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言
党在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三农”工作开展的主要思想,为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对乡村区域内自然优美的风光、乡村文化等资源进行最大程度发挥,形成以旅游特征为主的经济发展方式,以促进城乡的融合发展。当前正处于乡村振兴和发展乡村魅力的关键时期,乡村区域内景观也发生着巨变。伴随着人们对乡村旅游公共空间需求的增加,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景观环境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通过对乡村公共空间进行治理能够激活乡村创新发展活力,调动更多参与者的积极性,从而推进“山清水秀、天蓝地绿、村美人和”的新乡村建设 [1] [2] [3] 。
乡村公共空间以村落为载体,其单元空间有开放、半开放以及封闭空间三种类型,可以将其视为具有社会关联形式以及人际交往结构方式的特定空间,是村民进行社会交往和生产活动的重要场所。学者们从不同的认知角度对乡村公共空间进行了研究,例如王丽洁 [4] (2016)采用分层次的多级策略以保护和传承农村文化景观,实现乡村文化地域景观的再生与可持续发展。胡烨莹 [3] (2019)运用因子分析方法结合结构方程模式,探索了乡村公共空间对游客地方感形成的意义并且提出了发展建议。高小勇 [5] (2022)将艺术性营造融入乡村公共空间的建设,以实现乡村公共空间美化及艺术化处理,从而探索巴渝地区原乡原色的乡村公共空间新的思维设计模式。本文认为乡村公共空间与城市的公共空间不同,乡村公共空间更多地是经过长期自然发展所形成,人为干预因素较小,主要以模糊性空间为主,如洗衣码头、水井旁、大树下以及打谷场等,这些空间成为乡村地区独特的公共活动场所。
“活力”一词来源于生物学和生态学,指生命物质维持生存和发展的能力,汉语词典将其定义为旺盛的生命力,侧重于身体或精神上的某种能量。随着学术界研究的深入,逐渐将“活力”一词引入建筑规划和城市空间中,并引申为积极活跃的氛围、活动力等,侧重于空间场所感和大众参与度。例如简·雅各布斯在《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中以城市街道的视角阐述人、活动和场所的相互关系,认为城市应具有多样性,使城市富有活力。蒋涤非在《城市形态活力论》中提出城市活力即城市旺盛的生命力,具有提供市民人性化生存的能力。后活力相关研究逐步涉及到乡村公共空间,例如孔燕 [6] (2014)基于乡村社会学、规划学等学科,以乡村公共空间活力影响要素为切入点进行定量分析,建构乡村公共空间活力评估体系,并针对苏南地区乡村活力营造提出规划策略。石永婷 [7] (2020)运用多维度综合的研究方法,提出艺术融入乡土,建立承前启后、拥有持久活力的乡村公共活动空间。但关于乡村公共空间活力营造的系统理论尚未完善,本文将聚焦到桦墅村的活力提升策略研究,提出桦墅村公共空间活力提升的具体解决方案。
2. 研究方法与路径
2.1. 研究对象与评价指标选取
2.1.1. 研究对象
桦墅村位于南京市栖霞区西岗街道东南部,地理位置优越(见图1)。村落环绕于扬子丘陵地区,地形起伏,山脉、湖塘等水体环绕,自然环境优美(见图2)。村内拥有广阔的耕地和山林资源,适宜农业发展,尤其是水稻和红黄壤的种植。该村保留着南京特色的老民宅建筑,展示了历史和文化特色。桦墅村的空间布局呈现点式离散型,村内居住生活空间被分割开来,但点与点之间通过街道和水系紧密相连。村落周边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提供了观光和休闲的机会。总的来说,桦墅村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农业资源,以及传统建筑的保留,为该村的发展和乡村旅游提供了潜力和机遇 [8] 。

Figure 1. Satellite map of wah shue village
图1. 桦墅村卫星图
2.1.2. 评价指标选取
乡村公共空间是一个复杂的概念,涉及的影响因素多,本文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构建系统的乡村公共空间活力评价体系,借此对乡村公共空间活力进行分析,有利于提高其改造策略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因此,为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乡村公共空间活力评价方法,应遵循“科学性、全面性、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性”的指标选取原则,通过文献整理,统计活力评价指标的出现频率,删除出现频率低于5次的因子,保留较高频率的因子,并经过专家层层筛选,最终从空间活力、生态活力、文化活力、设施活力4个方面建立完全相关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层次分析法的应用原则,将总目标依次分为三个层级,从高到低依次是目标层、准则层和方案层,每一层级的指标皆对应上一层级,相同层级指标之间互不影响。基于前文对评价指标的统计,将以上21项三级指标进行初步归纳和整理,并将其分为9项二级指标。
2.2. 评价因子权重的确定
在以上基础上,邀请50位专家(包括相关专业研究生和高校教授)参与指标权重的打分,确定各层指标的权重。具体实施如下:
2.2.1. 确定各级指标重要性评价的平均得分
采用专家问卷调查法,进行相关指标的打分,将其划分为3分(非常重要),2分(一般重要),1分(不重要),满分3分,基准分1分,为准确分析指标的重要性差异,打分不设折中分。根据专家对于各级指标重要性评价的平均得分可知,乡村公共空间活力中生态活力最重要,得分为2.78,其中植物景观的占比最大,绿化率和水体洁净度对生态活力的影响最大。文化活力的2.66分次之,文化特色的得分要大于民俗活动,其中传统肌理最为重要。其次是得分为2.64的空间活力,活动空间的重要性要大于空间感受,其中空间尺度最为重要。最后是设施活力,得分为2.5,管理维护功能重要性大于景观设施,其中清洁管理和休闲娱乐设施的得分最高。
2.2.2. 根据层次分析法构建判断矩阵 [9]
根据前文所得数据进行相关计算和校对,通过同一层级的两两指标进行转换计算,通过进行两两对比,采用1~9比例标度法建立判断矩阵,经一致性检验后得出各层因子的权重值,运用方根计算法,其判断矩阵一致性检验公式为:
当
时,则通过一致性检验,即权重分配合理。具体计算方式如下:
式中
表示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其公式为:
其中 为判断矩阵的指标个数,i为目标层指标序号,j为准则层指标序号,k为方案层指标序号,W为权重系数。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参考AHP层次分析法中相关运算原则。
2.2.3. 确定权重系数
根据前文的计算与一致性检验,现总结和梳理乡村公共空间活力评价体系指标权重系数,确定最后赋值,其中U表示活力评价指标(见表1)。

Table 1. Classification of evaluation scores
表1. 评价得分等级划分
2.3. 数据来源
2.3.1. 实地调研
通过发放问卷获取数据,试验时间分别为7月20日、9月8日和11月17日,共进行三次调研,第一次负责了解场地现状,获取场地信息,第二次进行场地测量和发放问卷,第三次再次深入场地,补充所需场地资料。
2.3.2. 问卷调查
在对桦墅村进行实地调研的同时,对场地中的活动人群进行乡村公共空间活力问卷调查,填写即时的空间活力满意倾向。本文主要针对目标层评价指标对被测者进行调查问卷,分别调查了被测者进行公共空间的时间和地点、有关公共空间环境的指标评价以及景观因素对公共空间的影响、空间文化传承性以及设施满意度与设施管理水平。
问卷调查中男女所占比例为39%、61%,调查对象是以老年、中年和儿童为主的当地居民。调查显示,对于大多数当地居民而言,公共活动主要集中于下午,活动时长维持在1~2 h以上,活动空间基本以宅前空间为主,其中四方井备受青睐,具有一定活力。总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96份。
2.4. 评价指标打分
2.4.1. 五分制评价指标打分
基于评价指标的五分制划分,对各级评价指标进行详细说明,并建立判断标准。通过评价指标的划分和判断标准,以村民和游客对乡村公共空间的使用和感受为基础进行指标打分,这种主观的定性方法,是本文获取活力评价等级较为快速有效的方式。
2.4.2. 活力评价等级确定
基于前文的指标权重确定和等级标准制定,可以获得乡村公共空间活力评价的综合等级和相应得分,本文采用因子加权法对于各级指标进行得分计算,计算方法如下:
其中 表示某项指标的总得分,
为其指标权重,
为该指标划分情况所得分数,且
。乡村公共空间活力评价由三层指标决定,利用多因子加权法可计算出乡村活力评价总分,得出综合得分的计算公式:
其中S为乡村公共空间活力评价综合得分,W为权重,X为方案层评价等级得分,i为目标层指标序号,j为准则层指标序号,k为方案层指标序号,m为目标层指标总数,n为准则层指标总数,p为方案层指标总数。
根据以上计算方法可以得到乡村公共空间活力综合评价等级及得分,本文对其总得分进行划分与说明(见表2)。

Table 2. Explanation of the definition of evaluation score levels
表2. 评价得分等级界定说明
3. 结果分析
3.1. 整体活力指标得分
根据权重系数得分可知,在乡村公共空间中,生态活力和文化活力的影响所占权重比重最高,其中植物景观中的绿化率和文化特色中的传统肌理权重系数最高,次之为空间活力中的空间安全感和设施活力中的清洁管理。最终得出空间活力是基本,空间是实现居民日常活动交流的基本载体;生态活力是主要,村民生活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生态环境,也是乡村建设目前存在的热点问题;文化活力是中心,文化内涵是建立空间场所的精神内核,是延续乡村公共空间活力的重要因素;设施活力是前提,景观设施的完备是促进村民外出的重要因素,是丰富村民其公共生活的有效手段。
通过问卷整理分析,得出桦墅村公共空间活力评价结果,其综合得分为3.3,等级为B,即桦墅村整体活力度很高,表明该公共空间能够满足使用者的大部分需求,能够吸引大部分人进行公共活动,其中文化活力表现最差,设施活力次之,具有一定的空间活力和生态活力,公共空间能够满足使用者的基本需求(见表3)。

Table 3. Spatial vitality score for wah shue village
表3. 桦墅村空间活力得分
3.2. 桦墅村活力特征分析
传统村落是高度合一的生命共同体,在各因素影响下处于活力均衡状态才能赋予村落一种稳固平缓的持续发展动力。在进一步探索桦墅村非均衡态发展因素过程中,本文采取IPA象限图可视化分析桦墅村活力指数重要性与满意度得分,其各活力因子重要性得分均值为0.4286,满意度得分均值为3.2843 (见图3)。

Figure 3. IPA analysis of the overall vitality of Wah Shue Village
图3. 桦墅村整体活力IPA分析
根据桦墅村的IPA象限图分析,可以得知:
第一象限为优势区,包括:U5 (空间安全感)、U6 (水体洁净度)、U9 (绿化率)、U17 (休闲娱乐设施)和U20 (清洁管理),说明其重要性和满意度较高,并且属于植物景观的U9和U10都处于满意度均值之上,此空间内植物景观的较为完善。另外,此象限内休闲娱乐及清洁管理的满意度较低,仍然需要继续深入提升,打造较为多元化的娱乐设施和及时的清洁管理,维持空间动态的持续性。
第二象限为改善区,包括:U12 (铺装样式)、U14 (节庆祭祀)和U15 (传统肌理),属于重要性很高但满意度较低的区域,是村落亟需改进的痛点。其中铺装样式在此象限内满意度最高,可持续深入提升。村落内部传统肌理表现欠佳,急需构建适宜的普遍表达方式。村内节庆祭祀的频率逐渐减少也和村民离乡人数逐渐增加有关,造成村落社会内核引力缺失,很难形成产生有序的活力。
第三象限为机会区,包括:U4 (空间归属感)、U7 (亲水性)、U13 (红白喜事)、U16 (艺术小品)、U19 (公共服务设施)和U21 (设施维护),其I、P值均不高,但通过改造可能挖掘出村落潜在的活力。这些活力因子可以作为次级改造项目,启发了该村落需要在提高村民自身动力、利用当地水库资源、文化设施的增设和设施管养等方面加以改进。
第四象限为维持区,包含因子最多,主要包括:U1 (空间尺度)、U2 (空间可达性)、U3 (功能多样性)、U8 (水体面积)、U10 (植物季相变化)、U11 (铺装面积)、U18 (健身锻炼设施),这些活力因子给居民和游人留下的较好体验,理应继续维持。但其中健身锻炼设施满意度不高,通过调研也发现,其利用率不高,可能与健身设施设置位置较为隐蔽相关,因此在设计中可选择一些公共区域增设此类设施。
4. 活力营造下的村落公共空间景观风貌优化策略
村落公共空间是凝聚村落活力的重要体现,是连接村落整体活力的主要载体,焕活失落空间,全局重塑桦墅村的空间整合度是景观提升首要环节,笔者将从三个方面对桦墅村公共空间活力进行提升。
1) 塑造多义空间。增加使用者停息时间,将不同时空元素的功能空间进行交叉组合,由于空间布局散落且部分闲置,无法形成系统的活动空间体系,例如健身活动区与西南侧的树下林荫空间,可进行健身活动与产品售卖或娱乐休闲相结合,形成新的时空构筑,避免空间资源浪费,引发相关触媒,以此带动周边公共空间的建设发展。2) 优化道路系统。桦墅村内乡道、村道和田间道路构成纵横交错路网,需要进行主副路网之间的相互连通,提升空间可达性,并在道路空间的重要节点拓展和优化环境品质。3) 完善空间尺度。设计时应注重视觉上街巷空间高宽比的组织重构,尽力减小视域受限以增加居民相互交流时间,提高空间安全性。
4.1. 自然景观空间优化策略
村落的形成与发展需要生态智慧落地的表现,需要人与环境长期互动的积累。桦墅村生态得分较高,但避免缺乏有效的管理维护,导致部分水生态系统功能退化、植被破坏等环境问题,致使村民生活质量和场地依恋程度的下降,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措施和方法是未雨绸缪之计,实现水质、生态和景观的全面深度提升。
1) 修复植物种植,增添低维护植物。通过植物设计对桦墅村进行生态建设和少数受损地修复,以建设生态廊道为主,实现生态格局的保护。如在桦墅村多选择乡土性植物,采用保护性原则,对于长势不好的植物予以剔除,对于长势较好的植物加以保留。此外,水塘是桦墅村生态景观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池塘断面可根据不同的水位利用台阶的形式,种植水杉和芦苇等水生植物,同时满足美化景观和抗洪减灾的双重作用。2) 重整生态水体。采用生物生态修复技术,遏制底泥污染释放,同期恢复水生生态系统,进而加强水体自净功能。通过构建桦墅村河道泥水界面底栖动物沉水植物–固定化微生物复合微生态系统,可恢复村内水体的自净能力;3) 使用生态铺装。针对不同空间功能选用与之相应的生态透水铺装材料,达到有效收集雨水、减少热导及环境保护的效用。如在铺装面积较大的广场可采用生态性能较高的青砖、钢格栅等;村内游步道运用自然石板、碎石等保证雨水下渗,也可承受重荷载,营造出自然生态的景观效果。
4.2. 人文景观空间优化策略
乡土特征的艺术表现是村落公共空间重建的关键环节。发掘本地特有的山水特色,培育当地居民的文化自信,实现村民自我身份认同也是推动村落文化发展的重要举措。以植入、重组、重构、革新等艺术设计方法展现在公共活动的开放环境中,塑造具有地域特征、突出人文艺术、重塑场所记忆、强化个性识别的美丽宜居村落。
1) 唤醒精神文化内核。通过联结村内节点打造特有的“文化长廊”,形成独具一格的文化肌理脉络,积极组织课堂交流、乡村振兴课堂,提供以产业、服务或空间相结合的培训讲座等,为村民拓展新的思路,唤醒村民在村落建设中的参与意识与文化自信。如村内入口休闲广场,在其具有使用功能作用下,增加其文化展示功能和文化交流空间;或将保留的民居建筑改造成代表桦墅村文化肌理的茶室,亦是延续历史肌理、保留历史记忆场所的重要形式;以秦氏点将台、状元井、练兵场、秦公桥和南京唯一佛教石窟等遗迹的文化建设更是桦墅村文化脉络的重要组成部分。2) 运用乡土材料。使用传统材料运用于铺装、休憩设施和标识系统等设计中,使文化融入村民的日常生活,保留文化连续性;3) 介入艺术手法。将艺术性手法介入村落建设已成为新潮流,是促进和发扬村落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在设计过程中,拆解、分析文化要素,将艺术性、公共性、互动性与在地性结合产生联动作用,达到文化要素可视化。通过挖掘石窟造像的艺术元素,例如菩萨左右壁上浮雕祥云、莲花、鹦鹉、佛珠、净瓶等,通过艺术小品等形式的介入,为桦墅村村落公共空间艺术性营造探索新型范式,以激活和更新文化活力,避免“千村一面”现象频发。
4.3. 人工景观空间优化策略
高品质公共服务设施的构建是村落发展的有效保障,是提升村落公共空间环境与活力的重要环节。在布置桦墅村景观设施过程中,需要在注重公共服务设施总量布局的同时,加快构建高品质公共服务设施体系。
1) 加强景观设施建设。按照“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构建“基础生活圈–需求生活圈–社会生活圈”三个层级的村落生活圈体系,针对不同圈层,布置契合的景观设施装置。基础生活圈:根据场地大小及使用人群设置广场或休闲绿地设施,例如水塘周边亲水廊道的布置、村入口广场休憩设施的安置等。需求生活圈:以确保桦墅村居民基本生活需求为保障,完善村内排水系统、照明规划及公厕布置等服务设施。社会生活圈:对于场地遗存的民居建筑、石佛庵石窟等历史文化印迹采用原真性修缮方式,或是设立场地博物馆,以供村外人员参与社会活动,提升场地活力。
2) 加强后期维护管理。制度建立层面:构建责权清晰的村落公共服务设施行政管理机制,明确不同类型设施管理标准、建设相关备案程序、运行维护要求和设施质控准入等要求;技术手段层面:采用物联网结合形式,有效整合村庄整体,使其各个组成部分相互关联、相互连动及信息共享,推动村落公共空间智能发展。物联网的介入可高效进行信息收集和管理、道路监管、水质管理及流量监测等问题,实现管理维护问题有效解决,并避免设施功能形式单一。例如在村内安装智能夜间安全照明系统,设定开关灯时间,有效解决夜晚用电浪费问题,并在有人时可自动亮灯,提高场地设施维护管理效能。
5. 结语
本文从乡村公共空间活力出发,研究了影响乡村公共空间活力的指标,探索了景观特征要素与乡村公共空间活力的相关性规律,就桦墅村的乡村公共空间活力指标权重进行了探讨分析,也分别针对空间活力、生态活力、文化活力和设施活力提出了相应的提升改造的策略和建议。研究发现:1) 乡村公共空间活力影响要素复杂多样,公共空间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很大程度上影响乡村整体建设的质量和水平,公共空间是否具有活力也成为评判乡村建设成功的重要指标。2) 四大活力是营建乡村公共空间活力的重要方面,本文将其归纳为空间活力、生态活力、文化活力和设施活力,基本涵盖了影响其活力的主要影响要素,其中空间活力是基本,生态活力为主要,文化活力是中心,设施活力是前提,四者相互影响、相互联系,不能片面地将其割裂化、独立化,需要对其进行综合考虑,以四大活力为侧重点,进行乡村公共空间活力建设。
本文基于活力评价体系,为营造乡村公共空间活力提供科学依据和方法,针对乡村公共空间存在的现状问题,提出相关策略,希望本研究给改善乡村公共空间活力提供参考建议,为提高乡村公共空间使用率、促进乡村公共空间活力作出贡献,更好地服务于乡村建设活动。
注释
文中所有图片均为作者自绘或者自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