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背景
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要求,专业目录每五年进行一次大型的修订,而且要求在每一年都要进行动态的更新 [1]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促使职业教育与社会的需求能够更好地接轨,从而大大提高它的适应性,在专业动态调整以及城市建设与管理学院南迁后大力发展的双重背景下,高职新专业的建设将变得常态化。
然而,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产业的发展,最鲜明的特点就是一面是教育,一面是产业,具有很强的跨界性 [2] 。所以在产教深度融合、就业基地的建设方面要下大力气,城市建设与管理学院在产教融合方面极力促成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在学院南迁以来,积极开拓与巴州地区的建筑相关企业的联系,并与第二师铁门关市的建筑行业龙头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本年度学生的岗位实习以服务南疆为宗旨,鼓励实习学生到兵团团场、连队等基层实习服务锻炼,为兵团城镇的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中坚力量。
2. 研究现状
深化产教融合,是职业院校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 [3] 。兵团兴新职业技术学院城市建设与管理学院现有4个高职专业,以工程造价、建设工程管理专业为主,新成立建设工程监理、风景园林景观设计两个专业,目前现有学生1000余人,通过校企协同合作、教育链与产业链相互融合的模式,高等职业教育才能在传统教育模式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改革,进一步发展自身培育人才的机制 [4] 。同时,兵团兴新学院作为从乌鲁木齐向南搬迁至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铁门关市的一所高职院校,在政府的政策支持下,城市建设与管理学院的规模有了进一步的扩大,为了更好地为学生提供一定的专业爱好选择,也为了更好地为当地培养建筑行业比较优秀的技术型人才,立足产教融合主线,坚持职业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以培养职业技术创新型人才为中心,以职业院校和企业为主体,促进学生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的相互融合 [5] ,以此为契机,充分利用产教融合的优势,对城市与建设管理学院专业建设进行调研与研究。
3. 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方式不断更新迭代,在“碳中和”、“碳达峰”“信息化”的背景下,建筑行业的不断转型升级,第一、学校搬迁后,在面积和学生数量方面都有了一定的提高,为了长远的发展,专业新增设置存在缺乏有针对性的调研;第二,学校从乌鲁木齐搬迁至铁门关市后产生部分的人才流失,学校通过人才引进吸纳了很多的优秀人才,为学院后续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新引进的老师在理论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相对而言实践的经历较少,还需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第三,学生的高质量就业意识淡薄,对就业存在理想化的幻想,对当前社会竞争关系不能做到有效的判断;第四,由学校主导、企业参与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更好地满足周边地区对高质量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具体表现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专业与产业、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不能有效对接。建筑企业所需的人才与学校培养的人才存在一定的间隙,学生找不到适合满意的岗位和企业招不到所需的新型高技能人才成了职业教育新的矛盾 [6] 。
4. 对策及建议
为提高职业教育的适应性,主动对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十四五”规划以及第二师铁门关市“十四五”规划部署,职业教育作为教育领域内与经济社会联系最紧密的教育类型,肩负着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使命,在经过充分的调研后,特此提出以下建议及策略。
4.1. 找准行业需求,优化课程体系
一般的高职教育沿用以往的教育方式方法,就城市建设与管理学院为例,在对新疆各个区域的建筑市场进行充分调研,对于当前该行业比较紧缺的专业门类进行统计分析,适时设置新的专业,新疆以及新疆兵团的城镇发展布局属于典型的沿绿洲布局型模式,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工程造价、建设工程管理的专业仍有一定的需求,但工程监理、风景园林景观设计以及室内设计等相关专业的人才需求缺口较大,在将原有工程造价、建设工程管理专业做强做优的同时,找准市场需求,对新设置的专业工程监理、风景园林景观设计以及室内设计课程体系的建设进一步进行优化,对接南疆四地州市场需求,对课程的设置也进行充分的调研并定期进行优化更新,确保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在岗位上能够有所体现,这样学生的获得感也有所提升,也可以大大提高城市建设与管理学院的口碑,为学院的长期发展带来显著效果。
4.2. 针对工作任务,注重岗位实习过程
职业院校毕业的学生,对于学生的职业素养有较高的要求,在学生培养的过程中,城市建设与管理学院校外实习进行优化设置,通过优化课程安排,将三年级第一学期的课程增设到前两年的学习过程中,实施“2 + 1”的学习培养模式,即在学校学习两年,岗位实习一年,这样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利用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做到理论实践更好的结合,另一方面,学生通过更长时间的岗位实习,积累更多的工作经验和方法,毕业后更加具有市场竞争力,能更快地适应建筑相关单位的工作模式,通过对新疆以及新疆兵团的36家建筑企业调研发现:建筑行业的企业也更倾向于选择具有更长时间实践经验的学生。因此,在企业与学生的双向选择的机制下,我院毕业的学生就业的更具竞争优势,近五年毕业的学生供不应求且企业对我院培养的学生评价较好。为学院的可持续性发展起到极具建设性的作用。
4.3. 提升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力推“1 + X”模式
1 + X证书制度是《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确定的一项重要改革举措,是职业教育领域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 [7] 。其中的“1”就指的是毕业证,“X”则指的是技能证书,技能证则可以根据专业的不同进行选择,这种新的职业教育模式,从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学生的基础文化知识,同时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机会,更重要的是能够把同学们的兴趣爱好作为出发点,进行专一化的培养、发展成为成熟的技艺,既能够为国家、为他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更多地为个人能力能够得到更好的提升 [8] 。
以前,城市建设与管理学院的学生拿到毕业证就可以达到毕业要求,在是否考取与专业相关的其他证件方面,学校鼓励但不强迫,也不将此作为是否发放毕业证的必要条件。但在实践中,很多学生在毕业后依旧存在“能力恐慌”的局面;学院的培养和企业的用人标准之间有间隙,不能完美对接 [9] 。针对现状,学院进行了一定的要求,学生在毕业前必须取得一门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高标准要求学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符合本专业的专业标准,实现与企业的良好对接,目前而言,钢筋工、砌筑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以及资料员、施工员、安全员等相关的证书获取极大程度上解决学生毕业后“做不了事,动不了手”的困局,同时“BIM”(建筑信息化模型)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评也已启动,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BIM”的应用也更加普及,它将成为未来建筑行业的重要工具,学生拥有该技能等级证书也将更好地适应未来建筑行业的发展 [10] 。
4.4. 加大与行业专家联系力度,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通过与校企合作单位的深度交流,邀请行业专家进校园进行讲座,促成双元育人的培养模式,近两年来,城市建设与管理学院分别邀请兵团设计院、兵团建科院、兵团水利水电集团、新疆银通监理公司、新疆城创集团等大型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到学院进行讲座15余次,为城市学院专业教师的能力提升方面带来极具推广价值和实践经验成果,也为学生的个人职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借鉴,在此过程中,学院和校企合作单位研讨了课程改革教学的相关事宜,以及指导学生技能比赛方面也提供宝贵的经验分享。
同时,学院积极鼓励老师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学习,2022年度城市建设与管理学院到企业实践学习6人次,大大提高了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也为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的学生提供第一手的实践经验。
5. 小结
在建筑行业新的发展形势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已经成为高等职业院校的主要发展方向 [11] 。城市建设与管理学院根据自身的发展情况,找准适合自身的发展模式,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高素质、高技术的技能人才为目标,立足于南疆,根据新疆以及兵团的建筑行业和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依托政府的相关政策,积极提升产教融合层次,以校企双赢为目标,积极推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工程,打造品牌专业,以建筑市场需求设立新的专业,为服务南疆以及整个新疆乃至全国的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基金项目
兵团兴新职业技术学院院级课题,课题编号:YJYBKT202113。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