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生态女性主义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生态女性主义是女性解放和当代生态思想相结合的产物。强调女性与自然之间的亲密的关系和联系,并在此关系下探讨女性与自然,人与自然的深层次的关系。法国女性主义者弗朗索瓦·德·埃奥博尼(Francoise D. Faubonne)最早在《女性主义·毁灭》中提出“生态女性主义”这一词,并提出了男性对女性的压迫与人对自然的压迫之间是存在直接的联系的。因此,生态女性主义是从生态和女性的角度对父权社会和西方机械自然观的批判的。本文从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的视角下认识生态女性主义,从马克思主义的自然主义角度出发,生态女性主义的推崇保护自然,维护生态环境,敬畏生态;从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角度出发,生态女性主义批判父权制的二元对立,争取男女平等,尊重女性,倡导绿色经济等。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角度分析生态女性主义,不仅仅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更是体现了生态女性主义的综合性和超越性。本文是从马克思主义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视角出发,对生态女性主义的思想作出思考。
2. 生态女性主义下女性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生态女性主义(Ecological Feminism)是由女性主义和生态学思想结合产生的,是关于女性的压迫与自然退化之间的关系。生态女性主义认为,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和滥用地球环境有直接的关联性。生态女性主义从女性的角度出发,强烈批判了资本主义父权制对自然和女性的压迫,这样的认知把女性与生态融合,所以生态女性主义者认为,解放女性和解放自然必须同时进行,并通过重视女性的工作,尊重自然,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体。分析探索了妇女在文化、经济、宗教、政治、文学和肖像学中与自然之间的联系,并探讨了对自然的压迫和对妇女的压迫之间的相似之处。这些相似之处包括但不限于将女性和自然视为财产,将男性视为文化策展人,将女性视为自然策展人,以及男性如何主宰女性,人类如何主宰自然。生态女权主义强调,必须尊重女性和自然。
生态女性主义的核心观点是,女性的受压迫与自然的被统治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不管是哪一种的生态女性的观点,是不会将女性与自然的关系分裂开。自然/文化生态女性主义认为女性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的,相比男性,女性是更加接近自然的,而男性是对自然仇视的。反对男性以驯服自然一样驯服女性,指出物质与精神的世界里,充满了女性的特征,表现了女性与自然的共情,与自然融为一体。精神生态女性主义者认为女性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的。反对以男性文化为中心,主宰女性/自然,提升女性的文化精神地位,甚至提倡女神崇拜,为女性运动提供信念和信仰。唯物主义观点将劳动、权力和财产等机构联系起来,作为统治妇女和自然的源泉。米斯(Maria Mies)和希瓦(Vandana Shiva)指出由西方现代世界观引申出的父权–资本主义使白人男性跟自然疏离,唯有把自然/女性作为殖民的对象,作为对接近自然的补偿,她们主张应把自然有她自己的主体性,而人应该把当代科技与知识与古代智慧、传统甚至巫术结合起来,以求重返人的自然性 [1]。即使是社会–构建社会主义的生态女性主义主张削弱女性与自然的联系,但其目的是女性与自然的屈从地位的相互强化,其没有彻底斩断女性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因此,生态女性主义的最核心的观点是女性与自然是有深层的联系的。
生态女性主义认为,女性与自然联系是一种女性的本性与自然本性的重合。在早期生态女性主义者看来,女性可以与生态相联系,很重要的一点是妇女的本性与自然的本性息息相关,尤其是女性原则和“养育”以及“保护”相联系,因此认为女性与自然更加接近,更容易考虑和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生态女性主义学者开始进行了反思,他们认为女性与自然的联系不是在生理和心理方面,而是在社会和文化方面,其中,沃伦认为西方社会的二元对立思维,等级制度和统治逻辑是导致形成男性对女性和自然统治的框架的基础。20世纪70年代,第三世界国家的妇女环保运动兴起,第三世界的生态女性主义理论也出现了,这些第三世界总体上接受了西方生态女性主义的核心主张,但是由于各自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差别,各国的生态女性主义出现了主题和观点的变化。而我国在90年代之前,虽然没有明确的生态女性主义的研究,但是关于妇女问题的研究从改革开放后就一直受到关注。直到90年代,在我国,关于妇女和环境的关系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上得到了突破。
因此,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角度下对生态女性主义思想进行思考是具有现实价值的。生态女性主义是关于自然与女性之间关系的探究,是有关女性的特殊的自然本性与自然的本性之间的联系。从马克思主义的自然主义角度出发研究生态女性主义将有利于重塑女性的天然的性别地位,进而更有利于唤醒人们的绿色生态意识,更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而从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角度对生态女性主义进行研究生态女性主义将有利于批判西方二元的父权制度,实现男女平等,尊重女性等等。
3. 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
关于人的二重属性,一般认为是人的自然属性和人的社会属性,也有人将人的二重性总结为人的物质属性和人的精神属性。虽然这两者的表述不同,但是可以发现人是可以分为两重属性的。当然除了二重属性外,也有学者提出了三重属性,比如,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的易小明曾经提出人的三重属性:类型、群体性、个体性 [2]。这两种说法都有其合理性,但本文将重点放在了人的自然属性和人的社会属性上,并在生态女性主义视角下解读人的二重属性,从而达到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达到和谐的关系。
人的本质问题,在马克思那里就已经进行过了定义,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总和 [3]。而这个社会关系的总和中最根本的关系是生产关系。所以说,人的本质可以说是由最根本的生产关系决定的。而这些生产关系一般就是指人的二重属性中的社会属性。社会上的各种生产关系本质上是社会属性的一部分,是决定一个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因此,对于一个人而言,社会化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但是这不意味着人的自然属性不重要,人的自然属性是人存在的根本,没有人的自然存在就没有人的社会属性,人也是生活在自然中的人。人的自然属性和人的社会属性是截然不同的,甚至是相互对立的,这是这两者之间的差异;但是两者同时又是同一于作为主体的人,这是两者统一和和谐的基础。
3.1. 马克思主义的自然主义
自然主义有许多解释,尤其关于哲学上的自然主义是一个及其庞大的哲学流派,目前比较认可的是美国的自然主义。美国的自然主义主张,自然是一个无所不包的存在,整合宇宙都是由自然组成,自然就是现实,就是存在的世界,不以任何意识为转移,自然的发展具有客观性和规律性的。而马克思主义的自然主义则认为,自然主义强调对私有财产和自我异化的扬弃,最终的目的是为了使人性得到解放和实现对人本质的真正占有。也就是,回归人性本真的自然状态。人是肉体的存在,是自然的一部分,要依靠自然生存,具有自然属性。自然是人作为人的基本,人依赖于自然的存在而存在,自然是人存在的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也就是说没有自然,人便是不存在,也就是人的自然性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基础,没有人的自然便没有人类社会。苏格拉底曾这样表示,人是使用肉体的灵魂的存在;柏拉图也认为人是可感知和理念世界的延伸;托马斯阿拉圭认为,人是肉体和灵魂的统一;而马克思和恩格斯则认为,人直接地是自然的存在物 [3]。因此,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也是人存在的基础,所以,人来源于自然,具有自然性,是受到自然届的限制的。由此可见,人的自然性表明,作为自然存在物的人与自然有着不可切断的联系,是源与流的关系,没有了自然,人就失去了生存下去的天然保障。
3.2. 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
人道主义是一种关注人、尊重人、维护人并且让每个人都过上幸福的生活的关于人的学说。历史上的人道主义可说是多种多样,而各种人道主义之不同,则在于对人的本质的规定不同。但是这样的人道主义其实往往很容易陷入到人类中心主义,而容易忽视对自然的重视。而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开启了人道主义的新视野,主要是表达在人的实践活动与人道主义的联系上,认为人能够能动地改变自然,但是同时也需要尊重和保护自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人是属于自然的,人同样也首先是指人的非动物性,也就是说人摆脱了动物式的欲望,能够产生意识,并用意识来控制自己的欲望的属性。马克思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4] 也就是说明人道主义意味着人处于多样化的社会关系中。也正是这些社会关系塑造了人的自然性。
人道主义是维护人的价值,维护人的尊严的,究其本质是基于人的社会关系的。人是具体的人,人总是生活在各种社会关系中,如,生存关系,夫妻关系,父母关系,性爱关系、同学关系等等,只要是生活在现实中的人,那么这个人就必定是生活在关系当中的。而这个社会关系决定了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生活范围,以及决定其的生活质量。可以认为,一个人社会关系质量的高低以及数量的多寡直接影响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价值的高低。
人道主义是一种人的文化的社会存在。文化是一种超自然的存在,文化的价值在于其超越个人的生命在时间和空间中对人造成影响。文化是人类文明的延续。文化作为前人的直接和间接积累,后人可以在前人的积累的基础下进行文化的发展和创作。实现人类文明的延续。
因此,人道主义是人的非动物性,是一种社会关系,同时也是一种文化存在。可以说,人道主义是构成人的社会方面的尊严和价值的重要部分。
4. 自然主义角度的生态女性主义
人的肉体存在于自然界,自然界孕育出人,并为人提供生存的空间,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没有自然就没有人,人的自然属性是人存在的基础。所以,保护自然便是保护人类自己本身,是十分重要而有必要的。生态女性主义者认为女性本性与自然的本性是息息相关的。特别是女性原则和“养育”以及“保护”相联系,因此认为女性与自然更亲近,天然能更好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
自然生态女性主义者认为,女性在本质上是与自然密切联系的,传统的女性美德具有更少的侵略性、更能持续发展行。而自然生态女性主义者格里芬(Susan Griffin)就曾指出,女性须回到整全的物质/精神合一的岩穴,自然/女性的内在价值不能以文化的实用逻辑取代 [5]。而另外以为激进的自然生态女性主义者玛丽·戴利(Mary Daly)在《妇科·生态学:激进女性主义的元伦理学》更是主张,现代妇科学中,把女性身体的各个部分分为可分析的不同部分,就如同把自然分成不同的生产资源来进行分析,她甚至认为,现代社会的产生的各种污染是导致自然和女性毁灭的重要原因 [6]。而精神生态女性主义者甚至提倡“女神崇拜”,认为女性与自然之间存在着本质的联系。比如,精神生态女性主义者斯塔霍克(Starhawk)认为,女性的身体具有独特性,这是一种大地的信任,为女性提供信念及力量,这些力量包括,内在性(immanence)、相互性(interconnection)以及慈悲的生活方式(compassionate life style )。而在2011年,郇庆治发表了关于西方生态女性主义的论评,在论评中,他认为,西方生态女性主义在很大程度上是传统女性主义的时代拓展和理论综合,是新一代的女性主义,更明确地集中于应对生态环境这一时代性难题 [7]。
不管是自然生态女性主义还是精神生态女性都从女性与之间的本质联系出发,认为女性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提倡女性的自然价值,认为现代社会的生态环境破坏跟现代工业直接相关,甚至精神女性主义还提出了恢复“女神崇拜”,认为恢复原始的女神崇拜将不仅有利于女性地位和自然价值的恢复,更是有利用保护女性和保护自然。因此,从人的自然属性角度看,生态女性主义的一些观点是关注人类的自然生态保护的,尽管其中有一些比较极端的“女权主义”色彩存在,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生态女性主义从来就没有仅仅只是为了女性权益而出发,生态女性主义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恢复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价值,更是将女性的利益与自然的利益相捆绑,将女性价值和自然的生态恢复放在同样重要的位置。
因此,可以认为生态女性主义(ecofeminism或ecological feminism)强调女性与自然的联系,认为女性受到的压迫和自然退化之间存在联系。生态女性主义者还从自然控制和物种之上的理论进行了批判。因此,生态女性主义相信导致女性遭受压迫和支配的社会行为与人类滥用自然资源和破坏生态环境有关的,生态女性主义从本质上是将维护自身权益和保护自然,尊敬自然,敬畏自然相联系的。所以,生态女性主义本质上是契合自然主义的。
5. 人道主义的生态女性主义
人道主义是一种关注人、尊重人、维护人并且让每个人都过上幸福的生活的关于人的学说。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是针对资本主义下的不人道的行为的批判,主要是指资本主义制度下不尊重人,忽视人的价值的行为的批判。生态女性主义将自然价值与女性价值相联系,以女性的角度去解决自然的问题,以达到女性与自然的和谐,并最终到达人与自然的和谐,不仅仅保护和尊重自然生态环境,更是尊重女性的本身。
而生态女性主义正是持着反对这样的畸形的习俗、文化、规定、制度的政治与生态活动。而人作为社会的人,是社会中的能动主体,更是社会的享有者,人应当是对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的。生态女性主义的政治性在,女性对资本主义下的西方二元等级对立的父权制度,生态女性主义的生态性在于,女性将维护自身权益同时坚持维护自然生态。生态女性主义的政治性在于,二元的父权制度,实现男女平等,尊重女性等等社会行为。
社会主义——建构主义生态女性主义主张削弱女性与自然之间的联系,以避免女性与自然的屈从地位的相互强化,主张构建社会建构的女性——自然的关系。虽然,社会主义——建构主义的生态女性主义主张削弱女性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但是并没有斩断女性与自然的联系。社会主义——建构生态女性主义的主张主要是为了避免女性与自然的地位遭到进一步的压迫而提出的。比如,孙志海则认为,多罗西·丁内斯坦(Dorothy Dinnerstein)主张,废除“大机器社会”,反对贬低女性和自然的行为,反对性别二元制的思想,主张结束对女性和自然的剥削和压迫 [8]。而社会主义生态女性主义者,玛利亚·希瓦(Vandana Shiva),认为西方的资本主义父权制让西方的白人男性远离自然,成为了自然的对立面,因此,只有将女性与自然联系,进而接近自然,并重视人的自然性,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不管是社会主义——建构生态女性主义还是社会主义生态女性主义都是主张从人的社会方面,即社会关系角度出发对女性与自然关系的进行调整,进而实现尊重女性和维护自然的重要目标。而这两者主要是通过以下的方式进行的:
强烈批判父权制世界观和二元式思维方式。从现存的社会制度,社会形态来看,无疑男性是对地球、自然和女性的剥削者,而男性的统治被称为父权制。尤其是当社会上的大多数人都接受了男性本就应该统治女性的价值体系的时候,父权制逐步成为统治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结构。而西方父权制的核心是性别的二元论,它是基于男性和女性的区别基础上的,将人和自然对立起来的。因此,二元对立的父权制不仅仅剥削也压迫女性,更是剥削和压迫女性,是造成自然破坏的重要原因。
尊重女性的地位。生态女性主义者普遍持的态度是,在现在社会中,女性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从自然生态女性主义和精神生态女性主义的对自然的崇拜和对女神的崇拜到社会主义——建构主义生态女性主义和社会主义生态女性主义从社会关系方面对女性与自然的关系进行调整,主张从绿色环境运动和女性主义运动出发,研究女性与环境,女性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建构和弘扬女性原则、女性精神、女性文化作为解决生态危机和实现妇女解放,进而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达到重视女性,尊重自然。
将自然的解放和女性的解放紧密联系在一起。父权制下的经济、政治、文化、制度是导致男性对女性压迫和人类对自然压迫的根源,而女性与自然的联系具有天然的自然本质联系和深厚的历史和文化,这使女性压迫和自然压迫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因此,生态女性主义反对父权制,注重女性与自然之间的联系,那么女性的解放和自然的解放必定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生态女性主义通过提倡改变社会的习俗、文化、规定、制度,进而促进女性的经济、政治、文化、宗教等方面的全面崛起,此外生态女性主义将女性的解放与自然的解放结合到了一起,因此,女性在经济、政治、文化、宗教方面的解放必定也会促进自然的解放——人类对自然的保护、尊敬、敬畏。因此,生态女性主义不仅有效适应了现代社会,也有效适应了保护自然、适应自然,更是有效批判二元的父权制度,实现男女平等,尊重女性。这在本质上是契合人道主义的本质的。
6. 结语
通过从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的视角出发,生态女性主义的关于女性与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思想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核心价值的。对于自然的是持保护、尊敬、敬畏的,对于社会也是有自身的理论和实践贡献的,批判父权制,尊重女性等等。因此,生态女性主义从马克思主义的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出发,可以发现其具有非常大的自然价值和社会价值。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女性对于中国的自然生态和社会建设上应当是作出更加大更加多的贡献的,但是在现实中,在关于自然保护方面,中国的女性经常缺席中国的自然生态环境保护过程,对于中国的生态环境保护经常集体失声;关于社会建设方面,中国中西部的落后地区,在学习,生活上,女性依旧面临歧视,即使是中国的东部发达地区,女性依旧面临着许多隐性的歧视。所以说,作为中国人口组成的重要一部分,不管是从自然主义还是人道主义角度出发,中国女性应当受到更多的尊重,中国女性应当为社会公平正义贡献自身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