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马克思的哲学体系把实践观放在首位进行阐释,并解释了全部生活在本质上都是实践的。马克思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要的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引领时代变革的重要理论基础。马克思在辩证分析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等人的实践观理论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科学的实践观,使其呈现出辩证性、批判性、实践性等特征。本文通过对马克思实践观的起源、科学内涵和当代价值的研究来论述马克思实践观,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理论依据。
Abstract:
Marx’s philosophy system puts the concept of practice in the first place and explains that all life is practical in essence. Marxist concept of practic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Marxist philosophy and an important theoretical basis for Marxism to lead the change of the times. On the basis of dialectical analysis of Kant’s, Hegel’s and Feuerbach’s theory of view of practice, Marx gradually formed a scientific view of practice, making it dialectical, critical and practical. This paper discusses Marx’s concept of practice through the study of its origin, scientific connotation and contemporary value, providing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building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realizing the Chinese Dream of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1. 引言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基石,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和其他理论派别最大的不同,因为有了实践才创造了人本身和人的价值,人类文明才得以延续和发展,任何理论成果的科学性都需要在实践中去检验,马克思在康德、费尔巴哈、黑格尔等人的实践观辩证思考的基础之上,根据当代背景和现实社会的基础上构建起了自己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的大厦,具有极强的科学性和全面性,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正确认识与应用,可以解决当代中国社会,乃至世界各国的矛盾。基于此,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核心,坚持实践的创新底色,探索马克思实践观在中国发展道路上的当代价值,永葆社会健康发展的活力。
2. 马克思实践观的来源
2.1. 康德的实践观
康德的“哥白尼式革命”对其实践观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在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中提出了刺激感官的对象“物自体”后,德国古典哲学的研究就从“本体论”转向“认识论”,他认为感性是一种具有主动性的接受能力,并且“物自体”是不可知的,而人只能由外物通过感官传递到人脑的表象并不是真实世界,人类只能认识“现象界”。由此,康德在他的著作《纯粹理性批判》中首次提出了自由的概念。康德在讨论人类道德活动的基础是,使用了狭义的概念,他认为道德实践的基础不是感觉或感情,而是纯粹的理性,纯粹理性在一定意义上被理解为自由 [1]。从本体论的角度看,自由就是不受任何外在事物决定的存在,他认为人是自由理性的人,人是意志的主体,所以只有人才是实践的主体,只有自由的人才能自愿地行善,而不是被迫行善。因此,存粹理性实践和自由、自律都是相互贯通的。自由、自律都是以自身为目的的行为活动,只有善良意志符合人的自由这种特征。所谓善良意志,就是以善本身为目标的意志,康德认为,人类的自由意志之中,有一种趋向善而避免恶的意志,因此他认为,善良意志就是绝对自由的,是为了个人自由而自由的,而人想要获取真正的自由必须在实践理性的支配下和在道德规则的决对命令之下才能实现 [2]。康德在其实践哲学理论中证实了实践的自由性和人类活动的实践性,是对前人理论成果的超越,是哲学史的巨大变革。
2.2. 黑格尔的实践观
黑格尔作为德国古典理性实践观名声显赫的代表人物,其哲学体系及其庞大,涉及范围十分广泛,理论内容尤其丰富,对德国古典哲学做了系统、全面的阐释。黑格尔对“认识理念”和“实践理念”进行比较,认为实践是高于理念的,认为实践的理念比认识的理念更具绝对现实的资格,因此更加高级。《逻辑学》是继康德证明实践理性高于理论理性之后的又一确证。黑格尔在他的著作 [3] 中揭示了实践活动的形式和内容,他认为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劳动”,将劳动引入实践是他实践观的突破性进展。他还将生产技术劳动归纳到实践的范畴之内,劳动实际上是人有目的的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所以他为马克思的劳动创造人本身观点提供了重要的启发。黑格尔在扬弃康德实践观的同时,也对整个近代西方哲学思想进行扬弃,他的实践观实际上笼罩着唯心主义的阴影,黑格尔摒弃了自由是外化形式的精神特征的观点,认为精神在与自然对立的情况下取得自由。然而精神取得自由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主观精神是通过理解自身而取得自由的过程,客观精神是通过创造客观世界而取得自由的过程,绝对精神是通过自我存在和自我创造的统一来取得自由的过程。在《逻辑学》一书中,黑格尔认为一切事物都是推论,他以纯思辨的方式把事物发展过程比奥数为行动的推论过程,所以他认为实践活动仅仅是以自己的观念来实现的,而客观也只是精神的自我异化。
2.3. 费尔巴哈的实践观
费尔巴哈的哲学思想在德国古典哲学中占据的不可动摇的地位,费尔巴哈哲学对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唯心主义理论进行批判,逐渐建立起他的哲学体系,他摒弃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理论,认为人不旦是具有理性思维的人,而且把人拉回人间来研究现实的人,认为人也是具有感性思维有血有肉的人。他还认为只有人才有思想,动物是不存在思想的,“思维是人的本质的必然的结果和属性”这不仅批判了唯心主义观点,还批判了将意识和物质割裂开的一元论,在此基础上创立了人本主义思想 [4]。他思想的发展是从信仰上帝和学习神学开始,之后进入到理性阶段信仰黑格尔的唯心论,一段时间后对黑格尔产生了质疑,开始了费尔巴哈思想新的研究阶段,开始批判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理论,建立自己的唯物主义理论体系。在费尔巴哈眼中,实践是类似于吃、穿、住、行等感性活动,他认为的实践是感性对象主体的活动,生存是人最基本的需求,而实践就是用来满足人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而从事的活动,所以,费尔巴哈并没能正认识人的本质。但他用有无思维把人与动物区别开来,他认为人与动物有根本性的区别,不同的是,人类具有意识和自我意识,人是感性和理性的统一体,可以认识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
在费尔巴哈看来,人不来源于上帝,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因此否定了神学和唯心主义。所以费尔巴哈十分注重感性认识,尽管他并没有否认人的理性认识,但存在的片面性还是无法避免,他没有从辩证的角度看待社会,仅从自然入手必然会造成历史的局限性,导致仅仅依靠感性的活动无法发挥对社会的进步作用。所以,费尔巴哈的实践观是感性的实践观,形成了感性直观的唯物主义思想。
3. 马克思实践观的科学内涵
3.1. 实践是人的社会生活的本质
马克思认为他所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实践观与唯心主义实践观有着本质的区别,实践的本质就是人的活动,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所以他认为认识的最终归宿就是实践。在《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实践一词出现的频率极高,在马克思的所有哲学思想中,都将人作为他哲学体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类在不断的改变、创造生存环境,环境同样也在为人类提供生存场所和生存物质,因此二者是不可分割的 [5]。
马克思指出,如果作为实践主体的人不与周围人形成多种社会关系,那么人的本质也将无法体现出来。所以,马克思认为,世界是一个属人的世界,人类在实践的基础上与整个世界发生关系,通俗来说这个世界就是主体客体统一的世界。马克思把实践当作是物质和意识、思维和存在进行沟通的中介,人类依靠其能动性,不断对世界进行开拓、创造和改变,借此来探究出人与世界之间的矛盾。人类实践活动停止了,那么人类历史也就成为虚无缥缈的存在。
3.2.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马克思认为,主观和客观相统一的就是真理,人类认识正确与否,理论无法解决,需依靠实践去解决,所以人类就是不断的在实践的过程中验证自己的认识是否正确、是否具有真理性。而真理又是一个因历史、社会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不是一尘不变的,真理也在不断更新,因此,马克思的实践观超越了以往的哲学观念,终结了永恒真理,使其具有不确定性。实践的直接现实性是唯一可以连接主体、客体的的“桥梁”,因此,必须把主观认识转化为客观现实,并在现实中展现理论和认识。也就是说,人们遵循一定的认识去实践,才能引出实践的结果。也正是因为这种“桥梁”式特性,人的主观思维才能对事物发展起良性的促进作用,才能对客观事物作能动的反映。
此外,马克思主义哲学解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通过解释实践和真理的关系,以及实践对检验真理有何作用为基础的,那必定会的出两个结论:第一,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第二,实践是人所特有的活动。那如何理解“标准”呢?从现实意义上来说标准只能作方法、手段和途径。总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之中的标准的意义就是方法、手段和途径,所以可以理解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方法、手段和途径”。
3.3.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的首要观点,马克思实践观的创立使马克思与旧唯物主义彻底划清界限 [6]。最初人类为了满足生存需要,是最先学着使用工具的,通过工具从自然界获取物质和资源,因此与自然界形成一定的关系,在与自然界形成关系的过程,就是人类实践的过程和发展的过程。但是,人类在不断改造外在的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在改造自身。因此,人类通过实践也在不断创造这人类社会关系。
人类的社会生活就是在实践中创造的,经济可以是实践的、政治可以是实践的、文化也可以是实践的,如果没有实践,那必然无法进行相应的经济、政治、文化生产。历史是需要创造的,历史不是凭空搭建起来的,需要人类的能动性去创造。显然,因为人类的能动创造,人类不会像过去那样盲目实践,而是懂得思考,打破常规定律,不再为了生产而生产,而是为了生活更加幸福而有目的的生产,人类生活变得更加舒适,幸福感在不断提升,
4. 马克思实践观的当代价值
4.1. 指引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人是历史发展的主体,在发展的长河中,追求人自身的自由是尤其重要的,正是这样,马克思实践观改造社会的人文价值的意义才得到体现。马克思在研究人的发展时,是从历史的角度失去探讨的,历史是随着资本扩张而发展的,而人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所以如果当今社会是因为这样的原因发展下去的话,人必然不会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发展的本质就变成了资本的扩张 [7]。因此,要探索一条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出路,那就是人类生命的本质——生产性。那么人类的发展最终取决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的发展。马克思说,为了进行生产人与人之间产生了一定的联系和关系,所以,实践不仅是人与人建立关系的基础,也是人与社会发展决定力量。人类通过实践不断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人类也通过实践改造人类自身,不断发展壮大自己,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4.2.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马克思实践观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文明理念,对我国现阶段实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的阶段,是与实践相结合的必然产物。马克思认为,人的实践涉及到自然首先表现为自觉目的性,他将这种理性活动改造成人的活动,人自觉的利用一定的手段、方式和方法去达到自己的目的。社会生活和人的本质都是实践的,因此要强调人的能动性,实践是认识来源、目的和发展的动力,更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8]。因此人要利用好各种技术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持生态平衡,维护社会关系,促进资源可持续发展。现如今的自然环境已不堪重负,资源和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性问题,如果还像曾经一样无尽索取,必定会威胁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因此,人们更应该立足于时代发展前沿,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尊重客观规律,不断在实践中认识和检验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