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文化振兴的困境与对策研究
Research on the Dilemma and Countermeasures of Rural Cultural Revitaliz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摘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又一重大战略性举措。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日益加快,乡村文化面临着许多冲击和挑战,呈显出日渐衰落的趋势。本文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乡村文化建设的必要性与困境。从农民的文化价值观、乡村文化发展、乡村文化建设参与的主体、乡村文化建设的治理模式等方面着手,总结出乡村文化振兴的实践对策:培育农民文化自信;促进乡村文化发展;搭建多元参与的文化建设主体格局,建立乡村文化治理新模式。
Abstract: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proposed in the report of the 19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s another major strategic measure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three rural areas” in China. 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modernization, rural culture is facing many shocks and challenges, showing a trend of declin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necessity and dilemma of rural cultural construction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 Starting from the aspects of farmers’ cultural values, rural cultural development, the main body of participation in rural cultural construction, and the governance mode of rural cultural construction, the practical countermeasures for rural cultural revitalization were summarized: cultivate farmers’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promote rural culture; build a main pattern of diversified and participatory cultural construction, and establish a new model of rural cultural governance.
文章引用:王沙沙.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文化振兴的困境与对策研究[J]. 社会科学前沿, 2022, 11(12): 5478-5482.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2.1112746

1. 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又一重大战略性举措。乡村振兴是一项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社会的系统的工程,乡村文化振兴对于乡村振兴的意义重大。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对于文化的需求也逐渐旺盛。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需要,提高乡村文明程度,对于乡村文化振兴的作用不言而喻。乡村文化振兴必须担负起时代的重任,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动力和精神支撑。从这个意义上讲,如何建设好乡村文化,应是当下乡村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是实现乡村振兴目标的具体行动。

2. 乡村文化振兴的必要性

2.1. 乡村文化是满足农民美好生活的主观需要

习近平明确指出,“把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动力” [1],乡村文化振兴能够顺应农民对美好生活向往和需求。当前,农村文化的发展现状仍未达到农民对文化生活的需求,还存在较大差距。一方面,乡村文化发展状况相对落后,存在着很多弊端:具体表现在农民对乡村文化自信心不够,乡村文化建设主体缺失,公共文化发展空间弱化,地方政府对文化建设不够重视等。这一系列问题导致农村文化发展滞后,严重阻碍了农村文化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另一方面,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农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也逐步增强,有了更高的要求。不再满足于以前单调的文化生活,而是追求形式更加多样,内容更加丰富的文化生活。因此,摆脱农村文化的落后面貌,大量推进乡村文化建设,才能更好满足农民对于丰富文化生活的需求,满足农民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

2.2. 乡村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智慧根脉

文化指的是一个民族或者群体在长期生活中形成的包括价值观念,道德守则,风俗习惯等共有的生活方式和观念体系的总称。乡村文化则是生活在乡村地区的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文化。而中国作为农业大国,乡村孕育并发展了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以农耕文明为基础、以农村为主要生存空间的乡村文化就构成了中国文化的主体 [2]。随着现代化的推进,乡村文化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其赖以生存的客观环境产生的变迁导致传统的农耕方式和价值观产生一系列的变迁。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乡村文化和城市文化的碰撞中,乡村文化并未走向衰落,这是因为乡村文化中孕育着丰富的历史积淀和人民的智慧结晶,是漫漫岁月中凝结出的精华。乡村文化的精髓深深地扎根于乡村的土壤里,不仅是村民的精神力量,也是中华民优秀的文化遗产。其中既包括古宅建筑、石刻、泥塑、等物质文化遗产,也包括民族特色节日、礼仪、戏曲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充满智慧的文化遗产蕴含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使中华民族以独特的方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3. 乡村文化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动力源泉

乡村振兴战略是全面发展的战略,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各个方面。乡村文化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之举。乡村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在乡村中根深蒂固,其所包含的礼俗文化和礼俗秩序,以一种非制度的性方式对人们的行为进行调整和规范,形成一种具有公约力的乡规村民的民俗、精神信仰、宗族文化等。这种礼俗文化可以调节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有着维护乡村社会秩序,引领乡村社会风气的重要作用。通过发挥礼俗文化的教化功能,能够鼓舞人心,使村民自觉将力量凝聚在一起,为乡村振兴贡献出一份力量,最终形成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乡村文化产业是乡村经济振兴的重要推动力,乡村经济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而乡村经济振兴必须依靠乡村产业的发展 [3]。可以通过乡村文化产业化的发展来推动乡村经济的发展。乡村社会可以利用自身的文化优势,发展第三产业,不仅能够提高经济效益,也能够扩大乡村文化的影响力。这种乡村文化和经济相结合的发展模式,能够为乡村振兴带来强有力的文化支撑,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3. 乡村文化振兴的现实困境

3.1. 农民对乡村文化缺乏自信

乡村文化振兴的主体是农民,但当前农民对乡村文化普遍缺乏自信 [4]。随着社会实践和生产力的发展,城市数目增加,人口增多,社会资源大幅度涌入城市,占用了农村土地和农田,部分农民逐渐失去赖以生存发展的土地资源。原本单一维持农民生产生活的农村自然资源向支持工业、旅游业等多种产业发展的功能转化,导致乡村自然资源的独立性和完整性遭到了破坏。具有乡村特色的房屋和村庄布局变得千篇一律,农村和城市同质化趋向越加明显 [5]。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的发展引起了一系列人口结构变化,乡村人口外流,乡村文化受到城市文化的严重冲击和碾压,加上农民对于文化科学性的辨别能力较弱,再加上农村社会物质生活简单,人际交往的途径较单一,获取信息的途径狭窄,导致农民在面对城市文化之时表现出文化自卑,误认为乡村文化是封建落后的代名词,从而逐渐失去文化自信。

3.2. 乡村文化日益衰落

在乡村文化和现代城市文化的竞争中,很多乡村地区展现出失意之态。一是对于我国传统节日的忽视。文化的创新离不开文化的传承,起源于农耕文明的中国传统节日具有着独特的文化价值。这些传统节日大多伴有典型的物质记忆符号,比如春节的年糕、清明节的青团子、腊八节的腊八粥等等,同样也伴有独特的文化习俗,比如中秋节赏月、元宵节逛花灯等。然而,这些代表着民族特色和文化价值的传统节日也在逐渐被遗忘和忽视。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继承问题严重。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化石”,是人民智慧的承载和历史的沉淀,是人们对乡村文化的情感寄托。与父辈相比,青年农民对乡土文化的记忆表面的、碎片化的。因此,对于他们而言,并没有发掘出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所蕴含的价值和意义,也就没有传承的动力。

3.3. 乡村文化主体缺失

随着现代化和城市化的发展,文化建设主体缺失和农民流动已经成为当下社会发展的常态 [3]。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流入城市,造成农村劳动力的流失和人口老龄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乡村文化的根基。当大量的青壮年流入城市以后,导致妇女和儿童成为了留守群体。由于多数妇女自身的文化水平有限,其对乡村文化的理解较为浅显,因而其对乡村文化会持排斥态度,再加上妇女要养育子女,做家务以及照顾老人,没有时间顾及农村文化建设。再加上城市化的影响,留守儿童群体认为城市文化视为目标,认为乡村文化是落后的、非主流的。父母常年缺席,导致儿童无法从与父母的日常相处中感受到乡村文化的魅力。当孩子们未能得到很好的家庭教育和正确的价值导向,就容易产生及价值偏差。再加上网络的发展,电子产品、手机等的普及,在一定程度上也改变了留守儿童的文化认知心理,推动其逃离乡村走向城市的文化行为。

3.4. 乡村文化的治理模式落后

国家历来高度重视乡村文化建设,在文化建设方面投入很多精力,不仅丰富了农民的文化生活,也促进了农村的文化发展。但现有的文化建设模式也存在很多不足。首先是“格式化”的发展模式,政府在乡村文化建设中处于主导地位,对于文化建设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但如果一味强调政府的作用,而忽视了农民的主体地位,对于乡村文化建设发展是很不利的。基层组织是文化治理的保障,国家的许多政策和措施要通过乡村来落实。但实践发现,一些基层组织不能准确实施国家的相关政策,一些基层组织干部单方面重视经济发展,忽略文化发展,没有正确认识文化发展和经济建设的关系。这种脱离农民建设主体,由政府单方面主导的行政化治理模式,不仅使乡村文化振兴建设活动难以落实和实现,对于农民的文化认知也存在着消极作用。

4. 乡村文化振兴的实践对策

4.1. 培育农民文化自信

文化自觉是文化自信的前提和基础,要增强农民的文化自信,首先要唤醒农民的文化自觉,使村民保持乡村文化建设的自主性,以理性、科学的态度来发展乡村文化,坚定乡村文化振兴的信念和决心。一是要加强农村儿童的乡村文化教育。适当开设地方类文化课程,孩使子们从小了解当地文化特色及内涵,感受乡村文化的魅力。营造一种文化氛围,积极开展文化下乡活动,地方高校可以加强与中小学之间的互动和交流,邀请中小学生参加活动,表演文化节目,从小建立对乡村文化的认同感。二是要积极帮助农村青年建立文化自觉。政府可以利用务工青年留在农村的时间,创办具有特色和价值的文化活动,搭建“乡村文化论坛”类平台,邀请乡村文化企业名人进农村,鼓励青年回乡创办乡村文化产业,让农村青年感受到乡村文化的现代价值和文化魅力,唤醒他们的文化自觉和自信,坚定乡村振兴的信心 [6]。

4.2. 促进乡村文化的发展

我国乡村具有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地域差距大的特点,因此要注重协调乡村经济的发展。根据每个地方的特色来发展适合当地发展的规划,制定相应的发展策略,推进产业布局,推动乡村企业发展。政府应制定优惠政策来鼓励外流的农民工回乡创业,并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技能培训,提高其生产技能和水平。通过发展乡村经济来解决农民就业问题,即能够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也能解决乡村文化建设主体缺失问题,巩固乡村文化建设的主体,促进乡村文化的发展。其次,要深入挖掘乡村文化资源,走乡村文化产业化发展道路。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业来展现乡村田园风光、村落建筑、饮食服饰、风俗习惯、手工艺品等地方文化特色,以这种方式来提高农民的收入和乡村经济发展水平,增强农民对于乡村文化的自信心。政府也要加大对于乡村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建设免费图书室,文化活动广场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为农民开展文化活动提供场地和设施。举办农广民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扩大群众基础和现代乡村文化公共空间。

4.3. 搭建多元参与的文化建设主体格局

农民是乡村文化建设的主体;乡贤是乡村社会中的优秀成员,为众多农民起到很好的带头作用;社会组织则是乡村振兴中的重要力量,为乡村文化建设提供资金,人力等多方面的支持。要搭建多元参与的文化建设主体格局,一是要引导农民工返乡参与乡村文化建设,解决文化建设主体缺少问题。农民工返乡不仅能够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也能推动农村先进文化的发展 [5]。二是要发挥乡贤的带头作用,解决领头人缺失问题。要聚集起一部分乡贤作为乡村文化建设的领头人。三是要让社会组织参与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根据不同条件自发成立所需社会组织,利用其群众优势,了解群众的困难和需求,为乡村文化建设办好事、办实事,明确文化建设的主要目标,服务于农村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提升农村社会文明程度。

4.4. 建立乡村文化治理新模式

在全面实施乡村文化振兴的背景下,乡村想要得到有效治理,就必须建立现代文化治理新模式,建立起农民为主体,政府为主导、市场为载体、文化组织为纽带的乡村文化治理新模式。政府要发挥其主导作用,正确认识其在乡村文化建设中的重要角色,不缺位、不越位。根据乡村振兴战略具体要求,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法律法规,维护好农民的文化权益,提高乡村文化基础设施的投入并加强管理和监督,推动乡村文化的发展。农民应明确自己在乡村文化建设中的主体身份,要自觉投入乡村文化建设中来,自觉抵制不良文化的侵入,积极挖掘身边的优秀乡村文化,利用自身的优势积极传播,成为乡村文化的传承者、建设者和传播者。在文化建设中,要充分发挥市场的积极作用,树立公平、开放、法治的观念,加强市场监督和管理,打击一切违规负面行为,创造一个干净有序的市场环境。最后,应积极培育乡村文化自治组织,来协助政府和基层组织治理乡村,提供乡村文化服务,深入挖掘乡村文化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文化产业,推动乡村文化的传播和传承,促进乡村文化的发展 [7]。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扎扎实实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好[N]. 农民日报, 2018-03-15(001).
[2] 范建华, 秦会朵. 关于乡村文化振兴的若干思考[J]. 思想战线, 2019, 45(4): 86-96.
[3] 吕宾.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文化重塑的必要性、困境与路径[J]. 求实, 2019(2): 97-108+112.
[4] 夏小华, 雷志佳. 乡村文化振兴: 现实困境与实践超越[J]. 中州学刊, 2021(2): 73-79.
[5] 于江.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文化面临的困境及提升路径[J].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2019(3): 80-84.
[6] 刘首兵. 论当代青年文化认同感的提升[J]. 大学教育, 2021(5): 133-135.
[7] 庄学村. 失衡与平衡: 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乡村文化治理研究[J].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20(3): 114-120.
https://doi.org/10.16112/j.cnki.53-1160/c.2020.03.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