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经问世,就立刻引起了马克思主义学界的广泛重视,特别是其中关于异化问题的论述更是直接促成了一场持续不断的、重新理解马克思哲学中人道主义思想的研究热潮 [1]。在马克思看来,人同动物的区别关键在于自由的劳动,但是随着资本社会的发展,人从事劳动的目的演变为满足自身对于产品的追求,即劳动者不能自由的从事劳动,也不能通过劳动得到自身的发展,从而成为一种被强迫的、消极的劳动,这就是异化劳动。对于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可以从劳动的本质化特征、异化劳动的具体表现形式、异化劳动是私有财产的本质三个方面进行探讨及分析。探析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对于分析和解决当代中国存在的异化劳动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2. 劳动的本质
对于劳动,马克思是这样定义的:“劳动的产品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的、物化的劳动,这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劳动的现实化就是劳动的对象化。” [2] 所谓劳动的对象化就是指,一方面工人劳动的结果、产品和具体化的物质,作为有形有象的对象供人使用,这个对象是工人劳动的成果,是工人生命的具体化表达。另一方面,劳动的对象化指的是工人的劳动过程,也就是工人的生产过程,是工人展现自己生命力的过程。所以马克思说:“劳动是人在外化范围之内的或者外化的人的自为的生成。” [2]
2.1. 人具有主体能动性
劳动对象化特性的原因在于人的对象化本性。对象化活动能够实现,是因为人是具有主体能动性的和感性的人。人的主体能动性是人的生命冲动,从最基础的生理需求(例如吃、喝、生殖等)到更为高级的对人生目标的规划和设想,都体现着人的主体能动性。主体能动性推动着人去满足生命冲动,并且要在对象上实现这些生命冲动。因此,对象化活动是以人的能动性为基础的,所以能动性也是人劳动的基础,马克思说“人通过自己的外化把自己现实的、对象性的本质力量设定为异己的对象” [2],也是这个意思。
2.2. 人具有感性
同时,人也是具有感性的,感性就是感受刺激的能力,马克思说:“人作为对象性的、感性的存在物,是一个受动的存在物;因为它感到自己是受动的、所以是一个有激情的存在物。” [2] 人的感性是很重要的,因为这种感性证明人自己生命冲动的真实性和外部世界的真实存在,所以只有现实感性的对象上确证的劳动,才是真实的和现实的劳动,因为“人有现实的、感性的对象作为自己本质的即自己生命表现的对象;或者说,人只有凭借现实的、感性的对象才能表现自己的生命” [2]。
人的主体能动性和感性是人对象化活动的基础,也是人劳动的前提,所以劳动一方面是出自人的能动性,也就是出自人自己的生命冲动的活动,另一方面也是需要在外边世界中进行的活动,是要能把劳动物化为具体结果、产品和物的活动。
3. 异化劳动的表现形式
在哲学上,异化指的是主体发展到了一定阶段,成为了对立面的以及力量。在马克思的异化观发展过程中,他首先是站在唯心主义哲学的立场上探讨自然异化的问题,受费尔巴哈的宗教异化观影响后,转向了政治领域。后又受赫斯的金钱异化观的影响,开始转向经济异化的研究方向,即思辨领域走向现实世界。黑格尔早期对“机器”造成的劳动异化分析和经济学思想中的劳动价值论等理论都启发着马克思将异化与人的劳动相结合。最终在《手稿》中,马克思提出了重要的异化劳动理论。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一种对象性活动,也就是人和对象之间的活动,因此劳动的本质是人和对象之间的一种关系。当这种关系发生异化时,劳动就异化了,形成了异化劳动,它具体展现为人与劳动对象、人与劳动过程和人对人的异化。
3.1. 人与劳动对象相异化
从人和他的劳动对象的异化关系层面说,马克思认为,在异化的劳动中,工人在双重向度上成为自己对象的奴隶,“首先,他得到劳动的对象,也就是得到了工作;其次,他得到了生存资料。因此,他首先是作为工人,其次才是作为肉体的主体,才能够生存” [2]。在原本的劳动关系中,工人劳动的对象和结果是作为确证工人生命本质的对象,但是,在异化的劳动关系中,原本作为确证生命本质的劳动对象,现在颠倒并异化成了唯一目的,这个对象降格为了单纯满足肉体需求的对象,并且工人的全部劳动都仅仅是为了确保获得这个对象,以此才能获得生活资料以保证基本生存。劳动就成为了工人谋生的手段,工人就成了满足肉体生存的被迫劳动的异化的人。马克思还认为,这种对对象的异化关系,“同时也是工人对感性的外部世界、对自然界——异己的与他敌对的世界——的关系” [2]。这是因为,工人在异化劳动中既没有从感性世界中获得生存资料,也没能从自身劳动创造的对象那里满足自己的生命需求,因此世界对他来说就是敌人,是外在的存在。
3.2. 人与劳动过程相异化
“劳动的对象是人的类生活的对象化”,同劳动对象的异化同时也是人类生活和生命的异化,其结果是“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类本质相异化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当人同自身相对立的时候,他也同他人相对立” [2]。异化劳动使人和自己对立,这首先就表现为在异化劳动关系中,工人的劳动过程本身也是异化的。马克思描述了异化状态中工人的劳动状态:“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摧残折磨、精神遭摧残。”因为工人在异化劳动中是强制劳动而非自愿劳动,他不仅不能从劳动过程中不能感到满足,反而在劳动中被压迫和剥削,劳动成了对他自己的否定,构成了对自己的消灭。所以马克思认为,在异化劳动中由于劳动只作为满足生物需求的手段,“异化劳动把自主活动、自由活动贬低为手段,也就把人的类生活变成维持人的肉体生存的手段”,人的类生活就成为了动物式的生存,工人被降格为了动物并且觉得自己只是动物,“人(工人)只有在运用自己的动物机能……的时候,才觉得自己在自由活动,而在运用人的机能时,觉得自己只不过是动物。动物的东西成为人的东西,而人的东西成为动物的东西”。现在资本主义时代是异化劳动展现到顶峰的时代,它的极端情况在于,“劳动的现实化竟如此表现为非现实化,以致工人非现实化到饿死的地步”。工人把自己的全部时间都用于满足自己的生物需求,但即便如此,他仍然无法满足最基本的生物需求。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实现人生命的劳动成为了生命的敌人,劳动不仅不创造生命甚至消灭生命。
3.3. 人与人相异化
异化劳动同时还使人和他人对立,这表现为在异化劳动关系中,不仅工人(无产者)是异化的,资本家同样也是异化的。马克思说:“卖淫不过是工人普遍卖淫的一个特殊表现,因为卖淫是一种关系,这种关系不仅包括卖淫者,而且包括逼人卖淫者——后者的下流和无耻尤为严重——因此,资本家等等也包括在卖淫这一范畴中。” [2] 异化劳动的本质是一种关系的异化,这种关系既包含人和对象的关系,也包含人和人的关系,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看似对敌对的关系,不过是异化关系的一个环节和体现,“凡是在工人那里表现为外化的、异化的活动的东西,在非工人那里都表现为外化的、异化的状态”。资本家或许占有生产资料和工人的劳动成果,并且通过这种占有而获得了某种富足,但他同样是异化的。首先,资本家不像工人那样劳动,因此他失去了对象化自己生命力量的过程,他以为免除劳动是一种祝福,但本质上却是一种诅咒。其次,资本家占有工人的劳动成果,但这种占有是强行的,他不能在这个对象上获得自己生命的确证,因为这个对象不是属于他的对象。虽然资本家可以通过这种强行占有保证基本生存,但其代价是资本家成为了工人的奴隶,因为是工人在维持异化关系,也就是说工人在生产资本家,没有工人的资本家甚至无法生存:“通过异化的、外化的劳动,工人生产出一个同劳动疏远的、站在劳动之外的人对这个劳动的关系。工人对劳动的关系,生产出资本家……对这个劳动的关系。”
从《手稿》中的异化劳动理论的内容来看,马克思的基本思路是:从对“人的产品异化”这一异化现象的分析出发,由浅入深,由表入里,最后揭示出异化现象的核心或本质一人与他人的异化 [3]。在异化劳动关系中,资本家和工人都是异化的,同时,他们又以这种异化关系的态度对待对方和外部世界,所以马克思说:“在劳动异化的条件下,每个人都按照他自己作为工人所具有的那种尺度和关系来观察他人。”引文中的这个“尺度和关系”正是异化劳动的关系。在异化关系中,包括资本家和工人在内的所有人,都不仅把他人而且把自己当作工具使用,当作促进劳动的消耗品使用,并且劳动本身也是被作为工具对待的,它的目的仅仅在于满足需求,而不是作为生命力量的确证。但是,由于工人的劳动成果具有多种多样的形态,维持就必须把这种多样性抽象化为某种单一的东西,方便使用,其结果就是,劳动成果的丰富性被抽象化为了价值,而价值呈现的具体样态就是资本——私有财产。
4. 异化劳动是私有财产的本质
马克思在阐述了异化劳动的具体表现形式之后,进一步探讨了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之间的关系,他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不可分割。由于资本家无法直接从工人的劳动成果中获得自己生命的确证,因此他就必须把工人的劳动成果转化为一般等价物,将具体的劳动成果抽象化,以此满足资本家自己的生命需求。而这个被转化了的抽象的一般等价物就是货币,它同时就作为私有财产的直接证明,成为了资本家最大的和唯一的目标。所以,在异化的劳动关系中,“这一关系的产物或必然结果是非公人对工人和劳动的财产关系。私有财产作为外化劳动的物质的、概括的表现,包含着这两种关系:工人对劳动、对自己的劳动产品和对非工人的关系,以及非工人对工人和工人的劳动产品的关系” [2]。从引文可以看出,马克思把私有财产界定为劳动外化的、物质的表现,由于导致私有财产产生的劳动是异化劳动,因此私有财产必然地包含和体现为异化劳动的两种关系。
4.1. 工人及资本家眼中的私有财产
马克思从工人和资本家这两个不同主体出发分析了私有财产的特性。在以工人为主体的视角中,工人的一切活动和社会关系都以私有财产为中心。工人的劳动及其劳动产品成为赚取私有财产的手段,因为工人已经无法通过劳动及其产品获得对自己生命本质的确证,因此他只能通过出卖自己的劳动以及劳动产品的方式,将之转化为一般等价物,以确保生命的继续。工人对待社会,即对待资本家时同样处于以私有财产为目的的关系中。换言之,在工人眼中,资本家同样不作为人存在,而是工人自己获得私有财产的手段或工具,在这种关系中,工人同样失去人性。私有财产成为了最高和唯一目的,这在以资本家为主体的关系中更为明显。在资本家的视野中只有资本,一切对象如果不能转化为资本那就是无价值的,因此就是不存在的,就如马克思所说:“经营矿物的商人只看到矿物的商业价值,而看不到矿物的美和独特性。” [2] 同样,一切人(不仅是工人也包括资本家自己)在私有财产的关系中,其价值都由资本来衡量,人的人性被狭隘化为有用性,即创造价值的能力,除此之外,人一无是处。
4.2. 私有财产的两个向度
除了对工人和资本家这两个主体的分析外,马克思还对私有财产本身进行了两个向度的分析,他写道:“私有财产一方面是外化劳动的产物,另一方面又是劳动借以外化的手段,是这一外化的实现。” [2] 私有财产的这两个向度,可以视为劳动的对象性特征异化后的结果。劳动是一种对象性活动,人首先通过劳动活动把自己的生命力量对象化为具体物质,再通过这个物质确证自己的生命本质。在这个过程中,劳动本身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人劳动是为了使其生命力量对象化,劳动成果和劳动对象的使命是反过来确证劳动活动和人的生命本质。但在异化劳动中,劳动本身目的和手段的统一性被私有财产剥夺和取代了,私有财产成了对象活动的目的和手段,一方面,私有财产被当作劳动(一切活动)的目的,“私有财产是外化劳动即工人对自然界和对自身的外在关系的产物、结果和必然后果”,工人的劳动根本上是为了私有财产的对象化,而生命本质的对象化成了次要目的。另一方面,在异化劳动中,私有财产又是劳动借以外化和实现的手段,它提供劳动的生产资料和劳动条件,并通过劳动实现自己的增值。异化劳动既导致了私有财产的产生,又因私有财产的出现而产生,与之同理,私有财产既产生了异化劳动,同时它也产生于异化劳动 [4]。换言之,私有财产同时把自己作为手段和目的,在创造自己的同时使用自己。但与劳动不同,私有财产在本质上仅仅是劳动的结果,因此私有财产始终不能完全地确证人的生命,并且,当私有财产在异化关系中成为唯一目的时,它不仅不能确证人,相反会压迫和消灭人。
4.3. 私有财产与工资
由于无法从劳动产品中获得生命确证,资本家以工资作为补偿提以确保工人维持生存。但是,“工资和私有财产是同一的,因为用劳动产品、劳动对象来偿付劳动本身的工资,不过是劳动异化的必然后果,因为在工资中,劳动并不表现为目的本身,而表现为工资的奴仆” [2]。工资不过是私有财产的一种表现形式,工资本身是私有财产自我增值的手段,但在异化劳动中成为了工人劳动的目的,因此工人或许可以通过工资维持生存,但在本质上不能确证生命本质。也正是因为工资在根本上与私有财产是同一的,私有财产又是异化劳动的结果,因此提高工资“无非是给奴隶以较多的工资,而且既不会使工人也不会使劳动获得人的身份和尊严。”提高工资不仅不能补偿工人生命本质的缺失,甚至还会在一定程度上作为资本家掩盖异化现象的手段,给工人以心理上的误导。其后果就是,工人误把工资作为劳动正确的和唯一的目标,试图以加倍努力的劳动弥补生命本质的缺失,最终沦为资本运作的工具。
关于工资,私有财产和异化劳动的关系,马克思明确指出:“工资是异化劳动的直接结果,而异化劳动是私有财产的直接原因。因此,随着一方的衰亡,另一方也必然衰亡。” [2] 也就是说,消除对人的压迫是不可能以改善工资这一方式实现的,而只有通过消灭异化劳动这一根源才能达成。消灭异化劳动也就意味着消灭私有制,意味着推翻不合理的政治制度,因此也意味着社会革命。在马克思看来,只有工人能胜任这场革命,“社会从私有财产等等解放出来、从奴役制解放出来,是通过工人解放这种政治形势来表现的,这并不是因为这里涉及的仅仅是工人的解放,而是因为工人的解放还包含普遍的人的解放” [2]。工人与资本家的矛盾本质上是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人和自己劳动的矛盾。因此工人解放意味着他的对象、自己的解放,意味着资本家的解放,意味着社会整体的解放。
5. 结语
在人类主体的努力下,他们通过劳动创造了一个新的现实物质世界。但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人们在这个世界逐渐丧失了作为主体应该具有的一切。人类主体应该具有的权利颠倒地表现为资本—物的一种支配权利;人失去了自己,却让自己的创造物——资本获得了生命、这就是人的劳动本质的异化 [5]。总而言之,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异化劳动理论贯穿于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各个领域,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为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三部分内容的有机统一和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深刻内涵具有独特的意义,在整个马克思思想体系中具有极大的理论价值和重要地位。同时,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的深刻剖析对于我们理解当代的许多社会问题提供了很好的视角。对于当代社会,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中的有关工人劳动的论述及劳动与资本的关系等思想,启示我国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就得做到以人为本,大力发展生产力积极改善生产关系。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新研究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为解决当前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寻求解决方案,为人类的劳动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