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1]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位脚跟的根基,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好”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根基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正创新、继承发展,二者紧密相连、相辅相成 [3] 。
中国传统医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典型,是医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力量源泉,也是当代医学生开展医德教育的思想资源和内涵延伸。中国古代医学名家在长期治病救人的医疗实践中形成独特的医德思想,是传统医德的精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认真梳理挖掘中国古代医学名家的医德思想,深刻理解传统医德思想的重要内涵,坚持继承发展、守正创新,对新时代医学院校医学生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医学人才培养质量有举足轻重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新时代国民的日常经常性教育,是党中央实施普及国民教育的战略举措。本文从祖国传统医德方面入手,深入挖掘发现传统医德中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教育价值,结合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际,围绕“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个人层面的要求,探索医学院校医学生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价值引领、内在逻辑和实现途径。
2. “医者仁心”是培养医学生“爱国”为民情怀的当代价值
中国古代社会非常看重行医者的道德品质,医者仁心、救国救民、普度众生是医者爱国爱民的集中表现,是中国传统医德思想的继承与发扬,是医学生守正创新、发扬光大的价值准则,新时代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当结合实际融合祖国传统医德思想。
2.1. “仁爱”思想是中国传统医德的集中体现 [4]
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提出“人命至重,贵乎千金”的“大医精诚”思想,他的巨作《备急千金要方》卷首以显著位置全面阐述了《大医精诚》和《大医实业》,“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大医者普救含灵之苦有 [5] 。宋代范仲淹说道“不为良相,则为良医”,医者行医最需要凭良心。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写道:“君子用之于卫生,而推之以济世,故称仁术”,医者所凭之技为仁术。宋代医学家林逋《省心录》提到“无恒德者,不可以作医”,作为悬壶济世的医者,具备仁德至关重要。元代医学大家曾世荣《活幼心书》中提到:“凡有请召,不以昼夜寒暑远近亲疏,富贵贫贱,闻命即赴”,“请必赴、召必回”一心为民不辞劳苦、不敢怠慢。清代雷丰《时病论》“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医者仁爱为先。“仁心、仁爱、仁德、仁术……”默契形成我国古代医者的基本职业准则、行为规范、行业操守,凸显医者必须具备高尚的职业医德和精湛的医学理论、医疗技术,方可配做救死扶伤的人间大医。
2.2. “仁爱仁心”与“爱国爱民”价值层面融合融通
古代名医数不胜数,灿若星辰,他们高超精湛的医术、朴素仁厚的医德,往往救人于危难之间,成为百姓的大救星,他们的故事“飞入寻常百姓家”。传统医德“仁爱人心”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倡的“爱国爱民”是相通的、融通的,都是体现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价值观相同,民心民意就相通,与人民利益一致,来自老百姓的赞美就多,如毛泽东同志说的“与人民利益适合的东西,我们要坚持下去,与人民利益矛盾的东西,我们要努力改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爱国”行动,就是坚守“国之大者”为民情怀,引导教育培养“以人民为中心,一切依靠人民,一切发展为人民”的发展理念、服务态度,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说的“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人心的最大的政治”。
2.3. “仁爱”思想在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设计探索
开展古代“人间大医”主题学习教育。一是由教师以课题研究小组、教学实践小组等方式,梳理我国古代各个时期重要的医学家、著名的医学人物,将他们的医学成就、成长事迹、行医故事、人物思想等收集整理汇编,印发给教师和学生学习,组织学习宣传。二是组织医学生专题分享会,发动学生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召开主题班会、专题分享会等形式,让学生通过人物介绍、故事分享、智慧启迪、精神追求等方式介绍读史体会,了解不同历史时期优秀医学人物的精神品质,向先辈、前辈、长辈和榜样学习,牢固树立远大理想,争当人间大医。三是教师将“大医精诚”思想融入课程教学中,包括集体备课、内容讲授、课后作业等环节,有意识地融入,作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重要素材和内容。四是利用网络平台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短视频直播、雨课堂、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开展线上线下宣传教育,推动传统优秀医德文化及思想教育在医学生中传承与发展。五是开展“大医讲堂”等人文教育讲座,邀请中医药专家、优秀校友等作专题讲座,让医学生聆听体会古代医学先贤的爱国爱民情怀,树立医学生的仁爱意识和报效祖国、为民服务情怀。
3. “格物致知”是医学生践行“敬业”奉献社会的努力方向
古代智者指出“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格物致知,是指穷究事物原理、本质、规律,从而获得知识、技能、智慧。从业行道、干事创业,就是要把面对的具体情况、具体问题了然于心,研究其中规律、把握本质内涵,运用科学方法加以解决,这就是格物致知。医学生是未来医疗卫生事业的从业者、主导者、推动者、传承者,必须科学学习专业系统知识理论、扎实的操作技能,在大量的实践中“格物致知”。
3.1. “精勤不倦、博极医源”古代圣贤医家潜修成集大成者
《易经》中提到“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古代伏羲氏统治天下时,仰头就观察天空的现象,俯首便细察大地的规律,从“天地、阴阳”万物类象来领会自然规律、社会现象和神明道德。古代神话“神农辨药尝百草”亲身体会药草在身体的反应,走哪条经络、是何药性、治何病。《黄帝内经》讲到:医道者必须“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医者是集大成者方能精准行医、长久执业。张仲景在兵戈相向动乱年代,广泛收集药方,在大量实践中提出辩证施治的原则,他的医学巨作《伤寒论》提到“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 [6] ”。李时珍潜心十年闭户苦读,刻苦专研各类医学古籍,寻辨草本药物,撰著划时代科学医著《本草纲目》 [7] 。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提到“故医方卜筮,艺能之难精者也,既非神授,何以得其幽微?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不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古代医学家都无不是强调医学是至精至微之事,“唯用心精微者,始可与言于兹矣”,“博极医源,精勤不倦”方能深明医道成就大成 [8] 。医学生必须练就过硬的本领,具有丰富全面系统的医学知识,勤学苦练掌握扎实专业技能,不能遇到问题和困难就畏缩,要保持刻苦学习、勤于钻研、虚怀若谷、善积善成,在浩瀚知识体系中吸取营养,在千锤百炼实践中茁壮成长,达到成集大成者的“圆满”地步。
3.2. 敬业奉献是医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进步的岗位基本要求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一切发展的终极价值和目标。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中,提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是指人的自由发展,即人的全面发展,包含人的全面发展的独特个体自由属性、生产关系社会性和稳定内在精神属性,表现为人的劳动能力与价值、人的体力与身体素质、人的才能志趣智力等人的全面发展,用今天的话具体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敬业奉献就是医学生未来立足岗位实现人生抱负,获得解放、自由、全面发展进步的基本素质、基本要求。医学生必须深刻理解并奋发学习,不断培养积累养成良好的敬业奉献习惯。
3.3. 医学院校医学生积“大成”敬业奉献的成长环境探索
医学院校要充分认识培养医学生敬业奉献精神的培养,注重营造浓厚的校园环境、强化学科与专业一体化建设中融入医学人文教育,全过程全员全方位发力,持续培养立足专业、诚誉思想、融通人文、敬业奉献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医学人才。首先,人才培养顶层设计要融合古代传统医学人文教育,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课程教学改革、见习实习实践教学等,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就是实现医学系统知识、实践技能和人文素质提升相融的过程。二是医学院校要深入开展我国传统医学文化研究,包括医学历史、医学伦理、医学社会、医学心理等,加强理论与实践研究,发挥核心价值观、文化精髓、哲学思想以及应用价值,最终运用学术成果指导促进教育教学 [8] 。三是注重弘扬传统医学文化氛围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校训、校歌”主要内容中必须蕴含有继承发展传统医学人文精髓,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的校史展馆、文化长廊、教学大楼、主要道路等名称,以及学生学习活动主要公共场所的环境美化设计,要融入传统医学文化元素、内容,使学生沉浸在浓郁的医学文化中。四是开展医学生服务社会的实践探索,组织医学生深入社区、公园、企业、学校和乡村,开展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活动,将健康知识宣传、急救技能普及、用药注意事项,以及开展群众疾病调查研究、流行病摸排、术后康复调查、居家护理状况等。
4. “知行合一”是医学生提升“诚信”修为的前进方向
诚信是为人处世、立身立命最基本的道德品质,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何为“诚信”?《中庸》:“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朱熹认为:“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天理之本然也。”孟子曰:“何谓信?有诸己之谓信。”通俗来说,诚信就是坚守诺言、坚定信仰、诚实守信、表里如一,不欺骗、不说谎、不作假、不作秀,真诚待人 [9] 。
4.1. “大医精诚”是古代医者诚实守信最好阐释
我国古代著名医学家的很多行医故事告诉我们,从学研医理、行医治病、对待病人、恪守操守、尊敬同行、带徒授业等,必须怀着“精诚”的态度:精通医术、诚于人品、诚实守信。《黄帝内经》:“受师不卒,妄作杂术,谬言为道,更名自功,妄用砭石,后遗身咎,此治二失也。”李梴在《医学入门》中提到“熟读而不思悟融会贯通者,欺也” [10] 。跟师学习医术,定要学到尽得精髓,不能一知半解、道听途说、自以为是,学而思、研而悟、行而通,方可做到熟能生巧、融会贯通。《备急千金要方》孙思邈强调:“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详察形候,纤毫勿失,处判针药,无得参瘥。”救死扶伤、性命相托,行医过程务必谨慎行事、实事求是,望闻问切仔细诊断,才能判断、处理、下药、下针等不出差错,对待病人、看待生命诚信如此,方称为人间大医的精诚。
4.2. 诚信是赢得信任、信赖和支持的成功秘诀
诚信是赢取信赖、支持的成功密码,不单在中国古代医学名家身上有着光荣的传统,在当今的中国社会同样有闪光的魅力。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视察广西时提到“脱贫路上一个也不能少,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中国人说话、中国共产党说话、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说话是算数的,现在全国56个民族全部脱贫,这是我们的庄严承诺。”这是初心、是承诺,也是矢志不渝的行动!是中国共产党“言必信,行必果”的担当。中国共产党永远是值得人民信赖的主心骨。广大医学生要始终铭记并践行诚信为本、知行合一。
4.3. 医学院校医学生“知行合一”诚信教育探索
诚实守信、知行合一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传统医德,医学院校应当建立健全加强医学生诚信教育的有效途径。一是深入推进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用党的最新理论武装头脑,从中国共产党、共青团百年发展历程吸取经验和智慧,深入学习每个重要阶段历史,挖掘一个个生动感人的故事,相信信仰的力量,坚定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理想信念,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励志成才。二是探索课程体系的重构,强化文人教育,引导学生正确的职业观、道德观,拓宽人文类课程设置,深化人才培养方案、教育教学改革、专业教学渗透、课内课外实践等环节,重视医学生人文素养提升,彰显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三是引导医学生厚植为民情怀,丰富医学生校园文化和服务社会实践,通过组织医学生深入医院实习、见习,到敬老院、养老院、公园、社区、学校、企业,甚至乡村振兴一线,与患者、病人、群众接触交流,了解关爱他们的健康、心理和情感需求,给百姓提供知识宣传、健康咨询、义诊体检、用药指导、康复护理、居家护理等,在实践与服务中养成丰厚的为民情怀,树立正确的职业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人民喜爱的医护人员。
5. “仁者爱人”是医学生维系“友善”人际和谐的基石
善待自然、以和为贵、团结友善,中国传统美德中友善的最好表达。看待自然世界,主张天地万物、万物类象、天人合一,善待自然;处理邦国之交,提倡和合不同、和平友好、命运与共,以和为贵;对待人际交往,讲究与邻为善、与人为善、守望相助,团结友善。
5.1. “善人者,人亦善之”古代仁医常受世人尊敬
友爱、友善是中国古代长期实践形成的处世智慧,先贤们常有论述,《老子》:“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管子》:“善人者,人亦善之”;孔子提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大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1] 。中国优秀传统医德“友善和合”的风范,在古代名医大家中得到很好的表现,医者要友善对待患者、对待同行,强调一视同仁、态度谦恭。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提到“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对待病人、患者必诚善心、友善,行善之事。清代医学大家陈实功提出的“医家五戒十要”,被认为是古代医生的道德行为准则,要求医者恪守善良行医,对待病人,无论穷富贵贱都要一视同仁,对待同道之士谨慎谦和,对待上进青年能提携爱戴,非常难能可贵。传统医德形成的医者仁心、仁爱救人,谦和谨慎、尊重同道,常受人们尊崇、爱戴,“善人者,人亦善之”,正如老子说“人行阳德,人自报之”。
5.2. “亲仁善邻”是医学生必须继承的传统道德观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到的“亲仁善邻”是中国人民长期积累的重要道德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些都是中国古代“亲仁善邻”的经典描述。“世界大同,合而不同,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外交思想的核心内容,得到很多国家、国际友人的认可。一个国家治理尚且如此,何况我们每一位公民,医学生更应继承这个重要的传统道德观。
5.3. 医学院校培养医学生做“善人者”的友善实践
医学院校是培养医学生全面成长成才的摇篮,必须重视医学生传统医德的传承、发展与培育。一是优化顶层设计规划,将医学人文课程建设纳入医学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环节来抓,整合建设医学伦理、传统医学、医学典范、医学历史等医学人文课程,构建医学专业课、公共人文通识课、思想政治理论课和课程思政“四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强化医学生职业观的塑造与养成 [12] 。二是重视强化德育队伍建设,高校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场所,所有教师都担负有育人责任,为师者,首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为人师表、率先垂范”。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辅导员、管理人员等都必须注重医德教育,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等过程中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将德育贯穿日常生活中。三是注重医学生的社会实践,知行合一、实践养成,将医德认识、认知跃升为个人医德修养、行动准则。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到教学医院、中医药、中医馆、名人故居等考察、参观、学习,身临其境感受传统医德思想。组织学生深入社区、敬老院、福利院、乡村等进行宣传教育、康复训练和亲情陪护,激发仁爱之心、和善之心。开展以传统医德故事、思想为载体的演讲、征文、情景剧等比赛,以及进行最美医学生评比活动,加深学生对传统医德理论的认知。
6. 结语
医学院校必须更加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日常教育,关系到帮助医学生拧紧三观教育的“总开关”,也促进引导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教育和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中华优秀传统医德思想处处流露浓厚的爱国爱民情操,严谨勤勉探索生命本质的敬业担当,求实不欺对待患者、尊重同行的职业守信,善待生命、和谐友善的处世之道。因此,积极探索将优秀传统医德融入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教育实践中,不断推进和深化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革与创新,提升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和职业素质。
基金项目
2023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新医科背景下职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与劳动教育融合育人的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探索》(2023JGB320),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专项课题《乡村振兴背景下民族地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研究》(2022ZJY2876),右江民族医学院2022年度辅导员专项课题:《孙思邀“大医精诚”思想融入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现路径的研究》(编号:Fdy2022Bl6);右江民族医学院2021年度科研课题“基于政治认同视角下民族院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研究”(编号:yy2021ky078),右江民族医学院2022年度党建研究课题《党建与业务双融共促护理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的实践研究》(Dj2022A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