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对我国女性发展的启示
The Enlightenment of Marxist Feminism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Women
DOI: 10.12677/ACPP.2022.114125, PDF, HTML, XML,   
作者: 顾姗姗: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女权主义女性Marxist Feminism Feminism Women
摘要: 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的本质是追求平等公正,争取女性权利,实现女权主义思想的正能量传播。在新时代背景下,女性发表言论的渠道增多,对女权主义的争议也不断增进,主要呈现出代言人、先锋人和妖魔化的趋势。女权主义者认为对女性的解放不仅仅是某一方面,而是包括经济、政治和思想等全面的发展。本文通过阐释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分析当代女性发展困境状况,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当代女性“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避免对女权主义标签化,对研究当代女性的发展起到重要的借鉴意义。
Abstract: The essence of Marxism feminism is to pursue equality and justice, fight for women’s rights, and realize the positive energy dissemination of feminism. In the new era, there are more channels for women to express their opinions, and the controversy over feminism is also increasing, which mainly presents the trend of spokesperson, pioneer and demonization. Feminists believe that the liberation of women is not just one aspect, but a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including economic, political and ideological development. By explaining Marxist feminism,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edicament of contemporary women’s development, and correctly uses Marxist feminism to promote the “free and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women to a certain extent, avoiding the labeling of feminism, which plays an important reference significance for the study of contemporary women’s development.
文章引用:顾姗姗. 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对我国女性发展的启示[J]. 哲学进展, 2022, 11(4): 698-703.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2.114125

1. 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概述

1.1. 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兴起与发展

作为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女性问题最具代表性的思潮,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站在女性的角度来阐述资产阶级对待女性的不公,思考女性如何获取身体和精神的自由,也充分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对于女权主义的产生所带来的影响。目的在于使女性获得话语权,能够平等公正的参与社会事务,维护女性权利。同时,女权主义对于我国解决女性问题有现实意义。

1.1.1. 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早期发展阶段

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思潮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末及70年代初,是由女权主义思潮和马克思主义思想相结合的产物,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以马克思主义妇女自我解放理论为方法论基石,认为西方女权主义思想与社会主义运动有过一定的理论联系,它客观反映出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对国际女权主义斗争的影响。其早期发展阶段是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经济与阶级分析的基础上,主要关注妇女在家庭劳动现状,揭露女性被压迫的问题根源。恩格斯指出“妇女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是因为她们长时间地被无偿地限制在家务劳动之中”。 [1] 一些早期激进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理论者认为马克思与恩格斯在研究女性经济解放方面,忽视分析妇女在家庭劳动中所产生出来的经济剩余价值。因此,早期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思潮在某些理论问题上认为妇女的家务劳动活动是直接赋予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倘如没有妇女家务劳动活动,资本主义生产便不可能产生利润。

1.1.2. 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后期发展阶段

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的后期发展阶段在某种程度上是将早期的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与激进女权主义相结合。具体来看,该理论包括两方面。其一,后期的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者认同早期阶段的观点,认为直接贡献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家庭劳动活动”没有交换过程,属于无工资劳动,在某种程度上表明女性在资本主义受剥削的原因,但不是最终原因;其二,他们也吸取一些激进学者的女权主义观点,认为妇女普遍受资产阶级压迫剥削,深层根源在于传统父权制与资本主义相结合。在当前资本主义社会中,两者相互促进,紧密结合,不断对女性施压。父权制“为性别成为划分劳动最自然的标准起了作用”。 [2] 后期的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者将前两者巧妙结合,得出了关于实现妇女普遍解放问题的独特看法,资本主义萌芽与发展完全依赖于父权制之下的妇女劳动的划分,而现代资本主义发展又在很大一定程度基础上加深“父权制再生产关系”的发展。

1.2. 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理论主张

1.2.1. 妇女仍未摆脱资产阶级的压迫

虽然发动了女性运动,也为女性争取了法律和政治上的权利和平等。但实质上,女性仍然深受资本主义的压迫。主要体现在:首先,从活动范围来看,女性大多数活动范围在家庭中。人类社会活动主要有两部分,分别是社会公共领域和家庭领域,传统意义上认为社会公共领域更为重要,人们认为男性主要在社会公共领域拥有更重要工作。而女性则多数被局限于家庭领域内,即使从事一定的社会职业,但她们仍需承担家庭事务,因此受到双重压迫。其次,在家庭范围内,无论女性是否有工作,在家庭中,仍以男性为主导,女性的地位不会有所提升。在家庭领域中,丈夫则认为妻子需要无条件的全包家庭劳务。在某种程度上,“家庭中的妇女既是暴力的承受者又是绝望的承受者。” [3] 最后,在公共领域内,女性即使参加工作,仍然处于从属地位,无法获得像男性那般的社会地位。而女性大多从事带有明显标签化的工作,比如护士、秘书和幼师等等,她们的工作仅是家庭领域的延伸。

1.2.2. 父权制与资本主义的结合成为妇女受压迫的根源

从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出发,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者寻找女性受压迫的根源。一方面,该理论维护者认为其受压迫的根源并不是生理方面的差别,而是体现在社会制度方面。她们并不否认男女之间生理的差异,而是反对生理决定论和体力决定论。性别歧视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阶级剥削与压迫。另一方面,该理论维护者认为其受压迫的根本原因在于父权制与资本主义之间的结合。父权制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对人们影响深刻。男性为了巩固自身的政治经济地位,消磨女性独立自主意识,使其依附于男性,为资本主义创造价值。在经济方面,女性的职业地位与薪酬远远低于男性群体;在政治方面,女性很难获得同男性同样的政治地位;在思想方面,人们的父权制思想根深蒂固,这种意识形态很难短时间内被消除。

1.2.3. 妇女解放是以经济解放为前提的整体性解放

女权主义者所提倡的全面解放包括几个方面,大体上有经济解放、政治解放和思想解放,而不特指某一方面。经济解放是要女性在经济上独立自主,不依附于男性;政治解放是为了提升女性的政治地位,在法律上获得平等;在思想上摆脱父权制的压迫,使其确立自信自强的意识。恩格斯认为:“妇女的解放,只有在妇女可以大量地、社会规模地参加生产,而家务劳动只占她们极少的功夫的时候,才有可能。” [4] 因此,针对妇女解放,主要是以经济解放为首,从而达到整体上的解放。

2. 我国当代女性发展现状分析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思想得以自由的传播。越来越多的女性接触到先进的思想,充分表达话语权,传递独立自信的价值观,激发女性争取独立自足的权利,促进社会经济及文化的发展。了解女权主义的男性也开始反思,尊重女性权利和地位,并且积极参与到女权主义的运动中。但与此同时,在社会公共领域和家庭领域两个部分,还是存在很多对女性群体的歧视和压迫。

2.1. 社会公共领域方面的性别歧视仍然存在

在政治方面,女性的政治地位仍然被边缘化。一方面,女性参政议政的比例较低,参与度明显低于男性,主要体现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方面。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国妇女发展纲要》最终报告显示,十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女性代表占比为24.9%,比第十一届增加3.6个百分比,是历代女性代表最高的一届,但比例仍然大大低于男性代表。另一方面,职业的性别歧视严重。在政治工作方面,大多数人对女性仍然存在刻板印象,认为女性不能胜任该职业,只能从事附属于男性的工作岗位,比如妇女主任和居委会工作等。在如此的政治环境下,女性参政议政的积极性和热情被大大地消磨掉,从而导致恶性循环,更加巩固男性在政治方面的地位。

在经济方面,对女性的歧视,延伸到了工作岗位上。一方面,人们的刻板印象决定了男女分别做何工作。虽然在劳动法中有“仅限男性”的明文规定,但只是少数,一些用人单位抓住这一点,大大阻碍了女性群体就业和上升的机会。也有部分单位对外招聘不提对性别的要求,但在实际招聘中,仍然采取男士优先的原则。无论是明文规定还是规定俗称,都阻碍女性“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另一方面,在职场招聘上,用人单位会将女性是否结婚生子作为考察的标准。甚至有些单位对女性生孕设置时间限定,只有工作满一定时间才能被批准。这些方面无不表现女性在职场方面的发展受到大大地阻碍。

在文化方面,性别歧视的现象仍然比比皆是。在“女子无才便是德”和“重男轻女”等传统观念影响下,女性从小便受到区别对待,受教育资源方面远远少于男性。随着时代的发展,九年义务教育的政策出台,女性获得一定的受教育权益。在教育的过程中,性别歧视仍然存在,关于性别平等意识教育宣传不到位。教材是学习之本,是最能直接体现学科素养和学科课程标准的科学范本,加上学生发展心智尚未成熟,更容易受到教材的影响。但是,在目前的教材内容方面,大大缺乏关于性别平等方面的教育。例如在语文教材中,更多体现的是“男强女弱”等性别不平等的偏差,这不利于学生从小树立性别平等的观念。

2.2. 家庭领域的性别歧视现状比较明显

在家庭方面,性别歧视和不平等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表现。第一,体现在传统的父权制和夫权制。根据传统家庭观念下,“男主外,女主内”。根据调查显示,妻子主要负责日常生活中细枝末节的开支,而丈夫则掌握家庭重大开支,比如买房买车等方面,丈夫成为家里的顶梁柱的同时,拥有着“掌权者”的权力。进而,由于性别层面的不平等,导致女性往往成为被家暴的那一方。第二,在家庭资源方面,男性拥有更多资源。家庭资源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金钱和房车等有形资源;另一方面包括时间和家庭氛围等无形资源。在房车登记人方面,男女比例严重失调,以及在时间方面,女性投入的时间成本更多。这些都能显示女性在家庭方面不占有一定的优势。第三,在家庭责任方面,受到“男主外、女主内”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男性更多负责家庭外的事务,而女性则承担更多家庭内的事务,这也大大造成男女在家庭方面的不平等。

2.3. 正确把握女权主义的内涵难度大

在新时代背景下,经济快速发展,理论维护者通过多种渠道广泛传播女性的主体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为改变女性形象打下了基础,女性对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力也随之提高。同时,随着粉丝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出现“小鲜肉”、“狼性男孩”以及“饭圈女孩”等用语,以此来表达对男性外表和才华的欣赏。这些语言符号充分体现了女性主体意识形态,传播女性审美价值观念。但是,传统思想根生蒂固,加上受到各种错误思潮的影响,使得引来了不同的声音,负面评价增多,进而衍生了“中华田园女权”、“女拳”以及“伪女权”等词语,将女权主义污名化,导致不加区分的广泛使用。同时,“女权”成为个别人追名逐利的工具,严重脱离了中国实际国情。一些激进的女权主义者全部吸收西方性别意识思维,追求宪法层面的性别平等,将女权与负面标签相联系。一旦女性权益受到伤害,便把矛头指向男女性别层面,归结于“男权主义”,挑起性别争锋,煽动仇男情结,让一些女性走向“女拳”道路,不利于受众正确理解和把握女权主义。因而,人们需要深入思考女性权利与其话语权,正确把握女权主义的内涵。

3. 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对中国女性发展的启示

当代,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者将社会主义与妇女解放问题相结合,准确发展方向。尽管在论述上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但在一定程度上以更广阔视角提出解决措施,批判资本主义的剥削,积极维护妇女权益,争取妇女在经济、政治和思想上获得解放。

3.1. 在经济方面帮助女性实现物质独立

结合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者深入分析女性被压迫的根源,在经济领域有一定的表现。她们认为女性在经济上收入整体上仍然低于男性,这是造成地位高低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深入分析女性在劳动市场的不利地位,表现出女性在经济上获得独立不仅仅是实现物质自由,更是打破男女不平衡的状态。当代女性,要端正自身在公共领域的地位,在经济上充分展示自身独特魅力,在物质基础上摆脱男性的束缚,提高经济地位。

根据调查显示,我国女性在劳动市场参与度高达68%,这是推动经济前进发展的不容小觑的力量。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女性消费者的购买能力逐渐提高,形成新的消费市场,由此形成的消费观深入人心。另一方面,互联网为女性拓宽了职业渠道,丰富形式,使其有更广阔的平台,争取平衡好家庭和职场之间的关系,避免妇女因家庭琐碎事情而脱不开身,从而掩盖了她们的人生价值。在数字时代,当代女性有了更广阔的舞台,进一步推动女性解放,顺应时代潮流,充分利用时代给予的机遇,努力提高实现价值的能力,改变自己的命运。

3.2. 在政治方面合法维护女性权益

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与女权主义相结合的产物,是将妇女解放与国家政治制度相联系。事实证明,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能真正实现妇女解放。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下,资产阶级的剥削与父权制的压迫,使得女性不可能得到真正解放。事实证明,只要资产阶级没有被完全消灭,那么女性就不会得到真正解放,男女之间不可能真正平等。虽然在社会主义国家,在女性方面的制度不是很完善,但是在制度优越性的保障下,即使存在问题,也能在后期进一步得到完善,为女性提供广阔平台。

中国的宗旨是人民当家做主,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因此,政府也是女性全体的政府,要深度保障女性权益,出台了一系列关于保障女性权益的法律法规,比如《妇女权益保护法》和《婚姻法》等等,同时,国家成立了妇联组织机构。但是,女性在权益保障方面仍然与国家政策有所出落。政府在保障女性权益的基础上,需要做到以下三点。第一,细分关于女性权益的相关政策,更全面保障女性权益;第二,妇联等相关机构要通过基层调查,切实了解女性生存现状,及时伸出援手,促使她们得到真正的解放;第三,政府应该积极宣扬性别平等意识,在“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上,通过主流媒体来深度挖掘优秀的女性代表及杰出事件,传播正能量,起到带头作用。

3.3. 在思想方面增强性别平等意识

对于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不是激进极端的,一味地抨击男权主义,做简单的斗争。而是不断吸收正确价值观,塑造积极正面的女权形象,充分表达女性主体意识。因此,要善于挖掘女性的魅力,凝聚女权主义者集体的智慧结晶,发挥女性的社会价值,得到社会上更多人的支持,获得同男性一样的尊重和待遇,从而更好地发展女性事业。改变大众对女权主义刻板的印象,重构属于当代女性的形象。

在新时代背景下,传播效果广泛且高效,意见领袖的话语地位也慢慢提升。女性表现活跃,在传播信息的同时,能够引起大众对于某个话题的关注和思考。当面对社会热点话题时,女性作为感性角色,更需要反复理性的思考问题。某个领域具有权威的专家常常能够左右受众的观点,因此,作为女性意见领袖,要在正确的主流社会价值的基础上,合理发声,帮助女性受众对自身的价值有全新的认知,增强女权主义思想的正确传播。同时,彰显个人独特魅力,提高参与公共事务的兴趣和能力,引导积极向上的舆论力量,打造符合我国国情的女权主义思想,将女性意识融入到各个领域中,促进我国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的发展。

4. 结语

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正确传播女权主义思想和价值观念,为女性提供更多表达话语权的机会。在促进女权主义发展和培养性别平等意识中,主流舆论传播者要认真报道客观事实,传播的内容不仅是对女权的简单呈现,更需要重构女权主义。思想内容的客观与否,很大程度上影响公众对女权的认知和看法。同时,受众也要正确理解思想的内涵,不能盲目、偏激地追崇异化的女权主义。而是在坚持男女平等的基础上,表达女性的主体意识形态,充分提升女性的家庭地位,实现其社会价值。总之,广大受众需要正确把握女权主义内涵,传递正能量,从思想上真正解放女性。

参考文献

[1] 恩格斯.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8.
[2] 李银河. 妇女: 最漫长的革命——当代西方女权主义理论精选[M]. 北京: 中国妇女出版社, 2007.
[3] 朱丽叶∙米切尔. 妇女: 最漫长的革命[M]. 李银河, 译. 北京: 妇女出版社, 2007: 9.
[4]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