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文字是人类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发明之一,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场景文本识别指的是在自然场景中阅读文本,在工业界具有广泛的应用,例如自动驾驶、盲人辅助技术、图像检索。目前,光学字符识别系统已经成功地应用于文档识别中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与文档中的文本不同,自然场景中的文本具有复杂背景和任意成像的特点,这些特点会导致文本出现模糊、失真、低分辨率、低对比度等现象。此外,多变的字体类型也增加了准确识别场景文本的难度。因此对于自然场景中的文本,尤其是不规则文本的精确识别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2. 相关工作
近年来,文本识别在深度学习领域的驱动下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目前的文本识别方法将文本识别视为序列学习问题,大多数基于序列学习的方法基于由编码器和解码器组成。编码器使用卷积神经网络或者长短期记忆网络将输入图像编码为固定维度的向量。解码器使用连接主义时间分类(CTC)或注意力机制将编码器编码的特征序列解码为目标字符串。
上下文无关的方法通常将场景文本识别视为单纯的视觉分类任务。CRNN [1] 使用卷积神经网络(CNN)和递归神经网络(RNN)提取给定文本图像的序列视觉特征,然后直接输入CTC解码器预测每个时间步的字符类别。为了减轻CTC损失的反向传播的计算压力,Xie等人 [2] 提出了聚集交叉损失,沿时间维度优化每个字符的概率,大大提高了效率。Liao等人 [3] 通过像素级分类来预测每个位置的字符类别,然后通过启发式规则将字符汇集成文本行,但是该方法需要昂贵的字符级注释。对于不规则文本,为了消除失真和曲率带来的负面影响,Shi等人 [4] 在序列识别之前加入了具有多个控制点对的校正模块。Cheng等人 [5] 从四个方向提取场景文本识别特征,并设计了一个滤波门来控制各个方向的贡献。Li等人 [6] 采用二维注意力机制提升不规则文本识别的准确率。STAN [7] 提出了一种基于序列转换注意力的网络。以上这些工作均专注于如何提取更有效的视觉特征,忽略了语义上下文的重要性。
为了提高模型性能,多尺度上下文信息在视觉识别中发挥重要的作用。递归神经网络(RNN)具有捕获长距离依赖的能力,被广泛应用于上下文建模,但是RNN的建模不考虑上下文的二维空间性,而且需要较高的计算能力。为了获取上下文信息,李等人 [8] 提出了一种多级特征选择的文本识别方法,采用堆叠块的体系结构逐步细化文本特征和上下文特征。SEED [9] 提出使用预训练的语言模块来获取上下文信息。然而现有的方法只能捕获单个维度的上下文信息,相比之下,所提出的方法采用基于空洞卷积改进的特征提取网络进行特征提取,可以在两个维度上处理上下文建模。
3. 方法
3.1. 网络结构
所提出方法的网络结构图如图1所示。首先使用变换网络对输入的文本图像进行修正。然后,使用基于空洞卷积改进的特征编码器对变换后的图像进行文本特征提取,文本特征通过双层Bi-LSTM处理得到上下文特征。采用文本特征增强模块对文本特征进行细化,上下文感知解码器对接收的文本特征和上下文特征进行解码并输出一维字符序列。文本特征增强模块作为额外监督仅在训练阶段执行,预测阶段被移除。
3.2. 变换网络
对于自然场景中的不规则文本以及多方向文本,使用变换网络对输入图像I进行处理,将其变换成规范化图像I'。受论文 [10] 的启发,变换网络采用薄板样条变换(TPS)进行处理。TPS在一组基准点之间使用平滑样条插值,将文本区域调整为预定义的形状。首先在文本区域顶部和底部设置预定义数量的基准点,然后将待预测的文本区域调整为固定大小。该变换网络可以去除掉图片的非文本区域,提高文本特征提取的有效性。
3.3. 基于空洞卷积改进的特征提取网络
常规文本识别将输入图像编码为一维特征序列,不规则文本识别将校正之后的文本编码为一维特征序列。传统的识别模型通常使用图2所示的ResNet34作为特征编码器,将大小为H × W的输入图像I编码为特征地图F。为了充分学习多尺度上下文推理,融合多尺度信息,我们提出了图3所示的融合了空间多尺度感知模块(SMPM)的ResNet34进行特征提取,从而更好地适应场景文本的内在特征。
空间多尺度感知模块(Spatial Multi-Scale Perception Module, SMPM)。空洞卷积可以扩大感受野,更有效地聚合不同尺度的信息。因此,受Li等人 [11] 的启发,采用基于空洞卷积的空间多尺度感知模块提升模型的感受野。如图4所示,F1是一个(1, 1)的空洞卷积,输出的每个元素的感受野为3 × 3。F2是一个(3, 2)的空洞卷积,输出的每个元素的感受野为9 × 7。F3是一个(8, 4)的空洞卷积,输出的每个元素的感受野为25 × 15。

Figure 3. Modified ResNet34 encoder
图3. 改进的ResNet34编码器

Figure 4. Spatial multi-scale perception module
图4. 空间多尺度感知模块
3.4. 上下文特征
基于CNN的特征编码器提取的特征受限于其接受域,可能会由于缺乏上下文信息导致性能下降。为了改进这个缺点,在特征地图上使用双向BLSTM网络得到上下文特征向量,有效地捕获文本中的双向依赖,每层隐藏状态大小为512。如图5所示,在每个时间步,LSTM编码器以二维特征地图作为输入,沿垂直轴进行最大池化,并且更新隐藏状态。Zuo等人 [12] 指出随着Bi-LSTM中编码器层数的增加,精度会下降。因此,我们仅使用两层Bi-LSTM进行处理。
3.5. 文本特征增强
采用文本特征增强对文本进行字符级建模,得到每个字符更精确的特征。文本特征增强模块不考虑特征向量之间的上下文关系,每个特征向量是相互独立的。首先通过一个全连接层将文本特征V转换为一个长度为N的序列L,将输出序列输入到CTC解码器。CTC解码器将序列L转化为标签序列上的条件概率分布,然后选择概率最大的字符进行输出。具体过程如下所示:
(1)
其中B是一个映射函数,用于删除重复的字符和空格。CTC计算每个字符的条件概率,并且假设不同字符是条件独立的。
的概率表示为:
(2)
上述公式中
是在时间步t时生成字符的概率。
3.6. 上下文感知解码器
最近的编码器–解码器模型依赖于基于注意力的解码器,该解码器可以在输出序列和编码器为每个文本图像生成的特征之间进行对齐。但是,基于注意力的解码器对于噪声和变化太敏感,当出现注意力漂移的问题时通常会解码失败,从而得到错位的字符序列。
与传统的注意力解码器不同,受Wang等人 [13] 的启发,模型采用了上下文感知解码器,将文本特征、上下文特征与注意力图作为输入,如图6所示,由一个用于获取上下文信息的GRU层和一个用于进行预测的线性层组成。首先,将文本特征V与上下文特征C连接形成一个新的特征空间
。在特征空间S上进行自注意力操作,使用全连接层从这些特征中计算得到注意力图M。然后,计算注意力特征向量
,如公式3所示:
(3)
在时间步t时,分类器输出结果
:
(4)
在公式4中,
是GRU的隐藏状态,可以表示为公式5:
(5)
其中
为前一步解码结果
的嵌入向量。
4. 优化
所提出的模型采用文本特征增强损失和上下文感知损失共同监督,如公式6所示。
(6)
上式中,
和
是用来平衡不同监督的超参数,分别设置为0.1和1.0。
是CTC解码器的损失函数。
是上下文感知解码器的损失,可以表示为:
(7)
其中,
表示模型在时间步t所有可训练的参数,
表示在时间步t的真实值。
5. 实验
5.1. 实验细节
为了便于进行比较,模型训练和评估的设置与最新的方法保持一致。实验采用Adam优化器,学习率设置为1e−4,批大小设置为185。所有实验均在NVIDIA 3090Ti GPU (32GB RAM)上进行。在训练期间采用了数据增强技术,通过随机调整大小,失真,色彩抖动等增强35%的输入图像。训练和测试期间,所有图像大小均调整为32 × 128。字符集包括26个英文字母,10个数字和结束符“EOS”。最大序列长度设置为32。
5.2. 数据集
训练集由两个合成数据集组成,分别是MJ和ST。测试集由两种类型的数据集组成:常规文本数据集和不规则文本数据集。
常规文本数据集包括IIIT5k,SVT和ICADR2013,IIIT5k数据集是从互联网收集的,训练集包含2000张图像,测试集包含3000张图像。SVT数据集是从谷歌街景中收集的。测试集包含647张图片。ICADR2013包含848个训练图像和1015个测试图像。
不规则文本数据集包括ICADR2015,SVTP和CUTE。ICADR2015数据集包含2077张测试图像,大部分图像是模糊的和多方向的。SVTP数据集包含639张用于测试的图片。CUTE80包含80幅自然场景中拍摄的高分辨图像,测试集包括288张图片,是专门为评估弯曲文本识别的性能而收集的。
5.3. 消融实验
在3.3节使用了文本特征增强模块作为中间监督对文本识别模型进行优化,以获取更精细的局部视觉特征。从表1可以看出,加入文本特征增强模块后规则文本和不规则文本的识别准确率均有所提高。
5.4. 与最新的方法进行比较
我们在六个数据集上对所提出的方法评估了所提出模型的准确性,并与最新的方法进行了比较。为了保证结果公平,与其他方法一样,在两个合成数据集上进行训练,在推理阶段不使用词典。如表2所示。可以看到,所提出的方法在常规数据集上均优于其他方法,在包含不规则文本的街景文本数据集SVTP和CUTE上准确率分别达到了80.2%和84.2%。与其他字符级注释的方法相比,我们的方法在常规数据集和不规则数据集上均取得了不错的性能。部分数据集的识别结果如图7所示,与Li等人 [6] 提出的方法相比,本文的方法对于不规则文本的识别结果更准确。

Table 1. Ablation experiment of text feature enhancement module
表1. 文本特征增强模块的消融实验

Table 2. Comparison with state-of-the-art methods
表2. 与最新的方法进行比较
5.5. 鲁棒性
自然场景中的文本通常受到各种各样因素的干扰,为了验证所提出的模型是否对细微干扰具有敏感性,在经过处理的IIT5k和IC13数据集上进行了深入研究。对于IIIT5k数据集,通过重复边界像素,以额外10%的垂直高度和10%的水平宽度填充图像。对于IC13图像,将边界框扩展为具有额外的10%高度和10%宽度的矩形。将所提出的模型与在未经过处理数据集上性能比较好的方法ASTER [4] 、SEED [9] 和STAN [7] 进行对比,结果如表3所示,IC13-d和IIIT5k-d分别代表经过处理之后的数据集,“ac”代表准确率,“gap”表示与原始数据集的差距,“ratio”表示精度下降比。可以看出与其余三种方法相比,即使是存在干扰的数据集,所提出的方法仍然保持具有竞争力的性能。
6. 总结
本文提出了一种有效且鲁棒的上下文感知文本识别模型。采用ResNet34作为主干网络,与基于空洞卷积的空间多尺度感知模块融合提取文本特征,增强了模型的感受野。采用双层Bi-LSTM编码器将文本特征编码为鲁棒的上下文特征,文本特征增强模块和上下文特征解码器的联合监督提高了对于场景中不规则文本的识别能力,同时保持了对常规文本的识别性能。在公开数据集上进行大量的实验验证了所提出方法的有效性。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希望提高对于艺术字的识别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