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愚公移山精神与高校戏剧教育
1.1. 愚公移山精神的内涵演变
“愚公移山”的寓言来源于《列子·汤问》,其中表达了对以愚公一家人为代表的古代劳动人民的赞美。这则寓言经受住了历史的检验,两千多年来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经久不衰。随着时代的发展,“愚公移山”的内涵不断被丰富,并提炼出“愚公移山精神”。毛泽东同志首先在中共七大上以《愚公移山》为题作闭幕词,“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1],党带领人民“每天挖山不止”,终推翻了“三座大山”,使人民翻身做主人。新民主主义时期的愚公移山精神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得到赓续,使祖国的发展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愚公移山精神在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精神力量。同时“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 [2] 的精神也推动着社会各项事业向前迈进,激励着新时代的青年在各个领域书写着人生精彩篇章。
1.2. 高校戏剧教育发展概况
近年来,随着国家提倡和时代要求,美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不断攀升。校园作为一个限制性的空间,需要教育工作者因地制宜地开展美育工作、选择美育形式。而戏剧作为综合艺术,具有多重优势。戏剧是开展美育工作的载体之一,对青少年有着寓教于乐、潜移默化的影响,戏剧进校园工作也得到进一步的重视。
戏剧在中国本土的最初上演就是在校园,春柳社、“南开新剧”等都属于学生剧团或学生戏剧运动,校园戏剧有着一脉相承的历史延续。受限于观众、创作人员的认知和创作水平、场地、经费等主客观因素,校园戏剧的主阵地依然在高校。大学生作为新兴力量,是校园戏剧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高校戏剧多数以学生自办的戏剧社团为依托来开展活动,从剧本、演员到舞美,完整的戏剧表演程序都由大学生在课余时间自己筹划和组织。校园戏剧是多种艺术形式的融合,可以构筑一个独特的文化育人的空间和场域。用以表演为主的戏剧不仅能够表达大学生的诉求与情感,更能在剧中传递正确的价值观,推动其形成健康昂扬的审美选择与价值追求,实现大学生群体的自我教育、自我提升。“在所有的艺术门类里,戏剧是离人最近的艺术,它是最便捷、最适当的人文素质教育” [3],高校戏剧教育作为外在的“形”,愚公移山精神作为内在的“神”,二者具有融合的可能性和必然性,愚公移山精神能够为高校戏剧教育的发展注入新的能量。
2. 愚公移山精神融入高校戏剧教育的意义
2.1. 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载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命脉,是滋养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成长的根与魂。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显得颇为必要。成长于新时代的大学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践行者,而要做到薪火相传,就离不开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心理认同。为了激发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就需要一定的方法使其在大学生心里落地生根。而文学艺术自古以来都是人类情感与精神的重要载体,“盘古开天、女娲补天、伏羲画卦、神农尝草、夸父追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我国古代神话深刻反映了中国人民勇于追求和实现梦想的执着精神” [4]。这些充满智慧的典故穿越千年依然历久弥新,充满生机活力。
尊重中华民族文化传统文化是党领导和开展文艺事业不变的方针,“一百年来,党领导文艺战线不断探索、实践,走出了一条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符合中国国情和文化传统、高扬人民性的文艺发展道路,为我国文艺繁荣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5]。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愚公移山精神在戏剧中可以被具象化,通过台词表达及人物的演绎,让大学生通过接触和了解愚公移山精神,在演出和观看中切身体会并深刻认同愚公移山精神之魅力所在。于潜移默化中增强大学生传承愚公移山精神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进而主动承担起传承乃至创新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为丰富愚公移山精神的内涵以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文化建设贡献热血青春。
2.2. 高校戏剧教育发展的素材
愚公移山精神为校园戏剧创作带来了新的素材,为激发高校戏剧教育蓬勃的生命力带来了新的思路。目前高校戏剧教育的题材集中于对《雷雨》《日出》《茶馆》《青鸟》等国内外经典剧作的直接搬演,或者稍作改编进行上演。“现代戏剧”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是由西方“舶来”,从引介算起仅有百年;如果从现代戏剧在中国本土至臻成熟而至今,那不过寥寥几十年。而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愚公移山的典故为高校戏剧教育的创作带来了源头活水,丰富了高校戏剧教育的历史文化底蕴,为现代戏剧的本土化提供了进一步的支持。
从愚公移山的典故中提炼出的愚公移山精神,其主人公已不仅仅指愚公一家人,而是两千年来执着追求、不懈奋斗的广大民众,他们都在传承着愚公移山精神。中国共产党人抛头颅、洒热血,广大青年积极响应党的号召,舍小家为大家,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贡献自己的力量。
由电视剧《红旗渠》《沙海老兵》到《塞罕坝》《山海情》等,均由真实历史事件改编,讲述的都是一代人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扎根地方,挥洒着热血和青春,使贫瘠荒凉之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人力改造了自然环境。这些电视剧反映了红旗渠精神、塞罕坝精神等,这与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愚公移山精神在内涵上实现共通,是“当代”的愚公移山精神。《愚公移山》书写的是一则带有想象的寓言,而红旗渠精神、塞罕坝精神记录的是一段段可歌可泣的民族奋斗史。这几部电视剧一经放映,便引起热议,体现了历史创造主体人民群众对民族精神、民族情感的共同记忆与心理体认。从电视剧的成功改编与演绎中可以看到愚公移山精神与文学艺术结合的可能性和艺术性,也可以看到愚公移山精神与高校戏剧教育相融合的必要性,使大学生在戏剧实践中产生内心的震撼,加深对愚公移山精神的理解。
2.3. 学生自我教育的引领
蔡元培先生曾强调过“美育”对“高尚之思想”的形成功用,“若为涵养德性,则莫如提倡美育”。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提高对开展学校美育工作的重视。《意见》中提出要弘扬“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的新时代美育目标,这和近代蔡元培先生发展美育的主张遥相呼应,也显现出国家层面对美育事业十分重视。在积极投身美育事业的感召之下,以愚公移山精神育人、以愚公移山精神化人、以愚公移山精神培元显现出了其先进性所在。
愚公移山精神包蕴丰富,首先是积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智叟在对比了愚公的年龄、体力与两座山的庞大后,认为此事不可行;但愚公却付诸实践,以实际行动去促成此事。而“高校戏剧教育是学校业余文化活动中最具社会性的艺术形式,戏剧的创作与演出本身就是一种社会实践” [6],在创作和演出中使大学生真正“动起来”,感悟到“实践出真知”。
其次是培养矢志不渝的信念、增加克服艰难险阻的勇气。“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两座山庞大的体积让“移山”这项任务看起来是不可能完成的,但愚公却产生了“移山”的想法。这并非好高骛远、坐而论道,面对妻子和智叟的疑惑、讥讽他也未曾动摇。冬夏交替才能往返一次,可见路程之遥远、移山之艰巨,但愚公信念坚定,没有被困难挫折所击败,不辞辛劳地坚持移山伟业。
第三是培养精诚合作、齐心协力的团队精神以及舍己为公、无私忘我的高尚品质。愚公不是孤独的,他的家人听到他的想法后“杂然相许”,纷纷表示支持,并且儿孙和一名男童愿意和他一起移山,是以团队形式开展工作的。以此在戏剧演出中有意识地引导大学生提升对团结合作内涵的认知,提高大学生合作行为的主动性与自觉性。
最重要的是,愚公做出移山的决定并非只为自己或家人考虑,满足个人私利。他“年且九十”的高龄本可以在家中安享天伦之乐,可他不在乎年迈之躯、一己荣辱,投身于一项造福子孙后代的伟业。这种全心奉献、超越个人生死的观念渲染了诗化的生命意象。以高校戏剧教育的形式传递愚公移山精神的内涵,促进大学生养成健全人格和高尚情操。
3. 愚公移山精神融入高校戏剧教育的路径
3.1. “志”:创作内容中树鸿鹄之向
青年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寄托着中华民族的希望。“青年的理想信念”就尤为重要,因为它“关乎国家未来”,并且“青年理想远大、信念坚定,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无坚不摧的前进动力” [7]。我们常说“理想信念”,但“理想”和“信念”实际是一体两面的关系,放在一起运用更能看出二者不可分离。只有远大的理想却没有坚定的信念作基石,则会变成好高骛远、脱离实际的“空想”、“幻想”;而只有信念却没有理想的指引,会走向迷茫、失去方向。正如流沙河所言,“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如果二者兼无,没有理想信念作为支撑的人生,精神上就会“缺钙” [8]。
愚公“年且九十”都没有退却之心、畏难之绪,正处于“苦练本领、增长才干的黄金时期”的青年 [7],更需以坚定的理想信念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而当代青年的理想信念就在于“中国梦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也是青年一代应该牢固树立的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带领人民历经千辛万苦找到的实现中国梦的正确道路,也是广大青年应该牢固确立的人生信念” [9]。
将愚公移山精神和高校戏剧教育工作相结合,可以产生一种“敢上九天揽月,敢下五洋捉鳖”的勇气与豪情,为青年人才的培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高校戏剧教育由剧本创作为开端,主旨立意、情感基调、内容题材的选择都影响着作品能否成功打动大学生的内心,表达他们的情感和诉求,进而实现教育的功能。面对大学生受众,宣传愚公移山精神不能只是将《列子》中的寓言搬上舞台,那样会使内容过于简单;也不能口若悬河、空谈“精神”,这都是流于表面的做法。
在尊重大学生认知和心理水平的基础上,需要使抽象的精神具象化为实际的内容,用历史上一个个传承愚公移山精神的鲜活的人物表现出来,这样更具可信性和说服力。在题材的选取上,摒弃媚俗、恶俗的选材,在或宏大或微观的主题中突显愚公移山精神。主动选择中华民族历史上尤其是当代历史中有着坚定理想信念、秉持着舍己为人的初心、不畏艰难地开创事业,最终造福一方百姓的英雄劳模,他们是对愚公移山精神生动地诠释。但对这一群体的刻画并不容易,稍有不慎便会使形象失之立体。这就需要编剧端正自身的思想认识和创作态度,“只有把‘要我写’转化成‘我要写’,才能创作出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且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英模题材优秀作品” [10]。用真心真情真意投入创作,才能传递出人物事迹的“真”,角色情感的“善”,进而打造出作品整体的“美”。
愚公为什么能做到一心为民、埋头苦干,就是因为在他心中村民、子孙后代的幸福至高无上,个人享受微不足道。对新时代的青年来说,“中国梦”的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是其所要追寻、坚守、完成的志向。在题材上,应选择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开放事业奉献的英雄劳模,如戏剧《谷文昌》讲述了谷文昌担任福建省东山县委书记期间,以超越常人的毅力,变荒凉沙岛为海上绿洲的故事。他被当地民众尊称为“谷公”,成为“愚公”的化身,该剧塑造了一名“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的共产党员先进典型形象。而《生命档案》刘义权是一名普通的档案工作者,即使已被确诊为直肠癌晚期,仍以惊人的毅力坚持站好最后一班岗,被称为“军档收集第一人”。无论是荒漠治沙还是档案整理,漫天飞沙、人迹罕至,古卷青灯、形影相吊,都是与孤独、名利相斗争的过程。他们没有舍生忘死、慷慨就义的生死壮举,而是如愚公一样在寒来暑往中,日复一日地重复劳动。以平凡造就伟大,朴实无华代替了轰轰烈烈,坚定的理想信念体现在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中,写就了英雄的另一侧面。
对当下的大学生来说,物质诱惑、利欲追逐是磨练坚强意志的拦路虎,而胸怀“人民性”是坚守理想信念的重要路径。愚公的眼界和格局远远大于智叟,智叟看到的只是用当前的条件来衡量得出人力不可为之的结论,而愚公着眼于子孙后代的力量,有着“功成不必在我,建功必须有我”的气度和魄力。在党史和新中国历史中,有千千万万“向上的”的青年以“人民的幸福”为信条、为使命在中华大地上挥洒汗水、奉献青春,甘愿做“愚公”。在高校戏剧的选材上应着重描绘一代又一代的英雄劳模,但不能使人物流于模板化、公式化和概念化。在创作上把握时代脉搏和英雄劳模亮丽的生命底色,凸显戏剧的人文性和艺术性双重特质。在主旨上,弘扬以愚公移山精神为代表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引导大学生以模范和榜样为标杆,力争上游、心向善之,和在“小我”和“大我”二者间实现调适和平衡;引领大学生将个人的理想信念和时代的脉搏、人民的需求、“中国梦”的蓝图紧密相连,与国家、社会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3.2. “愚”:排练编演上持久久为功
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一场戏剧演出的成功,离不开从剧本草创阶段一字一句的斟酌到彩排幕后一招一式地打磨。愚公“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路程遥远使愚公等人投入了巨大的时间成本,而一场戏剧的成功上演同样不是一蹴而就的,也需要久久为功。
首先要有“愚公”一样的领导者,带领、组织戏剧剧组或戏剧社团的创作、演出活动。典故里愚公在儿孙中挑选了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一起上山,戏剧的领导者同样要有判断力,找准不同类型、内容的戏剧需要什么样的人员,能够为己所用,同时真正激发出他人的才能,不致损耗人力。其次要培养勤于思考、守正创新的思维模式,面对挖下来的土和石头的安放问题,众人提议放置于“渤海之尾,隐土之北”,妥善地解决了土石的难题。在戏剧排练中也是如此,在具体完成目标的过程中,一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障碍和问题,“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在向目标不断趋近的过程也是培养大学生在戏剧实践中养成勤于动脑、认真思索、解决实际问题的锻炼过程。
在排练中,更为重要的是集体的合作。愚公的家人为移山出谋划策,凝聚了众人的智慧;他的儿孙们和小男孩愿意响应他的提议,和他一起运土移山,使力量得以壮大。戏剧本身就是一门集体性创作的艺术,一场戏剧演出的成功离不开台前幕后每一个人的努力。高校戏剧在灯光、化装服饰、音乐等舞台造型方面偏简陋乃至被省略掉,但编剧、导演和演员是不可或缺的三种角色。有些意蕴无法通过台词传达出来,导演、演员对剧本特别是主旨上的理解对准确呈现剧本又至关重要,尤其对演员来说,每场戏都要有自己的设计。因为剧本中不会详尽地写出所有表演细节,这就需要演员对如何理解角色、呈现角色,做出自己的判断。戏剧的固有模式,就注定了即使是在校园里上演也是一项需要团体通力合作完成的任务。
愚公在移山的过程中,遭受到了智叟的嘲讽,但他并不在意,继续投身于移山伟业之中。在戏剧排练和演出中难免会遇到他人的质疑、不理解甚至是嘲笑讽刺,不因困难和他人的质疑而退缩,这就需要以自尊、自信、自强的意识作为支撑,拥有积极进取的精神面貌,对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均有益助。同时在愚公移山精神的濡染下,以个体的自尊、自信和自强延展至培养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其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民族文化有正确的了解和认知。面对西方文化的浸透,能够辩证地看待,而不是崇洋媚外、舍本逐末,对中华民族和中华传统文化保持文化自信。
如何让学生观众理解、接受剧中所要传达的主旨和情感,并非易事,需要按照高校戏剧教育的艺术规律即受众接近性的原则加以编演,但观众和演员都是大学生,这对高校戏剧教育的传播而言具有先天的优势,但依然少不了戏剧工作人员勤恳地付出。对观众来说,戏剧演员付出的多少是能被感知的,辛勤忘我地练习、全心投入地演绎,会使台下观众产生敬佩之心,和台上的演员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以最直观的方式加深对剧中人物的理解,在观演的良性互动中实现对愚公移山精神的传承、增强对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自信。
4. 结语
“百年来,愚公移山精神始终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不断探索的精神底色” [11]。历史深刻表明,愚公移山精神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与新中国的革命、建设、改革事业紧密相关、不可分割,更与党带领一代代青年浴血奋战、披荆斩棘的征程、新时代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目标血肉相连,融合为一。“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 [7]。将高校戏剧教育和愚公移山精神相结合,对在大学生群体中宣扬传承以愚公移山精神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有着重要作用。在实现戏剧育人的功用中,培养其拥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形成团结奋斗的精神。甘于奉献、勇挑重担,主动投身于民族事业,勇担民族大任,做到民族共性和自身个性相统一,争做“当代愚公”。
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每一位大学生都是“梦之队”的队员,都应像愚公一样,做强国筑梦的坚守者、奋斗者、实干者,而不能如智叟一般做畏难者、质疑者、懈怠者。心怀人民,努力做如“移山”一样使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同时要念及子孙后代,做为后人作铺垫、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不计个人一时得失。“显功”与“潜功”并举,以社会时代的实际需要、人民群众的好口碑作为自身真正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