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达县旅游资源的现状与发展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 Seda
DOI: 10.12677/SD.2023.131031,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高进长, 洛绒扎西, 沙马伍合, 黄香荔, 高含菲:成都工业学院材料与环境工程学院,四川 成都
关键词: 色达县旅游资源发展历程Seda County Tourism Resources Development History
摘要: 旅游资源对旅游者产生强烈吸引力,既保护传承民族文化,又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本文对色达县旅游资源现状及发展进行梳理和分析,并结合实际提出建设性意见,促进少数民族特色发展,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Abstract: Tourism Resources can attract strong tourists to protect and inherit national culture, and to promote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The paper makes a deep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 Seda County. The paper put forward some helpful suggestions for the actual situation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ethnic minority characteristics, boost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trategy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文章引用:高进长, 洛绒扎西, 沙马伍合, 黄香荔, 高含菲. 色达县旅游资源的现状与发展[J]. 可持续发展, 2023, 13(1): 273-277. https://doi.org/10.12677/SD.2023.131031

1. 引言

民族特色旅游将成为色达县经济文化建设的重要方向,开发和建设少数民族特色旅游,必将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主导产业 [1]。但是,随着传统观光旅游向文化体验、休闲度假等升级,又因新时期全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影响,旅游行业开始遇到发展瓶颈,游客减少,过夜率较低,缺乏高附加值的产品,致使景区游客量增速放缓,旅游收益有限,因此,聚焦少数民族特色、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增进身心健康的游憩设施,达到提高品质服务和高附加值的民族文化产业。

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精准扶贫”“可持续发展”等观点的发展与实施,少数民族特色的保护与发展必将进一步开展。实施少数民族特色发展,有利于传承民族文化和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2]。在弘扬少数民族优秀文化、培育特色优势旅游产业、改善群众生活条件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3]。少数民族特色旅游可以满足游客对自然风光和民族特色的体验,推动少数民族特色发展与增加人民收入 [4]。但是少数民族地区生态保护方面薄弱,文化保护方面缺乏主动性,旅游产品及结构单一、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不高等问题 [5] [6]。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中,研究人员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如旅游产品开发,丰富旅游活动、培育民族文化旅游品牌、设计少数民族文化风情纪念品等 [7]。

总体上看,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已成为我国民族地区发展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色达县旅游资源现状及发展历程,本文章进行梳理与分析,为旅游资源深度开发和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 色达地区概述

色达县(31˚38'~33˚20'N和98˚48'~101˚E),位于甘孜藏族自治州东北部,总面积约9339 km2,境内为典型丘状高原,海拔最高5070米、最低3400米,境内平均海拔多在4000米以上。气候属于青藏高原亚湿润气候,长冬无夏,年平均降水量651.4毫米。县城距康定市444千米,距成都市666千米,公路交通较便利。

总体上讲,色达地区春夏秋冬,景色各有特色,峡谷古道,原始风貌,景观独特,神秘感强,给人以强烈的新奇感。旅游资源分布广泛,类型多样。可发挥旅游地学优势,大力开发科考,原始生态环境保存良好,动植物寓教于乐,科考价值极高,因此,以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开发思路,如神山、佛学院、及别具一格的藏寨等风格各异民族文化,是开展观光、漂流探险、科考以及生态旅游的理想场所。

2.1. 色达县独具的特色风情

特色少数民族村寨。特色鲜明的建筑和浓郁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留较为完整的宗教文化氛围,均是良好的旅游文化资源。为少数民族文化提供展示的舞台,定期举办区域性的艺术节、民族文化风情会演等,展示多资多彩的民族文化。

珠日神山,具有奇特的岩石、绝壁上神秘图案、刀法圆润的净言,格萨尔大王征战的足迹,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均具特色。珠日神山四周碧草如毯,娇绿的原野,湛蓝的天空,自然景观异彩纷呈。尼拉湖也是神圣的,墨蓝如镜,浮云翩翩,夏季彩虹多,风景独特。

金马草原以宽、平而著称,从珠日神山一直延续到远方,色曲、泥曲、杜曲、达曲4条河流穿境而过。草原上牛羊成群,牧歌声声,是人文生态旅游的最佳地。泥拉坝湿地为高原丘陵沼泽湿地,奇特的草原河流风光、丰富的珍稀动物、特色的自然景观,是最佳的湿地科考旅游的场所之一。年龙自然生态旅游区是原始森林自然风光及野生动物天堂,属高原丘原地貌,与金马旅游区相连,以原生态森林自然风光及野生动物观光为主,是色达县重要的自然生态旅游区之一。金马草原神狐部落旅游区是生态草原部落,具有草原民俗风情文化,美丽的草原风光,神秘宗教文化等色达县重要的人文生态旅游区。

2.2. 色达县丰富的格萨尔文化

色达县汇集康巴文化、安多文化与嘉绒文化,是古氐羌文化、西夏文化、蒙古游牧文化、汉文化等综合地,最后升华为独居特色的格萨尔文化。在格萨尔文化传承、保护和发展中,形成格萨尔藏剧、石刻、唐卡等民族文化特色,具有“格萨尔王文化走廊上的明珠”文化美誉。另外,色达五明佛学院,是中国最大的佛学院,佛教的圣地,享誉世界。

色达藏戏属于安多藏戏系统,是非常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8]。传统藏戏《智美更登》成功演出,受到观众及僧人的热烈欢迎。随着藏戏表演融入《格萨尔王传》及《岭国七勇将》、《阿里金库》、《赛马称王》等剧目的改编和巡演,推动了格萨尔藏戏的发展。进一步推动色达格萨尔藏戏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鲜明的民族音乐特色和艺术个性。色达格萨尔藏戏在政府支持下得到了保护和发展,如加入了电子音乐伴奏,用电子音效来烘托藏戏的氛围,增强剧目的欣赏性,提高了色达格萨尔藏戏的艺术表现力。如将民情风俗融入表演之中,彰显特色风情的藏族风情,实现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展示出深厚的少数民族文化底蕴与鲜明的新时代特点。

3. 色达县旅游发展历程

近年来,色达县高举发展的大旗,大力致力于特色旅游发展。按照发展思路的要求,因地制宜培育壮大旅游业发展,其旅游行业持续增温。

2007年,坚持以“格萨尔文化艺术之乡”、“中国民族民间特色文化艺术之乡”为主体品牌,强化宣传促销,延伸产业链,研发一些有特色的旅游文化产品,以“格萨尔藏寨”为品牌,引导和培育民居接待户。2007年,全县共接待游客4.40万人,实现旅游收人0.33亿元。2009年,推动旅游业发展,设计了翁达镇大型户外宣传广告和旅游宣传广告。在成都市非物质遗产节发放《色达文化旅游指南》宣传折页,制作完成宣传画册《映象色达》和色达旅游影视专题片,对色达县的文化和旅游宣传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011年,按“高位定点、高位求进”的工作思路,围绕《甘孜州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和《甘孜州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色达县旅游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确定旅游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色达县突出旅游规划的引领作用,加快旅游规划体系建设。2011年接待游客9.3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0.80亿元,增12%。2013年色达狠抓旅游宣传促销、管理服务,加快基础设施项目的规划、设计,实施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全县年接待游客11.58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0.90亿元,同比增长13%。

2014年,色达县紧紧围绕“全域旅游”发展战略,以旅游项目建设为抓手,突出重大活动开展、新闻宣传、产业发展、市场监管,大力推进全县旅游事业和旅游产业发展,增强旅游发展氛围。强化旅游观念,致力农牧民增收,多领域研发旅游产品,树立品牌意识,宣扬品牌力量,倡导“全民办旅游、文化来致富”的创新理念。管理逐步走向规范化、标准化,接待游客20余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亿元左右,比2013年增长126%。

2015年,色达县围绕“全域旅游”发展战略,完成了全域旅游“十大工程”和全域旅游“八进”活动实施方案,以基础设施、人才培训和市场拓展等工作为抓手,大力推进旅游产业发展。色达进行产业培育,打造格萨尔文化艺术中心、藏文化特色旅游风情小镇、翁达格萨尔藏寨等特色。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27.3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70亿元,接待游客和旅游收入显著增加。

2016年,色达县完成《色达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修编和《翁达镇概念性规划》的编制工作,对增强发展全域旅游的重视程度和信心,清晰发展定位和目标任务,加强政策措施和管理服务,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全县接待游客人数、旅游收人连续3年始终保持持续快速增长。全年接待游客38.78万人次,同比增长75.3%,实现旅游总收人3.84亿元,同比增长125.6%。

2017年,色达县深人开展旅游大安全、治安大保障、市场大监管、服务大提升行动,加快推进“全域旅游示范县”创建,加快实施游牧风情体验区、318自驾游营地、翁达格萨尔藏寨风貌改造等重点旅游项目,加快完善沿线观景台、旅游公厕、旅游标牌等旅游服务设施,全域旅游基础稳步提升。全年接待游客65.2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46亿元,增长68%。

2018年,色达县以“全域旅游”、文化旅游市场监管和旅游扶贫等相关工作为抓手,大力推进全县旅游产业发展,努力使色达文化旅游事业实现新的跨越。借助色达旅游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宣传全县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提升色达旅游知名度。全年接待游客81.57万人次,同比增长19.5%,实现旅游总收人8.16亿元,同比增长20%。

Table 1. Statistical table of annual tourist number and annual tourism revenue of Seda County

表1. 色达县年旅游人数及年旅游收入统计表

Figure 1. Line chart of the annual number of tourists and annual tourism income in Seda County

图1. 色达县年旅游人数及年旅游收入折线图

自2007年色达县少数民族特色的发展,建设资金投入大幅度增加,从最初2007年旅游收入的0.33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8.16亿元。从每年的大量投资建设,涌现了一大批民族文化浓郁、特色鲜明的少数民族旅游产品,文化旅游资源越来越丰富,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越来越完善,管理更加规范化、标准化,色达旅游知名度显著增加。由表1图1综合分析2007年至2018年接待游客与年旅游收入,可知,随着2007年至2014年少数民族地区的大力投资建设,接待游客从最初的年4.4万人,年旅游收入0.33亿元,到2014年接待游客20.30万人,年旅游收入2.04亿元,接待游客和旅游收入均显著增加。2016年至2018年,由于大力推进全县旅游产业发展,旅游知名度大大提升,全域旅游稳步提升,2018年接待游客达到20.30万人,年旅游收入8.16亿元。

4. 发展建议

4.1. 大力发展旅游基础建设

色达县旅游发展应从长远着眼,立足于区域和资源优势,加强环境保护,强化产业意识,进一步优化旅游产业要素,把旅游产业链做大做强,全面提升色达整体形象,色达政府应做好对旅游业发展的产业调控和政策引导,实现旅游、经济、文化、生态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4.2. 培养“旅游+”理念,打造特色旅游配套产业

“旅游+”理念是围绕旅游产业的支撑体系,完善色达县相关旅游政策和基础设施,鼓励引导和支持社会资本投入乡村旅游,更可将色达旅游直接与互联网相结合,以色达旅游促进乡村振兴。色达地区藏民的“旅游 + 饮食”特色,及特有的农副产品,游客体验别具一格的用餐风格和特有的藏民饮。

4.3. 努力创新少数旅游产品

少数民族旅游产品,是基于少数民族特色开发的,能展现民族文化,又能增加当地人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特色民族元素融入民族旅游产品,最终设计出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风情的产品,是在民族文化元素提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设计开发,展现民族文化价值,既能满足游客的物质需要,也能满足文化需求。

4.4. 农区以旅兴农,牧区以旅兴牧,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生态旅游

充分发挥色达原始生态、自然奇观、人文历史等特色旅游的资源优势,结合色达旅游资源分布特点,着力做好特色旅游。参与旅游过程中的居民可担任向导,提供本地特色活动或产品,增加当地民众的就业机会,同时也给游客提供了具有特色的优质服务。交通条件较差的景区,亦可用牛马作为交通工具,体会藏民特色生活和传奇体验的生态旅游。

基金项目

校级项目基金(205034)。

参考文献

[1] 刘福刚. 县域统筹与统筹县域——中国县域经济十年发展报告[M]. 北京: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12.
[2] 吴泽荣. 广东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的现状与思考[J]. 黑龙江民族丛刊, 2016(2): 86-90.
[3] 谭元敏, 张国超.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研究述评[J].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 32(6): 48-52.
[4] 张莹莹, 唐斐, 叶欣雨. 乡村振兴背景下四川省色达县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旅游业发展研究[J]. 南方农机, 2020, 51(14): 52-55.
[5] 余继平. 武陵山区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2(7): 15-22.
[6] 康涛, 周真刚. 乡村振兴战略下民族特色村寨的可持续发展——以四川省阿坝州民族特色村寨为例[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 39(5): 27-32.
[7] 彭莉. 基于贵州少数民族文化的旅游纪念品设计研究[J]. 包装工程, 2012, 33(20): 41-44.
[8] 李云. 藏戏[M]. 北京: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14: 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