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教育部办公厅等四部门“关于加快新农科建设推进高等农林教育创新发展的意见”(教高厅[2022]1号)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 [1] 。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深度融入涉农专业的教学课堂,贯穿教书育人及人才培养各环节 [2] 。针对新农业、新乡村、新农民、新生态的人才需求,加强“大国三农”、“耕读中国”、“生态中国”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通识教育与课程思政,培养学农、知农、爱农、为农的“新农人”,是加快新农科建设和实现农业强国建设的基本要求。
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农人”为目标,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专业课程教学过程,突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道德规范,明确“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主义属性,强调“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发展目标 [3] ,是核心价值观引领和推动新农科建设的力量源泉。巧妙开展课程思政是解决“为谁培养人才,培养怎么样人才”问题的有效途径,丰富课程思政内容,提高课程思政技巧,是培养又红又专“新农人”的必然要求与主要抓手。通过“新农人,巧思政”教学团队建设,以不忘初心的态度,树立“撸起袖子加油干”的教学实践,师生共同探究求真务实、实践创新、精益求精的科学精神,学以致用地投身新农科建设。
2. 园林植物教学团队概况
西华师范大学园林专业为四川省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应用型示范专业和四川省一流本科专业,园林植物教学团队现有人员13名,80%具有博士学位,其中教授(研究员)5名,副教授5名,讲师3名,形成年龄结构、学业结构合理,精诚团结、勇于创新、勤于教研,善于教改的教学团队。承担12门园林本科植物类专业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实验实训任务。教学团队注重教学研究改革与课程思政教育与实践,近5年主持各级各类教改项目12项,“园林植物栽培养护”和“花卉学”四川省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应用型示范及校级精品课程,“草坪学”为校级课程思政重点建设和一流本科建设课程,主编出版教材4部,参编教材1部,出版专著4部,合著专著2部。
团队成员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师德师风,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敬重学问、关爱学生、严于律己、为人师表,受到学生尊敬和爱戴。教学经验丰富,师德师风过硬,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荣获“教学标兵”、“师德标兵”、“教育新秀”、“最受学生欢迎老师”等荣誉称号。
3. “新农人,巧思政”团队建设目标
园林专业作为传统又现代的涉农专业,在绿色低碳、多功能农业、生态修复、森林康养、湿地保护、人居环境治理等新产业新业态快速发展的背景下 [1] ,紧跟时代引领、融入时代潮流、把握时代脉搏,培养既具现代科学知识、掌握现代化农业生产技能,同时又具经营管理能力的园林“新农人”,担当优秀文化传播者、农业现代化领跑者、乡村振兴引领者、美丽中国建设者等角色 [4] ,是适应园林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对人才需求的根本途径。故打造“新农人,巧思政”教师队伍,建设以“价值引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统一”为教育目标,以“爱农、懂农、践农”又红又专新农科人才 [5] 和实现“三全育人”为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师团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新农科”人才培养体系,是培养园林“新农人”的前提。
4. “新农人,巧思政”团队建设思路
依据“新农科”内涵与特点及“新农人”责任与任务,结合生态城市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对人才需求特点,构建园林新农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技术线路(图1)。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服务国家作为最高追求,把学科建设作为发展根基,把深化改革作为强大动力,把加强党的建设作为坚强保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6] 。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深入挖掘园林植物各门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让所有教师、所有课程承担好育人责任,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紧密融合,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 [3] ,推动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教学模式。
依托“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山水林田湖是生命共同体”等理念,依据新农科发展趋势及人才需求要求,结合园林专业特点及学生兴趣爱好,注重“爱农”是前提,“懂农”是关键,“践农”是根本,解决学农不爱农、学农不懂农、学农不为农的问题,大力

Figure 1. Technical route of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construction and personnel training
图1. 新农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技术线路
培养农科学生责任、当担、奉献意识,大力提高农科学生专业能力和行业素养,大力引导农科学生服务现代农业发展 [7] 。培养以强农兴农为己任,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确保国家生物安全、提高亿万农民生活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综合生态治理,为服务“三农”、乡村振兴、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新的更大贡献的“新农人”人才 [8] 。
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团队意识、纪律意识、安危意识,注重培养科学精神、创新精神、贡献精神、职业精神,是新农科园林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和提升就业与创业竞争力的必然途径。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 [9] 。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10] ,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5. “新农人,巧思政”团队建设步骤
5.1. 修订教学大纲
依据园林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分析专业发展方向和人才需求趋势,结合园林植物课程群的特点,编写专业授课内容和课程思政相结合的教学大纲。突出应用型专业“四有”“五好”技术人才培养的教学目的;强化理论联系实际、专业知识融合课程思政的教学要求;深入挖取园林植物育种、育苗、栽培、养护、配置、造景等环节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构建“小草精神”“红梅精神”“荷花精神”为多头并进的教学内容,调整讲授、实验、作业和课程讨论的时数分配,形成与课程思政相匹配的教学大纲。
5.2. 整合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是课程编制和课程运行中可利用资源的总和,打破“教科书唯一资源”观念,依据“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山水林田湖是生命共同体”等理念,结合生态环境保护的最近成果与关注热点,结合课程发展历史与课程特色,结合地方历史名胜古迹与红色革命遗迹及文化底蕴,发挥教师与学生本身就是课程资源的主动性,发掘和整合可用于课程思政教学的优质资源,打造具有专业特色、课程特色、地域特色、文化特色的课程资源库,形成可用有效、有闻有感、有悟有思,学生喜闻乐见的课程资源。
5.3. 改善教学模式
改变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袖手旁观、畏手畏脚、知难而退现象普遍,改变学生在“课程思政”中参与度不够,认为“课程思政”是“思政课程”的延伸与变型的观念,打破学生盲目性、无谓性、顺从性地接受与应对课程思政的现状。改变“一师一课”,采用集体备课方式,发挥团队合力,凝聚集体智慧,围绕“备内容、备学生、备教法”确定教学方式和教学技术。制作能体现课程思政特点的新课件与新教案,结合草坪学课程特点和教学内容,明确思政教育的融入方式和载体途径,注重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衔接和融合,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地完成课程思政教学,注重收集学生反馈与感悟,不断提升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课程思政建设课程的教学效果。
6. “新农人,巧思政”团队教学实践
6.1. 优化教学内容
按照国家教育方针和专业发展的要求,遵循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的文化素养、知识结构、职业能力等方面的需求,充分征求与借鉴专业学校、专业人士和政府主管部门的建议与意见,树立育人目标、制订培养方案、整合教学资源、论证教学方法,围绕“新农人,巧思政”构建与完善教育内容。
教师团队52人次,深入生产一线、企业、实训基地,进行合作、挂职、顶岗培训,“双师双能型”教师比例达88%。在紧贴新业态发展动态与人才需求特点的基础上,修订专业培养大纲,设置职业技能方向,编写实践教学大纲,开设的实验、实习和实训项目,新建实践教学基地5个、联合开发工程(项目)3个、共建大型实验实训实习中心2个、联合创新项目或研发项目2个,87.6%学生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来源于行业一线。
遵循“建设一流本科、做强一流专业、推出一流金课、实施一流认证、打造一流师资、培养一流人才”的重要指示,按照“新农科”建设“三部曲”的基本精神,园林“新农人”培养为促进四川省“5 + 1”产业中涉及专业相关的电子信息、先进材料、数字经济服务,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在学生培养过程中注意结合新的信息技术,在园林信息化管理、园林建筑材料、园林绿化所涉及材料等方面关注行业进展,为培养国家与地方需要的“新农人”人才,不断充实、优化、完善与提升教学内容。结合《园林植物栽培养护》《植物学》《花卉学》《遗传学》和《草坪学》等省级、校级精品课程和一流课程建设,利用四川省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应用型示范专业和四川省一流本科专业平台,不断优化教学内容,提升“新农人”培养质量。
6.2. 提升教学方法
改变“教室、教材、教师”“三中心”的教学模式和“灌输式、应试式、传授式”“三为主”的教学方式。以职业行为特征为导向,积极采取满足应用型人才内在特征特性的开放式、启发式、探讨式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体验教学、项目教学、实验教学、辅导教学、现场教学等,着力解决重传授获取,轻消化加工、轻自主思考的问题,着力解决教师主宰作用过重,学生自主参与过轻的问题,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根据课程特点不同和课程学时数的多少,原则要求应有10%~20%左右的学时使用讨论式、参与式、探究式、案例式、虚拟式、启发式等教学方法。
针对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不同,着力改革评价考核方式,以能力提升为主线,注重过程考核。探索实施课程的“N + 1”考试考核制度。“降低试卷中选择、填空、定义、简答等客观题比重,着力解决重知识记忆而轻综合能力和素质提升的问题,要求80%的课程,期末考试试卷中客观题比重不得高于40%,积极鼓励各课程实施应用性考核。园林成为2020年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专业,学生对实践教学的满意度为92%,建设期学生获校级以上奖励129人次、获学科竞赛获奖22人次、参与论文发表12篇。
6.3. 提炼课程思政元素
传统农科教育学科条块分割,专业口径较小,注重专业知识和生产技术培养,忽略农业产业链发展对人才综合知识体系的实际需求,忽视产业融合发展对人才综合能力的有效培养,人才培养过程与生产方式、市场需要及社会发展链接性不足,导致农林高校的教育模式和知识体系更新落后于产业发展 [11] ,牢记新农科建设“八大行动”明确指出“切实发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不断加强农林类课程的课程思政功能对新农科人才培养的作用。
园林植物教学团队,以党支部建设促进课程思政建设,在首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和四川省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带领下,按照“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精神,深入挖掘园林植物课程群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注重发掘、整理、构建具有专业特色、课程特色、地域特色、文化特色的课程思政元素资源库,构建园林植物课程群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优化“课程思政”下的专业教学内容,完善“课程思政”下的教学方法,有机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初步建成《植物学》和《草坪学》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着力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团队意识、纪律意识、安危意识,注重培养科学精神、创新精神、贡献精神、职业精神,是新农科园林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和提升就业与创业竞争力的必然途径。
坚持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全方位、全过程育人为导向,以课堂教育为基础,采用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用直接、渗透和结合的教学手段,通过让学生有所感、有所知、有所思、有所悟的教学体验,培养珍爱生命、爱护环境、勤于奉献、勇于创新的基本理念,养成热爱祖国、孝敬父母、与人为善的生活态度,逐步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世界观,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等三个方面有机结合的“三位一体”的课程教学目标。突出培育科学精神、探索创新精神,引导学生增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意识,明确人类共同发展进步的历史担当和社会责任。为培养“爱农、懂农、践农”又红又专新农科人才和实现“三全育人”而努力。
7. 小结
园林植物“新农人,巧思政”教学团队,秉承新农科建设与课程思政建设的指示与要求,通过修订教学大纲、整合课程资源、改善教授模式,完善教学设计、充实课程思政内容等手段,在农业人才培养和课程思政进行了初步探究与实践。作为地方性师范院校的涉农专业,园林植物教学团队受学校性质、地域位置、专业定位及人员数量的限制,多学科知识复合、跨学科交叉融合不够,人才综合培养体系、社会发展链接性不足 [5] ,新农科建设及新农人培养任重道远。2022年12月,教育部办公厅、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办公室和国家乡村振兴局综合司等四部门“关于加快新农科建设推进高等农林教育创新发展的意见”,提出涉及知农爱农教育、政策支持力度、生源质量提升、师资队伍打造、人才培养体系构建、课程教学改革、教材建设和管理、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农科教协同育人、评价机制创新等14条意见,对涉农高校新农科建设方向及教书育人途径给出系统性指导。故学校层面把新农科建设纳入中长期发展规划,制定具体举措和相应扶持政策,党政部门组织领导,园林专业师生共同参与,推进学科交叉融合新课程与一流核心课程建设,是园林植物“新农人,巧思政”教学团队健康发展与完成新农科建设目标的必由之路。
基金项目
西华师范大学教改项目(403794和459070),四川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和应用型示范专业建设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