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成都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儿童发展,2019年开展了成都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可行性研究,2021年将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纳入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年编制《成都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五年行动计划》,2022年市政府办公厅印发了《成都市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实施方案》。成都市遵循儿童优先、儿童利益最大化的原则,尊重儿童的需要,保障儿童的生存、发展、保护、参与的权利,增进儿童幸福,促进其健康、幸福地成长,早日建成儿童友好城市。
社区是儿童生活的重要场所。2017年,成都市明确提出加快转变超大城市发展治理方式,探索构建国家中心城市治理体系,努力建设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社区。2018年,成都市制定了《成都市城乡社区发展治理总体规划(2018~2035年)》,明确了实施“五维并举、互融互促”的城乡社区发展策略,构建“一核三治,共建共享”的城乡社区治理机制,打造社区发展治理7大场景的总体思路,充分体现新发展理念、切实符合超大城市治理规律。
在成都市实现基层党建引领儿童友好社区建设、党委统筹儿童友好建设工作,对于引导和规范儿童友好社区建设,提高社区公共服务水平与安全性,促进儿童参与社区建设的良好氛围,落实《成都市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实施方案》有重要意义。
2. 文献回顾
2.1. 党建引领社区治理
社区党建是基层党建的重心,是我们党在基层的延续与拓展。社区党组织是城市社区治理的领导核心,在社区治理中发挥着政治领导、利益协调、社会整合、文化导向和服务保障的多种重要功能 [1]。吴晓琳结合成都市各社区调研,归纳了“党员示范动员→资源链接→服务链接”党链接社会理论模式,为党建主导社区治理提供借鉴 [2]。区域化党建、平台化党建、技术化党建代表着当前乃至未来基层党建在城市社区治理中的主导方向 [3]。在代际互助型全龄友好社区中,需要把党建引领作为首要前提,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牢牢掌握党在社会治理中的主动权和领导权 [4]。因此,在儿童友好社区建设和社区治理过程中,基层党建不仅起着重要的核心作用,更是肩负着引导和科学推进社区治理现代化的使命。
2.2. 儿童友好社区建设
面对儿童友好社区建设,学者们以微观角度从空间规划、社区教育、社会工作等多方面进行了研究。
儿童友好社区中的空间规划研究成果较为丰富。裴昱、姚晓白等就波士顿邻里社区空间的儿童健康友好性进行了循证研究,为我国儿童友好型健康城市的规划提供了借鉴经验 [5]。沈瑶、刘晓艳等通过长沙市丰泉社区的公共空间更新案例总结出儿童友好城市在空间层面的目标是要建立“安全—连续—共生”的游戏空间网络,其中街道空间是儿童友好社区建设的关键切入点 [6]。深圳市的儿童友好型社区建设则创新了社区儿童参与机制、儿童空间供给、儿童空间管理等政策,保障了社区规划和实施中的儿童空间利益,为城乡规划的公共政策转型提供实践支撑 [7]。
我国社区中存在多种可利用的教育资源,李辰辰在此基础上提出社区应充分开发儿童教育资源,从而促进儿童全面健康成长,助力儿童友好型社区建设 [8]。也有学者提出社会工作者在儿童友好社区中应该扮演实现者、支持者、管理者、资源链接者和政策影响者的角色,以做到定位儿童需求、提供儿童服务、给予儿童全面的支持、促进社区内儿童资源的整合、影响儿童友好政策的推动,最终实现儿童友好社区的全面建设 [9]。
3. 基层党建引领儿童友好社区建设的必要性
3.1. 基层党建创新工作内容的着力点
治国安邦,重在基层。社区是党进行社会基层治理、与人民群众进行联系的重要媒介。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党一贯的工作作风。从2013年起,中央相继开展党的群众路线,“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实”学习教育等,把党内学习教育与思想政治建设一环扣一环,逐层推进,让党员锤炼党性修养,不忘初心和使命,拉近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社区中除了有成年居民,还有儿童青少年,儿童青少年也是人民群众中重要的一部分。儿童友好社区的建成是关乎民生的公共物品,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儿童友好社区建设将目光集中于儿童身上,与以往只考虑成年居民的工作不同,有助于基层党建特别是社区党组织创新工作思维,为基层党建领导社区治理现代化提供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
3.2. 深化改革社区治理模式的新途径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街道与居委会承担了一定的辖区内社区的公共服务与管理职能,我国也逐步提出“社区服务工作”、“社区建设”等一系列概念。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党的二十大提出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基层党建引领儿童友好社区建设是由基层党组织统筹儿童友好社区建设的各项工作,体现出党充分考虑了人民群众对于精细化服务的需求。这种社区治理模式适应了时代发展的新要求,极大提升了基层社会治理效能,使我国社区发展模式的改革得到进一步深化。
3.3. 引领社区治理价值目标创造的新起点
在我国,社区治理是政府、居民、社会组织、企业等多方主体合作共治共建的空间,不同主体有着不同利益需求,这使得社区多元主体协同治理较难推进。特别是儿童与成年人的需求不同,儿童友好社区建设将面临着更为多样的价值需求。而基层党组织在这个市场经济打造的陌生人世界里,则是联系与整合的主力军。在此背景下,党建引领能够充分发挥人民群众主人翁精神,充分利用民主协商,谋求价值诉求最大公约数,实现不同年龄之间平衡,不同观点之间求同,不同利益诉求之间取舍,达成社区最大共识,产生最大治理合力,把社区建设成老少齐参与、大家都尽责、人人可享有的治理共同体。
4. 基层党建引领儿童友好社区建设的创新路径
4.1. 思想引领
锦城社区中18岁以下人口有五千多人,人口年龄结构低龄化特征较为明显。随着低龄人口群体的不断壮大,旧有的社区公共空间和公共服务已不能满足社区内儿童全面发展的需要。社区的居民群众,特别是双职工家庭提出了开办0~3岁婴幼儿托管、优化儿童公共空间、增加校外社会实践和素质教育、保证儿童人身和交通安全等方面的需求。针对这些诉求,锦城社区开展儿童友好社区建设试点,秉承儿童最大利益、普惠公平、儿童参与、共建共享原则,以0~18岁儿童及其监护人和亲属为服务对象,确保了儿童生存权、参与权、发展权在社区中得到保障。
锦城社区成立以街道党工委主要负责人牵头的儿童友好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并依托区域化党建在基层治理中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的制度体系,结合儿童友好相关文件,明确任务、细化举措,推动政策落地见效,加强儿童友好社区的建设,优化儿童成长环境。锦城社区党组织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广大少年儿童的关怀,深刻把握了儿童健康成长的正确道路,努力当好儿童成长的引路人、儿童权益的守护人、儿童未来的筑梦人。锦城社区基层党组织在社区发展治理中,更是围绕“儿童–家庭–社区”这条主线开展工作,通过儿童友好社区建设带动社区治理与发展,保障社区人民群众实现美好生活的愿景,更是带动周边社区共同关注儿童成长,形成一定的辐射效应。
4.2. 组织体系
锦城社区通过实施区域化大党建,建立了“社区党委—居民小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三级网络,积极组织辖区内天使之翼等9支志愿服务队和锦城艺术团等12支文艺团体、30家教育培训机构、5家银行、20家企业、5家中小学校,及12家物业公司共同合作参与志愿服务活动,营造了“生活环境联建、公益事业联办、科教文化联谊”的共驻共建氛围。
同时,社区秉持“以人为本、服务优先”的理念,以成都市第一批学雷锋志愿服务队为基础,建立了多种类型的专门的志愿服务机构,成立了长治久安法律援助服务队、平安志愿服务队、科普法律志愿服务队等9支志愿者队伍。在党群服务中心开设了天文馆、儿童食育中心、科创中心、叠溪书院、童萌亲子园等综合性社区服务功能室。同时,在辖区5个较大的住宅区设立了“党群服务站”,将办理学习卡、手机维修、环保宣传等志愿服务触角延伸至小区楼栋、居民家庭,致力于把社区建设成为群众愿意来、留得住的和谐家园 [10]。
4.3. 多方联动
社区治理是多元要素协同、共生的过程。我国基层社区治理基本形成一核多元的局面,即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政府、居民、社会组织、企业多方参与的局面。基层党组织要引领好社区共治协商机制,推进社区事务公共制度建设,以党务公开带动社区政务、财务信息公开,增加社区治理活动的透明度。定期召开党建联席会议。通过座谈会的方式,在广泛求意见的基础上寻找多元社区治理主体不同价值诉求的共同点,形成社区治理基本共识,督促多元制社区多元治理主体遵循法治逻辑参与社区公共事务。这样可以实现社区多元治理主体之间资源的流动和优势互补,优化社区资源配置,为社区居民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实现社区公共资源高效利用。
锦城社区党委积极协调辖区内医院、学校等各单位和民政、妇联等部门共同参与,共商儿童友好社区建设、共享儿童友好相关资源、共抓儿童友好相关服务。锦城社区还借助生活于社区的党员居民,充分收集民意,兼顾处于弱势地位的群体的利益,确保社区居民都有表达的机会,使居民与各驻区单位一起实现良好的儿童友好社区共建共治共享机制。
5. 结论
基层党组织是贯彻党的方针、领导我国社会基层治理的组织保证。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推进,我国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发生变化,这给城市治理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社区基层党组织承担了重要的纽带作用,对社区公共事务发挥指导、协调和监督作用。构建儿童友好型社区,要从制度和服务两方面,倡导以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全龄友善的儿童健康发展理念来促进儿童全面健康成长。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积极推动“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在我国儿童友好社区发展不够充分时,由党建工作领导儿童社区建设,可以充分发挥党在社区资源整合和创新社区服务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推动我国儿童友好社区快速发展,促进社区治理效能极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