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玫瑰痤疮(Rose Acne)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好发于面颊部及鼻周,主要侵犯血管及毛囊皮脂腺单位 [1] 。临床上以暂时性或持续性的面部红斑、潮红和毛细血管扩张为主要表现,常被称为酒渣鼻。
流行病学调查表明,不同国家玫瑰痤疮患病率不一,患病率从2%到22%不等 [2] [3] ,美国玫瑰痤疮患病率为5.3%,俄罗斯玫瑰痤疮患病率为5.0%,德国玫瑰痤疮总患病率为12%,其中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患病率为9%,丘疹脓疱型玫瑰痤疮患病率为3% [4] ,在这两种亚型玫瑰痤疮中,女性患病率较男性稍高 [5] [6] 。我国目前暂没有流行病学大数据调查,仅有某城市小样本流行病学调查数据,其结果显示玫瑰痤疮患病率为6.5% [7] 。根据玫瑰痤疮的临床表现和形态学特征,将其主要分为以下四种亚型 [8] :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Erythema telangiectasia rosacea, ETR)又称为I型;丘疹脓疱型(Papular pustular rosacea, PPR)是我们熟悉的II型;III型即鼻赘型(Pachyntic hypertrophic rosacea, PHR);IV型则为眼型(Ocular rosacea, OR)。其中II型玫瑰痤疮发病率相对较高 [9] 。
II型玫瑰痤疮是指在以面部炎症损害和慢性红斑为主的I型玫瑰痤疮的基础上,缓慢出现丘疹、脓疱等临床表现,往往在面颊部、口周及鼻部等部位多见。患者常常自觉面部干燥、瘙痒,严重者甚至感觉到灼热、刺痛等不适。有研究表明,玫瑰痤疮家族史者,其患该病的可能性更大:美国有一项研究调查表明有15%~40%的玫瑰痤疮患者有家族遗传倾向;Steinhoff等 [10] [11] 研究发现玫瑰痤疮亚型不同,基因表达也不同,且玫瑰痤疮的基因表达不同于健康者。有玫瑰痤疮家族史者,出现玫瑰痤疮的概率远较健康者高,甚至高达4倍。Toll样受体2 (Toll-like receptor 2, TLR2)基因在4q32,速激肽受体3 (Tachykinins receptors 3, TACR3)基因在4q25,两者相邻,TACR3基因多态性也许通过上调丝氨酸蛋白酶激肽释放酶5 (Kallikrein5, KLK5)增加LL-37的表达,最终参与II型玫瑰痤疮的形成 [12] 。Karpouzis等 [13] 通过研究发现具有TACR3 rs3733631 G等位基因的男性患者患II型玫瑰痤疮的可能性更大。
目前发现,存在于人体内唯一一种Cathelicidin类抗菌肽是LL-37 [14] ,其主要由角质形成细胞、肥大细胞、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及巨噬细胞等多种细胞产生 [15] 。LL-37包含37个氨基酸残基,N端的前两个氨基酸残基为亮氨酸(L),故此得名。众多因素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影响分泌细胞增加LL-37的分泌,提高LL-37的活性,从而诱导疾病的产生和加重疾病的发展。LL-37不仅能促进炎症介质及细胞因子的释放,还能起到细胞趋化作用,引起免疫细胞分化,从而调节免疫功能,同时它还具有直接抗菌作用 [16] 。此外,LL-37还能促进肥大细胞脱颗粒,促进内皮细胞的增殖,并影响血管生成。在细胞因子的影响下,LL-37以不同的途径增强天然的免疫反应 [17] 。LL-37这些作用可加重玫瑰痤疮的炎症反应,刺激血管形成,导致血管扩张,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面部潮红、毛细血管扩张、丘疹、脓疱等玫瑰痤疮样症状 [18] 。在健康者皮肤中,角质形成细胞中内很少检测到LL-37的表达 [19] 。然而,玫瑰痤疮患者因为异常的抗菌肽产生和蛋白酶的激活,增加LL-37表达水平,使其在皮肤中可以被检测到。在玫瑰痤疮患者皮肤中取少许肽片段注射到小鼠皮肤内,小鼠同样表现出了玫瑰痤疮样表现,故证明了玫瑰痤疮中的抗菌肽有致病作用 [20] 。
PDT有红光和蓝光两种治疗,红光到达的深度较蓝光为甚,因PPR皮损相关较深,故选红光照射治疗。红光不仅能直接杀灭皮肤深部的蠕形螨,还可以抑制环氧合酶的表达与前列腺E2的释放,减少炎症反应。
本课题研究选取PPR患者为研究对象,治疗组采用PDT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盐酸多西环素片治疗,一方面通过患者自觉症状和临床医师评判病情是否缓解;另一方面通过测定血清中LL-37表达水平,比较治疗前后LL-37表达水平变化情况,探讨LL-37在PDT治疗PPR中为缓解症状而发挥的作用。本课题选取:2019年9月~2022年10月应用光动力疗法治疗仪治疗60例II型玫瑰痤疮患者,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2. 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2019年11月至2020年10月青海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门诊就诊的PPR患者60例分为治疗组(予以光动力治疗)和对照组(予以口服盐酸多西环素片治疗),每组各30例。本课题研究经该校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60例患者均自愿参加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入选标准:
1) 符合2004年NRSEC玫瑰痤疮诊断标准,且为II型者;
2) 年龄18~60岁患者,男女不限;
3) 过去三个月内未口服或外用维甲酸,或过去一个月内未口服糖皮质激素、抗感染药物、抗过敏药,未使用任何其他方法治疗玫瑰痤疮者;
4) 能坚持完成疗程和定期随访者;
5) 患者知晓情况且同意,并签署同意书者;
6) 征得青海大学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同意,并获得受试者同意者。
排除标准:
1) 不符合玫瑰痤疮诊断标准II型,年龄在18岁以下或60岁以上者;
2) 在治疗期间,使用其他任何方法治疗玫瑰痤疮者;
3) 正处于哺乳期或妊娠期女性者;
4) 有系统性疾病或传染性疾病者;
5) 面部皮肤有较严重的急性期感染、破溃者;
6) 有光敏史患者;既往对艾拉光动力制剂、多西环素类药物过敏者;
7) 合并精神疾病或不能配合完成治疗者。
2.2. 药物、试剂和仪器
1) 主要药物:盐酸氨酮戊酸外用散(艾拉,上海复旦张江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118 mg/瓶,国药准字:H20070027);盐酸多西环素片(林诺清,河北东风药业有限公司,0.1 g/片,国药准字:H13021945)。
2) 主要仪器:LED-IB型光动力治疗仪(徐州科诺医学仪器设备有限公司)。
3) 主要试剂:人LL-37 ELISA试剂盒(上海信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2.3. 治疗方法
a) 治疗前准备:
详细询问并记录研究对象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地址及联系方式等),并向其交代病情,告知治疗目的、预期、费用,以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研究对象了解情况后自愿签署操作治疗的知情同意书。通过研究对象自觉瘙痒程度评分,专业医师对研究对象治疗前后红斑、丘疹及脓疱严重程度判断并评分,以及采用King UV皮肤检测仪治疗前后影像对比图进行疗效的评定,治疗前后提取研究对象2 ml外周静脉血,用ELISA法检测血清LL-37的表达水平,并对上述数据、资料记录、汇总及分析。
b) 治疗组治疗:
治疗组予以光动力治疗,每2周1次,共3次。嘱研究对象在治疗期间避免阳光直晒,做好面部保湿和防护(尽可能的用医用化妆品),同时清淡饮食,避免食用辛辣刺激物、咖啡因、避免暴晒,戒烟限酒等。
1) 治疗前向研究对象说明相关事宜,并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
2) 清洁面部皮肤;
3) 将艾拉配制成浓度为5%的新鲜胶液;
4) 将新鲜配制的胶液涂抹于病变处及其周围0.5 cm正常的皮肤和粘膜上;
5) 避光封包(1~2)小时,然后使用洁净水清洗面部,直至皮肤无油腻感;
6) 研究对象戴防护镜,应用LED-IB型光动力治疗仪,输出波长(633 ± 10) nm,局部照射,输出功率60~100 mW/cm2,灯与其面部皮损处距离约10 cm,每次照射时间为20分钟;
7) 术后立即采用冷喷或冷敷至少30分钟,治疗48小时内严格避光,待痂皮自然脱落约1周时间,期间不化妆、不热水浴,不要搔抓治疗部位。
c) 对照组治疗:
治疗前向研究对象说明注意事项,签署知情同意书,予以口服盐酸多西环素片,每次0.1 g,每天1次,连用6周。嘱研究对象在治疗期间避免阳光直晒,做好面部保湿和防护(尽可能的用医用化妆品),同时清淡饮食,避免食用辛辣刺激物、咖啡因、避免暴晒,戒烟限酒等。
2.3.1.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
a) 每次治疗前,研究对象自觉主观评定:瘙痒程度有4个等级,依次计为0~3分。无,记0分;轻度(轻微痒感),记1分;中度(瘙痒可以忍受),记2分;重度:瘙痒难以忍受,记3分。专业医师主观评定(见表1):每次在治疗前,均由同一名医师根据皮损情况(红斑、丘疹、脓疱)对面部进行评分;
b) 专业医师客观评定:主要采用King UV皮肤检测仪(生产国:韩国,功率:330 W,镜头参数:F5.6 IS0800 AWB)通过影像对比患者治疗前后的皮肤。

Table 1. Subjective scoring criteria of physician
表1. 医师主观评分标准
c) 在治疗前后提取所有研究对象各2 ml外周静脉血,用ELISA法检测血清LL-37的表达水平并记录数值。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 将血清标本提前从冰箱取出,在室温下放置20分钟后,从铝箔袋中取出必要的板,剩余的板条密封好放回4℃的冰箱;
2) 配置洗涤液:蒸馏水按1:2稀释,剩下的洗涤缓冲液放回4℃冰箱;
3) 设置标准品孔和样本孔,将不同浓度(4000、2000、1000、500、250、125 pg/ml)的标准品50 μl加入到标准品孔内;
4) 样本孔中加入待测样本50 μl,空白孔不加;
5) 除空白孔外,标准品孔和样本孔各孔均加入100 μl的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标记的检测抗体,反应孔用密封膜密封,然后放入37℃恒温箱,温育时间为60 min;
6) 倒掉液体,在吸水纸上敲打晾干,每个孔内加满洗涤液(350 μl),静静放置1 min,倒掉洗涤液,继续在吸水纸上敲打晾干,如此反复洗板5次;
7) 每个孔加入50 μl底物A和50 μl底物B,在37℃恒温箱温育15 min,期间注意避光;
8) 最后在每孔内加入50 μl的终止液,在450 nm波长处测定各孔OD值(不超过15 min),并计算出对应的样本浓度。
2.3.2. 疗效判定
评判标准:疗效指数 = (治疗前总积分 − 治疗后总积分)/治疗前总积分 × 100%。疗效分治愈、显效、有效及无效四个等级。疗效指数不小于90%者为治愈;疗效指数在60%至89%内者为显效;疗效指数在20%至59%内者为有效;疗效指数小于20%者为无效。总有效率 = (治愈数 + 显效数 + 有效数)/治疗例数 × 100%。
2.3.3. 安全性评价
治疗期间,密切观察并询问两组患者出现所有不良反应,光动力治疗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有烧灼感、刺痛感、局部水肿、渗出、红斑以及色素沉着等;口服多西环素主要不良反应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不适。随访2月,患者病情恢复情况及是否有无新发皮损等。
2.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 20.0软件,对检测指标数据进行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均数 ± 标准差(
)描述,两组间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两组疗效(有序数据:治愈、显效、有效、无效),属于等级资料,两组疗效比较采用秩和检验。
3. 结果
3.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的比较
将本次纳入符合条件的60例PPR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治疗组男性12例,女性18例,平均年龄(34.40 ± 9.33)岁。对照组男性11例,女性19例,平均年龄(30.73 ± 7.83)岁,结果显示两组研究对象在年龄、性别上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详见表2)。

Table 2. Comparison of general information between two groups of type II rose acne (
)
表2. 两组II型玫瑰痤疮患者一般资料的比较(
)
3.2. 两组患者有效率的比较
经过一个治疗周期(6周)后,比较两组的疗效分布,治疗组的总有效率(93.33%),高于对照组(83.33%),该有效率属于等级资料,经秩和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 = −2.242, P < 0.05),提示治疗组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详见表3)。

Table 3. Comparison of effective rates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 [n (%)]
表3. 两组患者有效率的比较[n (%)]
3.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LL-37表达水平的比较
治疗前,治疗组与对照组血清LL-37表达水平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血清LL-37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清LL-37表达水平比较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清LL-37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 (详见表4、图1)。

Table 4. Comparison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 serum LL-37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
, pg/ml)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LL-37水平的比较(
, pg/ml)

Figure 1. Comparison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 serum LL-37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pg/ml)
图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LL-37水平的比较(pg/ml)
4. 讨论
玫瑰痤疮的确切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玫瑰痤疮患者皮损处天然免疫异常有关,紫外线、毛囊蠕形螨感染等刺激导致异常的血管扩张、充血,临床上甚至还可能出现丘疹、脓疱等损害。LL-37在健康人体皮肤中含量较少,不易被检测出,但受到外界刺激如感染,炎症及紫外线辐射时,蛋白抗菌肽18是无活性LL-37前体,被释放到细胞外,再通过KLK5加工成具有活性的LL-37。LL-37刺激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由甲酰基肽样受体-1 (Formyl peptide receptor-like 1, FPRL-1)所介导,LL-37促进前列腺素E2 (Prostaglandin E2, PGE2)合成,是借助于环氧合酶信号途径,从而促进血管形成,在玫瑰痤疮患者中表现为弥漫性持久性面部红斑和毛细血管扩张。LL-37通过不同通道激活肥大细胞,促进肥大细胞释放趋化因子及其他炎症因子 [21] 。肥大细胞进一步导致血管扩张,促进血管形成等加重炎症反应。LL-37还具有趋化炎症因子的作用。研究表明,在玫瑰痤疮患者皮损内可检测到较多的炎症细胞,如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及肥大细胞等 [22] 。由此可见,LL-37严重影响玫瑰痤疮疾病的发生及发展,故我们考虑可以通过降低LL-37的表达水平,或阻断LL-37的效应达到治疗玫瑰痤疮的效果。
目前玫瑰痤疮治疗方法很多,不仅有局部外用药物治疗,还有口服药物治疗及手术治疗等,但主要以药物为主 [23] 。本课题研究中,对照组患者使用的是口服盐酸多西环素片,多西环素是中国酒渣鼻诊疗专家共识中认可治疗PPR的一线治疗,是一类广谱抗菌药物,不仅能抑制白细胞趋化,还能选择性抑制细胞免疫,从而达到减轻炎症反应的目的。褚娜等研究显示 [24] ,多西环素通过下调炎症因子,抑制活性氧及中性粒细胞趋化,减弱金属蛋白酶的活性,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活性,从而达到抑制血管扩张,减少炎症反应。
目前,PDT治疗玫瑰痤疮的机理不清,其可能的机制有:1) 利用光能激活光动力效应,产生单线态氧和自由基等细胞毒性物质,使细胞结构和功能被破坏,从而抑制皮脂过度分泌、促进皮损愈合等作用;2) 光动力能影响Toll样受体表达及细胞因子分泌,影响成纤维细胞分泌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MMP) 1和MMP3 [25] ,调节免疫系统、诱导T淋巴细胞凋亡 [26] [27] ;3) 毛囊蠕形螨等微生物因自身能合成和储存大量的卟啉,促进光化学反应,而被红光直接杀伤;4) 抑制真皮内血管扩张;5) 通过调节炎症因子,进而改变局部炎性微环境 [28] 。
本课题研究收集病例共60例,治疗组男性12例,女性18例,平均年龄(34.40 ± 9.33)岁。对照组男性11例,女性19例,平均年龄(30.73 ± 7.83)岁,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上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治疗组30例患者,经予以光动力治疗后,治愈6例,显效14例,有效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30例患者,经予以口服盐酸多西环素片治疗后,治愈2例,显效10例,有效13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3.33%。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研究结果表明,光动力治疗II型玫瑰痤疮的临床效果确切,且光动力治疗效果较口服多西环素效果明显。治疗组,治疗前血清LL-37表达水平均值为(1262.90 ± 209.81) pg/ml,治疗后血清LL-37表达水平均值为(927.70 ± 200.41) pg/ml;对照组,治疗前血清LL-37表达水平均值为(1206.59 ± 196.29) pg/ml,治疗后血清LL-37表达水平均值为(1044.07 ± 244.59) pg/ml。统计学分析结果提示,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LL-37表达水平经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LL-37表达水平值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且治疗后治疗组(光动力治疗)下降幅度较对照组(多西环素治疗)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果表明可以通过降低血清LL-37表达水平,即减少LL-37的生成或阻断LL-37的效应进而达到治疗。研究结果提示PDT可能在调节免疫功能方面发挥作用,通过抑制维生素D通路、Toll样受体2途径及内质网应激途径等减少LL-37产生,从而达到抑制炎症反应及血管的扩张。治疗组30例患者均对光动力治疗耐受,无光敏剂过敏,6例患者治疗中和治疗后出现疼痛,术后出现干燥、红肿等不适,通过予以冷敷及保湿剂后缓解,术后(1~3)天不适症状消失。对照组30例患者有4例患者出现轻微恶心,腹部不适,嘱患者饭后服用,症状缓解,能继续参加研究治疗。随诊两个月后,治疗组患者无明显新发皮损,对照组患者有2例患者在原皮损处出现新发皮损。
但由于在本课题研究中,患者均来自于本地,患者来源较单一,未在其他省市进行随机对照研究,且因为该疗法相对而言,患者接触和了解有限,推广力度不够,以至于收集病例数量偏少,属于小样本研究,结果可能存在偏差。下一步需要扩大样本量,必要时考虑增加治疗次数,进一步评估光动力治疗PPR的效果。
综述所述,光动力是一种无创、操作简单,安全性高,起效快,不良反应少且轻微的新型治疗II型玫瑰痤疮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基金项目
2019年青海大学附属医院青年基金项目编号ASRF-2020-YB-09。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