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心理距离视域下培育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路径研究
Study on the Way of Cultivating College Students’ Consciousness of Community of the Chinese Nation under the Theory of National Psychological Distance
摘要: 除了物质经济要素,心理要素也是影响中国各民族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何通过缩短各民族心理距离,在精神层面由内而外地拉近各民族之间的距离,尤其在高校这一包含各广大民族群体的大环境内,通过拉近各民族学生精神距离从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维护各院校稳定发展促进各民族团结和谐有着重要意义。
Abstract: In addition to material and economic elements, psychological elements are also important factors affe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all ethnic groups in China. How to shorten the national psychological distance and enhance the connection with other nations from the spiritual level is worth thinking. Especially under the circumstance of colleges that include various ethnic groups, it is significant for our country to maintain the stable development of all institutions and then promote national unity and harmony by shortening the spiritual distance of ethnic university students and building a strong sense of national community.
文章引用:钱俊杰 (2023). 民族心理距离视域下培育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路径研究. 心理学进展, 13(7), 2856-2861. https://doi.org/10.12677/AP.2023.137354

1.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其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是我国民族工作的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是习近平新时代民族工作观的创新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一种意识,是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知、评价、认同的过程,从而表达出一定的情感并做出相应的行为。且这种意识的产生是主观的,他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具有能动作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意味着以中华民族的“共同性”为凝聚力量,秉持共同的善的价值理念,能动地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得更加美好。从意识的角度来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能只考虑外部客观因素的影响,其更需要处于这个民族共同体内每一个个体在面对各种不同价值判断时能做出正确的判断与抉择,心理距离在这当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每个人都会根据自身与其他人之间的心理距离表现出不同的交往态度,且心理距离和交往态度的积极与否呈反作用。小到个体大到族群,心理距离反映在各民族之间即为民族心理距离,是各民族在文化、认知方面的差异导致心理上与其他民族的距离感(刘有安,2008)。因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离不开探究民族心理距离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影响。

2. 民族心理距离的产生及其影响因素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而各民族在其自身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地理自然环境、生产方式等多种不同因素的影响,从而产生了各民族之间不同的民族心理。民族心理是各民族由其各自不同历史、环境、生产等各个要素共同构成的精神总和。且由于各个民族之间存在的差异性,民族心理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张建荣,2016)。这种多样的民族心理使得各民族对自己民族有着极大的认同感,使得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进程中,各民族优秀的文化与民族特色得以完好的保留。也极大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与精神和物质财富。

各民族之间不同的文化必然也会表现为在各民族群体之间差异性的表现行为。这就客观上导致了不同民族之间存在的心理距离,心理学上认为“心理距离”往往与个体对其他个体或群体的亲疏关系呈正相关,心理距离反映在民族之间则是民族心理距离。而民族作为一种人类社会内的群体,民族心理距离也成为民族与民族之间交往活动时亲疏的影响要素。民族心理距离对民族关系的影响具有两面性,一方面他能够增强各民族对所属民族的认同感,提升民族凝聚力。但一方面他也阻碍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个大家庭的内在凝聚力起到了反作用。而高校作为包容各民族青年的载体,民族心理距离的客观存在无法忽视且势必对高校各民族之间交流产生的影响,使得其与促进大学生铸牢思想政治工作之间产生了内在的联系。因而,铸牢大学生民族共同体意识,不能忽视民族心理距离的影响作用。必须立足于民族心理距离存在的客观事实,才能将培育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扎实推进。

民族心理距离的影响因素方面我认为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 民族之间的文化的认知偏差

不同的民族是人类社会中存在差异的不同群体,而群体之间的差异是不同民族心理的反映。群体行为差异就是民族心理的反映。“民族心理距离”是指由于不同的民族文化与认知等其他不同因素的影响,各民族在心理对其他民族所产生的距离感(刘有安,2008)。这种距离感是由于不同民族文化的影响而产生的,而不同的民族文化会导致不同民族在的道德或价值评判上产生分歧。这种分歧在民族交流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倘若A民族的个体在B民族的族群中,做出不符合B民族道德规范的事情,这将加剧双方民族之间本就存在的文化认知偏差,同时认知偏差的加剧也会进一步拉远两民族之间的民族心理距离。这种文化认知偏差是民族心理距离逐渐拉远的重要因素。

(二) 民族之间历史关系的影响

各民族的民族心理是随着时间而不断变化发展的,各民族不同的历史文化也造就了各自的民族心理,而民族心理距离也会受到民族之间的历史关系而变化发展。认为历史中各民族之间的关系不是转瞬即逝的,反而会对民族关系造成深远的影响,不论是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友好交往,还是奴役和战争都会留下深刻的记忆(周传斌,2001)。由于历史与时代的局限性,由于各个民族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导致各自民族之间的交流往往呈现为摩擦与友好多样的形式,封建统治时期农耕为主的民族和以游牧为主的民族之间的民族多以开放互市与征服掠夺的交流模式。其中民族争端往往造成民族之间的隔阂,或导致民族之间产生刻板印象,如历史上由于清王朝的腐朽统治与境外分裂势力的搅动爆发的“同治之乱”,同时当时的统治者以“七营汉回分界碑”为最终的处理方法,将两民族隔开期望通过将两民族隔离来避免冲突。这种做法无疑也阻碍了两民族之间正常的民族交流,从而进一步加深了双方民族的“民族心理距离”。

(三) 民族之间的宗教与习俗差异

各民族之间不同的宗教信仰,会因为缺乏交流使得不同宗教的信众产生的隔阂,除了家庭外,无其他设置能和宗教一样可以有效地为人们解答生命的意义与价值问题,也无法带给人们如宗教所带来的如此强烈的忠诚感与参与感(戴维·波普诺,2007)。由于大部分民族内部是信仰同样的宗教,一方面宗教虽然能把处于同一信仰下的信众联合起来,提供无比强大的粘合力,使得民族内部更加团结,但是也会使得持不同宗教信仰的民族之间存在隔阂,阻碍了民族之间的交流,从而加深了民族心理距离。由于不同的宗教信仰必然也会造成不同的文化习俗,风俗习惯存在具有客观性,在人与人交往活动中还会产生积极和消极的影响。一方面可以促进特定区域内特定族群共同价值观与群体认同感,提升族群向心力与凝聚力,从而更便于内部交流与团结;另一方面,它也会形成一种盲目的排外心理,加深与别的群体或别的成员之间的隔膜、疏离和对立,使人们在跨区域民族方面的社会交往难度增大,成本增加(姚继刚,2002)。宗教不仅仅是一种宗教信仰,对于民族而言宗教是嵌入其民族文化的内核,宗教对其信众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都给出了明确的规定(戴宁宁,2011)。不同的宗教信仰与文化习俗会衍生出不同的生活方式,现实中的生活与精神中的信仰所存在的诸多差异,无疑会使不同民族之间产生心理距离,阻碍了双方的交往。

3. 民族心理距离对大学生的影响的特征分析

(一) 语言差异降低接触意愿

语言是一个民族的重要符号,各民族通过各自的语言交流、生活与创造,可以说各民族历史文化的发展都伴随着各自语言的发展。在更深刻的意义上说,语言的作用是内在的和建构性的(冯·洪堡特2008)。高校中少数民族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更倾向于与本民族的学生在一起交流生活,在他们的日常交流中也更倾向于使用本民族的语言,无疑这可以给他们一种同处于本民族文化影响下的认同感与归属感。虽然高校内这种各民族学生扎堆抱团的现象无疑给少数民族学生群体,提供了一个本民族文化的舒适圈层,为他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不少共同的话题与乐趣,但这无疑也对其他民族文化群体或者是不了解他们民族语言的学生带来了一定排他性与融入的困难。

(二) 文化理解偏差影响交往态度

高校为来自各个不同民族文化学生提供了多种民族文化交融碰撞的大环境,但是由于各个民族大学生受到原生环境的影响他们本事也是受各自民族文化影响的个体,而不同民族之间因文化差异导致民族心理距离较远,往往更愿意与相同民族文化的本民族同学在一起交流学习,对其他民族学生没有很大的接触意愿。这就导致高校内不同民族文化的学生之间的空间距离感得不到减少。不同种族或者族群成员之间的相互接触能够促进积极的族群态度,减少族群偏见和刻板印象(党宝宝,2016)。由于缺少接触交流各民族学生之间无法充分全面地互相了解对方,则不同民族文化的学生之间原来消极的民族刻板印象无法消解,而消极的民族刻板印象又是产生群际焦虑与态度偏见的重要原因(徐丽曼,范娇婷,2022)。这就导致不同民族文化的学生难以走出自己本民族文化的固定圈层融入到其他同学的文化圈层之中。这是受到民族心理距离影响的表现,也是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阻力。

4. 民族心理距离视域下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

高校是各个民族大学生共同学习生活的场所,大学生作为探讨缩短民族心理距离的有效途径,有助于深化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促进民族交往进程,加速民族交融,从而为构建和谐稳定民族关系和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心理基础。

(一) 推广通用文字增强文化认同

立足高校的基本情况来看,高校是多民族学子共同学习与生活的场所。文字作为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与文化符号,普及通用语言文字和语言文字规范化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同时通用语言文字的普及能够加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纽带,也有利于各民族学生更好地接受现代化教育知识,更顺利地融入社会。同时对于促进各民族学生深入交流,加深各民族学生之间对各自文化的了解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有利于进一步消减他们之间消极的民族刻板印象,减少民族心理距离,和谐民族关系。高校内推广通用语言文字,一要注重对学生的引导作用让学生主动意识到学好通用语言文字是顺应当下时代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更好融入社会,更好学习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途径。并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普及,在高校内营造通用语言文字多说多用的积极氛围。二要在推广通用语言文字的同时尊重各民族学生的本民族语言和文字。尊重、保护和传承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生命力(李天语,2023)。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切实尊重和传承各民族的优秀文化,保护中华民族文化的多元性发展。三要充分挖掘通用语言文字的文化内涵,让各民族学生都能在学习通用语言文字时,切身感受其内在的文化底蕴,进一步加强各民族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在高校内积极推广通用语言文字不仅为民族学生提供包容积极的学习环境,同时能为各民族学生在各自在知识的接受过程中与其他民族同学的日常交往过程中减少很多麻烦,在学习过程中大大减少因为语言带来的知识接受障碍,同时为各民族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提供了便利,有利于进一步减少高校中各民族学生之间的民族心理距离。

(二) 构建文化交流平台扩展教育空间

为了有效缩减高校各民族学生的民族心理距离,高校应加强文化交流平台的构建工作,通过网络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为各民族学生搭建相互沟通交流的大环境,以促进各民族学生友好交流,各民族文化充分交融。进一步强化各民族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力量。首先应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当代高校学生的学习、生活、娱乐都离不开网络,一方面要为各民族学生虚拟空间的交流搭建平台,为各民族学生在虚拟空间的交流创造条件,另一方面要网络平台在制作宣传视频材料时要深入挖掘并展现各民族优秀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共性,并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展现出来。第二要在线下充分为各民族学生的文化交流创造条件,在校园内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学习、生活环境。同时开展文化交流活动,通过外部引导让学生由生活上的交融深化为文化层面上的交融。不断增进各民族学生之间的文化认同,缩短民族心理距离。线上线下同时为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扩展空间。文化交流平台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空间在线上线下的同时拓展,不仅给高校各民族学生之间的跨民族交流带来了便利,也为各民族学生互相学习其他民族的优秀民族文化提供了交流学习平台,有利于打破各民族之间消极的民族刻板印象,从而进一步消除民族心理距离的负面影响。

(三) 加强思政引导营造良好氛围

高校应注重在学生的思想与外部环境上做好引导工作,为培育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营造良好氛围。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高校应注重校园环境建设营造一个团结互助、和谐友爱的氛围,在校园的公告栏、宣传栏和宣传海报等容易引起学生关注的位置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与教育工作,同时将其融入网络平台做好现实与虚拟空间两方面的氛围建设。在注重环境影响的同时也要关注学生思想的动态变化,这就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作用。高校应在各民族学生中深入开展民族团结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教育。在思想上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与民族观念,同时注重社会与家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做到家庭、社会、学校线上线下互联互动,在线上做到家校相联同时对学生与学生家庭进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宣传,让学生与家庭之间在感情基础上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教育,且这种学校引导学生与家庭双向输出的教育模式相较于学校单方面的输出,弱化了教育与被教育者之间的心理距离,能起到更积极的作用。在线下,鼓励并带领各民族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切身感受当下团结友爱的社会氛围,从而让他们由内而外地打破心理壁垒,有利于减少消极的民族刻板印象,拉近各民族学生之间的民族心理距离,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工作营造积极氛围。

5. 结论

民族心理距离在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过程中起到的消极影响明显大于其积极影响,民族心理距离的客观存在对于各民族达成“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这一美好夙愿起到了一定的反作用力。本文从心理距离理论出发,分析了民族心理距离的产生与其影响因素。并立足于高校这样一个多民族青年共同学习生活的场所,进一步分析了民族心理距离对大学生的影响特征,最后从三个方面提出了高校缩短各民族学生的民族心理距离的措施,助力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工作,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化进各民族学生的精神世界。

参考文献

[1] 戴宁宁(2011). 维汉民族交往中的“民族心理距离”解析. 新疆社会科学, (5), 42-50+167.
[2] 戴维•波普诺(2007). 社会学(p. 491).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 党宝宝, 高承海, 万明钢(2016). 民族刻板印象: 形成途径与影响因素.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37(5), 202-206.
[4] 冯•洪堡特(2008). 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姚小平, 译, p. 128). 商务印书馆.
[5] 李天语(2023). 少数民族文化类短视频场景传播研究. 中国出版, (7), 38-41.
[6] 刘有安(2008). 族际交往中的“民族心理距离”解析. 云南社会科学, (5), 63-66.
[7] 徐丽曼, 范娇婷(2022). 民族心理距离视域下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路径. 大连民族大学学报, 24(4), 289-293.
[8] 姚继刚(2002). 交往的世界: 当代交往理论探索(p. 85). 人民出版社.
[9] 张建荣(2016). 民族心理视角下民族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贵州民族研究, 37(1), 213-216.
[10] 周传斌(2001). 论民族问题的诸多影响因素.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 21(2), 4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