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随着大学生性观念的开放,对婚前性行为的接受度增加,性行为发生率呈逐渐上升趋势。由于学校及家庭性教育开展不足,大学生主要通过网络获取性知识,容易受不健康信息误导,发生不使用安全套、与多个性伴侣发生关系等高危性行为,这会威胁大学生的生殖健康,增加性疾病及艾滋病的传播风险(张文静等,2018)。国外众多研究者发现饮酒与性活动增加、性兴奋增强和性风险行为增加有关,饮酒的大学生更易发生多性伴及无保护性行为(Rubens et al., 2019; Carey et al., 2019)。我国研究者也发现饮酒大学生更易发生性行为(胡春梅等,2019),男男性行为者饮酒后更易发生无保护性行为(王毅等,2016);但对大学生无保护、多性伴行为发生与饮酒关系的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于2022年9月调查重庆市某高校自报告有性行为学生多性伴、无保护性行为与饮酒的关系,为开展有针对性的性教育提供参考。
2. 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首先抽取文、理、体育、美术专业各一个,然后抽取四个专业大一到大三的全部学生2900人参与问卷调查,剔除无效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742份,有效率为94.55%。其中,自报告有性行为的大学生441名。所有被试均签署调查知情同意书。本研究获得重庆文理学院伦理审查委员会批准(编号:CQWLDF0022)。
2.2. 研究方法
2.2.1. 调查工具
调查问卷由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级、专业、生源地、性取向、年龄)、性行为及饮酒行为问卷三部分构成。采用季成业等调查性行为发生的题目调查大学生性行为、多性伴及无保护性行为的发生情况(季成叶,2007),共3个题,第1题“你发生过性行为吗?(如发生过,请继续回答第2、3题)”,回答为“无(赋值0)”和“有(赋值1)”;第2题“最近一次发生性行为时,你或者对方是否使用了安全套?”,回答为“使用,即安全性行为(赋值0)”,“未使用,即有无保护性行为(赋值1)”;第3题“你曾经和几个人发生过性行为”,回答“1人”计为“无多性伴性行为(赋值0)”,“2人及以上”计为“有多性伴性行为(赋值1)”。采用Grace等的饮酒行为问卷调查大学生饮酒情况(胡春梅等,2019;Grace et al., 2013),题目为“最近一个月,你真正喝过酒(不是尝试饮酒)吗?”回答为“不饮(赋值0)”和“饮酒 ≥ 1次(赋值1)”。
2.2.2. 施测过程及质量监控
心理学专业调查人员与抽取专业各年级辅导员取得联系,告知调查内容、目的及注意事项等,确定调查时间和地点。由辅导员组织本年级学生在规定时间统一到教室完成问卷调查。首先,专业调查人员现场讲授调查目的、匿名性和保密性等;然后分发《调查知情同意书》,征求学生参与问卷调查的意愿,请自愿参与调查的学生现场填写并马上回收。最后,发放调查问卷,学生现场完成,调查人员及时答疑,问卷完成后统一回收。调查人员整理回收问卷,剔除漏答、规律作答的废卷,对有效问卷进行数据录入及分析。
2.3. 统计分析
采用SPSS18.0录入和分析数据,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多性伴、无保护性行为、饮酒发生情况,用c2检验比较大学生多性伴、无保护性行为检出率差异;将c2检验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大学生多性伴、无保护性行为与饮酒的关系检验水准a = 0.05。
3. 结果
3.1. 基本情况
441名大学生自报告发生过性行为,其中,男生287名(65.1%),女生154名(34.9%);大一115名(26.1%),大二157名(35.6%),大三169人(38.3%);文科81名(18.4%),理科77名(17.5%),体育164名(37.2%),美术119名(27.0%);农村242名(54.9%),城市199名(45.1%);异性恋357名(81.0%),同性恋15名(3.4%),双性恋55名(12.5%),未确定性取向14名(3.2%)。平均年龄为(19.82 ± 1.07)岁。
3.2. 多性伴、无保护性行为与饮酒的基本情况
441名大学生中,发生无保护性行为的有25.2% (111/441),使用安全套有74.8% (330/441);发生多性伴性行为的有36.1% (159/441),单性伴的有63.9% (282/441);饮酒的有63.3% (279/441),不饮酒的有36.7% (162/441)。
3.3. 多性伴、无保护性行为发生比例差异
不同性别、专业、性取向、饮酒情况大学生的多性伴性行为发生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男生(40.4%)高于女生(27.9%),体育生(45.7%)高于文科(28.4%)、理科(32.5%)及美术生(30.3%),同性恋(66.7%)高于异性恋(33.6%)、双性恋(43.6%)和未确定学生(35.7%),饮酒学生(40.5%)高于不饮酒学生(28.4%),见表1。
不同性别、专业、生源地、饮酒情况大学生的无保护性行为发生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男生(32.8%)高于女生(11.0%),理科生(45.5%)高于文科(7.4%)、体育(31.1%)及美术生(16.0%),农村学生(29.3%)高于城市学生(20.1%),饮酒学生(28.7%)高于不饮酒学生(19.1%),见表1。

Table 1. The difference of the proportion of multiple sexual partners and unprotected sexual behaviors in college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n(%)]
表1. 不同特征大学生多性伴、无保护性行为发生比例差异[n(%)]
3.4. 多性伴、无保护性行为与饮酒关系的回归分析
以大学生多性伴性行为作为因变量(无 = 0,有 = 1),将多性伴发生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性别(男 = 1,女 = 2)、专业(文科 = 1、理科 = 2、体育 = 3、美术 = 4)、性取向(异性恋 = 1、同性恋 = 2、双性恋 = 3、未确定 = 4)、饮酒(不饮 = 0、饮酒 = 1)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控制性别、性取向的情况下,饮酒(OR = 1.577, 95% CI = 1.010~2.462)与大学生发生多性伴性行为正相关,饮酒学生比不饮酒学生更易发生多性伴性行为,见表2。

Table 2.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ultiple sexual partners and alcohol consumption in college students
表2. 大学生多性伴性行为与饮酒关系的Logistic回归分析
以大学生无保护性行为作为因变量(无 = 0,有 = 1),将无保护性行为发生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性别(男 = 1,女 = 2)、专业(文科 = 1、理科 = 2、体育 = 3、美术 = 4)、生源地(农村 = 1、城市 = 2)、饮酒(不饮 = 0、饮酒 = 1)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控制性别、专业的情况下,饮酒(OR = 1.742, 95% CI = 1.035~2.932)与大学生无保护性行为正相关,饮酒学生比不饮酒学生更易发生无保护性行为,见表3。

Table 3.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nprotected sexual behaviors and alcohol consumption in college students
表3. 大学生无保护性行为与饮酒关系的Logistic回归分析
4. 讨论
本次调查对象均自报告发生过性行为,发生无保护性行为的学生占比25.2%,比已有调查发现的比率(2014年全国大学生27.4%、2015年广东大学生42.74%、2016年昆明大学生47.9%、2017年呼和浩特大学生46.3%、2018年温州大学生32.43%)有明显下降(张文静等,2018;李玲等,2015;赵洪金,刘宏,2019;刘瑞佳等,2018,吴晓雪,孙建乐,2018),说明大学生在性行为中安全避孕意识有所提高。本次调查对象中多性伴性行为的学生占比36.1%,高于2019年上海大学生的发生率29.8% (郭佩佩等,2020),低于2016年昆明大学生发生率45.2% (赵洪金,刘宏,2019),这可能与调查区域不同有关。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追求新鲜刺激体验的感觉需求有所增加,与多个性伴侣发生性行为能够给个体带来愉悦、刺激、冒险体验,因此,应重视大学生多性伴性行为的引导,加强相关性道德教育。
调查结果显示,男生多性伴及无保护性行为发生比例均明显比女生高,与已有研究结果一致(郭帅军等,2012;杨银梅等,2018),这主要是因为男生的性观念比女生开放,比女生更易发生高危性行为(王煜等,2015)。体育生多性伴性行为发生比例均明显高于文、理科及美术,其无保护性行为发生比例明显比文科及美术生高,这和体育专业学生的感觉寻求水平相对比其他专业高,他们更追求新异、刺激体验有关(Baretta et al., 2017)。农村学生无保护性行为发生比例高于城市学生,这可能是因为农村学生相对城市学生性保健知识知晓相对差一些。同性恋、双性恋的多性伴性行为发生比例明显比异性恋及未确定性取向的学生高,同性恋无保护性行为发生比例明显比异性恋、双性恋及未确定性取向学生高,这是因为,相对于异性恋者及性取向未确定者,同性恋、双性恋的性感觉寻求水平更高,在性行为中他们更追求性刺激及新异体验,而不使用安全套、多性伴能满足他们的性感觉寻求体验(李煜等,2018;陈雪梅等,2015)。
本研究发现,在发生性行为的大学生中,饮酒者更易发生多性伴及无保护性行为,这可以用“饮酒近视”和“饮酒预期”理论来解释(Scott-Sheldon et al., 2016)。首先,饮酒近视理论认为酒精的神经兴奋作用会限制个体认知能力,饮酒(特别是醉酒)后,人们不能注意多重情境线索,而只关注最显著的线索;当大学生饮酒后发生性行为时,他们会将注意力集中于显著的性唤起、性兴奋上,而不会考虑使用安全套、忠于性伴侣(Carey et al., 2019; Steele & Josephs, 1990)。其次,饮酒预期理论认为个体对饮酒效应的期望决定其酒后行为反应;目前,大众传媒(影视剧、网络、小说等)塑造了酒后发生性行为未使用安全套、不忠于性伴侣的人物形象,这会使大学生在社会学习过程中习得饮酒后易发生高危性行为的期望(Stoner et al., 2007),因此,当大学生饮酒后发生性行为时,受到酒后发生高危性行为期望的影响(Crowe & George, 1989),就容易出现多性伴、不使用安全套等高危性行为。同时,大学生健康危险行为有聚集出现的特点,有饮酒行为的大学生更易出现性行为及高危性行为(季成叶,2007;赵洪金,刘宏,2019)。
5. 结论
综上所述,高校应加强大学生性教育,重视饮酒对大学生多性伴及无保护性行为的影响,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1) 加强生殖健康和安全性行为知识教育,教学生正确地使用安全套并了解性传播疾病、艾滋病等的相关知识。2) 重视性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科学健康的性观念,遵循两性相处的道德准则,增强对待两性关系的责任感。3) 将性教育与饮酒教育结合起来,使学生了解饮酒与高危性行为的关系,避免饮酒与高危性行为聚集出现。
基金项目
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项目: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针对性和有效性的研究(23SKSZ051);重庆市教改项目:高校教师心理育人能力建设的探索与实践(233388);重庆市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大学生网约性行为现状及教育策略研究(S202110642025)。
NOTES
*通讯作者。