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党史学习教育贯穿立德树人全过程的落实机制探析
Analysis on the Implementation Mechanism of the CPC’s History Learning and Education in University Penetrating the Whole Process of Education for Morality
DOI: 10.12677/ASS.2023.124232,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张 帅:上海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关键词: 高校党史学习教育立德树人落实机制University The CPC’s History Learning and Education Education for Morality Implementation Mechanism
摘要: 在积极贯彻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和广泛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背景下,高校亟需建立党史学习教育贯穿立德树人全过程的落实机制。这一机制的建立有良好政策环境的外在保障和史学社会功能、党史本质规律的内在支持,但其面临着落实机制建立意识缺乏、育人价值导向过于宏观、主体协同力度存在不足、学习教育模式效用不够、教育效用评价机制缺失等现实困境,因此需要有针对性地建立领导推进机制、价值引导机制、主体协同机制、模式优化机制、效用评价机制,从机制层面保障高校党史学习教育贯穿立德树人全过程的实效性。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actively implementing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education for morality and extensively carrying out the CPC’s history learning and education, university urgently need to establish the implementation mechanism of the CPC’s history learning and education in penetrating the whole process of education for morality. The establishment of this mechanism has the external guarantee of a good policy environment and the internal support including the social function of historiography and the essential law of the history of the CPC. However, it is faced with practical difficulties such as the lack of awareness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implementation mechanism, the too macro orientation of the value of education, the insufficient coordination of the main bodies, the insufficient effectiveness of the learning and education model, and the lack of the evaluation mechanism of education effectiveness.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establish the leadership promotion mechanism, value guidance mechanism, subject coordination mechanism, mode optimization mechanism and utility evaluation mechanism in a targeted manner to ensur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CPC’s history learning and education in university penetrating the whole process of education for morality.
文章引用:张帅. 高校党史学习教育贯穿立德树人全过程的落实机制探析[J]. 社会科学前沿, 2023, 12(4): 1708-1714.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3.124232

1. 引言

立德树人是中国共产党对教育根本任务的明确指向。建党百年之际,党中央动员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活动,要求通过学习党史明理增信、崇德力行。高校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活动的重要责任主体,肩负着将党史学习教育贯穿立德树人全过程的重要使命,由此需要建立相应的落实机制。高校党史学习教育贯穿立德树人全过程落实机制的建立能够有效发挥党史学习教育的育人价值,为高校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增添抓手。因此有必要深入探析高校党史学习教育贯穿立德树人全过程的落实机制,以期深化对其理论意涵和建立实践的认识。

2. 高校党史学习教育贯穿立德树人全过程的落实机制建立的可行性分析

为提升对高校党史学习教育贯穿立德树人全过程的落实机制建立的理论认知,需对其可行性展开分析。可以发现,其不仅有良好政策环境的外在保障,还有史学社会功能、党史本质规律的内在支持。

2.1. 良好政策环境的保障

党中央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和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活动的高度重视及相关政策的颁布,给高校党史学习教育贯穿立德树人全过程落实机制的建立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基础。

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在教育领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德树人关涉对教育过程中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一重大问题的理论回答,是中国共产党针对教育过程明确提出的根本任务。党的十七大提出教育应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1] 。党的十八大明确“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2] 。党的十九大则进一步指明要“落实” [3] 这一根本任务。党的二十大强调,“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应当“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4] 。可见,强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教育过程需要一以贯之的基本要求。为进一步推进教育过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又提出“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 [5] 。这要求在探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途径方面,应当注重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落实机制,从机制层面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提供保障。

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教育政策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又将这一总体性要求在具体的教育领域予以重申和结合,高校党史学习教育就是其中具体领域之一。2021年2月,为迎接建党百年,党中央发布《关于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通知》,动员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活动,要求全体党员深入学习党史,总结经验,把握主流,认识规律,以史为鉴 [6] 。这一动员推动了高校党委纷纷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活动。顺应党史学习教育活动在全党深入开展的浪潮,同年4月,教育部又依据党中央的精神发布《关于在思政课中加强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的通知》,进一步要求高校深入开展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并明确提出其要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大学生明晰当代中国的历史方位及自身所肩负的历史责任 [7] 。2022年3月,党中央发布《关于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的意见》,表示要把党史作为高校的必修课,并再次指明高校党史学习教育应当发挥好党史立德树人重要作用 [8] 。

2.2. 史学社会功能的依托

史学是一门古老的学问,是探究历史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过去发生的人类实践活动即为历史,人类实践活动所生成的社会发展过程是史学研究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对象。基于历史与现实的内在连续性所生发的史学社会功能为高校党史学习教育贯穿立德树人全过程落实机制的建立提供了坚实的学科功能依托。

唯物史观深刻揭示了历史与现实的内在连续性。“历史的每一阶段都遇到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的生产力总和,人对自然以及个人之间历史地形成的关系,都遇到前一代传给后一代的大量生产力、资金和环境,尽管一方面这些生产力、资金和环境为新的一代所改变,但另一方面,它们也预先规定新的一代本身的生活条件,使它得到一定的发展和具有特殊的性质 [9] (pp. 544-545)。”这也就是说,历史的每一时期都是以过往时期生产力发展状况以及在此种生产力程度所形成的上层建筑等因素为其继续发展的前提性基础,因此过往历史的某些因素能以不同形式存在于当前社会之中,由此,构成了历史与现实的内在连续性。毛泽东也曾针对中国历史的情况指出了历史与现实的连续性特征。他指出:“中国现时的新政治新经济是从古代的旧政治旧经济发展而来的,中国现时的新文化也是从古代的旧文化发展而来 [10] 。”

正是历史与现实的这种内在连续性使得历史中所蕴含的某些重要事实和深刻道理能够给当今的人们创造现实提供有益的借鉴。而以历史为主要探究对象,以剖析历史发展逻辑、揭示历史对现实的启迪为任务的史学也就得以产生相应的社会功能,教化树人就是其重要功能之一。通过对历史的研究与学习,人们能够明晰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认清当前社会的历史方位以及与自身所应承担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沿着人类社会的进步方向不断前行。因此,在高校党史学习教育贯穿立德树人全过程落实机制的建立过程中,史学的教化树人的社会功能发挥了重要作用,是该机制得以建立的重要前提。

2.2. 党史本质规律的支撑

党史的本质规律赋予党史资源以立德树人价值表征,为高校党史学习教育贯穿立德树人全过程落实机制的建立提供了根本性支撑。

作为高校党史学习教育贯穿立德树人全过程落实机制的素材基础,党史资源依据其存在形态可划分为物质性资源和精神性资源。党史物质性资源包括党在开展革命、建设和改革活动后留下的物件、场所等。党史精神性资源包括党在各个历史时期形成的历史事件叙事、历史精神总结、制度规范汇集等。

党史资源能够作为立德树人全过程落实机制建立的基础,根源于党史本质规律的支撑作用。历史发展交织着多条线索,其面相表现为复杂多样的人类实践活动,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指出的,“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 [9] (p. 295)。当人们开展追求自己目的的实践活动时,“就有无数相互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而这个结果又可以看做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产物。”“所以到目前为止的历史总是像一种自然过程一样地进行,而且实质上也是服从于同一运动规律的 [11] 。”因此,每一个人的实践活动最终汇聚成“历史合力”,这一合力彰显着客观必然性,历史的本质规律也就由此生成。

作为人类总体历史进程中的一个专门史,党史内蕴着自身特殊的本质规律。党史从表象上看往往由复杂背景下发生的事件、召开的会议以及众多人物的言行举止等内容的展开所构成,但这些实践活动最终汇聚为“历史合力”,其客观必然性构成了党史的本质规律。回望党的发展历程,党取得了无数的辉煌成就,虽然由于时代社会环境的复杂、革命建设经验的缺乏、主体认识能力的受限等多重因素的共时叠加,党在历史上也曾出现过严重的错误,但归根结底,党史的本质规律是积极向上的,是党带领人民群众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成功实现民族独立,通过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正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在党史此种本质规律的支撑之下,党史资源呈现出多方面具有立德树人功能的特征。首先,人民性。党史彰显着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其形成的资源能够涵养人们强烈的人民情愫和群众观念。其次,革命性。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呈现着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奋斗的英勇斗志,其形成的资源能够激发人们坚定的国家情怀和社会理想。再次,建设性。党史展现着中国共产党人争取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现代化追求,其形成的资源能够形塑人们谋求创新发展的宽阔视野和精神气质。

由此,在党史本质规律支撑下生成的关联中国社会发展现实需要与培育人们民族品格和时代精神的党史资源,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内容,为高校党史学习教育贯穿立德树人全过程落实机制的建立发挥着根本性功能。

3. 高校党史学习教育贯穿立德树人全过程的落实机制建立的现实困境

伴随着政策导向,当前许多高校在不同程度对建立党史学习教育贯穿立德树人全过程的落实机制展开了有益探索,但同时存在亟待纾解的现实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3.1. 落实机制建立意识缺乏

虽然高校对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并将其贯穿于立德树人全过程形成共识,同时在实践上积极探索,甚至还形成了相对成熟的实践方案,但总体来看,高校对建立党史学习贯穿立德树人全过程落实机制的意识较为缺乏。所谓机制,即能够使系统内部各要素按照一定方式相互作用并产生特定效能的运行方式,具有可操作性、有效性、系统性。建立高校党史学习教育贯穿立德树人全过程的落实机制,能够为有效适应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的要求,推进党史学习教育的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为提升党史学习教育立德树人作用的发挥提供机制保障,高校需要提升关于建立该机制的基本意识。

3.2. 育人价值导向过于宏观

虽然高校有明确意识将党史学习教育贯穿于立德树人全过程,但倾向于将党史的价值引领驻留于政党、国家和民族层面,凸显党史育人价值的“宏大叙事”。党史本身以政党、国家的发展历程为主体内容,从宏观层面强调党史的立德树人价值无可厚非,但党史同时也包含了基层人员、知识分子、劳动群众的奋斗经历,忽视从此种中观、微观层面对党史育人价值的强调,单纯突出宏观层面的价值引领难免显得空泛,未能有针对性地关联以专业学习为主要任务的高校学生的具体需求和情感共鸣。

3.3. 主体协同力度存在不足

高校在党史学习教育贯穿立德树人全过程的实践中虽已探索出具有一定成效的领导推进和师资建设方案,但存在主体间协同力度不足问题。首先,领导主体和教育主体协同不足。校党委往往是领导主体,其肩负着总体上把握党史学习教育贯穿立德树人全过程价值方向的重要任务。作为拥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校党委领导往往对党史有着结合校情、生情的深刻体悟,但其较少直接走上一线讲授党史,揭示党史育人价值。而作为教育主体的党史专业教师因长期习惯于从理性审思角度研究党史,对党史的讲授倾向于强调知识传递、学术争辩,对当前强调党史立德树人作用发挥的重视不足。此外,教育主体之间缺乏协同,教育经验、方式等方面交流不足;领导主体、教育主体与受教育主体缺乏协同,领导、教师向作为受教育主体的学生获取党史学习反馈信息不足;受教育主体之间缺乏协同,学生之间较少交流党史学习认知。上述主体之间协同力度的不足影响着党史学习教育立德树人功能有效发挥。

3.4. 学习教育模式效用不够

高校党史学习教育模式的创新性、多样性、效用性不够。在教育内容方面,高校党史教育内容主要集中于革命史,缺乏对改革开放后党史的强调。革命史是对党成功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历程的深刻展现,是传统党史学习的重要内容,但随着党改革实践的纵深发展、日益丰硕的成就取得以及新时代的顺利开启,改革开放后党史的育人价值得到凸显,应当从原先被忽视转为得到重视。此外,党史学习的内容多停留于对人物事迹、会议内容的关注,缺乏深入本质的规律性探讨。在教育理念方面,虽然领导层面重视党史学习教育贯穿立德树人全过程,但出现教师在讲授党史时单纯注重知识输出、忽视价值引导的现象,教育理念陈旧。在教育方式方面,高校普遍采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但理论学习主要由教师讲授,缺乏学生的思维参与与交流互动;实践学习在一定程度上与理论脱节,与党史联系疏松,甚至出现娱乐化倾向,且其形式较为单一。

3.5. 教育效用评价机制缺失

高校对党史学习教育贯穿立德树人全过程的实效性缺乏综合评价。高校采取多途径将党史学习教育贯穿于立德树人全过程,这一做法的重要目的即是发挥党史的育人效用。但关于党史学习教育产生的育人效用是否符合预期,高校并没有形成良好的评价机制。效用评价机制的缺失不仅难以保证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阶段该教育能够长效保持立德树人作用,还不利于以问题为依据有针对性地优化和完善党史学习教育的具体方案。因此,高校党史学习教育贯穿立德树人全过程效用评价机制亟待建立。

4. 高校党史学习教育贯穿立德树人全过程的落实机制建立的路径设计

为顺应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要求,从机制层面保障和增强高校党史学习教育贯穿立德树人全过程的实效性,基于当前建立高校实践的现实困境,从五方面提出机制建立的路径。

4.1. 领导推进机制

高校党史学习教育活动是顺应党中央为迎接建党百年号召全党学习党史的时代潮流下开展的,政治站位高远。因此,高校党史学习教育贯穿立德树人全过程落实机制的建立应当重视建立领导推进机制。首先,确保校党委牵头领导,学院党委分管领导,共同加强政治保障。高校党委应当牵头领导,各学院党委作为各分管学院的领导,为党史学习教育活动贯穿立德树人全过程提供政治保障。校党委和院党委应高度重视党史学习教育并将其与立德树人全过程有效连接,做好党史学习教育顶层设计,坚守基本政治原则。其次,充分落实领导主体责任。建立主体责任机制,分别确立学校领导层和学院领导层的第一责任人,划清责任;对其他分管领导主体同样明确分管责任范围。再次,加强组织管理体系。建立“学校党委–学院党委”两级组织领导体系,保证党史学习教育贯穿立德树人全过程在全校各层面顺利开展。最后,建立监督机制。通过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保证教育活动遵守基本政治原则,发挥重要育人作用。

4.2. 价值引导机制

高校党史学习教育贯穿立德树人全过程的重点是要充分发挥党史的育人价值,因此应注重建立价值引导机制。此机制的建立应在巩固高校已形成的关于党史学习教育贯穿立德树人全过程共识基础上,深化对“立德树人”内涵的理解,并从党史中挖掘与之相适应的价值蕴意。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教育的立德树人任务,在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从多方面强调了立德树人的意义。从内在规定来看,“德”可分为“大德”、“公德”、“私德”。“大德”即关涉国家民族进步层面的德性,是宏观向度的“德”;“公德”即关涉公共社会发展层面的德性,是中观向度的“德”;“私德”即关涉个人品行修养层面的德性,是微观向度的“德”。获得内在规定的“德”在具体历史空间下彰显出特定的外在延伸样态。在新时代,这种样态突出表现为爱党爱国,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遵守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强调科学精神、专业精神、工匠精神,等等。通过“立德”,最终实现“树人”。在科学把握“德”的内在规定和时代意涵基础上,充分运用唯物史观、大历史观和正确党史观从党史中挖掘出综合反映宏观、中观、微观层面和时代要求下“德”的意涵的历史素材,形成多维价值引领。

4.3. 主体协同机制

高校党史学习贯穿立德树人全过程的教育活动存在不同主体,除了以大学生为主的受教育主体外,还有以校院领导为主的教育主体,以教师为主的教育主体。党史学习教育贯穿立德树人全过程的顺利开展需搭建合作平台,形成有效的主体协同机制。首先,领导主体与教育主体的协同。领导主体与教育主体应分别结合自身优势就如何将党史学习教育更好地贯穿于立德树人全过程展开常态化交流。同时,作为领导主体的校院领导干部还应兼为教育主体,在一线带头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其次,教育主体之间的协同。作为教育主体的教师,应积极围绕党史教育经验、教育内容、教育形式,育人价值引导等方面展开交流讨论,以此优化教育模式。再次,领导主体、教育主体与受教育主体的协同。领导主体和教育主体应积极向受教育主体收集党史学习心得反馈,将其作为掌握教育效果和优化教育模式的重要依据。最后,受教育主体之间的协同。学生之间应积极开展合作式学习,相互交流学习心得,提升党史价值认知。

4.4. 模式优化机制

教育模式的实践是高校党史学习教育贯穿立德树人全过程的重要环节,由此需建立相应的模式优化机制,提升党史学习教育的育人效果。优化教育模式主要体现在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教育内容、教育环境等方面。在教育理念方面,顺应时代观念,以党史发挥立德树人效用为导向,坚守基本政治底线,价值引领与知识提升相结合。在教育方式方面,党史学习教育贯穿课内和课外等不同空间领域;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究相结合,专题讲授与自主专研相结合。在教育内容方面,在重视革命史基础上,充分重视建设、改革时期和新时代党史;既注重专题党史学习,又强调从整体上把握党史脉络。在教育环境方面,创设良好的党史学习教育环境,在全校范围大力宣传党史学习教育,领导主体亲自开展党史专题讲座,教育主体系统讲授党史,大学生朋辈之间相互交流党史学习心得。

4.5. 效用评价机制

实效性是高校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贯穿立德树人全过程的关注点,因此需建立以效用为导向的评价机制,以此提升党史学习教育的立德树人效果。在评价原则上,以党史学习教育的立德树人效用为核心导向;开展全过程评价;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价值引导与知识传递相统一。在评价内容上,涉及领导主体、教育主体、受教育主体、教育模式等多个要素,需从多维度充分评价领导主体的领导作用、政治保障效果、顶层设计功效,教育主体的专业水平、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内容,受教育主体的学习积极性和获得感。在评价方法上,定量分析和定性探究相结合,实地调查和线上询问相结合。在评价主体上,构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评价模式。

基金项目

上海理工大学尚理晨曦社科专项“高校党史学习教育贯穿立德树人全过程的落实机制研究”(编号:21SLCX-YB-014);上海高校青年教师培养资助计划。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7: 37.
[2] 胡锦涛.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35.
[3] 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7: 45.
[4]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7: 34.
[5]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 人民日报, 2018-09-10(1).
[6] 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一百周年[N]. 人民日报, 2021-02-21(1).
[7]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在思政课中加强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的通知[EB/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3/moe_772/202105/t20210511_530840.html, 2021-04-20.
[8] 关于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的意见[N]. 人民日报, 2022-03-22(1).
[9]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10]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708.
[1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十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592-5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