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张谊生(2000)这样界定评注性副词:既能位于句中或句首位置,有时也能位于句末,主要充当高层谓语,表示传信与情态功能的是评注性副词 [1]。现代汉语中,评注性副词主要用来表示说话者对命题的主观评价和态度,且位置灵活。一般来说,两个语义上相互抵牾的评注性副词不能共现于一个小句,但现代汉语中却经常出现语义上相互抵牾的评注性副词在小句内兼容共现的表达。例如:
1) 且说玉帅自高先生走后,别人拟办文牍,总不如他称意,也很盼望他能早日回来,今见高先生果然竟提早回来了,心里当然高兴。(聂云岚《玉娇龙》)
“果然”是合预期评注性副词,表示“今见高先生提早回来”符合说话人的心理预期,“竟”是反预期评注性副词,表示事件结果出乎说话人意料,不符合说话人的心理预期。这二者在语义上是相互抵牾的,却能在一个小句内兼容出现,出现这种现象的动因是什么?这种相互抵牾的评注性副词兼容共现的分布特点及功能有哪些?
吴福祥(2004)将“反预期”义与语言事实结合,将反预期总结为三种类型:与受话人的预期相反、与说话者自己的预期相反、与特定言语社会共享的预期相反 [2];谢文娟(2018)对或然与必然、揣测与确信、预期与反预期这三对相互抵牾的评注性副词进行了探究,分别概括了其兼容模式、功能表现及特点 [3];邵洪亮、谢文娟(2020)考察了预期与反预期评注在小句内的兼容模式与功能表现,指出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包括交互主观性和言者自身的矛盾心态等 [4]。
整体来看,针对这类语义上相互抵牾的双重评注现象,学界研究并不多,而针对个案进行具体探究的更在少数。合预期与反预期评注性副词在小句内共现的分布特点有哪些?有什么表达功能?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和机制有哪些?基于此,我们将整合现代汉语中常用的合预期、反预期评注性副词,进行穷尽式搭配,选出最具代表性的一对,对这种相互抵牾的评注性副词共现现象进行探讨,分析其兼容模式、功能表现及特点,讨论其出现动因。
根据张谊生(2000)列举出的159个评注性副词 [5],合预期评注性副词有:果然、果真、总算、终于。反预期评注性副词有:偏、竟、倒、反、却、倒、连、倒反、居然、竟然、偏偏、倒是、偏生、可是、硬、楞、硬是、甚至、甚而、乃至。我们发现,“却–终于”这对评注性副词在BCC语料库中的有效语料最多,最具代表性,采集到符合要求的语料共424条。
2. 句类分布
在采集到的424条有效语料中,兼容“却–终于”这对评注性副词的语句句类主要有以下三种:陈述、感叹、疑问,且其句类分布极不均衡。各句类的语料数量所占比例如表1所示:

Table 1. The proportion of the number of various types of corpus
表1. 各类语料数量所占比例
2.1. 陈述句
兼容“却–终于”这对评注性副词的语句中,陈述句所占比例最高。例如:
2) 我战战兢兢地踩着那些晃动着的石头向对岸走去,却终于“扑通”一声跌入了水中,幸好河水不很深,仅仅打湿了我的衣裤。(《人民日报》1983年11月28日)
3) 裴珏暗叹一声,似乎想到什么,却又终于忍住。只听东方江冷冷道:“一!”黑衣大汉但觉满面寒气,全身颤抖。(古龙《孤星传》)
例2)中,反预期评注性副词“却”与合预期性评注性副词“终于”在小句中充当状语,陈述小句中的“我跌入水中”的事件结果;例3)中,反预期评注性副词“却”和合预期性评注性副词“终于”同样在小句中充当状语,陈述小句中“裴珏没有说话”的事件结果。无论反预期评注性副词与合预期评注性副词在小句中是连用还是分用,均不影响语句整体的陈述性。
2.2. 感叹句
意外反映的是意识主体即时性的心理冲突,其作为一种强烈的心理体验与感叹存在密切的相关性,感叹是传达意外的一种重要方式 [6],反预期表示事情发展出乎说话人的意料,合预期体现出事情发展符合说话人的期望与预想,两个语义上相互抵牾评注性副词共现的表达正是说话人心理冲突的体现,这种冲突与意外可以通过感叹表达。例如:
4) 北京,三十九年来,它是历史课本里的名字,是地图上的一个小圆点,是我心中一个遥远的梦!但是……我却终于要踩上这块土地了!飞机终于降落了。(琼瑶《剪不断的乡愁》)
5) 然而,老父始终还是去了,临行远以他那只戴着臂环的手,无限温柔的拍了拍她的头,叫她等他回来,叫她等他回来……可是,他自己却终于无法回来!万料不到,孔慈犹来不及等他回来与他宣这亲生,这一别……已成永诀!(马荣成《天哭》)
例4)中,“踩上这块土地”对说话人“我”来说是“一个遥远的梦”,无法实现。合预期评注性副词“终于”表示“我”一直有这样的愿望,而今得以成为现实。符合说话人的预期,反预期评注性副词“却”表示事件结果出乎“我”的意料。二者共现于一个小句中,整体上偏重的是说话人“我”对“踩上这块土地”的意外,通过感叹加强意外语气。例5)也偏重于说话人“孔慈”对意外事件结果“他无法回来”的悲痛,通过感叹加强意外语气。
2.3. 疑问句
兼容“却–终于”这对评注性副词的语句中,疑问句数量最少,只占全部语料数量的0.72%。例如:
6) 为什么以他的龙韬虎略,却偏偏如此命途多舛,几番起落、几度浮沉,追随了多少个主子,策划出多少奇谋妙计,全都落空!全都落空!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总是在他以为可以成功的时候,临头的却终于还是失败?(Kitty《大唐风云录》)
例6)中,说话人“他”才华出众,具备成功的能力,结果却是出乎意料的失败,反预期评注性副词“却”表示事件结果不符合说话人的预期。同时,“失败”伴随了“他”一生,因而这种结果又是符合其心理预期的。合预期评注性副词“终于”与反预期评注性副词“却”的共现正是说话人一部分矛盾心理的展现。整体来看,语句偏重表现的是说话人对“失败”结果的意外和反预期。例6)之所以以疑问形式出现,正是由于说话人将自己付出的努力与事件结果进行对比,该事件结果与自己的心理预期不符产生怀疑。
3. 序列形式
3.1. 连用
连用指在兼容“却–终于”这对评注性副词的语句中,二者在小句中连续出现且中间不存在其他间隔。具体来看,可以分为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却终于”位于小句的主语和谓语之间,主语后可以有逗号停顿,也可以没有间隔。例如:
7)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鼓噪一时的《反击》、《盛大的节日》之类,瞬息成为粪土;而四分之一世纪以前拍成的一部《龙须沟》,却终于留下来,至今在为人民服务,还在教育和感动着许许多多人。(《人民日报》1978年04月13日)
8) 大部分成员都在漫漫的路途中死于严寒,但女王与不多的幸存者却终于找到了一块不冻土,这是一块被溢出的地热温暖的土地。(刘慈欣《吞食者》)
例7)中,“却终于”位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充当状语,修饰事件结果“留下来”,小句中的逗号可以删去,不影响句子原意。例8)中,“却终于”位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充当状语,修饰事件结果“找到了一块不冻土”,中间不存在间隔。此时,反预期评注性副词“却”与合预期评注性副词“终于”不可互换位置。
第二种情况可以归纳为“主语NP + VP1,却终于 + VP2”结构,“却终于”位于谓语VP2之前,充当状语,且逗号不可删除。例如:
9) 岳阶似乎还要说什么,卓王孙转身就走。岳阶伸了伸手,却终于不敢拉住他。(步非烟《华音流韶之海之妖第二卷》)
10) 他想请求白嘉轩,由自己出资重新雕刻一套完整的乡约石碑,却终于没有说出口来,缓些时候再说吧,那断裂拼揍的碑文铸就了他的羞耻。(陈忠实《白鹿原》)
例9)中,“却终于”这对评注性副词充当状语,修饰谓语“不敢拉住他”。例10)中,“却终于”充当状语,修饰谓语“没有说出口来”。此时,反预期评注性副词“却”与合预期评注性副词“终于”不可互换位置。
第三种情况是“却终于”连用于主语省略的谓语前,充当状语。例如:
11) 蒲公英很常见,那轻气球似的白花很引人注目,却终于不知道它的俗名,蒲公英与白鼓钉等似乎都只是音译,要附会的说,白鼓钉比蒲公英还可以说是有点意义吧。(周作人《园里的植物》)
12) 父亲给做的这件衣服,可很费了点张罗。拿去当的时候,也踌躇了一下,却终于舍不得那本字典。想着将来准赎出来就是了。(《人民日报海外版》2015年11月24日)
例11)省略了作为主语的说话人,“却终于”位于谓语前,充当状语,修饰事件结果“不知道它的俗名”。例12)省略了作为主语的说话人,“却终于”作为状语,修饰事件结果“却舍不得那本字典”,反预期评注性副词“却”与合预期评注性副词“终于”同样不可互换位置。
以上三种连用的分布序列下,反预期评注性副词“却”与合预期评注性副词“终于”均不可互换位置,只存在<反预期/合预期>这一种兼容模式。究其原因,我们认为有以下两点。其一,说话人意图通过预期与事件结果的显著对比,展现语境中的新信息,也就是说,反预期评注性副词“却”后面才是说话人想要表达的重点,即语义焦点。袁毓林(2003)指出,语义焦点是句子中传达新信息的成分 [7]。例如:
13) 阿强年轻时就倾慕小灵妹,偷偷爬上后台的平台看她的演出,那时候,他一个普通工人自然无缘高攀;现在地位倒了过来,投奔他的小灵妹在房间里单独为他一个人演唱了。阿强怦然心动,却终于克制了。(《人民日报》1995年09月25日)
例13)中,前一句是背景,描述阿强与小灵妹之前的关系及地位差别,按照前半部分的描述,“阿强”与“小灵妹”现在的关系应更近一步才符合说话人(作者)的预期,谁知,“阿强”居然“克制”住了自己,这与前文的描述对比差异显著,违反了说话人的预期,也是作者想要传达的语义焦点,反预期评注性副词“却”可以说是传达新信息的标记。若将二者位置调换,不仅在语义上不通顺,语义焦点也不够显著。试比较:
13’)?阿强年轻时就倾慕小灵妹,偷偷爬上后台的平台看她的演出,那时候,他一个普通工人自然无缘高攀;现在地位倒了过来,投奔他的小灵妹在房间里单独为他一个人演唱了。阿强怦然心动,终于却克制了。(《人民日报》1995年09月25日)
其二,认知语言学的凸显原则要求我们将重要的、凸显的信息放在靠前的位置,也即说话人会将重要信息放在语序靠前的位置。因而反预期评注性副词“却”与合预期评注性副词“终于”位置不可互换。试比较:
14) 生物保鲜技术发明6年,游历了17个省市未被人们认识,却终于在罗源生根、开花、结果。(《人民日报》1994年07月24日)
14’) 生物保鲜技术发明6年,游历了17个省市未被人们认识,终于却在罗源生根、开花、结果。(《人民日报》1994年07月24日)
例14)中,语句重在通过对比其发明时间与经历,突出“生物保鲜技术”终于得以“开花、结果”的意外结果,整体上凸显的是不符合说话人设想的反预期,因而,反预期评注性副词“却”语序靠前,凸显表达中的重要信息。
3.2. 分用
分用指在兼容“却–终于”这对评注性副词的语句中,二者在小句中间隔出现。具体来看,可以分为以下两种。第一种情况是,反预期评注性副词“却”位于小句开头充当状语,中间由“又/也”隔开,后为合预期评注性副词“终于”,位于谓语之前,整体构成“却 + 又/也 + 终于 + VP”结构。例如:
15) 灰黄的海水里鼓荡,潮头渐长渐高,逼到脚下来了,我苦闷了一阵,却也终于无路可逃,带粘性的潮水,就毫无踌躇地浸上了我的两脚,浸上了我的浸上了我的腿部,腰部,终至于将及胸部而停止了。(郁达夫《感伤的行旅》)
16) 苑明沈吟着道:“我不大记得学姊那时是怎么说的了。大致的意思是说,莺莺这个人基本上是一直在反叛礼法和社会加诸于她身上的一切,却又终于没能真的挣脱那一切,结果只是将她自己当成了一种牺牲……”(纳兰真《莫让蝴蝶飞去》)
例15)中,“却也终于”位于小句句首,充当状语,修饰谓语“无路可逃”。例16)中,“却又终于”位于小句句首,修饰谓语“没能真的挣脱那一切”。两例中的“也”、“又”正是说话人主观性的表现,体现出其心理状态的变化。史金生(2005)指出:“又”和“也”的主要作用是凸显,它后面的是要凸显的成分 [8],所以“又”和“也”可以看成焦点算子(focus operator),标示其所在的小句是说话人着意强调的。显然,这里整个语境所凸显的正是“也”、“又”后不符合说话人预期的成分,也是说话人所着重强调的内容。
第二种情况是,反预期评注性副词“却”位于谓语VP之前,合预期评注性副词“终于”则包含在宾语小句当中,充当状语,整体构成“主语NP + 却 + VP + 宾语小句(宾语 + 终于 + VP)”结构。其中,主语NP可以省略,与反预期评注性副词“却”之间可停顿也可不停顿。这时,“却”是全幅评注,评注的是“主语NP + 却 + VP + 宾语小句”整个命题,“终于”作为半幅评注,评注的是后半部分“宾语小句”所涉及的命题。例如:
17) “樘隶……”激动的泪水在他表白后直直落下。这些年来的长久等待和聚少离多,让她一直以为,今日今时的这段对话将是遥不可及的奢求。如今,她却亲耳听到他终于开口了,终于…… (任易虹《葬心》)
18) 我了解不深,也禁捺不住义愤,恨不得起来劈他几个巴掌泄泄愤气;却不料他终于能比较诚恳地开始吐露出多时的反党情况。在此,我更感到党的伟大。(《人民日报》1957年08月14日)
例17)中,反预期评注性副词“却”评注的是“她亲耳听他终于开口了”,合预期评注性副词“终于”处于宾语小句中,充当状语,评注的是“他开口了”。例18)中,反预期评注性副词“却”评注的是“(我)很高兴她终于不再哭了”,合预期评注性副词“终于”评注的是“他能比较诚恳地开始吐露出多时的反党情况”。以上两种连用的情况下,反预期评注性副词“却”与合预期评注性副词“终于”也不可调换位置。
4. 兼容表现
反预期评注性副词“却”表示事件结果违反预期,合预期评注性副词“终于”表示事件结果符合预期,二者在语义上是相互抵牾的,一般不能在共现于一个小句中。但搜集到的大量语料证明二者可以兼容共现于一个小句,这要求我们明确区分二者在小句中的兼容表现。通过分析语料,我们发现有以下两种兼容模式。
4.1. 反说话人预期/合他人预期
这种情况是指,事件结果与语境中说话人(包括言者主语以及句子主语)的预期不相符,与语境中他人(包括受话人,以及句中提到的或未提到的第三方)的预期相符。此时,合预期评注性副词“终于”与反预期评注性副词“却”二者所涉及的对象不同。例如:
19) 本报盐湖城2月21日电记者缪鲁、刘爱成报道:尽管在今天的比赛中,美国选手有得有失,但东道主却终于冲到了第十九届冬奥会的金牌榜最前列,开始与老牌劲旅德国和挪威平起平坐了。这也预示着,从明天开始的最后13枚金牌的竞争,将会因此而更加激烈。(《人民日报海外版》2002年02月25日)
20) 金川的手放开了,她立刻冲过去,躲在这小侯爷的身后,攀住了他的臂,颤声道“叫他出去,马上出去。”小侯爷冷冷地看着金川,冷冷道“她说的话你听见了没有?”金川咬着牙,目中充满了愤怒和怨毒,却终于还是勉强点了点头。(古龙《剑·花·烟雨·江南》)
例19)中,说话人的预期是“东道主没有冲到第十九届冬奥会的金牌榜最前列”,说话人以外的他人预期是“东道主冲到了第十九届冬奥会的金牌榜最前列”,显然,事件结果与说话人的预期不符,与他人预期相符。例20)中,事件结果“勉强点了点头”与“小侯爷”的预期相符,却不符合说话人的预期。说话人使用“却终于”对不符合说话人预期,却符合他人预期的事件进行评注,体现出说话人的主观评价与态度。
4.2. 反说话人预期/合说话人预期
这种情况指的是,事件结果违反说话人预先存在的预期,却又符合说话人的预期。也即,说话人对语境中的事件结果抱有两种相反的预期,一种预期与事件结果相符,另一种则与事件结果相反。我们认为,这种兼容表现可以区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说话人对事件结果是否会发生的预期;另一种是说话人对事件结果发生可能性大小的预期。此时,合预期评注性副词“终于”与反预期评注性副词“却”二者所涉及的对象相同。
第一种情况下,说话人对事件结果的发生持有两种对立态度,认为要么该事件结果会发生,要么不会发生,非此即彼。例如:
21) “看着我。”我大声地说。她终于正对着我的眼睛。离我很近,我甚至能看清她深黑的瞳孔。片刻之后,她的瞳孔忽然放大了,这让我有些害怕,瞳孔越来越大,大得离谱,不对,她可能有生命危险。我刚想叫人。她却终于开口说话了:“她——在——地——宫——里。”我吓了一跳。(蔡骏《病毒》)
例21)中,“我”本认为“她开口说话”这件事不会发生,既希望“她能开口说话”,当事件结果真正发生时,一方面与说话人原本的判断“她不会开口说话”相悖,另一方面与说话人“希望她开口说话”的预期相符,因此这里用了反预期评注性副词“却”表示事件结果的出乎意料,又用了合预期评注性副词“终于”表示事件结果符合说话人的预期。
第二种情况下,说话人对事件结果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不确定,即说话人认为事件结果发生的可能性很大,很期待事件结果的发生,却因为某些原因,知晓事件结果发生的可能性很小。例如:
22) 列宁格勒普希金话剧院在莫斯科演出的“乐观的悲剧”,很得好评,好几位苏联文艺界的同志,也曾一再向我们推荐过这个好戏,但因我事情忙,连着几天都没有挤出时间去看,后来等我们有时间要去看了,普希金话剧院却早已经回列宁格勒去了,这真是一件小小的憾事。在今年十月革命节的前夕,真没有想到,我却终于在北京看到了“乐观的悲剧”的演出了,看后我心里真感到非常的高兴。(《人民日报》1959年11月18日)
例22)中,说话人“我”非常希望能够看到“乐观的悲剧”演出,又因为现实原因认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很小,但该事件结果却符合说话人的预期。此时,说话人认为可能性很小的事件结果发生了,与其预期相悖,故用反预期评注性副词“却”表示出乎意料;该事件结果是说话人所希望发生的,符合其预期,故用合预期评注性副词“终于”表示其如愿以偿,整体上凸显的仍是说话人出乎意料的态度。
5. 形成动因
5.1. 交互主观化的需求
评注性副词的基本功用是对相关命题或述题进行主观评注 [9],这意味着说话人在使用“却”、“终于”这类评注性副词时,或多或少的包含有说话人对语境中相关事件的态度、情感和评价,是说话人主观性的体现。沈家煊(2001)指出:语言的主观性是指说话人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表明自己对这段话立场、态度和情感,从而在话语中留下“自我”的印记 [10]。交互主观性体现了言语交际中言者对受者的关注,照顾到受者的观点、态度或面子等。因而,交互主观化表现为说话人出于对言谈交际中受话人或言谈中的第三方的考虑,表达方式较为委婉、谦逊。当合预期评注性副词“终于”与反预期评注性副词“却”在一个小句内共现时,就体现出交互主观化的色彩。例如:
23) 卫天鹏用一双刀锋般的眼睛盯着他,过了很久,才冷冷道:“八月中秋那天晚上,你是不是交了一个叫林挺的朋友?”西门十三仿佛有点吃惊,却终于还是垂头承认:“是的。”(古龙《九月鹰飞》)
24) 独孤震飞了两名黄河帮众,却终于没有打通腿上的经脉。他睁开眼来,一眼看到秋香倒在地上,而两名黄河帮众正站在她的身旁,正欲举刀砍将下去。(令狐庸《剑魔独孤求败》)
例23)中,事件结果违反了说话人“西门十三”的预期,因而使用了反预期评注性副词“却”,但该结果符合语境中的受话人“卫天鹏”的预期,因而使用了合预期评注性副词“终于”,这里的兼容表现实际上是“反说话人预期/合他人预期”。例24)中,句子主语“独孤”预期自己可以“打通腿上的经脉”,事件结果违反了其预期,故用反预期评注性副词“却”,但该结果符合语境中的第三方“黄河帮众”的预期,因而使用了合预期评注性副词“终于”。言者兼顾了说话人和受话人的立场,在进行主观性表达时也考虑到了他人的心理预期,这正是交互主观性的体现。
5.2. 语言“多声性”的解读
袁毓林(2021)运用了巴赫金关于复调小说的多声性和对话理论,剖析了语言中的一些带有主观性特征的句子内部的多层面的意义 [11]。巴赫金(1988)指出复调小说应具有“多声部性”和“全面对话”两个特点,复调小说中的主人公不仅是作家描写的对象、客体,也是表现自己观念的主体,它是由不相混合的独立意识、各具完整价值的声音组成的对话小说,其中“对话”包括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对话”、人物自己与自己的“微型对话” [12]。当合预期评注性副词与反预期评注性副词在一个小句内兼容共现时,正是语言的“多声性”以及人物自己与自己对话的体现。例如:
25) 她尽心竭力的奔波着治他们的病,用她存着的最有效的药,那些药在当时的成都是极难得的。小女眼看着活不了,却终于在她手里活了起来,真是凭空的捡来了一条命!(朱自清《刘云波女医师》)
26) 石勒道:“刚才一刀,已将我身上仅余的一点功力也耗得点滴不存,莫说是再出一刀,眼下就是动一根手指头,也是难为。”他苦笑道:“此刻的我,只有等死的分儿。”王绝之大笑道:“我也是一样。我纵不能为父亲报仇,却终于跟你同归于尽,也算是天意了!”(周显《五胡战史》)
例25)中,说话人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活下去,又有着“活不了”的预期,因而“在她手里活了起来”的事件结果违反了说话人预期,却又与其期望相符合。例26)中,说话人希望亲手“为父亲报仇”,又因功力耗尽只能和仇人一起“等死”。因而“同归于尽”的事件结果不符合说话人原本的预期,却又与其内心的期待相符合。以上两条语料中,反预期评注性副词“却”体现出说话人对事件结果的出乎意料,合预期评注性副词“终于”表示事件结果符合说话人的期待。当二者在一个小句内共现时,正是语言“多声性”的体现。
5.3. 言者不同立场的兼顾
言谈交际中,会话参与者对同一事件持有不同立场,说话人本身也会由于环境的制约对事件结果产生不同的立场和观点。反预期评注性副词“却”与合预期评注性副词“终于”在小句内兼容共现时,一方面体现出说话人对事件结果的出乎意料,一方面表现出事件结果符合说话人的预期,这正是说话人兼顾不同立场的表达需求。例如:
27) 程先生对王琦瑶许多明显的用心都为她视而不见地忽略了,这些照片却终于拨开迷雾,使她看清了真相。这其实也是长期以来存在心底的疑虑,有了一个突破口,便水落石出。这一真相摧毁了蒋丽莉的爱情,也摧毁了她的友谊。(王安忆《长恨歌》)
28) 然而觉得要来的事,却终于来到了。这是冬春之交的事,风已没有这么冷,我也更久地在外面徘徊;待到回家,大概已经昏黑。就在这样一个昏黑的晚上,我照常没精打采地回来,一看见寓所的门,也照常更加丧气,使脚步放得更缓。但终于走进自己的屋子里了,没有灯火;摸火柴点起来时,是异样的寂寞和空虚!正在错愕中,官太太便到窗外来叫我出去。“今天子君的父亲来到这里,将她接回去了。”她很简单地说。这似乎又不是意料中的事,我便如脑后受了一击,无言地站着。(鲁迅《伤逝》)
例27)中,说话人对“水落石出”事件结果感到出乎意料,不符合其预期,这是说话人的一种立场;同时,该事件结果也是说话人所期待的,想要解决的“疑惑”,因此事件结果符合说话人一直以来的期望,这是说话人的另一种立场。例28)中,“涓生”这时希望能与“子君”分开,这是说话人的一种立场;但又认为“子君”不会真的离开,这是说话人的另一种立场。因而事件结果并不符合作者的预期,同时该事件结果又与说话人的希望能与“子君”分开的预期相符。这里的反预期评注性副词“却”与合预期评注性副词“终于”正是说话人兼顾不同立场的体现。
6. 结语
本文讨论了反预期评注性副词“却”与合预期评注性副词“终于”在小句内兼容共现的句类分布、序列形式、兼容表现及出现动因。“却–终于”这类个案在句类分布上极不均衡,其中陈述句数量最多,其次是感叹句,最后疑问句,未发现有祈使句类型的语料。序列形式上,反预期评注性副词“却”与合预期评注性副词“终于”可以连用,也可以分用,且一般不可以调换位置,主要原因有两点:其一,说话人意图通过前后差异的显著对比,展现语境中的新信息,也即反预期评注性副词“却”后面才是语义焦点。其二,凸显原则要求说话人将重要的、凸显的信息放在靠前的位置。兼容表现上,主要有“反说话人预期/合他人预期”“反说话人预期/合说话人预期”两种。反预期评注性副词“却”与合预期评注性副词“终于”可以在小句内兼容共现的原因和机制有三点:其一是交互主观化的需求有利于言者兼顾说话人和受话人的立场,在进行主观性表达时考虑他人的心理预期;其二是语言“多声性”推动了说话人自己与自己进行对话,展现在其不同的预期;最后是言者不同立场的兼顾导致说话人会对事件结果产生不同的立场和观点,因此产生了语义上相互抵牾的评注性副词在小句内兼容共现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