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融入中学思政课的价值与路径
The Value and Method of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Integrated in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urriculum of Secondary Schools
摘要: 中学思政课面向全体中学生,对塑造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党的二十大强调了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充分发扬文化自信,需激发学习动力,加强理论学习,深入实践锻炼。鉴于此,本文主要探讨文化自信的内涵与要求,并对深化落实至中学思政课堂的价值与路径进行了探索。
Abstrac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urriculum of secondary schools are open to all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and play a decisive role in shaping their worldview, outlook on life and values. The 20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stressed the need to promote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and self-improvement and create new brilliance of socialist culture. It is necessary to stimulate learning motivation, strengthen theoretical study, and deepen practical exercise. Based on this, this thesis mainly discusses the connotation and requirements of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and explores the value and method of deepen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urriculum in secondary schools.
文章引用:周蝶. 文化自信融入中学思政课的价值与路径[J]. 教育进展, 2023, 13(7): 4657-4661. https://doi.org/10.12677/AE.2023.137733

1.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1] 党的二十大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 [2]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 [3] ,并且初高中的思政课对于青少年群体的思想发展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力。中学教育阶段,学生们的思想发展尚未成熟,对于很多事件有自己的见解和想法,这也同样需要正确思想方针的指导。因此,要充分发扬文化自信至中学思政课堂。

2. 文化自信的内涵

2.1. 源自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从传说中的黄帝到现今,大约有五千多年的历史,也称之为“上下五千年”。同时,我们也在四大文明古国之列,并且只有中国从未中断。当然,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我们坚持守护本民族的文化,让中华文化能够在竞争中屹立不倒。最早从原始社会时期算起,延绵不断的中华文化璀璨的发展进程中出现了:新石器时代的三大文明成就、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唐宋元明清时期,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绽放再到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的艰难发展,虽然也曾出现过困难险阻,但无法阻挡其迅猛前进发展的趋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进步,让我们有强烈的归属感、认同感和自豪感,促进了五十六个民族的团结友爱。古往今来,人们始终能够把家与国联系起来,深知家组成国,没有国便没有家。屈原的“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范仲淹的“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以及鲁迅的“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等均体现了家国一体,爱国报国的情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始终以热血爱国和奋斗不息为内核,国之发展,民族之发展,关乎众生。一方面,要发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我们应该积极完善和发展自己,励志爱国报国。另一方面,生命不止,奋斗不息,我们要学习古往今来的优秀人士的奋斗精神,不懈努力,发展进步。如此一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在进步发展和守正创新过程中,永远焕发出勃勃生机。

2.2. 承接于中国革命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革命文化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与改革中创造的。” [4] 中国共产党人对革命文化的贡献也成为了激励人民砥砺前行的精神力量。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创立了井冈山精神、伟大长征精神、沂蒙精神等,这一时期全国人民奋勇向上,团结一心维护祖国统一。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创立了抗美援朝精神、大庆精神、西迁精神等,这一时期,举国上下发展经济,建设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创立了改革开放精神、抗洪精神、劳模精神等,这一时期的人们向往新生活,开放发展又进了一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创立了脱贫攻坚精神、伟大抗疫精神、科学家精神等,这一时期进入新时代新征程,也有了新发展,人们满怀热情,积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5] 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了到富起来再到现在的强起来的伟大发展。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的过程中,创立了中国革命文化,这也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不仅仅有热血爱国和奋斗不息的精神,也在现实中不断地融合中西方优秀文化。文化自信的内涵也更为丰富。

2.3. 发展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以培育四有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社会主义文化。 [6]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并非是一帆风顺的,期间也出现在一些困难和挫折,大致经历了初步定型、艰难前进、恢复发展和走向璀璨的四个阶段。在初步定型阶段,新中国成立之初,各方面急需建立和完善,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先进文化,国家重视文化发展,大力支持对民众进行扫盲的知识教育,建立学校,重视教育。在艰难前进阶段也曾出现过发展阻碍,甚至一度让先进文化发展陷入停滞状态。在恢复发展时期,国家采取了各种各样的补救措施促使文化接续发展。进入改革开放时期,文化发展开始复苏,中西方文化交流也更为频繁,先进文化发展势头迅猛。在走向璀璨阶段,国家支持文化繁荣发展,出现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新局面。全民学习,全民发展,先进文化发展也进入了全新的时代。文化的繁荣发展不仅有利于祖国的前进,也为人们提供了底气,坚定文化自信也成为了一个永恒的主题。

3. 发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要求

3.1. 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阵地,发挥文化育人功能

我们应该始终坚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阵地,学习传统文化,坚持文化育人的守正创新。文化自信源于文化底蕴,而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古往今来,各种优秀先进文化,促进了很多人的全面发展。现如今要发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应该延续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很多学校开展的“国学经典的诵读活动”到遍地各国发展的“孔子学院”,均在向我们说明传统文化的延续性和成效性。优秀也并不代表没有任何融合以及发展的可能性,我们仍然需要结合实际情况,接续发展优秀文化,不能一成不变,只顾守正,不顾创新。因此,文化的育人功能需要认真利用起来,促进祖国和人民的美好发展。

3.2. 强调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增进爱国情怀

爱国可以说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我们人人都谈爱国,我们也应该付诸实际行动。多少文人墨客写下对祖国和人民的情感,多少革命先烈为了祖国统一和人民安全而付出了鲜血和生命。在和平年代更应该强调爱国,这也是中华人民的内心深处的情怀,国家是我们的归属和依靠,我们必须维护祖国统一,对一切分裂势力说不。中华儿女是一家,各个民族团结一心,心向祖国。文化发展离不开爱国热情和爱国情怀,这就是一种表达方式。文化自信决不能脱离爱国报国,否则将会是无依据的空话。家国一体,和谐统一,才能让文化自信绽放光芒。

3.3. 把握时代要求,遵循主流文化,增强公民底气

文化自信并不能只是一句空话,我们应该落到实处。进入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把握时代的要求,坚持马克思主义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汲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各国优秀文化遗产,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这样一来也可以增强公民的底气,毫不动摇坚守中华文化,坚定文化自信。这也同样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前进方向,以及对于文化自信的重视。每个公民都是祖国的一份子,只有人人自信自强,那么发扬文化自信就不会是一个艰难的课题。

4. 融入中学思政课的价值

4.1. 重视中学思政课发展,提升中学思政课效果

初高中的思政课学习也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一方面不能认为学习科目有主科和副科之分,只想学习语数英三科,其他科目背一背就可以,这是错误的思想观念。另一方面,无论是从课程内容还是课程理念上来看,思政课都是很重要的一门课,初中阶段的课本是《道德与法治》,高中阶段的课本是《思想政治》,内容是相连贯的,核心也是为了促进学生们道德品质的发展,以及认同我国的治国方针和理念,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如此一来,坚持文化自信,也是重视中学思政课发展的体现,也能够提升其教学效果。

4.2. 促进思政课堂教育内容丰富,完成思政教学任务

思政课堂不能局限于课本但是也不能脱离课本,需要常讲常新,结合中国发展的实际情况和社会热点进行讲解。在教学过程中,主动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仅能够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还可以让同学们更加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并且充满自信地学习。对于外来优秀文化,同样可以借鉴学习,但是需要帮助同学们坚定立场,不能盲目崇拜。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可以让他们认同本民族文化。另外,发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并且结合课堂内容进行传播,也是有利于完善教学方式和完成教学任务的。

4.3. 发挥思政育人功能,培养学生们的文化自信

思政课在培养人的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思想观念和行为指导上均有着重要影响,尤其在中学教育阶段,对于学生们各方面的影响都很重要。我们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首先,教师们要重视思政课,带动学生们认识到思政课的价值。其次,学校需要维持各科学习的平衡,不宜过度重视或轻视某一门学科。最后,师生共同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历程,充分发扬文化自信。这样一来,思政课发挥其育人功能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们的文化自信。

5. 融入中学思政课的路径

5.1. 发挥文化自信的促进作用,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动力

我们常说,自信既是底气。因为一旦没有自信,那么做任何事都是畏畏缩缩,也难以发挥真正的作用。教师们首先应该带领学生们领略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知晓了我国的深厚的文化底蕴之后,再对相关单元的学习,如此一来,学生们只会信心大增,迫不及待想要学习。其次,也要让学生们了解学习历史,认识到中国发展至今的突破的艰难险阻和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的困难程度,任何一个有血有肉的青少年都会有所感悟,坚定学习信念,有意愿积极主动学习。最后,选择先进榜样,例如焦裕禄、王进喜、袁隆平等,学习他们的先进事迹,利用互联网视频等多种方式让学生们感同身受,以此也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因此,文化自信对中学生的发展具有积极地促进作用,也能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为成为更好的自己而努力。

5.2. 深化对文化自信的研究,加强理论学习

我们应该要让文化自信落到实处,要做到收获具体的学习和感悟。在课前,老师们应该先布置好任务,让同学们自主或者分小组查阅收集相关资料,对学习内容有所准备。在课堂上,教师充分利用课本、电子课件、微课视频等途径,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并且让学生们多方面深化对文化自信的研究学习。在课后,布置一些针对性的任务,学生独立自主完成,少一些机械性的作业,多一些创新性的作业,可以在完成作业的同时回顾课堂内容并且自主总结。另外,鼓励实践性活动,例如可以以角色扮演、小短剧、相声的形式完成,不局限于某一种形式均可。理论学习是为日后的实践做好准备工作。

5.3. 结合实际情况,深入实践锻炼

学习不能只停留在课本知识,也不能局限于考试要求,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结合实践进行锻炼。例如,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一起品读很多诗人写的具有家国情怀的诗句,一起感悟他们对于祖国的深厚情感。学习革命文化的时候一起观看如《长津湖》等优秀影片,感受革命先烈们的牺牲奉献精神。学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可以一起观看二十大会议直播,切实体会祖国的发展和一直以来坚持的理想信念。思政课堂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现如今也被摆在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那么应该积极发挥其作用,结合学生们的实际情况和身心发展特点,进行实践性学习,从而发扬文化自信,促进思政课堂发展。

6. 小结

中学教育阶段,各科学习内容和学习任务都十分重要,这一阶段的学生们也同样面临升学压力,但学习的方式多种多样,不宜为了应付考试而只学习某一种内容。因为成长中的少年们正在塑造自己对于整个中国、整个世界的看法,在他们的眼界里,并不单单只有考试。要促进思想正向发展和健康发展,思政课责任重大,应不断地完善教学内容、方法和形式,让学生们学有所成的同时也能够自信的面对文化的发展和进步,并自觉成为坚定文化自信、促进文化发展的一份子。

参考文献

[1]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坚定文化自信,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J]. 中国出版, 2019, 462(13): 4.
[2]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 人民日报, 2022-10-26(1).
[3] 习近平.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 新长征(党建版), 2021, 702(3): 4-13.
[4] 李维意. 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的本质内涵、精神价值和自觉弘扬[J].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 47(6): 8-16.
[5] 郭国祥, 冷文豪. 中国共产党坚持独立自主的逻辑理路、历史演进与实践遵循[J]. 学习论坛, 2023, 447(3): 25-32.
[6] 孙缘. 论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在关联[J]. 西部学刊, 2022, 175(22): 8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