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随着出生人口速度放缓,我国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 [1] ,2021年我国65岁以上老龄人口达到2亿,占总人口数14.2%,近十年来,老年抚养比增长8.7%。据预测,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将不断增大,到2100年,该值为33.75% [2] ,这表明我国将逐渐转为重度老龄化社会(65岁以上人口比重超过21%)。面对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我国将健康老龄化理念融入社会发展中 [3] ,不仅要老年人拥有健康的身体和健康的心理状态,而且要营造一个对老年人友好的社会环境 [4] 。
生活满意度是个体基于设定的标准对生活质量做出主观判断,对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进行研究,不仅可以体现老年人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 [5] ,也能为实现我国健康老龄化提供理论依据。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国老人首选的养老方式居家养老 [6] 。居家养老分为与家人共住和独居,为了不麻烦自己的子女,大多数老年人会选择独居。根据我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5岁以上独居老年人达到了2486.1万人,而且这种规模和比例都在持续增长 [7] 。独居老人作为老年人当中的弱势群体,他们的生活状况尤其值得关注和重视。影响老年人对生活满意度的因素主要来自个人、家庭和社会等多方面,为了有效提高独居老人的生活质量,科学分析独居老人的生活满意度影响因素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本文选取2018年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中独居老人的相关数据,利用二元Logistic回归方法对独居老人的生活满意度进行分析,旨在科学、客观地挖掘影响独居老人生活满意度的关键因素。
2. 数据及变量选择
2.1. 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来源于2018年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hinese Longitudinal Healthy Longevity Survey, CLHLS) [8] ,调查覆盖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的65岁及以上老年人,通过问卷进行调查,其中调查内容分为七个板块,分别是基本状况、对现状的评价及性格情绪特征、个人能力、生活方式、日常活动能力、个人背景及家庭结构及生理健康。本文结合研究目的来筛选数据,以独居老人作为研究对象,将问卷中的采访年份选择为2018年,居住方式选择为“独居”的老人数据筛选出来,再对筛选数据进行清洗,最终得到1342个样本量。
2.2. 变量选取
2.2.1. 因变量选取
本文将独居老人的生活满意度作为因变量,对应于问卷中B1-1中“您觉得您现在的生活怎么样?”其中共有6个回答,剔除“无法回答”选项,将“很好”和“好”的选项合并成“生活满意”,将“一般”、“不好”、“很不好”的选项合并成“生活不满意”。同时将2017年和2018年独居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情况对比,如下表1所示。

Table 1. Effective percentage of life satisfaction
表1. 生活满意度有效百分比情况
可以看出2018年独居老人对生活满意的占比低于2017年,这说明独居老人对生活满意度的情况值得讨论。
2.2.2. 自变量设定
本文纳入的自变量包含:独居老人的个人基本情况、居住环境、家人陪伴情况、社区养老服务供给四个维度作为自变量。
1) 个人基本情况
本文将独居老人的性别、婚姻状况、孤独感、受教育程度、生活习惯、经济状况和患病情况作为个人基本情况的变量。在生活习惯中,将老年人现阶段是否吸烟、是否饮酒、是否锻炼纳入其中。吸烟、饮酒及锻炼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老年人的身体状况,老年人身体状况好在一定程度上也会让老年人拥有更强的自理能力,对当前生活满意度也会提高。同时在患病情况中,纳入独居老年人有没有因为健康问题在日常生活中受到限制和自评健康状态这两个因素,这也是考虑到老年人的身体状况会间接影响到生活满意度。对于经济方面,纳入独居老年人是否享受离/退休制度和生活来源是否够用这两个变量,如果独居老人生活来源不够用,就需要无时无刻操心自己的生活,幸福感就会降低,也会影响生活满意度。如果享受离/退休制度,拥有养老金等其他国家福利政策,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独居老人的生活质量。“知识改变命运”,对于当前调查的独居老年人来说,受教育程度越高,一般来说,生活水平也普遍较高,幸福感也会较高。没有什么孤独感的老年人心理精神状态会好很多,因此对生活的满意度一般较高。
2) 居住环境
独居老人的居住方式都是独居,老年人由于精力及体力的原因基本会一直待在家中 [9] ,因此居住环境很重要,居住环境越好,一般来说生活满意度越高。在居中环境这个维度中,纳入现居住地类型、家中是否出现过漏雨、被水淹或水管破裂的情形、家中是否经常有股霉味及从独居老人家到最近的医疗机构的距离。前三个因素是侧面反应独居老年人的居住环境,针对于最后一项来说,人到老年,身体机能各方面下降,生病的几率大幅提升,需要长期去医疗机构进行检查,因此从家到医疗机构的距离就很重要。距离越近,独居老人越方便,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生活满意度。
3) 家人陪伴
很多关于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研究都是将居住方式作为主要因素来探究,居住方式为独居的老人无法得到及时照料,一般来说会减低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 [10] 。除开没有家人的独居老人,独居老人的家人对老人的陪伴主要体现在对老人生病照料和日常照顾上。在老人生病时,越是至亲的照料,说明至亲对他的重视度高,不易产生老了生病无人照顾的抑郁情绪,在现阶段的生活满意度也会高。在日常照料上,一是根据近一周老人的亲属为其提供日常照料帮助的总时长,时长越长,说明与亲属的互动时间长,情感交流多 [11] 。二是通过老人子女的孝敬率来体现。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子女对父母的孝敬会让老人晚年生活更幸福。本文将问卷中对老人子女的调查进行转换,计算出每个老人的子女数,再选取“子女是否常来看您”的选项,计算出有多少子女经常照看老人,二者相除,计算老人子女的孝敬率,老人子女越孝顺,越能满足老人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和家庭关爱 [12] 。
4) 社区养老服务供给
以往对独居老人生活满意度的研究没有加入社区养老服务的供给这一因素,因此加入这一因素是一大创新点。社区养老服务中选取了以下几个变量:社区是否提供起居照料、社区是否提供精神慰藉聊天解闷、社区是否提供上门看病、社区是否组织社会和娱乐活动。对于老年群体,随着年龄增大,他们个体生理上的衰老和免疫力的下降使得生活自理能力变弱,对于独居老人更是如此,相较于与家人一起生活,独居所获得的情感支持就会少很多,这时社区就需要提供一些养老服务让独居老人与外界频繁互动,在互动中获得情感支持,提高对当前生活的满意度。
综上所述,本文选取的自变量主要是个人基本情况、居住环境、家人陪伴情况、社区养老服务供给这四个维度,在每个维度下面又有各自的变量,其中对婚姻状况、孤独感、受教育程度、自评健康状态、医疗机构、提供照料时长、生病照料和子女看望这些变量做了相应的处理。相应的变量定义与描述性统计(见表2)。

Table 2. Definition of independent variables and descriptive statistics
表2. 自变量定义及描述性统计
3. 回归结果分析
3.1. 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简介
Logistic回归是由Cox在1958年提出 [13] ,相较于要求因变量为连续变量的线性回归模型,Logistic回归模型可以研究离散变量和定性变量。对于Logistic回归模型,需要先定义一个线性函数:
其中,
是模型的权重,
是输入特征。z表示线性函数的输出。然后,将线性函数的输出作为输入,传递给一个称为sigmoid函数的非线性函数,将其转换为概率值:
其中,e是自然对数的底数。最终,可以使用预测阈值(通常是0.5)将
的输出转换为二分类的预测结果:当
时,预测为正类,否则预测为负类。相较于其他二分类模型,如决策树、随机森林、感知机等,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具有方法简单、计算代价不高、解释性强且对稀疏数据友好等特性。由于“老年人对生活是否满意”这一因变量是二分类变量,且所收集的数据能够很好的利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拟合,本文选用了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对影响独居老人的生活满意度进行多因素分析。
先对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检验,首先分析变量的方差膨胀因子(VIF),得到的最大值为1.527,远小于经验数值10,这说明自变量之间没有相关关系。其次,进行模型拟合优度检验,通过检验得出
为1525.152,P值为0.00 (小于0.05),整体来说模型有意义。再进行Hosmer-Lemeshow检验,得到的P值为0.954,大于给定的5%的显著性水平,说明模型拟合优度较好,可以进一步进行研究分析。
3.2. 回归结果及分析
具体回归结果(见表3)。从个人基本情况、居住环境、家人陪伴情况、社区养老服务供给这四个维度分析对独居老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其中显著影响的自变量是是否感到孤独、生活来源是否够用、自评健康状态、家中是否漏雨或者被水淹过、子女看望率和社区是否提供精神慰藉聊天解闷。

Table 3. Logistic model regression of life satisfaction of elderly people living alone
表3. 独居老人生活满意度的Logistic模型回归
注:***P < 0.001,**P < 0.01,*P < 0.05。
3.2.1. 个人基本情况方面
是否感到孤独、生活来源是否够用、自评健康状态对独居老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最显著,而性别、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吸烟情况、饮酒情况、锻炼情况、是否享受离/退休制度、日常生活能力对独居老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不显著。对于影响显著的自变量可能的解释是:感到孤独和自评健康状态差的独居老年人生活满意度低,前者是心理层面上的亚健康,是老人的情感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的表现,后者是生理层面上的亚健康,老人机体衰老,精神状态及身体都大不如以前,会让他们产生落寞感及无助感,进而对生活满意度有所减低 [14] 。而生活来源这方面则代表最基本的物质生活条件,如果生活来源不够用,则说明独居老人的物质生活水平不达标,可能最基本的温饱都成问题,自然而然就会让老人对当前生活失望。
3.2.2. 居住环境方面
家中是否漏雨或者被水淹过对独居老人生活满意度影响最显著,而现居住地类型、家中霉味和从家到医疗机构距离对独居老人生活满意度影响不显著。相较于影响效果不显著的三个变量,家中是否漏雨或者被水淹过是最能直观反映独居老人的生活环境的。老年人由于身体衰老,大多数时间都是待在家中,所以家中环境至关重要,至少要能满足基本的遮风避雨,如果连最基本的要求都达不到,就会直接影响老人的生活质量。
3.2.3. 家人陪伴方面
子女看望率对独居老人生活满意度影响最显著。这可能是由于老年人对子女的孝顺期待对其孤独感的产生会有显著影响 [15] ,而孤独感又会对生活满意度产生显著影响。而对于独居老人而言,他们由于各种原因而选择独自一人居住,子女无法与父母同住来尽孝,这就需要子女在老人提出需求时,给他们提供必要帮助和日常陪伴。
3.2.4. 社区养老服务供给方面
社区是否提供精神慰藉聊天解闷对独居老人生活满意度影响最显著。独居老人的家人陪伴的缺少,会造成老年人的孤独感,加重抑郁方面的问题 [16] ,导致幸福感下降,同时也会导致生活满意度下降。社区提供聊天解闷,也是在为缺少家人陪伴的老人提供情感支持及精神陪伴,减少独居老人的孤独感。
4. 结论及建议
本文聚焦于独居老人这一群体,探究独居老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基于2018年的CLHLS数据通过二元Logistic模型探讨个人基本情况、居住环境、家人陪伴情况、社区养老服务供给对独居老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从个人基本情况来看,感到不孤独、生活来源够用、自评健康状态好显著影响独居老人的生活满意度。从居住环境来看,家中漏雨或者被水淹过对独居老人生活满意度有较大影响。从家人陪伴来看,子女看望率高对独居老人生活满意度有较大影响。从社区养老服务供给来看,社区提供精神慰藉聊天解闷对独居老人生活满意度有较大影响。
为了加快融入“健康老龄化”的观念,就要做好各类措施来提高独居老人的生活满意度。不仅要保障独居老人最基本的生活水平,社区或者乡镇对该辖区的独居老人生活情况摸底,如是老人家庭经济状况不好,则对其进行补助,对独居老人破损房屋进行修缮,同时健全老年人社会保障机制。而且应当重视独居老人的健康状况,定期对老人进行体检,宣传健康保健知识,加强锻炼提高身体素质。还要着重关注独居老人的心理健康,在本数据集中,有17.6%的独居老人希望与子女共住,所以在子女有能力有条件的情况下,同时遵循老人意愿,倡导子女与老人同住。对于独居老人所在社区应当多给独居老人开展提供精神慰藉的活动,让老年人得到及时的心理疏导,预防孤独感的产生。
基金项目
重庆市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S202210637057)资助的课题。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