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乡村文化自信的生成逻辑、提升路径和价值意蕴
The Generative Logic, Promotion Path and Value Implication of Rural Cultural Confidence in the New Era
摘要: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进入新时代,提升乡村文化自信的重要性越发凸显,其既是文化强国的一项重要战略,也是引导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本文对新时代乡村文化自信的生成逻辑、提升路径和价值意蕴进行探析,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梳理了传统乡村文化的继承、乡村革命精神的弘扬、先进文化的培育和乡村风貌的坚守构成的乡村文化自信生成逻辑,阐明了以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推进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增强村民文化主体意识和加强城乡文化的交流与互动为手段的乡村文化自信提升路径;揭示了以实现乡村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和为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提供精神动力为内容的乡村文化自信价值意蕴。
Abstract: In the report of the Party’s 20 National Congress, it is proposed to promote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and self-improvement, and cast new brilliant socialist culture. In the new era, the importance of improving the self-confidence of rural culture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prominent, which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strategy for cultural power, but also an important force to guide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cultur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generation logic, promotion path and value implication of rural cultural confidence in the new era, and combs the generation logic of rural cultural confidence composed of inheriting traditional rural culture, promoting rural revolutionary spirit, cultivating advanced culture and sticking to rural sty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ways to enhance rural cultural confidence by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mainstream ideology, promoting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rural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enhancing the villagers’ consciousness of cultural subject and strengthening the cultural exchange and interaction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This paper reveals the value meaning of rural cultural confidence which is based on realizing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rural material civilization and spiritual civilization and providing spiritual power for realizing the modernization of rural governance.
文章引用:李聪颖. 新时代乡村文化自信的生成逻辑、提升路径和价值意蕴[J]. 社会科学前沿, 2022, 11(12): 5325-5332.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2.1112725

1. 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关于发展文化的一系列讲话,多次提出文化自信问题,并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突出了文化自信的重要性。2022年10月16日,党的二十大在北京召开,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 [1]。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国运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包含着方方面面,其中乡村文化便是重要一环。乡村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柢,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革命文化的母版,也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根本依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与乡村文化自信密切相关。然而,进入新时代后,乡村文化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呈现衰落痕迹,城乡发展的不均衡间接影响乡民价值观发生改变,出现对现代化渴望以及对本身文化的否定、同化甚至破坏的现象,实际上这些现象都反应出乡村民众在乡村社会转型时期对于乡土文化自信的缺失 [2]。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征途上,要提升农民群众的乡村文化自觉意识,坚定农民群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我们应当理解乡村文化自信的生成逻辑,探寻乡村文化自信的提升路径与价值意蕴,从而发挥乡土文化自信的重要功能,为实现乡村振兴凝聚精神力量。

2. 新时代乡村文化自信的生成逻辑

梁漱溟曾说:“中国文化以乡村为本,以乡村为重,中国文化的根在乡村。” [3] 绵延五千年的中华文化发轫于乡村,乡村文化是中华文化之起源。乡村文化自信不是对自身文化的盲目自信与崇拜,而是在理性认知的基础上,对乡村文化中蕴含的处处闪耀着真理光辉的中华文化的自信。

2.1. 传统乡村文化的继承是历史发展的实然逻辑

传统乡村文化是来自民间,由群众自发组织,自创、自编、自导、自演而成,逐渐流传下来的反应农民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的乡土文化,是维系乡村文化秩序和乡村社会关系的重要纽带。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乡村文化汲取着传统优秀文化精华和养分,自我滋养并成长壮大。在传统农耕社会,儒家的伦理道德对社会治理和个人伦理道德的教化发挥了不可小觑的作用,忠君国、孝父母、敬师长、睦宗族、和乡邻等伦理观一代又一代的传承着,正是在这样一个平衡的社会里,传统得以延续,礼得以普及和维持。也就是说,礼治的根基是传统,而传统的土壤是乡土社会的平衡。此外,道家的哲学精髓、法家的法治原则、墨家的逻辑思维也都对维系农耕社会的和谐稳定发挥了重要的效能。对处于社会转型期出现的思想动荡现象具有控制作用。传统农耕社会的农务、天文、水利、医学技术在相比原始社会都取得巨大进步,这些科学技术的应用在当时也带来人民生活条件的改善与思想观念的革新,对传统科技文化的理性认同有助于增强农民对自身身份和所处环境的认同感,进而在全球化进程中持有民族自豪感。并且,传统乡村朴素的自然观念认为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传统农民明白“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的道理,乡村贤哲也对“天人关系”、“人地关系”有着深刻的认识,对当今生态保护观念淡薄,企图征服自然、凌驾一切的观念有教化和矫正作用 [4]。上述的优秀传统乡村文化还有很多,它们蕴藏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中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其思想精华已经内化为中国人独特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方法,它们以静默的方式展现着农耕文明的智慧,在代代相传中彰显出乡村文化深厚的文化底蕴。文化具有继承性,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是新时代乡村文化生生不息,源远流长的历史根基,是历史发展的实然逻辑。

2.2. 乡村革命精神的弘扬是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谁赢得了农民,谁就会赢得了中国,谁解决土地问题,谁就会赢得农民”。中国共产党领导开展了多次土地改革,改革政策对农民土地利益的维护极大的调动了农民们的参与激情,同时通过召开群众性大会、田间地头访谈交流以及开设短期培训班等方式,对农民群众进行革命与阶级路线的宣传教育,唤醒农民群众的阶级意识,启发他们的阶级觉悟。在党的领导下,越来越多的农民群众想要通过社会革命实现建立新中国,翻身得解放、当家做主人。农民的阶级意识、平等意识、参与意识得到培养和强化。在新中国成立之后,通过对农民的改造促成了乡村社会的重组,农民的集体意识逐渐取代了个体意识,改革开放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确立,也使村民自治成为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曾经在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下,农民是小块土地的所有者,农民的生产资料多半来自于自然交换,而不是靠与社会交往 [5],农民难免形成自私狭隘、保守散漫的道德意识。随着乡村土地经营制度发生变化后,农民不再持有传统保守的土地观念和社会意识,农民逐渐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走出蒙昧无知,开始独立的思考如何摆脱受剥削、受压迫的境地,逐渐明白了权利与责任的关系,拥有了一些例如效率、契约、时间等现代思维。乡村文化从彼时的狭隘、功利、非科学慢慢向此时的科学、理性、现代转型。在实践中我们认识到,弘扬与践行革命精神,不断走向科学、光明的道路是乡村文化向前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乡村文化自信的重要逻辑。

2.3. 先进文化的培育是社会嬗变的必然结果

新时代背景下先进文化的培育不仅是民主法治精神发展和社会环境嬗变的结果,也是摆脱封建思想实现乡村文化自信的应然诉求。几千年形成的封建压迫制度下,农民对官僚体制下公共权利异化而来的等级特权的依附性较强,从而普遍具有缺乏个人意识和公共意识的特点。要培育先进文化就必须在乡村培养民主自由的沃土。新中国成立初期,基层民主自治体系基本形成。1987年通过了《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具体、全面地规定了村民委员会的性质、地位、职能、产生方式、组织机构以及村民会议的形式和组织形式。党的十七大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纳入到中国特色政治制度的范畴,基层群众性自治制度的完善为百姓带来了许多好处,特别是在民主观念较为薄弱的农村地区,加强了农民利益的保护,农民不仅拥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而且可以在乡村事务的公开化中依法行事自身的表达权,以及对公共权利行使监督权。进入新时代,党中央更是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基层民主自治的政策文件,乡村民主自由的社会氛围日渐浓厚,农民在乡村社会中切实的感受到自己的主体地位。此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市场经济中蕴含的契约精神、理性主义促进了新时代农民平等意识和主体观念的产生,农民们在参与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学会将个人的感性、原始的伦理道德纳入到理性的法律规范之中,将个人的利益置于国家利益之后。在享受权利的同时自觉承担起相应的义务。并且,乡村思想政治教育为先进文化的培育提供了精神保障,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在乡村的普及和系列活动的举办,农民拥有了政治参与意识,对自己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所处的身份和角色有了深刻的认知,更容易将所吸收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转化为外在理性的实践行为,在民主实践活动和处理公共事务中学会有效且合法运用民主技能协调自身与他人的利益诉求,逐渐发展成具有独立人格的乡村文化的主体。总的来说,先进文化的培育是社会嬗变的必然结果,也是乡村文化形成的重要逻辑之一。

2.4. 乡村风貌的坚守是多元文化风貌之本然阐释

城市文化和乡村文化都有着各自鲜明的文化特征,回溯过去,乡土文化与城市文化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几乎是双轨并行,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乡村文化由于是在低下生产力水平下诞生的文化,被人们打上落后、传统的标签,相比受欢迎的城市文化,乡村文化的发展处于劣势地位。但是,物质利益竞争日益强烈的城市生活使更多的人逐渐对乡村文化中朴素、舒适、怀旧的特质向往,乡村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让更多城里人了解和感受到乡村文化的魅力,乡村社会由过去较为封闭的模式转往开放的现代模式,城乡统筹发展策略不断强调乡村文化并不是要实现城市化,而是要采取符合乡村社会发展要求的形式和机制来发展,乡村文化应当坚守个性,注重保护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维护乡村文化的独特性,这也是多元文化的本然阐释。除了面对城市文化乡村风貌的坚守,面对不同民族之间的乡村文化,遵循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宗教信仰自由也很好的保护了民族乡村文化的差异,保护了各民族乡村文化特色。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只有坚守各个生产方式、民族、地域下诞生的不同的文化,才能形成丰富多彩的华夏文明,并且在不同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中,不同的文化价值才凸显出来,亦才能在与其他优秀文化交流碰撞过程中自我审视和修正,实现乡村文化从自发到自觉的发展转型,阐释好乡村文化自信的基本逻辑。

3. 新时代乡村文化自信的提升路径

乡村文化自信是乡村文化振兴的内生动力,是新时代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要求。要结合乡村意识形态建设情况、乡村文化建设主体性发挥及城乡文化关系等影响村民文化自信的因素寻找提升村民乡村文化自信的路径。

3.1. 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

意识形态是文化自信的核心力量,习近平指出:“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6]。新时代乡村文化自信提升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主流意识形态不能全面落地的问题,而主流意识形态最主要的是要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在乡村社会,由于教育水平相对落后和信息传播比较闭塞,存在较多的对马克思主义认识不足,片面的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解为中国式的资本主义,甚至全面反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思想,这些错误思想一旦传播开来,就会严重动摇了人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影响乡村社会风气,制约乡村文化的健康发展。因此,提升乡村文化自信首要的措施就是要加强乡村主流意识形态建设,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各县、乡的精神文明建设实践中心要肩负起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通过组织丰富多样的理论和实践课程,引导村民增进马克思主义理论认同,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党的伟大理论,以思想自觉助理文化自信 [7]。其次,还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培育一支文化素质高、理论功底好、创新意识强的宣传队伍,创新党建工作思路,既要注重理论教育,又要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并且把发展现代农业、带领群众致富、维护农村稳定贯穿意识形态工作的始终。最后,培育良好的乡风也是加强乡村主流意识形态的关键抓手,要大力开展各种文明创建活动,弘扬传统乡村礼仪、秩序中的精华,挖掘不同村镇民风淳朴、道德典范的故事,重塑淳朴民风。只有让意识形态工作在农村真正强起来,乡村这块意识形态主阵地才能守好,意识形态所植根的文化土壤更加丰厚,乡村文化自信才能更加凸显。

3.2. 推进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

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中华礼仪、智慧、文明的精华,是我国的独特优势和精神标识。改革开放后,国家对传统优秀文化的挖掘和保护力度加大,曾经隐匿在角落里的优秀传统文化逐渐揭开神秘面纱呈现于众。进入新时代,乡村物质文明快速发展呼唤精神文明的协调共进,面对优秀乡村传统文化,当前最紧迫的任务就是加快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让传统手艺后继有人,把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并在传承的基础上实现创新转化,让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与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相契合 [8]。在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问题上,基层管理者应根据当地乡村实际情况,针对不同的文化遗产量身定制传承方案。并且在相关专家与学者的指导下建设乡村文化遗产传习所(点),免费向村民开放传承课程,积极发动村民争当文化传承人。并且对传承困难的项目进行有效帮扶,力求破解以往传男不传女非遗项目的性别偏见,切实解决好文化传承人的就业与创业问题。在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问题上,应根据新时代新需求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唤醒传统之魅,又赋予现代之魂,增强传统优秀文化因子在当下的反应活力,使其变得灵动活泼,更有朝气,更有能量、更有吸引力和影响力。在实践中,要将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时代精神,或是将其中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让这些文化的表达形式和传播渠道跟上时代发展,再通过文学、美术、音乐、电影等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借助报刊、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等新兴媒介载体,利用文化馆、博物馆、群艺馆、美术馆等各种公共机构进行大力弘扬。同时,也应当结合当地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色,发展经济文化并重的个性化产业,让传统优秀文化参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竞争中,一方面能给传统文化自身的传承提供了经济保障,另一方面也扩大了优秀乡村文化的传播面,提升了乡村优秀文化知名度,为乡村文化长久自信带来了底气。

3.3. 增强村民文化主体意识

人是发展的目的和尺度。繁荣发展乡村文化与提升文化自信离不开村民,也最终为了村民。因而,要增强村民的文化主体意识,培养文化认同感,让村民成为文化建设的主人公。首先,增强村民文化主体意识要丰富乡村文化生活。要允许村民进行文化自治,鼓励乡村文化爱好者自行组织乡村文艺社团、开展文艺演出活动。利用当地社会的文艺演出活动吸引更多的村民自愿自觉的参与到其中。同时,要继续加强乡村文娱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建设譬如村史馆、阅览室、老年活动室、信息室、文化长廊和健身室等文娱场所。鼓励农村居民主动创建优秀文化作品,各级政府要增加支持力度,积极筹办文化创建活动。让村民在参与文化活动的过程中涵养精神境界,深刻感受到乡村文化的魅力,以此将浸透于内心的感性认识转为理性认识,实现对自身乡村文化的认同。同时,乡村教育水平落后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村民文化自信的培育,要营造出一个认知乡村文化的人文环境,一方面要加大乡村教育的资金投入和人力投入,另一方面也要督促乡村学校应在乡村文化教育中承担起主要职责,把乡村文化教育作为教学内容之一,在乡村文化教育融入日常教学过程中,为青少年树立乡村文化自信找到一个强有力的支点,从而明确自身的价值取向、文化判断和文化抉择,形成文化认同。只有村民的文化主体意识提高,激发出想要了解、走进乡村文化的兴趣,党中央发布的各项建设乡村文化的决策部署才能真正落地见效,乡村文化自信才能被有效提升。

3.4. 加强城乡文化的交流与互动

城乡文化并不是对立或割裂的两种文化,而是“和而不同”、相互依存、功能互补的关系。与城市文明相比,乡村文化也有其独特的价值。从宅院村落到农业景观,从农事节气到民间艺术,从祖传家训到乡村礼俗,这些承载着华夏文明生生不息的乡村文化基因,彰显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智慧和内在追求。把乡村特色文化与文明成果向城市居民展示,能够为城市文化提供鲜活的文化资源,另一方面,推动城市文化下乡,乡村文化可以吸收城市文化先进理念、创新精神、开放态度,但由于城乡发展的路径、地域风格、居民受教育程度等方面的差异,不能照搬城市文化的发展模式。要加强城乡文化的交流与互动,首先,应搭建城乡文化交流平台。乡村可以借助公众号、微博等新媒体媒介,发布乡村文化交流活动的信息,吸引各地文化人士前来交流,基层政府还要加快完善乡村公共设施与村容村貌,为城市文化进入乡村交流尽可能的提供舒适的环境,吸引更多文化专家学者前来考察和交流。所在地市的乡村振兴局应重视当地城乡文化交流,竭力帮助乡村进行文化活动宣传与公共环境的改善,在乡村文化交流活动上加大资金投入。其次,要创新城乡文化交流方式。传统的城乡文化交流往往是浮于乡村文化表面,城市文化者来到乡村走马观花式的进行考察,并没有深入到乡村人民群众之中,去深入感受乡村的文化特点。创新城乡文化交流方式,可以开展丰富多样的文创活动,依托这些文创活动,将村民与城市文化者的距离拉近,面对面的进行文化观点的深入探讨,由村民介绍文创产品的内涵与特征、发展历程等。由此,城市文化者才能更加深刻直观的感受到乡村文化背后的风土人情,有效进行城乡文化的互补与互鉴。总的来说,加强城乡文化交流,能够让乡村文化走向更大的舞台,也督促着乡村文化自我革新,有力提升了乡村文化自信。

4. 新时代乡村文化自信的价值意蕴

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乡村文化自信是指广大乡村民众群体对乡村滋养并传承下来的文化的认可、对自身价值信念的肯定、对乡村振兴战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自内心的自豪。这种自信有利于实现乡村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也有利于为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提供精神动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意蕴。

4.1. 有利于实现乡村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乡村振兴,既要有产业的兴旺,更要有文化的繁盛 [9]。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能光看农民口袋里票子有多少,更要看农民精神风貌怎么样”,“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很重要,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是辩证法的观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特别要注重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在乡村全面实现脱贫后,乡村物质文明实现质的跨越,而如何使乡村的精神文明与之协调发展是当下迫切待解决的问题。新时代乡村精神文明的内核便是乡村文化自信,乡村文化自信也是乡村精神文明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正确引导广大乡村民众认同乡村土生土长的文化,积极传承并创新生于斯长于斯的优秀传统文化,并努力将其汇聚到乡风文明的建设之中,能够彰显出文化的精神支撑力,繁荣乡村文化,从而树立起与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文化事象,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力转变,造就出对乡村发展前景的自信,丰富乡村精神文明。同时,乡村的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具有一定的反哺作用,换言之,乡村文化自信能够反作用于乡村物质发展,由于乡村文化繁荣和农业农村现代化也都离不开乡村民众主体性作用的发挥,唯有乡村民众信仰乡土文化,发自内心的对乡村文化感到自信,汲取乡村传统优秀文化的精髓,将文化自信转化为凝聚人心、鼓舞志气、集中民智、约束行为、齐心协力共谋乡村发展的内在精神动力,才能创造更多乡村物质文明,摆脱乡村在快速发展初期中常常遇到“单条腿”走路的问题,最终实现乡村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4.2. 有利于为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提供精神动力

乡村治理现代化是整个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环节,有效治理乡村社会,离不开乡村文化自信。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乡村经济社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乡村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是市场经济浪潮的涌动和绚烂夺目的城市文化之吸引,使得乡村居民的生活也日益进入市场逻辑和经济理性的困扰之中,乡村社会原有的那份优良伦理价值日渐消逝,见利忘义、金钱至上、损人利己、嫉妒攀比、宗族势力等不良乡风在一些地方尤为严重,严重影响乡村文化发展与乡村治理现代化进程。提升乡村文化自信,能够让乡村传统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中华美德在乡村得到普遍认同,“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道德准则得到村民的重视,从而更好的发挥中华传统文化调节人际关系、协调利益矛盾、减少社会冲突的作用,消解多元利益格局下的潜在冲突。并且,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爱国一直被视为一种“大节”,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提倡“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10]。这些理念饱含了强烈的责任意识和爱国情怀,激发这种责任意识和爱国情怀,能够增强民众的凝聚力、向心力,形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强大合力,引导村民自觉爱护乡村家园,积极投身于乡村的现代化建设之中。此外,在提升乡村文化自信的过程中,随着法律法规的科普以及村民参与乡规民约的制定,村民的民主与法律素养会显著提升,基层民主协商广泛推行,村民自己“说事、议事、主事”,村里的事村民自己商量着办,这也为完善乡村自治民主制度、实现乡村现代化治理起到了重要作用。

5. 结语

进入新时代,乡村社会对外面临着多元文化冲击与意识形态的各种挑战,对内还有一些落后、腐朽的社会意识和思想尚未根除。尽管乡村振兴战略取得较大进展,乡村物质和文化水平实现质的伟大飞跃,但综合来看,提升乡村文化自信仍是当前实现乡村文化建设迫切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国家、基层、个体等各尽所能,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形成合力,在实践中创造文化,在历史进步中发展文化,提升文化自信,最终实现乡村文化的繁荣昌盛,助力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 [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4: 605.
[2] 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7.
[3] 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 梁漱溟全集(第一卷) [M]. 济南: 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5: 612-613.
[4] 费孝通. 乡土中国[M].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3: 2.
[5] 欧阳雪梅. 振兴乡村文化面临的挑战及实践路径[J].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18(5): 30-36+107.
[6] 韩鹏云. 乡村文化的历史转型与振兴路径[J].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19(4): 1-9.
[7] 刘同舫.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生成背景及构建原则[J]. 观察与思考, 2019(5): 5-14+2.
[8] 傅琼, 郭岩. 新时代乡土文化自信重构路径研究[J]. 长白学刊, 2022(3): 140-147.
https://doi.org/10.19649/j.cnki.cn22-1009/d.2022.03.017
[9] 吕宾, 俞睿. 乡村文化自信培养困境与路径选择[J]. 学习论坛, 2018(4): 66-73.
[10] 徐晶晶. 新时代中国乡村文化自信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杭州: 浙江农林大学,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