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高校思政课”)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肩负着培养能够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的重要使命,是铸魂育人的关键课程。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 [1] 党史学习教育为高校思政课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思政课教学话语既是实现党史资源“三进”效果的呈现载体,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一环。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具有重要的价值,能够为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提供丰富的经验借鉴。因此探讨如何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发挥好党史学习教育的育人功能,提升思政课的实效性与针对性就尤为重要。
2. 党史学习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耦合性联系
2.1. 党史学习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内在契合性
党史学习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是同向同行的关系,在目标、内容、思想价值上相互融通,具有内在契合性。
首先在目标维度上,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高校思政课的政治性决定其课程目标任何时候都不能偏离、不能淡化和弱化“讲政治”这一根本遵循。因此要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正面教育,了解以“党史”为重点的“四史”,增强大学生的使命担当。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也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 [1] 的十六字方针是党史学习教育的目标要求,“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 [1] 是党史教育的目标任务。即是说,学习党史是要从党的历史中汲取伟大建党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接续奋斗。可见党史学习教育与高校思政课在育人目标上是相通的,并且二者都具有明显的政治性,共同致力于为党和国家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担当起民族复兴的大任。
其次在内容维度上,百年党史,就是百年思想政治教育史,也是思政课的百年发展史。我们党在发展过程中历来重视党史学习教育,以系统掌握党的奋斗历程、初心宗旨、伟大贡献、重大理论成果、革命精神与经验教训等为重要内容,以此来发挥其育人功能,是实现党史学习教育目标维度的重要载体。而这些内容正与高校思政课的内容相契合,在《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中针对大学阶段课程目标体系的要求提到:“大学阶段重在增强学生的使命担当。重点引导学生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了解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与社会主义发展史” [2] 。由此不难发现在大学阶段的思政课必修课程中党史就是贯穿其中的重要脉络,深刻阐明了“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以及“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是推动我国事业发展的力量源泉”等众多问题,其内容上与党史学习教育是相互契合的,二者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可以说党史是贯穿高校思政课教学体系的一条重要的贯穿线,是具象化的高校思政课。
最后在思想价值维度上来看,在思想引领上,无论是党史学习教育还是高校思政课均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指导思想,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特别是把握新时代,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史的重要论述,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价值维度上来说,二者也具有内在共通性。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深入了解、正确与辩证地看待我党一百年来革命、建设以及创新的历史,提升学生们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在高校思政课中融入党史学习教育,更好地发挥党史的育人作用,促进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激发使命担当,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同时抵御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大学生带来的消极影响,捍卫马克思主义的在高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牢牢坚守住高校意识形态的主阵地 [3] 。
2.2. 党史学习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之间相互促进
党史学习教育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抓手,在大学生中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使命。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争取解放和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史实,是对高校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的最生动地体现。因此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教育当代大学生这一青年知识群体,是高校思政课的重要精神资源,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抓手和有效途径。除此之外从学生这一群体来说,热爱祖国、积极向上、责任感明确是当代大学生精神世界的主流,他们知识面广、观念开放、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强、但不乏有部分追求个性与标新立异,在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之下,冲击了当代大学生们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对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与价值观念的树立与巩固提出了挑战。因此党史学习教育无论是于国家战略层面还是高校思政课工作与学生群体来说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理应成为高校思政课的重要抓手。
高校思政课是加强党史学习教育的现实载体。高校是实施高等教育的主要场所,是推进党史学习教育的主阵地,是传播意识形态的高地。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是高校进行思政教育,引导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使命。高校思政课是新时代大学生的必修课,也是党史学习教育发挥其价值与育人效能的重要抓手和现实载体。党史学习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以高校思政课为载体,将其融入其中来指导思政育人工作,以此来激励青年学生成长成才,实现“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4] 。
3. 党史学习教育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提供丰厚滋养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程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党的创新理论成果指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史,同时也是一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的发展史 [5] 。在此发展历程中,中国共产党积累了不少成功经验,这对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的优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作用。
3.1. 党史学习教育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建构提供科学的价值指向
在党的百年发展历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领导,牢牢掌握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并遵循社会发展的规律,规避各种错误思想的侵袭,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与时俱进,是我们党不断走向胜利的一个重要思想武器。这一宝贵经验为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的建设指明了方向:因此思政课话语体系建设要有明确的发展目标,要有坚定的政治信仰,这就要求坚持党对高校思政课教学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处理好各种话语体系之间的关系;除此之外,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的建构更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教书育人的规律” [6] 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与时俱进,因势而动。
3.2. 党史学习教育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内容提供丰富的素材内容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发展历程中创立、巩固和发展的党史教育话语体系是对党史学习教育内容的系统表达,百年党史中蕴含着生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素材,丰富的教育资源和道德滋养,党史教育话语体系主要包括党的理论创新、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以及党的革命精神等主要话语内容,贯穿着理想信念教育、渗透着爱国主义教育,传承着党的艰苦奋斗精神和独立自主精神。要充分用好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丰富的话语资源,这些教育内容能够让广大青年学子深切感受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的伟大真理,极大丰富了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的内容。除此之外,作为党史学习教育重点内容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并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丰富更新,以正在经历的实践经验来充实、解析、论证了高校思政课中抽象性、概括性的书面话语,实现了传统话语与时代话语的转化,更有利于学生去充分认识和理解。
3.3. 党史学习教育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提供可靠的经验借鉴
在党的百年历程中,有一条宝贵的经验就是与人民群众紧密联系,这就涉及到中国共产党在农民群众的话语表达必须合乎人民群众的切身需要,贴近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时刻秉承人民的立场。党的历史上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注重话语内容与表达的转化,“为人民说话、说人民的话,按人民的方式说话”,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过程中不断积累起来的一条经验 [7] 。这就启示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的建构也要秉持人民的立场,从学生角度出发,实现话语的表达的转化,注重教学话语生活化与大众化,不断增强话语表达的感染力与亲和力,与学生同频共振,深入学生心中,引起情感的共鸣,从而凝聚共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感悟,以此来提升高校思政课的实效性与针对性。
4. 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的路径优化
随着高校思政课教学环境的不断变化与越来越高标准的要求,当前的思政理论课要呈现讲准、讲透、讲活、讲信、讲好的效果具有相当的困难性,而影响这一效果的呈现教学话语占有很大程度的因素,思政课话语表达是一种有效的交流与表达方式,因此实现思政课话语体系的优化是打通“三进”最后一公里的有效途径。
4.1. 话语主体:实现话语主体间良性互动,增强吸引力与亲和力
高校思政课话语主体包括教师与学生两大主体,增强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实效性,离不开两个话语主体的主动性。首先就是要注重学生的话语主体地位,避免思政课教学的单向灌输,引导学生学会主动思考。学生接受知识是一个知情意信环环相扣的过程,只有在平等交流的师生关系下,通过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才能达到学生对党的理论知识由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到实践认同,党史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效果。因此这既要注重教师的引导作用,也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感受以及接受情况。
学生主体的接受情况,即教学效果是否理想与教师教学话语的表达有很大程度的关联。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要求 [8] 。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要通过教师的思政课话语来呈现出来的,话语表达的问题只是一个表象,核心问题是一个综合能力。在话语表达的背后渗透的是一个人的思想、学识、经验、涵养、能力、水平等因素。因此思政课教师要注重自身话语表达能力的提升,努力把高深的理论用通俗、简单的话语表达清楚,讲出吸引力与思政味道。同时要关注引导学生的内在需求,注重学生话语主体地位,既要有深度又要有温度,发挥师生双方话语的协同,促进“会讲”与“会学”的良性互动,致力于解决真问题,真正实现“进头脑”让学生有所收获。
4.2. 话语内容:坚持理论性与时代性统一,增强针对性与解释力
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要注重话语内容理论性坚守与时代性更新的统一,思政课教学不能只注重其中的一个方面。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发展史是一部经过时代印证的奋斗史,党史教育学习其理论知识的传授是必要的,但也要注意到随着时代发展不断更新其内容。正如恩格斯所提出的,我们的理论是不断发展的理论,“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 [9] 。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之所以在不同时期都能发挥其实效性,关键的一点就在于它始终秉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性原则,在关注时代发展的过程中结合国际国内现实社会环境不断与时俱进,提升自身的解释力。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也要增强其内容的时代性,必须紧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国家战略需要,高校思政工作与学生自身成长成才的需要,加强教学内容、设计理念的针对性、适用性、科学性,为全面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高校思政课实现铸魂育人,学生自身全面发展提供丰富的历史滋养。同时加强内容的针对性,秉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时段和不同群体,有针对性地对党史学习教育的内容进行相应的调整 [10] 。同时与话语语境紧密联系,不断增强党史学习教育的实效性,提高推进实际工作能力水平。
4.3. 话语方式:促进话语表达方式的转化,注重实践性与生活化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在思政课中加强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的通知》中特别强调“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再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中有效提升学生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 [11] 。高校思政课往往通过理论话语的表达进行党史教育的传授,具有话语阐释的体系性、规范性和条理性等优势,但难免过于抽象、笼统和晦涩,不但造成大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困难,还使他们在学习中难以产生个人体验感而缺乏学习兴趣。解决这一问题,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抛弃理论话语书面化的表达方式,将规范化的理论话语转化为学生愿意听、能听懂的生活话语,以生活叙事的方式进行话语表达。
除此之外还要意识到“随着时代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与条件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创新是必然要求。” [12] 在青年大学生已经成为网络使用的主要群体背景下,网络亦成为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主渠道的延伸与补充,成为承载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重要平台媒介。因此,基于课堂教学主渠道,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必然要以网络平台为主阵地,不断拓展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方法,推动融入的技术创新。同时还要警惕网络空间错误社会思潮对当代大学生主流价值观念建构的消极影响,创新话语传播手段,增强网络空间话语的引领力,以党史学习教育捍卫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的话语权,筑牢高校意识形态主阵地。
5. 结语
总之,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的优化是推动党史教育学习的系统而又负责的工程,要注重教师这一话语主体表达能力的提升,增强吸引力与亲和力,注重学生话语主体的内在需求,实现二者之间的平等交流与良性互动。其次还要注重话语内容的守正与创新,与时俱进,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增强话语内容的针对性与时代问题的阐释力。除此之外还要从学生特点出发,借助网络手段创新话语传播形式,实现话语表达方式生活化、实践性的转化,同时还要警惕网络空间纷杂的社会思潮的消极影响,增强网络空间话语的引领力,从而提升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