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高校是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阵地,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使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事关党对高校的领导,事关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与意识形态安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置于我们党治国理政全局的战略地位。
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12月出席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2018年9月出席全国教育大会,2019年3月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深刻阐明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予以全方位谋划,为做好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1] 《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 [2] 中指出要“推动课程思政的理念形成广泛共识,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因此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应将思政课程与专业知识有机结合,高校的思政教育刻不容缓。
现阶段大学课程思政研究主要集中于理论和实践方法。刘学文等 [3] 指出课程思政是要将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相结合,培养学生服务社会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做到知行合一。时金娜等 [4] 提到很多专业课程课时紧张,如何在不影响正常课程内容的情况下融入思政元素的设计显得极为重要。如何让立德树人做到“润物细无声”也是专业课思想政治的关键。需要以学生为中心、以需要为引领、以问题为导向,探索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其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但在实践教学中,更需要思考如何想让专业课程在完成知识传授和能力提高的同时突出育人价值;在强调个性发展、增强学生责任感以及表达能力的同时,需要学生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更有效地把思想传递给他人;在培养学生分析能力、拓宽学生的视野的同时,更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这些都还需要我们去探索更多的模式与方法。
2. 《运筹学》课程中的思政教育现状及必要性
《运筹学》是管理类、工科类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我国很多理工科高等院校都开设了《运筹学》相关课程。《运筹学》是20世纪4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利用数学技术,结合经济、工程、金融以及管理等多学科的知识,对企业、政府、社会等组织在实际决策过程中面临的具有多个目标、多方位约束条件及不确定性因素的复杂问题进行分析和求解。目前《运筹学》的最新发展方向是智能运筹学,它是运筹学和人工智能技术的结合,它结合模糊逻辑理论、神经网络理论、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决策问题的解决中,使决策者在复杂决策环境中能够更快捷、更准确地做出决策。
《运筹学》课程中的思政教育不是简单地将思想政治与专业课程相结合的,而是将思想政治内容有机融入课程教学中,有侧重地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将教书与育人紧密结合。许多学者提出在《运筹学》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的方法。宋作玲,孙慧 [5] 提出《运筹学》课程思政教学遵循“内外驱动–教学实施–效果评价”的实践路径,通过达成师生共识,开展课堂与实践立体化课程建设实践与教学改革,实现课程思政育人、育才的目标。李卫丽等人 [6] 提出通过挖掘《运筹学》中具有军事背景的典型案例,激发学生通过学习科学知识来强军兴国的意识。黄自友 [7] 提出在讲解对偶问题时,可以结合辩证唯物主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方法论和世界观;在讲解运输问题时,引用《荀子》中提到的“两物齐平如衡”,帮助学生理解和谐的概念。刘珊,沈雯萱 [8] 提出需要以合适的方式吸引理工学生进入到教师的教学案例中来,科学合理拓展《运筹学》课程的专业理论深度与知识技能广度和人文关怀温度,增加课程的知识性、人文性,引领学生进行深度思考,树立敢于面对困难和迎接挑战的信心。
近年来,思政教育在《运筹学》中的应用日益凸显,以期望帮助学生培养更强的分析能力和自主思维。传统的运筹学研究通常偏重理论和抽象,难以把学习内容与实践活动联系起来。而《运筹学》思政教育则强调将学习内容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以此拓宽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能主动、综合地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其次,《运筹学》中的思政教育则可以帮助学生获得良好的自信心,提升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和自信心。
3. 思政教育在《运筹学》课程中的融入与探索
3.1. 课程思政教育的目标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长期而意义深远的工程,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有利于学生成长发展,有利于为国家培养更多爱党爱国的社会主义新青年。通过介绍《运筹学》的发展历史,引入爱国主义教育,强调军事力量的重要性及专业知识在强国路上的重要位置。培养学生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文化自信和公民人格,有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社会观和世界观。通过《运筹学》知识的学习,在处理复杂问题时,指导学生运用科学的辩证方法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培育大学生的科学素养,调动爱国主义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渗透人文素质、创新意识、探究精神、工匠精神、家国情怀等积极向上的能力,使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3.2. 课程设计
如何在授课过程中丝滑地融入思政教育,这是当前本科课程思政教育的一个关注点。因此从课程设计初期就需要解决以下两个关键点:
1) 要注重思政元素的切入点。要选择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的案例,并通过融入、理解、升华,以期学生能触动灵魂、启迪思想。2) 还需注意思政元素与学科知识的契合度。若将不相关或者相关性不强的思政内容强行加入,不仅不能达到思政教育的目标,可能还会产生负面情绪。以下是本课程选择的一些思政元素的切入点实例:
《运筹学》是一门应用数学的,利用数学手段和技术,对经济、工程、金融以及管理等方面的复杂问题进行分析和求解。在处理不同领域的问题时,需要用到不同的数学知识,这也使得《运筹学》这门数学课和很多领域联系起来,可以很好地融入思政元素。
通过介绍《运筹学》的发展历史,可以引入爱国主义教育,强调军事力量的重要性及专业知识在强国路上的重要位置。培养学生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文化自信和公民人格,有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社会观和世界观。同时学生还可以在学习过程中了解我国古代运用运筹学思想的案例,激发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进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以及民族自信心。
在学习运输问题、排队论、博弈论等相关章节,可以将物流运输,港口管理等等融入进去,尤其是行业领先的洋山港案例。自从人类进入工业社会,交通运输的便利程度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历史上许多沿海地区和岛国之所以能实现经济迅速发展,和海运的便捷性密不可分。而我国最大的城市上海虽然经济总量位居全国之首,却长期饱受没有优质港口的困扰。直到我国耗费700亿巨资在舟山修建了新的洋山港,并迅速实现了吞吐量超过美国港口总和。当“洋山港四期自动化码头”开港运行时,展现在全世界面前的是一座全球最大单体自动化智能码头,同时也是全球综合自动化程度最高的码头。通过参观洋山港码头,观看介绍视频,有助于学生在生活中从科学角度去分析问题,运用数学思维去解决问题,并对解决方法进行归纳总结找寻事物的本质。
在学习动态规划章节时,帮助学生理解复杂的问题都是由简单的事情组合起来的,我们可以尽可能地将比较难的大问题切分为许多小问题来解决。运用科学的辩证方法能够帮助我们就解决许多问题,不仅体现在我们的学习中,更是体现在社会主义的建设中,党制定的方针、路线的重要理论工具就是量变质变规律,指导我们正确地处理社会主义发展、改革和稳定的关系,使社会主义获得更大的发展。
表1为《运筹学》课程的思政教育教学设计一览表。

Table 1.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eaching design of Operations Research
表1. 《运筹学》思政教育教学设计
3.3. 教学方式及手段
当代大学生个性突出,对知识渴求力强,需要教师能够正确引导,使其参与到课堂当中,同时运用多样的教学手段及高科技方式,可以和学生形成良好的互动,从而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增加学生的主体性,也能提高思政教育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中,可以提高新媒体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水平,丰富融入思政元素的教学材料展现形式。开展互联网+教学,进行课程线上平台学习资源中思政元素的挖掘。推进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等多种授课形式,建立智慧教室,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与参与度。
4. 《运筹学》课程中思政教育融入后的教学成效
在《运筹学》课程中融入思政因素,同时通过讲授,视频分享、情景分析、模拟、分组讨论,翻转课堂等多种教学方法的应用,综合教师自评、学生评价及专家评价,发现学生在学期末的整体学习情况较没有融入思政元素的学期有明显提高。主要表现在:平时课堂参与度提高;课下与教师的交流增多,会咨询不同行业的科技发展中的问题;期末考试平均成绩提高等。
5. 结论
思政教育已经成为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还需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要坚持不懈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教育是一项意义深远的工作,课程思政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高校教师要把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互相融合,结合学生的专业需求,不断优化教学方式,根据所讲授内容精心设计和挖掘思政元素,提升教学质量,让学生能在接受专业知识的过程中,激发出更强烈的爱国热情与学习动力,更好地投身到祖国建设中,成为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