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回流生源地就业中的作用探析
Analysis of the Rol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Employ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Returning to the Place of Origin
DOI: 10.12677/AE.2023.138857, PDF, HTML, XML,   
作者: 罗 霞, 冷 军:四川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成都;康 薇:致公党四川省委,四川 成都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回流就业作用路径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llege Students Return to Employment Effect Path
摘要: 大学生是掌握先进科学知识和技术的“智力”人才,是生源所在地的潜在人才,是从当地走出来的、受过高等教育的优秀人才。鼓励大学生回流生源地就业不仅是推进人力资源均衡分布、实现大学生自我价值的有效途径,也是提升大学生人才的情感维系、归属感和扎根性的一种方式。思想政治教育通过转变就业观念、端正就业动机、提升职业道德等方面在大学生回流生源地就业中发挥作用。并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发挥为视角,从优化社会教育环境、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大力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等方面探析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在大学生回流生源地就业中的路径。
Abstract: College students are “intelligent” talents who master advanced scientific knowledge and technology, potential talents in their source areas, and outstanding talents who have come from the local area and received higher education. Encouraging college students to return to the place of origin for em-ployment is not only an effective way to promote the balanced distribution of human resources and realize the self-worth of college students, but also a way to enhance the emotional maintenance, sense of belonging and groundedness of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lays a role in the employ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returning to their places of origin by changing employment concepts, correcting employment motivation, and improving professional ethics. A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laying the rol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rom the aspects of optimizing the social education environment, enriching the path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vig-orously carrying ou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ractice activities, the path of giving play to the rol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employ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returning to their places of origin is explored.
文章引用:罗霞, 冷军, 康薇. 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回流生源地就业中的作用探析[J]. 教育进展, 2023, 13(8): 5503-5507. https://doi.org/10.12677/AE.2023.138857

1.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1] 。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关键因素之一。大学生作为掌握先进科学知识和技术的“智力”人才,是生源所在地的潜在人才,是从当地走出来的、受过高等教育的优秀人才,从其自身来看,则具有双重优势:一方面,大学生出生或长时间生活在生源所在地,情感维系较深,对当地风土人情、生活习惯等了解较深;另一方面,生源地大学生又是接受了高等教育,具有新思想、新知识、新理念的知识群体 [2] ,是该地的“智力”人才。鼓励大学生回流生源地就业,既能促进地区人才流动与城乡之间的融合发展,又能提高大学生的情感维系、归属感和扎根性,保障回流就业的有效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要让大学生自觉选择回流生源地就业,则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的启发教育,通过实施知、情、意、行等多方面的教育引导,唤醒乡情,激发其建设家乡的决心 [3] 。基于此,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作用探究其在大学生回流生源地就业中的作用以及研究如何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回流就业中的作用。

2. 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回流生源地就业中的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重在培养大学生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在就业过程中,它对于指导大学生理智的选择就业方向,从而促进大学生更充分地就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大学生就业过程是在理性和感性的交织、纠结、矛盾中一步步实现的,回流生源地就业是大学生择业时的一个重要方向,是否愿意回流就业是权衡自身利益后所做出的抉择,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引导大学生做出正确的抉择。

2.1. 有利于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

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是指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够反映其就业心态,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选择,并且能够影响其就业结果的一种价值取向 [4] 。大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阅历较少,大多对自己所处的就业环境和自身认识不够,容易受到各种外在环境的客观因素影响,对当前的就业环境和自身能力容易产生误判,很可能导致择业方向的偏离。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把握自我、完善自我、实现自我 [5] ,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对于引导大学生选择合适的就业方向,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具有重要作用。

由于受到地区和城乡发展的不平衡与传统落后思想观念的影响,大学生人才资源主要“扎堆”经济较发达地区和向中心城市集中 [6] ,导致人才分布不均衡。大学生回流生源地就业有利于推进人力资源均衡分布,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依托高素质人才的“智慧”,辅之以生源地大学生的血缘、地缘、人缘优势,实现知识分子的回流和促进地区、城乡间的“互利共赢” [7] 。但目前大学生回流生源地就业的整体意愿仍不强,参与家乡建设缺乏积极性。因此,将大学生回流就业相关教育渗透到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有利于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主要体现在:第一,能够培养良好的就业价值观,引导大学生理性看待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差异,引导大学生将回流就业作为择业的一个选择方向,避免一昧选择去大城市扎堆而导致自身才能的浪费。第二,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家乡情感,推动大学生就业理想的优化。情感和归属需要是个人内心的渴望,也是影响人才就业的重要因素,引导大学生回流就业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情感维系,增强大学生的归属感和幸福感。

2.2. 有利于端正大学生回流就业动机

就业动机直接影响就业过程、就业质量和就业结果 [8] 。就业从国家角度来说,是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动,是大学生服务社会的途径;从个人角度来说,一方面是为了获取收入,另一方面也是希望实现自身理想与价值的需要 [9] 。针对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之间、城市与乡村之间的不平衡问题,国家已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其发展,例如“西部大开发”、“乡村振兴战略”等,使其在经济状况、基础设施、就业机会和工资待遇等方面有了明显改善,这为大学生回流就业创造了客观条件。大学生回流生源地就业除了物质、环境等客观影响因素之外,回流就业的动机、期望以及意志等主观方面的因素,也是影响大学生是否会选择回流就业以及回流就业能否持续和成功的重要因素。只有树立正确的回流就业观,端正回流就业动机,才能够在回流就业过程中行稳致远,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端正大学生回流就业动机发挥着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有利于唤醒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大学生的爱国和爱家乡热情,引导他们在正确认识自我的前提下,将个人的就业期望与国家建设、民族发展、家乡建设联系起来,树立科学的奋斗目标。二是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内在动力和学习动机,提升就业能力。在面对回流就业的整个过程中,坚定理想信念,不断努力学习提升自己。

2.3. 有利于提升大学生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是人们在职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思想支配行动,职业道德水平影响着职业行为的实施。“立德树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在引导大学生回流生源地就业方面,能够有效提升大学生职业道德水平,保障回流就业的有效性和稳定性。首先,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一方面为大学生获取就业信息提供了多种渠道,便于大学生能够及时、有效地把握就业机会;另一方面一些错误的就业价值观念很容易进入大学生视野,影响大学生职业道德,例如,在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和就业竞争日渐激烈的情况下,出现一些投递虚假的自荐材料、随意违约、频繁跳槽等行为现象,这不仅极大地影响大学生的就业形象和未来就业道路,而且一定程度上影响大学生回流就业的稳定性。

其次,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各种社会思潮的冲击,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人们对利益的追求,催生了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大学生受到这种现象的影响,容易使其在择业时呈现出个人利益至上的功利化取向。面对这部分大学生表现出的不良职业道德情况,需要及时介入思想政治教育来进行正确有效的引导,培养和提升他们的思想道德意识、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保障回流就业的有效性,深刻体悟到自身的责任与使命,为国家发展、家乡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3. 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在大学生回流生源地就业中的路径

3.1. 优化社会教育环境

优化社会教育资源,将大学生回流就业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之中。目前许多大学生执着于城市就业,导致许多城市出现就业竞争大和人才浪费现象,很少站在乡村振兴、国家建设等方面去考虑就业问题,对偏远地区和经济不发达地区就业意识淡薄。而针对这些地区来说,生源地大学生是该地的潜在人才和合适的回流就业者,大学生回流生源地就业是缓解城市就业压力和带动当地发展的一种途径。因此,要通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培养大学生的回流意识、回流动机以及提升综合能力,将大学生回流就业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中,激发大学生回流就业动机和对家乡的情感与归属感。例如,在家庭教育中增强家庭成员对大学生回流就业的理解与支持,提升大学生的情感维系。在学校教育中,将回流就业教育融入课程教育教学之中,增强大学生对就业认识的广度。在社会教育中,引导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回流就业,营造良好的社会就业环境。

要建立区域、高校、社会之间的人才培养合作与教育机制,整合资源,形成合力。首先,政府要加大对大学生回流就业的引导投入和政策扶持,比如加大对回流就业的扶持力度,为回流就业大学生提供平台和资金支持,因地制宜采取不同政策促进大学生回流。其次,营造社会氛围,加大宣传优秀的回流就业毕业生代表以及回流就业指导宣传,强化大学生对家乡的地域认同感。同时可利用相关平台了解大学生的专业与偏好,为大学生推送匹配的岗位信息和提供详细的资料,一定程度上帮助他们摆脱回流择业时的迷茫与困惑,缓解大学生回流择业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第三,高校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要加强心理健康、理想信念、职业道德等教育,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及时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选择适合自己的就业方向,在思想认识上纠正大学生的偏颇认知。

3.2. 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路径

一是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的主渠道作用。高校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又是通过课堂教育来实现的。思想政治教育课要根据大学生自身情况和时代发展需要进行调整,在内容和形式上要进行创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大学生,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去增强他们对回流生源地就业的理性认识。例如,可以将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短视频、情景剧等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唤醒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从而增强大学生对回流就业的认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对回流就业作用的实效性和有效性。

二是充分运用大众传媒、新媒体等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工具。报纸、电视、电影、网络等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工具,借助这些工具可以提高大学生对回流生源地就业的认识和接受程度。如可以通过公众号、视频、“互联网+”等方式,向大学生推送最新就业形势、大学生回流就业政策、回流就业案例、就业经验等。现阶段,许多地区出台了关于大学生回流就业创业的扶持和优惠政策,而许多毕业大学生在择业时由于信息差和关注点的偏离 [10] ,可能尚未了解到这一信息或了解较浅。借助思想政治教育有力工具,对现阶段国家对大学生回流就业创业所出台的政策、具体实施方式等进行广泛教育,增强大学生的了解,吸引大学生回流就业、建设家乡。

3.3. 大力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偏重理论传授,在对大学生进行回流就业指导时,除了提供理论帮助,还应该为大学生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整体上,多提供实习和社会实践机会,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例如,学校可以与地方政府、企业等加强合作,根据年级、专业、兴趣等因素,通过体验式就业服务,组织大学生深入实践、亲身体验,明确就业方向。社会实践在促进大学生就业能力不断提升中发挥着其他教育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增加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增强大学生对知识的运用和对就业的感知,为大学生提供与社会不同侧面接触的机会,开阔视野,在实践中反思不足、总结经验,针对自身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就业方向,为踏入社会做好充足的准备。

针对大学生回流生源地就业的具体实施上,针对性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例如,各高校与当地就业单位可搭建就业实践平台,鼓励学生走进社会大课堂,通过参与实践的方式了解职业运行的全过程,为当地生源地大学生就业提供加强回流就业的认知渠道。同时可邀请已经回流就业的往届毕业生为校友分享经验,为在校大学生进行指导,为大学生提供接触社会的机会,使大学生科学地规划职业生涯,对是否选择回流就业做出理性判断。针对不愿回流就业的大学生,可以增加他们对回流就业的了解,转变就业观念而不是一味只执着于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就业。针对有回流就业意愿的大学生可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提供专门指导,增强回流就业的决心和意志力。针对已毕业回流就业的大学生可进行追踪调查,增强互动与沟通,为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回流生源地就业提供有益的借鉴。

4. 结语

总之,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回流生源地就业中,发挥着较强的重要作用,能够多方位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价值,辅助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端正回流就业动机、提升职业道德,为大学生选择回流就业提供有力的支撑。然而,从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来看,在实际的就业过程中,依旧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着大学生对回流就业的认知与选择。为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回流生源地就业的作用,从优化社会教育环境、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大力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等方面探究了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发挥。本文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回流生源地就业中的作用,对其作用与发挥路径进行了简要探究,具有一定的现实价值,能够促进大学生这一群体对回流就业的关注力度,为自身价值的实现提供多元思路。同时,以期为后续对大学生回流就业的深入研究和实践探索提供一定的价值参考。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 http://www.news.cn/politics/cpc20/2022-10/25/c_1129079429.htm, 2022-10-25.
[2] 任焦阳. 农村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战略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哈尔滨: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21.
[3] 钱天红, 王芳. 思想政治教育在农村大学生返乡就业中的重要作用[J]. 中国稻米, 2022, 28(5): 140.
[4] 周泽仪. 大学生就业观的研究综述[J]. 劳动保障世界, 2020(9): 23-24.
[5] 杨小棑. 大学生就业中思想政治教育作用探析[J]. 西部皮革, 2016, 38(2): 273-274.
[6] 王艺菲, 陈秀兰, 杨越, 丁天乐. 乡村振兴背景下大学生返乡就业的难点与对策研究[J]. 农业经济, 2022(4): 122-124.
[7] 涂平荣, 陈琳琳. 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创业推进机制研究[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8.
[8] 杨博, 夏丽, 王未未. 大学生就业动机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J]. 西部学刊, 2019(24): 65-67.
[9] 郭宗怡. 动机理论视域下的大学生就业行为分析[J]. 现代职业教育, 2021(40): 214-215.
[10] 王芳, 董若雯. 就业创新导向下农村大学生思政教育实践方针策略研究[J]. 中国稻米, 2022, 28(5): 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