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角下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考
Reflection on the Community of Human Destin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rxism Practice
摘要: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石,是在时代变革中不断总结经验的哲学产物,能够贴近中国基本国情,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是指引着我国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顺利进行的强大武器。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创新性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在实践中探索改造世界旧秩序的方法,在关切本国利益的同时兼顾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为复杂多变的全球化治理谋划正确道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实践观逻辑演变的历史必然,其不断满足当代中国的发展要求。
Abstract: As the theoretical cornerstone of Marxist philosophy, the Marxist concept of practice is a philosophical product of constantly summing up experience in the course of the changes of the times, and can be close to China’s basic national conditions, provide correct world outlook and methodological guidance, and is a powerful weapon guiding the smooth progress of China’s socialist construction in the new era. Since the Eighteenth National Congress, the party and state leaders with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as the core have innovatively put forward the idea of 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explored ways to transform the old world order in practice, taken into account the common development of all countries in the world while caring for their own interests, and planned the correct path for complex and changeable global governance.
文章引用:斯伟, 朱奎泽.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角下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考[J]. 哲学进展, 2022, 11(4): 742-746.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2.114132

1. 引言

随着近些年改革开放的稳步推进,中国社会实现了全方位崛起,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世界各国的普遍交往和广泛合作显现出更强大的生命力,人类社会发展的整体性和依存性比任何时候都更为明显。党和人民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摒弃传统强权政治思维,出于对人类发展和世界前途命运的考量,提出了世界各国交往普遍适用的真理,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来打破自我封闭的孤岛,实现与信息化社会的完美契合。这成为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新时代中国的伟大创举,是为世界和平发展贡献的中国智慧。

2.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批判性变革的逻辑理路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其他哲学最显著的区别就在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该理论是马克思在哲学史上实现的最成功的变革。 [1] 任何理论的构建都是在前人的理论批判中深化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亦是如此,作为围绕人这一实践主体,对人的实践与自然,社会的关系以及意识之间关系进行全面剖析,从而突破主客体二分化的尴尬局面,在处理人的相互关系上经历了无数次矫正与改良。

2.1. 从“精神自由”到“客观现实”的纠正

实践作为社会历史性活动,它同样也是历史发展着的实践。马克思认为,历史观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之上,从物质实践的基础上去解释观念的东西。从人的实践与社会关系的角度来观察,实践则成为人处在社会关系中的基础,黑格尔哲学却离开了实践来把握人的本质问题,错误的将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 [2] 马克思正是对其关于人的本质错误观点进行了强有力的抨击,指出了人的本质问题并不是单个的抽象物,而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这些社会关系的构建主要通过物质的生产实践来实现的,不能站在唯心主义的视角下,片面的理解人的本质问题。人类由于各种各样的交往活动才能生存和发展,而实践充当了这种交往的手段,人类的生产活动即实践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基础,正是有了实践的发展才带动了社会的进步,不能抛开实践去谈及人的活动。

2.2. 从“抽象的人”到“人的本质”的探讨

在对费尔巴哈旧唯物主义的基础上,马克思又提出了新的观点,费尔巴哈在他的众多著作中虽然多次用到了实践这个字眼,但他并没有真正的概括实践的定义,只是将“消费实践”理解为“理论实践”,把人与人之间的牟利活动当作实践来对待。 [3] 他让实践成为了一种感性直观活动,认为实践不是主体能动改造客观外部世界的物质性活动,而是客体的强加性活动,使得人的活动丧失了主动性。物质交往实践、语言交往实践和精神交完实践应该是统一的。 [4] 马克思对于这种观点,正确的指出了实践不是人的生理活动,利己主义活动和感性直观的活动,而是指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而实践是联系主客体的桥梁,人能够通过这种能动的活动改造世界,使实践观站在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奠定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理论基石。

2.3. 从“旧唯物主义”到“科学实践观”确立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根本上强调了实践是人的物质活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从它的主客体关系来看,它是人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活动,实践的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才有了人的主体自觉性的凸显。人类作为不同于动物的生命群体,正是由于有意识,才能够通过实践活动有目的,有意识的否定旧环境创造新环境,这就是人真正的实践性。它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进行理论变革,并且是建立在正确理论与实践关系的基础之上,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 [5] 一切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都不能探索出实践的本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不是凭空想象和捏造出来的,而是在借鉴各个哲学思想的合理部分逐渐完善和升华的,可以说,不谈实践的观点,就如同挖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地基。它需要随着时代发展不断注入新源泉,并在实践的过程中逐步验证,最终成为了检验一切新思想正确与否的尺度,使得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真正实现了对以往理论的超越。

3.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角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哲学联系

随着国际化合作的加深,我国积极主动调整自己与世界的关系,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便应运而生,它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继承发展,也是人作为社会历史这一主体,进行能动活动的历史结果,其有着一脉相承的哲学脉络,得到了历史和实践的正确检验。

3.1.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脱离不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哲学范畴

当今世界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化潮流不可逆转,但世界各国面临的挑战也不容小觑。世界性的粮食安全,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等等一系列危机,全球性传统与非传统安全问题也层出不穷,不仅为中国更为世界各国敲响警钟,构建全新国际秩序呼之欲出。中国现阶段已经不是百年前的中国,取得了伟大的历史性成就,有能力也有信心为世界发出中国人自己的声音。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上明确提出“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 [6] 概括而言要坚持各国相互尊重,坚持合作共赢,坚持实现普遍安全,坚持不同文明兼容并蓄。 [7] 这些重要论述在国际权力观,共同利益观,可持续发展观以及全球治理观做出了明确要求,对于世界的前途命运,这是中国领导人基于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入思考给出的中国答案,完全跨越了种族和地域的限制,也表现出中华民族胸怀天下的政治态度。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将基本理念贯穿于具体措施,用理念指引行动。实践作为一种社会历史活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我们党和国家主动开展多元化社会实践的产物,创造出的新国际合作模式。习近平深入观察国际发展局势,了解实情,在实践中得真知。在实地访问非洲国家中,了解发展中国家基础建设情况,从人类的本质和整体性出发,强调命运共同体就是以打造共同利益为主要目的,建立具有更多社会联系的统一体。要进行多方面调研等一系列实践活动调整生产关系,从而才能实现整体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离不开马克思实践观这一学理基础的指导。

3.2.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随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同步深化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不仅根植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也来源于对当今国际态势的清楚认知,使得马克思主义实践观逐步深化。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受人的活动合目的性和社会发展的合规律性所决定的,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和而不同的价值观,超越了单一个体利益论和文化差异论,体现了对民族国家自主选择道路的尊重,为多国资本在全球范围增殖提供了现实性和可能性。 [8] 在唯物主义的理论视野下审视和反思人的社会性,则成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环节。

各国交往从“民族性”扩展到“世界性”,日趋出现“时间消灭空间”的现象,民族国家维护其文明现状存在对抗性和矛盾性。 [9]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在共同发展中缓和各国分歧矛盾,在矛盾中把握符合时代进步的客观条件,能动地发挥人这一主体性的实践活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在实践中提出了公平正义、共同繁荣等一系列新理念,为破解世界性难题提出了新的治理手段,是为国家整体利益作出的合理化战略安排。实践作为认识发展的根本目的,由于不同国家实际国情差异的逐步凸显,带来了新发展问题,才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进一步深化创造了新条件,衍生出更为贴近时代脉搏的政策措施,为我国的国际化发展铺垫出稳定安全的外部环境,让世界了解中国,也让中国担负起世界性责任。

3.3.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得到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正确检验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最重要的一点在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种唯一性是任何活动都检验不了的,只有通过人的实践才能得到验证。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各民族简单交往和团结,而是建立在有活力和有动力的有机体结构中,是包容甚至推动人的自由创造的外化过程。 [10]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始终秉持兼容并蓄的价值旨归,是中国为世界提供的公共产品,任何大国的崛起都需要稳定的周边环境,中国通过鼓励周边各国自主选择发展道路来摒弃地缘政治的压迫,让命运共同体思想在中国的周边落叶生根,不断给予沿线国家更多的经济实惠以及发展条件,做出了正确协调国际新秩序的前瞻性思考。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着眼于国家间互利共赢,这迅速得到了沿线国家的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建设更是成为理念转换为现实的必然路径,没有周边国家的支持就不会有持续繁荣的共同发展。 [11] 这种基于双方利益的充分考虑,为命运共同体寻找了新的增长点,经济上的相互依赖也为政治合作带来了更多信任。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在实践中被证明的正确思想,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诉求。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要求人们有针对性的改造世界,做到符合世界发展的客观规律,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正是做到了这一点,真正经受住历史检验,被更多的人认同和采纳。

4. 结论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无论是在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独特的时代意蕴,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离不开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继承与发展,有效破解了中国融入新型国际关系的发展难题。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仍然任重道远,我们要在实践中遵循客观规律,积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将中国能力展现给世界,不断推进人类共同体思想架构的深度优化。只要把握好其哲学思想内核,持续推动理论源泉的创新,其必将继续造福于中国和世界人民,也必将会解决世界人民对人类命运问题的担忧,成为中国谋求全球化治理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 于静, 游佳.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域下实现“中国梦”的思考[J]. 莆田学院学报, 2019, 26(6): 1-4.
[2] 丁月南. 习近平关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新发展[J]. 学理论, 2020(10): 27-28.
[3] 陈艳玲. 费尔巴哈实践观之失误及启示[J]. 理论导刊, 2009(5): 29-30+33.
[4] 张伟胜. 实践理性论[M]. 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5.
[5] 高艳菊.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转变及当代价值分析[J]. 现代商贸工业, 2020, 41(4): 109-110.
[6] 十八大专题报道. 中共首提“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和平发展共同发展[EB/OL]. 人民网. http://cpc.people.com.cn/18/n/2012/1111/c350825- 19539441.html, 2012-11-11.
[7] 习近平“四观”倡导国际新秩序[EB/OL]. 人民网. 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5/0328/ c1001-26765074.html, 2015-03-29.
[8] 王建军, 徐越. 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坚持独立自主: 价值意蕴、逻辑必然与时代进路[J]. 山东社会科学, 2022(6): 28-35.
[9] 李包庚. 世界普遍交往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J]. 中国社会科学, 2020(4): 4-26.
[10] 夏文斌, 程倩.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哲学透视[J]. 江淮论坛, 2022(3): 5-10+2.
[11] 李月明. 一带一路建设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关系研究[J]. 实事求是, 2020(1): 4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