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让广大农民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促进农村全面升级、进步、发展,促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乡村旅游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途径。一方面,旅游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期许,是旅游目的地引入社会资本、稳定或增加出口、增加游客消费等供给侧改革的重要策略;另一方面,作为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现代农业的产业链延伸,加强人才引育,促进就业创业,全面提高乡村居民素质 [1]。乡村旅游不仅可以增强乡村经济自身发展,还有利于推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不仅带来经济收益,还要体现地方社会特质,提升村落居民的文化自信,实现自我价值。在探索乡村居民幸福感领域,鲜有学者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探讨古村落旅游发展背景下居民幸福感的来源,以及何如提升幸福感。
幸福感是乡村经济发展和群众生活品质的重要体现 [2]。已有研究表明,村落发展旅游有助于提高居民的幸福感。一方面环境美化和基础设施得到完善,物质生活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居民有所得,能够有效调动其积极性。另一方面,旅游发展提高居民综合素质,乡村居民对生活满意度的要求随之提高,村落中的矛盾减少了,维持更和谐的人际关系,居民有能力追寻更高层次的意义,幸福感和满意度的标准提高,获得的成就感也随之增加。本文顺应乡村振兴大背景,基于积极心理学的PERMA (positive emotion, engagement, relationship, meaning, achievement)理论模型,着眼于乡村旅游发展对居民幸福感的效应分析,探讨古村落旅游对乡村居民幸福感的影响,通过积极情绪、参与感、人际关系、意义和成就感等维度来综合分析乡村居民的幸福感。
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2002年,Seligman提出了本真幸福感的PERMA模型,包括积极情绪(positive emotion)、参与感(engagement)、人际关系(relationship)、意义(meaning)和成就感(achievement)。该模型不仅评估了研究个体的情绪和参与感,将个体置于社会中进行分析,还突出了生活意义和成就感,澳大利亚的Pearce教授率先将此模型引入旅游学研究领域 [3]。
本研究选择浙江省桐庐县荻蒲村、深澳村、卢茨村作为案例研究对象,桐庐县有“中国最美县”“潇洒桐庐”之称,2021年作为中国唯一的以文化和历史为核心的旅游目的地,入选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本年25个全球最佳旅行目的地。当地政府积极响应乡村振兴,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
为探究旅游发展对居民的影响,团队采用观察法、半结构式访谈的方法对案例地进行调研。2021年12月4~6日,研究团队在熟悉案例地总体情况后,团队根据PREMA模型设计开放式问题,对不同类型的居民进行深度访谈。共访谈70位居民(荻蒲村20位、深澳村24位、卢茨村26位),单个访谈时间为20~55分钟。
主要访谈对象为当地居民以及外来经营者,样本选择标准:1) 充分考虑年龄层面,不同年代的居民对当地旅游的看法和参与度不同;2) 根据不同地理位置,访谈既要包括案例地核心区域的居民,也要包括案例地人流量小的地区居民;3) 兼顾不同参与形式的居民,根据旅游发展对居民的影响程度进行划分,利益间接相关者、利益直接相关者。具体内容如表1五个维度内容所示。

Table 1. Contents of five dimensions
表1. 五个维度内容
调研结束后,调研人员将全部的观测资料和访谈内容转化为文本,将访谈对象按案例地进行编码:荻蒲村居民D1-D20、深澳村居民S1-S24、卢茨村居民L1-L26,详见表2。进而从五个维度出发,提取出有关幸福感的内容,并对其进行整理归类和概念化。最后再从这些概念中匹配与古村落居民幸福感最合适的内容,确保进一步分析时数据和内容的准确性。

Table 2.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of village samples in Tonglu case area
表2. 桐庐案例地村落样本人口统计特征
3. 结果分析
基于PERMA模型分析访谈内容可知,所有居民对在村落发展旅游持积极态度,以向上情绪配合旅游在当地的发展。居民自愿参与各项旅游活动,包括经营、导游、服务中心工作等,这种参与感有且具有延伸性,乡村整体发展和环境改善等方面的各项工作都与旅游发展息息相关。人际关系方面,居民在社会中和谐有爱的相处,且居民都很欢迎游客和外来经营者的到来。面对村落存在的矛盾,村务中心对不同事件进性详细记录并及时处理。不同的村落的旅游发展方式和长效性、决策参与形式、收益分配方式以及村落改造的精准性会直接影响到村落居民对生活的满意度和对幸福感的感知程度。旅游开发对居民的生活具有积极意义,能够帮助居民找到人生目标,能够在精神和金钱等方面感知成就。但大多数居民的关注重点都在积极情绪、参与感和人际关系方面,相对而言更加重视物质生活水平,对意义和成就感方面的精神感知相对较少。
3.1. 调动居民的积极性
积极情绪是指幸福、满足、充实、积极向上等情绪以及实现这些情绪的动机。乡村居民有良好的情绪才能有更好的工作和生活效果,以提高他们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居民个体的幸福感和村落整体幸福氛围相互影响。访谈结果显示,三个案例地的居民感知内容有所不同,但对生活都持以积极的态度,高频词汇为提高、满意、挺好的、不错等。居民D3表示,“大大地改变了。生活改变了,做什么事情都感觉到很开心,思想方面也改变了,本来生活不好,脑子里面东想西想,要想怎么样赚钱,现在钱都送上门来了”。居民D19表示,“旅游给当地带来的变化很大,主要是旅游带动当地经济的提升,交通便利了,省道使当地可进入性变强了,政府支持旅游的发展,环境改善,土地资源也得到利用,原本芦茨村有很多荒地,现在也都建设好了”。
案例地的旅游发展打开了村落的知名度,吸引了许多外来经营者,深澳村居民S11表示“这里生活很自在,我和爱人出发之前就想着要找一个山脚安安静静的经营过日子,挑来选去很长时间才定了这里”。旅游发展提升了居民的素质水平。游客在村落感受当地的文化氛围,而当地居民在与游客的交流中,也开阔了眼界,提高了生活品质与生活品味。
3.2. 增进居民的参与感
乡村居民的参与感涉及到居民对村落的归属感,居民参与感,居民认同感的高低以及参与感延伸 [4]。构建美丽乡村需要居民积极参与社会工作,必须拥有主人翁意识。居民参与到村落的旅游发展中,将当地的旅游与自身的利益挂钩,居民才能真正的认同当地的旅游发展。
参与其中的方式有很多,居民可以直接参与当地的旅游经营活动、旅游管理活动,或以参与农产品的劳作等方式间接参与。荻蒲村居民D6“游客变多了,变热闹了……政府有出资修缮房屋,当地的基础设施也都完善了,经济赔偿一个月差不多有一万五六。旅游公司有分红。政府发展旅游业对我们村民有很大帮助。村子发展起来了,有钱赚了,很多村民就不去外地打工了,以前那些去外地打工的也都回来了,在这里卖特色小吃,当地一些农产品,现在也不需要挑到城里去卖……”对于大部分居民而言,幸福感一方面来源于物质水平的提高,来源于政府的政策支持,来源于家庭增加的每一笔收入。旅游的发展帮助居民改善了基础设施(房屋修缮、重建美化、道路交通等)和就业环境。旅游业为当地居民增加了就业机会,居民也可以利用空闲的房屋开设民宿、纪念品(农产品)商店增加收入。参与方式的增加,参与感的提升能够明显加强居民对幸福感的感知。
不仅是村落的原住民,对于外来经营者而言,为其提供更多更好的参与方式和政策来促进其参与到村落的旅游发展中来,将自己作为该村的一份子而不是单纯的经营者,能够增加归属感。这也能够反映出村落以及村民的和谐与幸福感。
3.3. 营造邻里和睦氛围
中国人的主观幸福感更注重人际关系。对于普通居民而言,家庭内部的夫妻关系、亲友关系、邻里关系和睦,能够让其获得更多的支持,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中。
对于特殊人群而言,例如乡村老年群体,老年群体的人际关系包括亲缘关系和地缘关系,子女和他人对老年人的关怀(经济支持、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等),显著提高老年人的幸福感 [5]。荻浦村居民D17表示,“挺满意的,现在这个地方旅游的人还是有的……一来有时候就像你们这样来很多,所以人多就热闹一点……孙子也经常被他们带回来看我,平常生活吃穿也不用愁。我感觉这日子过得很好了。”
人属于社会性动物,与他人进行交流满足自身的需求,接受帮助和帮助他人,安慰他人。事实证明,和睦的邻里关系和家庭关系等所产生的边际效应能够有效提升乡村整体幸福感。
3.4. 引导居民追寻意义
发展旅游能够增加收入,带来外界交流的机会,使居民产生强烈的自豪感。当物质水平达到一定程度,追求更高层次的意义能够让人得到生活的价值和满足,从而获得幸福感。旅游地居民在生活和工作中反思,捕捉生活和工作中的充实体验,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存在的意义。居民S7在政府支持下展现自己的才能“现在就是要做深度旅游,我在这里做一个放牛帮……放牛帮的春天嘛,这里有三个地方可以放牛,真正有放牛的地方。然后这里其实很多人都是我们带进来的,我们这里深澳现在引进来很多手艺人。我可能现在要搞一个那个叫传统手艺、传统游戏,然后水上……江边岛上面,然后山上可以越野。这一带应该是变成是杭州附近的城市里孩子们的游学点……美术写生的基地……政府现在也在考虑了,他们现在也在做,就是这个要支持。”
3.5. 享受旅游发展成就
在共同发展的理念下,乡村旅游发展采取“政府主导 + 群众主体 + 社会参与”的模式,整合乡村资源,以发展旅游和互利共赢为目标,居民共同参与。共同享受旅游发展后村庄的美好环境、家庭收入增加、个人能力得到展现,实现达成目标后的成就感感知,民宿居民L9表示,“工作日到周末,节假日要更忙。疫情前有许多来自上海、江苏的游客来……后来,当地加大了环境治理,确保给游客提供最好的游玩质量。村庄临山,自己作为餐饮行业者,努力学习相关的知识,了解了一下行情,经常上山挖一些当季新鲜的野菜,供消费者选择。因为受季节的影响,限时限量,也成为游客的打卡项目。吸引更多人,感觉自己很有成就感。”
4. 提升村落居民幸福感的路径
4.1. 引导居民建立积极情绪
政府部门或村民委员会对居民进行赋能,强化乡村居民的基本主权,引导居民正向的思考 [6]。将德治和法治相结合,推进产权的法制化和加强道德力量的制约,并鼓励居民自治,在保证政务公开透明的前提下,广泛听取居民意见,调动居民参与乡村事务的积极性,加强集体意识 [7]。
根据居住空间对居民的影响程度,为乡村居民提供适宜居住环境,能够促进居民参与更多的活动亲近自然,缓解内心的不良情绪 [8]。疫情期间,引导乡村居民科学认知疫情防控的措施。宣传健康生活,规律饮食、充足睡眠,注意卫生,适当运动,增强自身免疫力的益处。引导居民保持平和的心态,享受没一天,增加其心理抗压能力。提供线上心理疏导和线下专业人士对压抑严重的居民进行心理援助。让居民以积极的态度应对问题、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自我发展。
4.2. 给予居民更多支持
克拉肯·奥斯瓦德发现,无业者的幸福感远低于就业者。乡村以农、林、渔业发展为主,政府针对增加就业岗位提出创业带动就业,以农家乐、民宿等方式鼓励创业,改善收入差距和机会不均的问题。居民D19表示,“卢茨的环境质量好,一家五口人,在路边开店卖一些当地特产和零食杂货,收入可观”。或将居民按照劳动能力、知识水平、特长进行分类,为他们提供合适的工作岗位和创业培训。以就业减少惰性,减少无业者比例,以就业推动经济发展。
保护非遗文化,发展文化旅游,实现文创收入。网络全覆盖,利用抖音等平台,扩大乡村的客源市场和品牌影响力和销售商品。国家提出允许居民自建房。确立住房发展的目标定位,完善建房制度。对于现有房屋进行统一的改造美化。居民L8表示,“这个地皮都是统一安排的,按照家里人多人少。房子自己造,贷款。当时有国家最便宜的贷款,每年还就行了”。
完善针对性政治制度,响应全面深化改革。罗素指出,人们的幸福与社会制度和个人心理相关,要让人民得到幸福,政治体制改革成为关键。针对乡村,以社会善治、保障居民的物质基础等途径,让居民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居民D11:“我支持的。政策很好,我也愿意放手给政府安排,为后代考虑,不接受的话,反而可惜了。”
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乡村助力构建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 [9]。居民L12表示,“老年服务比较完善,村内也有老人食堂很方便的,又便宜,年纪大的更便宜”,居民L15表示,“生活水平提高,本地居民对生活质量很满意,老人有养老金,贫困户有低保,每月都能拿到千八百块”。实现积极老龄化,提高老年群体获得感、幸福感。
逐步投入机械化生产,围绕服务“三农”,逐步推进机械化、新型市场的培育。让广大群众切身感受机械化带来的效果 [10]。居民D11表示“我很满意的。我曾经做帽子、手套、羊毛衫的。现在有几百台机器让别人做,也不算老板。我现在一个人住,每天早上就晒晒太阳,儿子女儿在北边开饭店,现在日子过得很舒服很幸福的。自从发展了旅游业,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了。”
4.3. 营造幸福的村落生活氛围
营造和睦的政府与居民、居民与居民、居民与游客的氛围,对于参与旅游经营和管理的居民给予柔性的管理和严格的制度,促进旅游的发展,带动其积极情绪和参与感。维持人际关系、保持身体健康等是提升幸福感的重要的内部条件。拥有良好的人际、家庭关系,提高个人收入等是增加个人幸福感的外部因素。居民S7表示,“疫情是个大问题……游客没那么多,我研究怎么经营餐饮赚钱,也不用儿女担心,我很满意现在的生活,大家都在努力”。重视传统节日对人际关系的维持作用,识别人际关系的传播点。乡村环境改造方面考虑村民的建议及意见,同时向居民宣传文明创建幸福家园。让居民参与到。最后,乡村工作者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树立正确的服务理念。
4.4. 引导居民找到生活的意义
就业能够给居民带来人生体验和成长。兼顾好工作和家庭,得到自己、家庭以及社会的认可,在平凡的生活中找到价值和意义。为了让居民增加体验、归属意义,还可以构建更深的乡村生活空间的共同情感,增加体育民俗活动,激活体育民俗求新变革的发生机制。以现代传播技术解决居民的生存和发展问题。
4.5. 让居民获得真正的成就
首先设计合理的居民福利制度,满足居民的合理需求,尤其是精神方面的需求。注重生活品质的人的幸福感较高,而功利心、嫉妒心等不利于幸福感。居民S2“这当地的居民十分欢迎游客们的到来因,不会那么冷清,村子里面大多都是老人有时候来点年轻人我们都十分开心。生活品质比之前好了,我对现在的生活十分的满意。”其次根据工作岗位分配是每个居民的特长和性格等,发掘居民优点,进行积极的引导。然后进行居民表彰,在乡村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最后鼓励居民创新创业,不断尝试。建立政府与有志者之间沟通的桥梁,让乡村居民“敢想、敢说、能做”有机会在更大的平台上实现自己的理想。
5. 总结
本研究在探索乡村居民幸福感领域,在发展旅游的不同村落找到了对旅游扶贫和旅游幸福感的启示。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探讨古村落旅游发展背景下居民幸福感的来源,以及何如提升幸福感。反映乡村旅游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乡村居民不满足于物质经济,存在以提高生活和工作积极性、在旅游发展中获得参与感、共同营造乡村整体和睦氛围,追求高层次意义,享受发展成就等方式提升幸福感。后期更多的探索性研究,将考虑不同地区、不同时间节点旅游发展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进行更深入的细节归纳。
基金项目
院级一般课题“成熟旅游地居民相对剥夺感及其对旅游支持度的影响机制研究”(2222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