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视域下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研究
A Study on Promoting the Common Prosperity of Spiritual Lif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Psychology
DOI: 10.12677/AP.2023.1311610,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邓美宝, 阎 静, 李 越:江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镇江
关键词: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社会心理社会心态Spiritual Life Common Prosperity Social Psychology Social Mentality
摘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不仅十分重视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建设,而且强调社会心理建设。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题中之义,在此过程中明晰当前社会心理状况,采取适当的社会心理策略是必要举措。在新时代,要继续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与社会心理的融合发展,努力优化社会心理环境、满足人民精神心理需求、加强人文主义关怀,以提升人民群众的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助力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中国式现代化。
Abstract: Since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PC), the CPC and the state have not only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common prosperity in spiritual life, but also emphasized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 psychology. Promoting the common prosperity of spir-itual life is the title of realizing the common prosperity, and in this process, it is necessary to clarify the current psychosocial situation and adopt appropriate psychosocial strategies. In the new era, it is necessary to continue to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ommon prosperity in spir-itual life and social psychology, strive to optimize the social and psychological environment, satisfy the people’s spiritual and psychological needs, and strengthen humanistic care, so as to enhance the people’s sense of security, accessibility, and well-being, and to help realize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in which the material civilization and spiritual civilization are in harmony.
文章引用:邓美宝, 阎静, 李越 (2023). 社会心理学视域下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研究. 心理学进展, 13(11), 4847-4852. https://doi.org/10.12677/AP.2023.1311610

1. 引言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进入新时代新发展阶段,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随着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实践探索而日益凸显。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包含对个人情感生活和整体社会心态的期待。因此,要高度重视社会心理建设,培养良好的社会心理,对于群众的心理需求和心理特点要重点关注,运用恰当的社会心理策略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在理论和实践上促进精神生活与社会心理建设的多维融合、共荣发展。

党的二十大之后,关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研究成果较为丰硕,研究热潮逐步兴起,主要集中在对其核心理念、出场逻辑、时代价值和推进路径等方面进行探讨。王金和孙迎联认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实现全体人民精神生活达到富裕的理想状态,体现为精神生产、精神交往、精神消费以及精神享受全面联动的精神性活动,在实现方式上突出全民的共建共享,在推进样态上是过程长期、阶段指向以及渐进发展的富裕(王金,孙迎联,2023)。张晓明和代春林指出,马克思关于“精神生产”“精神需求”“精神富有”以及“自由人的联合体”等相关论述是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理论的理论基础(张晓明,代春林,2022)。魏泳安认为,扎实推进人民群众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要发挥物质生活可行能力的基础功能、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侧改革、增强精神生活问题的价值和制度回应(魏泳安,2022)。

截至目前为止,在社会心理和社会心态的相关研究上,学界取得的成果颇丰,对指导我国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关于在社会心理学视域下对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研究,目前在学界研究仍不多见,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培育良好社会心态对构建美好生活的影响上。罗仲尤和段丽指出,美好生活构建与良好社会心态培育之间具有多重内在关联,美好生活是培育良好社会心态的前提、支撑与基础,良好社会心态为构建美好生活提供保障动力并为其减少运行阻碍(罗仲尤,段丽,2021)。左路平和吴学琴认为,社会心理是精神作品生产的重要元素,影响和制约着精神文化作品创作的方向和内容(左路平,吴学琴,2023)。因此,本文尝试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形成的社会心理基础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发展的社会心理目标等方面对社会心理学视域下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进行研究。

2. 社会心理学的基本解读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在不同时期的不同表征是对特定时期社会现实生活和实践的重要反映。

1) 社会心理学的发展背景。在现代社会心理学10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距今半个世纪前发生的“危机”是影响了整个学科走向的标志性事件。胡洁和周晓红指出,这次学科危机是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美国大规模介入越南战争的背景下,在包括黑人民权运动、妇女运动尤其是青年“大造反”运动在内的一系列“异例”冲击下产生的。在此之后,以美国为代表的实证主义传统受到了挑战,社会心理学在“脱危”之后发生了一系列新的变化(胡洁,周晓红,2023)。张曙光研究表明,20世纪下半叶,当代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式曾发生三大转向,即文化转向、进化转向、生态转向,且皆以人的多重性存在为逻辑起点(张曙光,2021)。人是社会性存在,人的本质即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在社会性存在和交往中,人们往往形成共同的心理倾向、情感取向,这种共同的社会心理就制约着个人的实践行为和集体的生产交往活动。

2) 社会心理的内涵。社会心理是一定时期、一定群体在从事生产、生活实践过程中自发形成的、不成体系的、直接反映社会实践状况的群体心理状态, 表现为特定群体的情绪、情感、意志、心态、行为倾向、信念等内容(左路平,吴学琴,2019)。社会心理学在日常生活乃至历史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是社会现实最直接、最明显的一面镜子,是对特定时期社会存在的变化和发展最迅速、最直接的反映。由于社会心理产生于并渗透于个人的情感、欲望、意志和态度之中,它就像一种无形而又十分重要的精神力量,决定和影响着个人的自觉行为。因此,建设高质量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需要有相称健康的社会心理。如果一个社会缺乏积极向善的精神力量和情感共识,没有共同的理想和信念,其精神文明建设就会停滞和僵化。

3) 新时代社会心理状况。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我国物质经济发展呈现出一系列的新态势和新变化,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的社会心理和思想观念也随之发生了一些新变化。一方面,新时代人民群众的社会心理需求有了新变化,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更加迫切、更加丰富。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过程中,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这些都体现了新时代人民群众在社会心理层面需要的丰富化和多样化。另一方面,新时代依然存在着一系列负面社会心理现象。首先,焦虑情绪普遍存在。现代社会节奏快、竞争激烈,人们需要面临来自工作、生活、经济和家庭等等各种各样的压力,进而导致人们产生焦虑情绪。其次,孤独感加剧。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人们的社交圈子逐渐扩大,但是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却逐渐淡薄,多数人虽然在网络上拥有许多好友,但是现实中却仍然感到孤独。此外,还存在着一些仇视社会、对社会不公的怨恨心理,极易引发社会暴力行为,不利于社会稳定。

3.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基本特质

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也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重要特征。随着第一个百年目标的完成与朝向第二个百年目标前行的新征程开启,共同富裕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贯目标,其重要性更加凸显。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人着眼于人民美好生活需求做出的新论断,是对共同富裕发展规律的新探索。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对于个体素质提升具有很好的推动作用,能够满足个体在追求自我完善中的精神需要,在个体素质完善和提升的过程中发挥着内在驱动作用。此外,美好社会的构建,不仅需要物质丰富作为发展的基础,也需要精神力量的支撑。发挥精神富裕在社会发展中对人们的激励和鼓舞作用,这样有助于缓解社会上的负面情绪,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环境,造就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引导社会心理向健康的方向发展,为构建美好社会提供精神力量。

1) 个体精神生活富足丰盈。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个人在精神上的现实丰富性完全取决于他的现实关系的丰富性”(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2012),即人民的精神生活是否富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国家和社会能否提供各种文化资源来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当代中国,地位不断提升、财富不断增加、国力不断增强,实现了伟大飞跃,进入了新时代。人民生活需求也从温饱不足到“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广大人民群众越来越希望享受更加丰富美好的文化生活。党和国家重点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以满足人民多样化、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时,我国大力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鼓励创作满足人民精神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文化作品,让人民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得到提升。在满足人民的物质需求的同时,精神文化需求也在持续地增长和提升,人民的精神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精神生活也变得更加充实,人民的社会关系、需求、能力和才能都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2) 全社会精神风貌熠熠生辉。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精神生活层面的富足,也需要在社会层面上进行文明礼仪、社会风尚等方面的引领,以此提高人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进而构建高质量的文明社会。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体现在人们积极向上的心态、丰富的审美情趣和崇高的理想信念上,使整个社会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表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一方面,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推进城乡文明建设融合发展,提升人民实际文化参与度和精神生活体验感,激励人民创造美好精神生活。另一方面,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追求,促进全社会的文明提升和向善价值观养成。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高人民的文化素养,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将引领整个社会形成崇德、理性、和平的社会风尚。

3) 民族精神力量深厚自信。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对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强调,是中国共产党基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正确认识和处理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关系的结果(廖小琴,2023)。精神生活表现在民族和国家层面上,就是强大的文化自信和深厚的民族凝聚力。首先,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力量,是民族凝聚力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需要有先进文化的引领,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增强民族精神力量。国家的兴盛、民族的传承延续和社会的发展进步都是建立在人民对本民族文化充分自信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坚守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发挥文化凝心聚力、振奋精神志气的功能,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丰富人民精神生活。其次,中华民族具有深厚的民族凝聚力,能够共同克服困难,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影响下,西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资本主义全球经济危机、外来多元文化和意识形态渗透等风险挑战层出不穷。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党同人民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尤其是在精神和行动层面形成强大的凝聚力,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4. 社会心理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内在关联

社会心理因素包括心理取向、社会理想、社会动机、社会倾向和习惯,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社会或群体的精神态度及其精神生活的发展程度,并直接影响和制约着精神生活中共同富裕的实现。

1) 激发健康社会心理效能是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也在不断提高。除了物质需求,社会和心理需求也在更高层次上不断增长。任何社会发展都必须结合实际情况,考虑社会成员的心理感受,准确把握各阶层特别是中下层的利益诉求和心理预期,时刻关注民心向背,有效强化社会对主流思想的认同,最大限度地凝聚社会共识和社会凝聚力。因此,要满足人们不断发展的美好生活需要,就必须培育健康的社会心理。健康的社会心理和良好的社会心态,能够对形成正确的个人价值观产生重要影响,引导人们保持平常心、增强自信心、激发进取心,为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产生正向累积激励效应。通过培养健康的社会心态,人们可以体验到心理上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促进个人健康要素与社会发展要素之间的和谐关系,为促进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提供发展活力。

2)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现为社会心理健康发展提供滋长土壤。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是内心充实的生活理想、个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的社会理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民族梦想的有机统一。它是鼓励人们建设和共享优质精神文化资源,在普遍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基础上,拥有多样充实、积极健康、理性平和、意义丰盈和自尊自信的精神生活。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和改善,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带来的社会问题,深深影响着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导致不良心态的出现。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就是共享共荣生活的体现,社会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充足,更加关注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城乡和区域精神文明建设差距过大和两极分化等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能够得到有效缓解。因此,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现,有助于增强社会成员的归属感与向心力,从而为社会心理的总体优化创造积极的条件。

5. 新时代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融入社会心理因素的可行路径

在心理学意义上,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表征为在物质发展基础上通过精神生产和创造而达到的积极享受的心理状态。其中,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指标(项久雨等,2022),要完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推动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塑造良好的社会心态和社会心理环境。

1) 优化社会心理环境,增强人民精神生活安全感。安全感是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基础层次,是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获得感与幸福感的基础。社会心理是社会运行的晴雨表,能够比较及时地反映和表达群众的呼声和愿望。当代社会,有必要通过多种渠道观察和记录人们社会心理的长期发展,关注由社会心理问题引发的行为。近年来,由社会心理问题引发的社会冲突和社会矛盾日益频繁,由高压引发的心理焦虑和精神疾病等个人问题向网络和个人多媒体空间蔓延和延伸,由此产生的情绪化、冲动化和情感化的失范行为对新时代的社会和谐产生了重大的负面影响。为此,要加强民生建设,着力破解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 减少生存与发展压力,免除群众基本生活上的后顾之忧,保证公民的基本生存安全感,减轻人民心理压力,增加社会正能量与积极影响,形成健康稳定的社会精神风貌和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心理环境。

2) 满足精神心理需求,提高人民精神生活获得感。获得感是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较高层次,是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安全感和幸福感的凝聚因素和重要保障,是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幸福感实现的必要条件。人民群众的社会心理需求具有多样性,党和国家在推动丰富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过程中,必须与时俱进,根据新时代的要求,增加新的内容,使人民群众的心理需求成为丰富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导向。党和国家要从全体人民的利益出发,为人民提供充足的精神文化资源、产品和服务,特别是要实现城乡精神文化服务均等化,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使全体人民都能参与到优质的精神文化资源、产品和服务中来,提高全体人民的精神生活质量。此外,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推动作用,倡导自信、理性、平和、积极的社会心态,以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和心理趋向为依据,采取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争取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支持和心理上的认可。

3) 加强人文主义关怀,提升人民精神生活幸福感。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幸福感属于最高层次,是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安全感与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获得感的进一步提升和最高体现。丰富人民情感生活、建构良好社会心态,还需要加强人文主义关怀。一是增强党和群众之间的情感共鸣。在实际工作中运用情感沟通和情感策略,走进人民生活,聆听人民声音,在深层沟通中了解和回应人民急难愁盼的问题,根据人民的精神心理需求进行针对性完善。二是提供社会心理支持,开展人际心理互助。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不仅需要物质和身体上的支持,还需要心理上的支持。应鼓励在家庭、朋友、同事、邻里等人际关系中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关爱,营造人人都能参与、人人都能在心理上相互支持的社会氛围,从而优化社会心态,建设精神文明。三是激发人民积极性,学会自我提升幸福感。提升全民幸福感,不仅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最高层次,也是促进心理健康的最高追求。充分鼓励人民群众创造优秀的精神产品,通过奋斗获取成功的幸福感;与他人进行互动,通过为大多数人带去幸福获得助人为乐的幸福感;培育积极向上的价值观,通过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与积极健康的精神生活方式获得自我提升的幸福感。

6. 结语

社会心理是特定历史时期特定社会存在于人们内心的社会意识呈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现与健康的社会心理息息相关。因此,在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只有紧紧抓住社会心理这一重要环节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和认真分析,及时关注人民群众的心态变化和心理需求,提升人民群众在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才能使精神生活建设跟上新时代发展的步伐,为实现共同富裕、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积极健康的心理根基。

基金项目

2023年国家社科立项项目“人类文明新形态话语体系建构研究”(23BKS084)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胡洁, 周晓虹(2022). 危机与“脱危”之后: 社会心理学的晚近发展. 山东社会科学, (7), 133-143.
[2] 廖小琴(2023).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价值意蕴、科学内涵与衡量指标. 思想理论教育, (6), 33-40.
[3] 罗仲尤, 段丽(2021). 美好生活与良好社会心态共轭构建的三维视角.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35(3), 1-7.
[4] 王金, 孙迎联(2023).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内涵要义、现存问题与优化路径. 理论探索, (1), 12-18.
[5] 魏泳安(2022).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刻度、短板及实现路径. 探索, (5), 177-188.
[6] 项久雨, 马亚军(2022). 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时代内涵、层次结构与实现进路. 思想理论教育, (6), 11-16.
[7] 张曙光(2021). 当代社会心理学研究范式的三大转向及其整合的学理基础.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42(5), 215-221.
[8] 张晓明, 代春林(2022). 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从必然性、实然性、应然性三个维度把握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南方论刊, (12), 18-21.
[9]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201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 p. 169). 人民出版社.
[10] 左路平, 吴学琴(2019). 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社会心理分析及其启示. 马克思主义研究, (4), 77-84.
[11] 左路平, 吴学琴(2023). 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社会心理底蕴.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