深化改革,用人民群众的智慧推动共同富裕的进程,坚持发展成果人人共享。

大力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习近平总书记十分注重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方面的普惠性与兜底性作用,强调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充分体现了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切实注重人民利益的重要原则。

共同富裕绝不是物质资料的单方面富足,还要有精神上富足,各个方面的活力竞相迸发,全面自由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富裕。共同富裕不是平均发展,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坚持先富带动后富。近年来,中国共产党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以发达地区帮扶贫困地区,取得了脱贫攻坚战的伟大胜利。

3.3. 创新实施精准脱贫的治国方略

精准扶贫是党中央在继承马克思共同富裕理论基础上的实践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也是新时代我国脱贫攻坚,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重要治国方略。“两不愁三保障”,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精准扶贫通过精准认知、精准帮扶、精准考量、精准管理、精准实施,从而实现精准发力,进行针对性的靶向治疗,做到精准解决,消除绝对贫困。这一治国方略不仅具有中国特色的扶贫开发的目标,还有针对贫困生活需求的具体考量好而今后发展的战略安排。我国精准扶贫方略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统领作用。另外还注重扶贫先扶智,由传统的“输血”向“造血”的创新思维方式转变,由“多头分散”到“统筹集中”资源方式转变。

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的闭幕结果来看,中国如期完成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并取得历史性胜利。在当前的标准,所有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贫困的县都脱掉帽子,整体上,绝对贫困和地区已经消除贫困,近一亿的贫困人口摆脱贫困,这次的重大历史性胜利给全世界留下了深刻印象 [3]。可见,精准扶贫治国方略对于提高贫困地区居民收入水平卓有成效,实现了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愿望,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重要战略支撑 [4]。

3.4. 分配制度上兼顾效率与公平

随着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出现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共同富裕的实现不仅要求物质上的富裕,而且要公共服务均等水平的全面提高,城乡地区之间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等基础设施的健全完善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环节。

其一,习近平共同富裕思想进一步针对我国具体国情强调了国民收入的分配,将财富的产生向财富的分配上转移,尤其是分配差距过大的问题进行重点解决。其二,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制度体系,逐步实现了“一个不能少”的全面小康社会 [5]。其三,合理调节过高收入,利用第三次分配的调节功能,发挥人本主义取向,发挥慈善机构的作用,是防止两极分化的重要手段。其四,设置试点工作来作为切入口,有效推动了房地产税落实,切实推动了共同富裕进程。

4. 结语

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理论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新时代习近平的共同富裕思想坚持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共同富裕思想,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坚持新发展理念,努力构建新发展格局等举措正是对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理论的继承发扬。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的、艰难的、充满曲折的道路,注定前方的道路一定是坎坷崎岖的,只有深刻理解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中国现代化创新发展中走向未来,实现全人类共同富裕的宏伟目标。

参考文献

[1] 康德. 历史理性批判文集[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7.
[2] 韩喜平, 何况. 中国共产党百年分配制度变革及其人民立场[J]. 经济纵横, 2021(5): 1-8.
[3] 韩喜平, 王思然. 共同富裕: 人类的追求与中国的实践[J].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22(1): 1-10+107.
[4] 韩庆祥.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原创性贡献和历史地位[J].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22, 26(2): 12-25.
[5]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第三卷[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17: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