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2019年国际老龄日的主题为“年龄平等之路”,强调通过老年人社会、经济和政治活动的积极参与来缓解社会孤立与照护依赖等现实问题。2021年11月,党中央与国务院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中明确表示要探索适合老年人的灵活就业模式,并鼓励老年人继续发挥作用。目前,我国公民的预期寿命与价值观念都有了较大的改变,很多老年人都想发挥余热,再创个人与社会价值。《老龄蓝皮书: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报告》指出,全国范围内有9000多万的60岁以上的老年在业人口,并且老年人力资源储量正在逐年攀升。由此可见,老年人再就业已成为社会的一大趋势。老年人再就业不仅可以帮助老年人发挥余热,还可以增加老年人的经济收入,减轻子女的经济负担,甚至能够帮助老年人在再就业的过程中学习新的技能,拓宽社交网络,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因此研究老年人再就业的影响因素,引导有意愿再就业的老年人积极投身退休再就业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2. 文献综述及研究假设
就目前的研究来看,支持老年人再就业在理论方面,包含经济学理论中的人力资本理论、人口学中表现为“积极老龄化”理论、社会学中则是身心健康发展理论。袁廿一(2011)基于人力资本理论指出,作为退休制度的变革,延长退休年龄是对原有人力资本储量的再次利用和重新配置;就目前我国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的情况下,延长退休年龄必然会增加人力资本的存量 [1]。王树新(2003)指出,就“积极老龄化”理论而言,老年人再就业可以为老年人创造参与社会活动和学习的一切可能机会和条件,使老年人尽可能减少长期依赖他人的状况,进而延长寿命的健康期和自立期 [2]。此外,宋宝安等(2011)发现,老年人在退休后选择再就业会提升自身的幸福感,从而有助于发展老年人身心健康 [3]。
针对影响老年人再就业意愿的因素有哪些的问题,国内众多学者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钱鑫和姜向群(2006)将老年人再就业意愿的影响因素分为三个方面:满足经济需求、自身固有特征与健康状况以及自身能力 [4]。江维(2013)通过分析北京市朝阳区的调查数据,得出对再就业意愿的影响显著的因素有:老年人的性别、年龄、教育程度和经济状况 [5]。张翼(1999)在研究中表明,老年人再就业所能达到的职业层次与收入,与老年人原本所取得的教育资本呈正相关的关系 [6]。而钱鑫和姜向群(2006)通过实证研究得出年龄、健康状况和经济状况对老年人再就业的影响较显著,受教育水平则并不显著 [4]。此外,还有研究发现针对老年人参与全职或兼职工作的意愿问题上,性别这一因素具有显著性影响,即男性老年人的工作参与意愿较之女性老年人更高 [7]。在使用Logistic模型对天津市老年人再就业意愿的分析结果表明,子女态度对老年人再就业意愿有显著性影响,体制外工作者退休后的再就业意愿较高 [8],但也有研究发现单位性质并不能显著预测老年人的再就业行为 [9]。
由此可以看出目前学者们对于老年人再就业的影响因素研究的方面可归类为:身心健康水平、退休后经济保障水平等,故本文也会选用相应的代理变量纳入实证研究中。贾国年(1994)认为,老年人退休后再就业能够为家庭带来经济收入,进而提升了自身的家庭地位,也消除一些因经济问题可能引发的家庭内部冲突。如此看来,老年人选择退休再就业既可以实现自身的经济独立,不仅能减轻子女的经济负担,还可以对子女提供一定的经济支持,从而承担部分家庭经济责任 [10]。由此可以得出,老年人与子女间的代际收入流动对于老年人再就业意愿也可能有促进作用。为进一步证实代际收入流动对老年人再就业意愿的影响,本研究将其也纳入代理变量的选择维度中。鉴于此,本文选择CLHLS2018数据中老年人自评健康状况,衡量老年人心理状态的孤独感水平以及退休金、个人/商业养老金持有情况和代际收入流动作为探究老年人再就业的影响因素的变量。并由此提出假设:
H1:老年人自评健康状况对老年人再就业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H2:老年人孤独感水平对老年人再就业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H3:老年人退休金和个人/商业养老金持有情况对老年人再就业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H4:代际收入流动对再就业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3. 数据变量和研究方法
3.1. 数据介绍
本文使用的数据来自2018年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简称“中国老年健康调查”,英文缩写CLHLS),调查问卷针对存活被访者和死亡老人家属存在两种问卷形式。该调查在1998年进行基线调查,最近的一次跟踪调查时间为2018年。本文对数据进行筛选,在剔除缺失情况严重和不符合要求的样本后,研究使用到的样本容量为2925人。
3.2. 变量选取与描述
本研究关注代际支持对城镇老年人再就业的影响,老年人退休再就业行为是研究的被解释变量。CLHLS2018年针对老年人再就业询问了“您在退休后是否从事有偿工作?”,本文选取该问题作为老年人是否再就业的依据,并将回答“是”编码为“1”,“否”编码为“0”。根据现有老年人再就业影响因素的研究,发现个人基本特征、家庭结构、经济状况等因素都有可能对老年人的再就业行为产生影响,故选取性别、年龄、健康状况、退休金、婚姻状况、受教育水平作为本研究的控制变量。在选取影响因素的变量过程中,发现个人/商业养老保险的持有情况对老年人退休再就业也有显著性影响,区别以往学者选取养老金的情况,故本文选取更具有解释力的个人/商业养老保险作为重要的解释变量。此外,也有学者提出代际收入流动可能对老年人退休再就业有些一定影响,故本文加入了子代对亲代及亲代对子代的经济支持作为解释变量,且在经济支持的编码上,根据综合所得税税率表选取税率为0%、25%、45%的对应数额进行相应编码。主要的变量及其描述统计如表1所示。

Table 1. Variable assignment and descriptive statistics
表1. 变量赋值与描述性统计
3.3. 研究方法
在本文的研究中,被解释变量退休后再就业是二分类变量,故使用Logit回归方程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具体方程可以表示为:
方程的左侧为被解释变量退休老年人再就业,取值为1或者0,其中1表示退休后再就业,0表示退休后不再就业。方程的右侧为影响退休老年人再就业的解释变量,依次分别为老年人自评健康状况、孤独感水平、退休金持有情况、个人/商业养老保险持有情况、老人对子代的经济支持、子代对老年人的经济支持、性别、户口、年龄、婚姻状况、受教育年限、地区,
表示各自变量系数,β0表示常数项,ε为随机误差项。
3.4. 实证结果分析
CLHLS数据导入stata软件,按照研究需要整理完毕,通过stata软件构建Logit的回归方程,结果见表2。表2包含了7个模型,其中模型7是根据实证方法中所列方程运算得出的最终模型,最终包含12个变量。每个变量对应的第一行汇报发生几率比,第二行汇报标准误。
根据Logit模型估计结果,从模型1可以看到,在老年人基本特征方面,性别、户口和受教育年限对老年人再就业有显著的影响,且都在99%的置信水平上显著。在老年人家庭特征方面,婚姻状况对其再就业略有影响,在90%的置信水平上显著,婚姻状况为在婚的老年人比离婚的老年人再就业的可能性高出两成左右;老年人所处地区对老年人再就业也有显著影响,在95%的置信水平上显著,且为负向影响,即中西部地区对比东部地区老年人在就业的几率低15%。为了更加明确地观察各变量对老年人再就业的影响,本研究将各个关键解释变量分别提取出来,逐个建立模型。

Table 2. Estimation results of Logit model
表2. Logit模型估计结果
显著性水平:*p < 0.1;**p < 0.05;***p < 0.01,括号内为标准误。
从模型2可以看出,自评健康对老年人再就业的影响十分显著,即自评健康状况越好的老年人在就业的几率是自评健康状况较差的老年人的1.26倍,假设1得到验证。
在模型3中,加入了老年人孤独感水平,根据数据显示,孤独感对老年人再就业有显著的负向影响,置信水平为90%,即孤独感越强烈的老年人更不愿意选择再就业,可见老年人心理状态对退休后再就业有显著影响,假设2得到验证。
而模型4中,加入老年人退休金持有情况得出回归结果显著,影响方向为正,这意味着在退休后持有退休金的老年人更倾向于退休后再就业,且其再就业的几率是没有退休金老年人的1.57倍。在模型5中,加入了个人/商业养老金持有情况对老年人再就业的影响在95%的置信水平上显著,影响方向为负,即持有个人/商业养老金的老年人再就业的几率比没有个人/商业养老金的老年人低57%。老年人持有养老金确实对再就业有正向的显著影响,但是老年人持有个人/商业养老金反而会降低老年人再就业的几率,即个人/商业养老金持有情况确实对老年人再就业有显著性影响,但是影响方向为负,则假设3部分成立。
在模型6中,在加入老人对子代的经济支持后,其对老年人再就业在95%置信水平上显著,即亲代对子代的收入流动能促进老年人再就业。模型7最后加入的子代对老人的经济支持对老年人再就业有十分显著的正向影响,且在99%置信水平上显著,说明子代对亲代的收入流动同样可以促进老年人再就业,子代对亲代经济支持多的老年人相较于收到子代经济支持少的老年人再就业的几率要高四成。即假设4成立。
最后,将以上关键解释变量合并到模型7中,模型7是各变量对老年人再就业影响的综合模型,各个变量的显著性水平和作用方向依然没有发生改变。实证结果表明,自评健康状况对老年人再就业有显著正向影响,孤独感对老年人再就业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而退休金持有情况与个人/商业养老保险持有情况均对老年人再就业有显著影响,但影响方向相反。可能的解释是退休金与个人/商业保险对老年人带来的经济上的满足感不同,退休金相对于个人/商业养老保险来说,经济保障程度较低,所以二者虽都对老年人再就业影响显著,但方向相反,即拥有退休金的老年人相较于持有个人/商业养老保险的老年人更倾向于退休后再就业。而代际间的收入流动,包括老人对子代的经济支持与子代对老人的经济支持,对于老年人再就业的影响也很显著,其中子代对亲代的经济支持对老年人再就业有更显著的促进作用。
3.5. 异质性分析
在基础回归模型的实证结果分析基础上,为更深入地探讨老年人再就业影响因素的差异性。本文对老年人再就业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样本的检验,分别通过分户籍、分性别、分地区进行Logit回归,如表3所示。
首先分户籍来看,城市户籍老年人与农村老年人,自评健康状况与个人/商业养老保险持有情况对其再就业的影响都不显著。对于城市老年人来说,其心理状态和代际收入流动对其再就业的影响是最显著的,即在心理状态较好,孤独感水平较弱以及自己与子女有经济支持时,城市老年人的再就业意愿更加强烈。而对于农村老年人来说,其退休金持有情况对其再就业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与没有退休金农村老年人相比,有退休金的农村老年人再就业的几率多一倍。而个人/商业养老保险持有情况对城市与农村老年人都没有影响。
分性别来看,自评健康、个人/商业养老金持有以及子代对老人的经济支持对男性老年人有显著的影响,其中自评健康情况对于男性老年人再就业的影响显著程度更高,而退休金持有情况则对女性老年人再就业的影响显著程度更高,即在面对再就业问题时,男性老年人与女性老年人有强烈的个体差异。而在个人/商业养老金的持有情况上,对男性老年人的再就业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持有个人/商业养老金的男性老年人比没有持有的男性老年人再就业的几率低了将近八成,而这一指标对女性老年人则没有影响。
分地区来看,对于东部的老年人来说,自评健康状况、退休金持有情况对再就业都有显著正向影响,退休金的影响系数较高,持有退休金的东部老年人再就业的几率是没有退休金的东部老年人的1.6倍。且在东部老年人再就业影响因素分析中,除个人/商业养老金以外,其余各项解释变量都有十分显著的影响,如孤独感对东部老年人再就业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孤独感较强的老年人与孤独感较弱的老年人相比,再就业的几率低了15%。此外,代际收入流动对于东部老年人再就业也有显著正向影响。而对于西部老年人来说,各项主要解释变量对其再就业的影响都不显著,故西部老年人再就业的影响因素相比东部老年人来说,可能会更加复杂。

Table 3. Sub-sample test of influencing factors of re-employment of the elderly
表3. 老年人再就业影响因素的分样本检验
显著性水平:*p < 0.1;**p < 0.05;***p < 0.01,括号内为标准误。
4. 结论
本文通过实证分析探究了老年人再就业的影响因素,得出对于老年人再就业的影响因素包括:性别、户口、婚姻状况、受教育年限、地区、自评健康状况、孤独感水平退休金持有情况、个人/商业养老金的持有情况、代际收入流动情况。综合来看,自评健康状况好、孤独感较弱、持有退休金、受教育程度高的老年人是有意愿参与到退休后再就业的主要人群,而在这类人群中,男性老年人比女性老年人更倾向于退休后再就业,农村老年人相比城市老年人更愿意再就业,而东部地区老年人比西部老年人更倾向再就业。而持有个人/商业养老保险的老年人参与再就业的意愿很低。在探究老年人再就业影响的分样本检验中发现,老年人再就业影响因素有明显的户籍、性别与地区差异,在促进老年人再就业的过程中也要关注到这一点。
值得一提的是,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加入了体现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孤独感水平作为自变量,更加综合与全面地去探究老年人再就业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无论是老年人的身体健康水平还是心理健康水平,都能显著影响老年人的再就业意愿。可见如若要推动老年人再就业,老年人的自身健康水平是非常重要的考量维度,其中既包含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此外,老年人自身的其他情况对于再就业也有很大的影响,例如性别、受教育水平、婚姻状况及退休后的经济保障情况。总体来看,并没有持有个人/商业养老金,但持有退休金的已婚、受教育水平高的男性老年人是再就业意愿最强烈的,在今后延迟退休的推进过程中,可以更关注这部分老年人的再就业意愿,作为弹性化延迟退休的突破人群。在探讨代际收入流动对老年人再就业的影响上,从实证分析的结果来看,代际收入流动对老年人再就业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子代对老年人的经济支持对于老年人再就业的影响非常显著。可能的解释是老年人在自身经济状况良好的情况下,更倾向于通过再就业来满足除金钱以外的需求,这一点在促进老年人再就业的过程中也应被纳入思考范围。
5. 对策建议
(一) 全社会共同营造“老有所为”良好氛围
通过宣传教育,培养退休老年人再就业、发挥余热的社会意识,主张在老有所为中实现老有所乐,甚至是老有所成。提升老年人独立、自尊、自信意识,使积极老龄化思维深入人心。此外,在宣传“老有所为”意识的过程中,应关注东西部老年人的差异性,运用具有针对性的宣传策略,缩小东西部老年人在再就业问题上的意识差距。除了在老年人群体中宣传“老有所为”以外,也需要在年轻人群体中宣传支持老年人发挥个人及社会价值的意识,使老年人退休再就业得到子女的支持,从而共同营造出“老有所为”的良好氛围。
(二) 构建老年人力资源开发平台,将有意愿再就业的老年人纳入再就业队伍
根据实证结果可知,身心健康、有退休金保障、受教育的老年人再就业的几率更高,而将这一部分老年人纳入到再就业队伍中,既可以满足其对退休后再就业的渴望,其健康状况良好并受过教育的特性也能使其在再就业岗位上体会到“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体现自身价值,提升幸福感。因此,应构建老年人力资源的开发平台,将有再就业意愿的老年人群体记录在册,通过开发平台与再就业岗位对接。
(三) 弹性化延迟退休年龄,完善相关配套政策
可以借鉴日本政府颁布的《老年雇佣安定法》,依据老龄社会现实,解决老年工作者再就业的就业歧视、工作时长、工作强度、福利待遇等具体问题,发挥立法的先导作用。基于我国当前对于延长退休年龄政策的设想,建议可以首先从医生、教育、科研机构等群体入手,调整现有返聘制度,发挥老年人才资源竞争优势,化解我国人才资源供给的结构性短缺 [11]。此外在实施弹性化延迟退休政策的同时,可以调整现行的养老金给付方式,从而激发低龄老年人群体社会参与的内生动力。
(四) 政、企协力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再就业岗位
一方面,政府应根据老年人的身心特点,创造出适合不同情况老年人再就业的岗位,尽量缩短工作时长、降低工作强度,可以让老年人就近工作,这样既可以使老年人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平衡再就业与休闲娱乐之间的关系,充实晚年生活。另一方面,政府应拓宽老年人再就业的渠道,及时发布老年人再就业岗位信息,实现信息透明、畅通。政府建立鼓励和扶持的优惠政策,鼓励相关企业为老年人提供再就业岗位。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项目编号:20BJY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