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教育部2020年5月28日发布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 [1] (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指出开展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以及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措施,是继续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所谓“课程思政”就是以教育课程为主要载体,在知识传播中,融入思政理念,将知识传播与价值观指引有机结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专业学科的育人作用,“课程思政”是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是国家未来发展的需要,体现出我国高等教育与国家意识形态的同向聚合 [2] 。
为加强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规范提升师范专业建设质量水平,培养更高素质的中小学一线教师,教育部2017年10月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该实施办法从国家顶层对师范专业建设进行了规范,并对开展师范专业认证工作进行了总体部署 [3] 。根据师范专业认证的新要求,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专业课程教学方式必然要发生变化。课程思政和专业素养紧密融合,将为课程思政育人目标的达成提供最有效的支撑。紧密结合专业认证标准,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解决“培养什么人和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重大问题的钥匙,也是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增长知识,在艰苦奋斗中锤炼意志品质的抓手。研究师范专业认证视域下的地理科学专业课程思政理论与实践,有助于推动师范专业认证持续改进的目标实现。总结近年来课程思政教学的实践以及参与师范专业认证工作体会,探讨构建了一套可评价、可测量、可推广的高校地理科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为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供一定参考。
2. 地理科学专业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
地理类专业主要研究地球表面各类自然现象规律及其与人类活动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兼顾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性质,在国家建设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地理科学是思政元素极为丰富的专业,开展课程思政有着天然的优势。地理科学专业高校教师,长期承担国家发展与地方发展的研究任务,科研成果与教学环节的有机融入为本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重要基础。思政元素融入地理课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学习兴趣。高校在人才培养中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的引领作用,课程思政和专业素养紧密融合,将为课程思政育人目标的达成提供最有效的支撑。
2.1. 落实课程思政是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重要任务的路径
新时代高校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不动摇,落实立德树根本任务不动摇,要求我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开展高校课程思政。通过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从地理专业视角,强化学生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绿色发展理念,培养学生将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人生理想,形成学生关注国家发展与世界发展的意识。同时将地学专业不畏艰险,勇于探索,团结协作,追求卓越的科学素养融入课程思政,培养思想政治坚定,专业素养卓越的新时代社会主义接班人。
2.2. 课程思政助力地理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进一步完善
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应立足于专业知识传授与家国情怀的培养有机融合,是新时代弘扬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领域,地理类课程以其区域性特点,可将专业人才培养融入课程思政。针对目前普遍存在的学生学习热情不足,专业认同度降低、学习动力不足等严重阻碍专业领军人才的储备和培养的问题,在新时代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地理专业特点,将长期以来地理科学与国家发展相结合研究中取得的丰硕成果作为课程思政案例进行教学,不仅有利于传授专业知识内涵,还可以激发学生热爱专业、增强专业认同感,提升学生兴趣。科研成果的融入将成为地理科学专业课程思政最生动载体。人才培养与课程思政建设相结合,促进了学校育人目标以及专业学习目标的实现。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实施,为地理科学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提供新的助力支撑。综上所述,课程思政是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课程思政与专业技能同向聚合,有利于全面实现“三全育人”目标。因此,统筹地理课程思政教学资源,促进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融合,要从顶层设计,构建课程思政与专业人才培养一体化。
3. 师范专业认证视域下地理科学专业课程思政体系设计
3.1. 师范专业认证模式有效支撑课程思政体系建设
专业认证制度源于美国。美国专业认证制度的实施有效推动了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也为其他国家专业认证理论的研究打下了基础。我国专业认证实施起源于2006年开始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4] 。专业认证制度的建立为工程教育专业提供了核心质量标准,促进了我国工程专业的发展。2017年以来,专业认证逐步向师范专业领域推广,师范专业认证是以“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为基本理念,将师范学科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目标有机结合,促进师范专业人才培养的持续改进。在师范专业认证实践中,要求按照人才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加强对专业课程教学过程性考核,以每门课程的目标达成度评价支撑专业课程体系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度评价。师范专业认证明确要求将课程思政目标融入专业人才培养过程,要在专业课程设置、专业评估、毕业要求等方面予以体现。构建师范专业认证模式下课程思政体系,可为其他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一套可操作、可评价的一体化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目标达成体系。本文以地理科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为蓝本,探索基于认证模式的课程思政建设路径。
3.2. 基于师范专业认证的地理类课程思政体系设计
1) 人才培养与课程思政目标的确立
专业课程思政目标是学科育人价值的精准概括,是实现课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重要体现。课程思政目标的达成为地理师范生未来职业发展与社会服务提供有力思想道德支撑。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思政总目标引领课程思政建设,指导地理科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课程教学实施。依据专业认证实施指标体系的要求,结合课程思政建设,本文尝试构建了具体的、可实施的地理科学专业思政目标达成度二级指标体系,具体如下表1。
课程思政达成度二级指标体系充分体现高校对人才培养过程中政治素养方面的重视。在教学实践中,地理科学专业课程思政一级指标分为7个,分别为:

Table 1. Achievement index syste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secondary goals of geography curriculum
表1. 地理科学专业课程思政二级目标达成指标体系
家国情怀、师德规范、教育情怀、学科素养、职业素养、学会反思、团队合作。以7个一级指标为基础,结合地理专业课程思政元素,构建课程思政建设二级指标18个,地理科学专业课程思政两级目标达成指标体系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教学大纲的编制、课程思政目标达成度评价以及开展师范专业认证提供了核心参考。二级指标紧密结合专业特色与教学实际,将政治素养培养融入地理专业教学各个环节,打破传统思政教育只是简单重复的弊端,从顶层设计把人才培养与课程思政要素融合,使得针对地理科学专业的课程思政目标更加明确,对专业教学实施更具指导性。
2) 课程思政目标下地理科学专业课程教学体系评价
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将专业课程体系分为六个模块,即通识必修课程、素质拓展课程、通识任选课程、专业教育课程、教师教育课程与实践教育课程。课程体系的构建是达成课程思政目标的重要基础。按照地理科学专业课程思政培养目标的要求,对学生毕业要求指标点进行分解与细化。参考师范专业认证指标体系,把专业各类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评价分别对应思政目标达成度,建立课程体系与课程思政指标对应关系矩阵(表2)。

Table 2. Hierarchical goal achievement relation matrix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indicators
表2. 课程思政指标分层目标达成度关系矩阵
依据专业课程思政指标分层目标达成度关系矩阵,结合地理科学专业课程标准、师范专业认证体系以及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将地理科学专业课程体系融入课程思政环节的支撑关系进行梳理,形成基于专业认证要求的地理科学专业各类课程思政教学目标支撑关系矩阵(见表3所列)。

Table 3.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goals achievement index support matrix
表3. 课程思政目标达成指标支撑度矩阵
注:H代表高支撑,M代表中支撑,L代表低支撑。
借鉴专业认证毕业要求指标体系,对地理科学专业各类课程思政教学目标支撑度进行评价,能够整理挖掘出地理科学专业课程体系中思政元素丰富、支撑度高的一类课程。针对这部分课程重点进行课程思政教学,可以有效提升专业课程思政水平。例如地理野外综合实习实践课程思政目标为高支撑水平,充分体现了地理学课程极其注重野外实践调查的专业特点,强调了“实事求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思政理念。地理野外综合实习实践既是扎实专业基础的重要课程,也是促进专业课程思政目标全面落实的抓手。进行野外实习,可以让学生深刻体验国家发展与祖国的大好河山,从专业知识角度强化生态文明意识,增加文化自信,在野外实习中,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锻炼强健的体魄以及勇敢面对困难的良好心理素质。在分组实习环节,有利于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意识。
依据专业课程思政目标达成度的支撑情况,对专业课程体系的课程思政目标达成度进行评价,为在专业认证模式下,持续改进人才培养方案与专业课程体系提供了必要的基础。参照专业认证指标体系中关于课程与人才培养目标达成度的评价模式,融入课程思政目标达成度支撑体系,探索性构建了专业课程对课程思政目标达成度支撑评价指标体系(见表4所列)。

Table 4. Support level of professional courses to achiev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goals of the course
表4. 专业课程对课程思政目标达成度支撑水平
3.3. 课程思政目标下地理科学专业课程教学设计与评价
1) 课程教学设计中融入课程思政目标。专业课程教学设计应以专业课程思政目标体系为基础,制定具体的课程教学大纲,教学目标达成度的确定除了要以理论知识测试、专业技能水平评价为目标外,还应当依据具体课程特点将课程思政目标融入具体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评价中,用思政教学目标指导具体专业课程的思政教学环节设计。以地理科学专业为例,案例教学设计是落实课程思政目标达成度的重要方式。教师在长期科研与教学过程中,积累了大量课程思政元素与案例,这些内容将成为支撑地理类课程思政教学最丰富的素材。在教学实践中,根据课程思政目标,整理课程思政案例库,并将思政案例进行细致分解,最大限度地将学科前沿的研究成果融入专业核心课程中。另外,充分发挥课程作业的评价作用。作业是学生巩固知识的重要抓手,也是课程思政目标达成度过程性评价的重要环节。在专业课程作业的设计环节,要积极融入课程思政元素。
2) 认证模式下地理科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评价。课程目标达成度是专业认证体系的评价基础,参考师范专业认证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方法,制定课程思政一级(E1)、二级(E2)指标达成度评价计算方法:
式中:E2为课程思政二级指标达成度;P为平时成绩比例*;a为分目标平时成绩均分;A为分目标平时成绩总分;T为平时成绩比例;b为分目标期中测试平均分;B为分目标期中测试总分;F为期末测试成绩;c为分目标期末测试平均分;C为分目标期末测试总分
式中:E1为课程思政一级指标达成度。
将每门专业课程思政目标达成度计算结果对比该课程预设的课程思政目标达成度指标,来评估本门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在具体教学实践操作中,可以将该门课程思政指标达成度计算结果达到0.7以上,则该课程实现了课程思政教学目标。把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所有专业课程的思政教学达成度评价情况进行汇总,小于70%的专业课程思政目标达成度合格,则该专业课程思政目标达成度不合格,70%~79%以上的专业课程思政目标达成度合格,则该专业课程思政目标达成度合格,80%~89%的专业课程思政目标达成度合格,则该专业课程思政目标达成度良好,90%以上的专业课程思政目标达成度合格,则该专业课程思政目标达成度优秀。
4. 结论与讨论
在师范专业认证视域下探讨高校地理科学专业课程思政体系的构建,是新时代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论述的体现,将专业认证模式与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紧密结合,打破了传统课程思政建设的机械化问题。参照专业认证评价指标体系,从高校地理科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入手进行教学改革,使得课程思政实施更加有操作性,质量评估更加有针对性,实施路径更加多样化,形成“思政素质目标——专业人才培养思政目标——专业课程思政目标——具体课程教学目标”四个层次整合连贯的课程思政建设实施路径。该实施路径紧扣时代脉搏,可随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的进展,及时进行改进与调整,可以快速地落实在具体的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中。此外,依据地理科学专业课程思政二级指标达成度评价方法为基础法,进一步构建课程思政分层目标达成度评价与效果反馈体系,便于对课程思政教学方法、教学案例进行改进,持续提升课程思政教学质量。在专业认证模式下开展课程思政建设,能充分激发专业教师工作积极性,在“三全育人”目标引领下,按照地理科学专业课程特点,持续创新课程思政目标指标体系,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水平。专业认证视域下的高校地理科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构建,给出了地理科学专业课程思政的实施与评价方案,在该模式下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如何运用教学手段、如何进行案例的具体应用等方面还需要结合课程内容与教师特长进行适当调整,这也体现了该模式的开放度与自由度,为今后持续改进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可能性。
基金项目
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教育学项目“专业认证视域下高校地理类课程思政理论与教学实践研究”(项目编号:AFSZ22013);楚雄师范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中学地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研究——以中国地理为例”共同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